APP下载

皖北城市群碳排放脱钩效应分析

2024-11-12陈鼎任圆圆

客联 2024年8期

摘 要:工业化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同时产生大量的碳排放,而碳排放增加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逐渐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皖北城市群经济实力不强、工业化水平较低、城镇化发展滞后、产业层次相对较低、能源消耗大等都是皖北城市群低碳发展所要面临的问题。为了探究皖北城市群绿色低碳发展路径,本文利用Tapio脱钩模型研究2010-2019年皖北城市群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碳排放量小幅上升和碳排放强度整体下降,皖北城市群普遍脱钩,但仍会出现负脱钩的状态。

关键词:经济增长;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Tapio脱钩模型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包括深刻认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意义,认真落实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点任务,大力营造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环境。“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减少碳排放为重点的战略发展方向。而安徽省拥有非常丰富的化石能源储量和煤炭矿产,但是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这些能源的消耗,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并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是安徽省面临的主要问题。安徽省地处长三角城市群,全省划分皖南、皖中、皖北区域,皖北区域与同省皖南、皖中区域相比发展较落后,且皖北城市是长三角欠发达区域,工业化水平较低、城镇化发展滞后、产业层次相对较低等问题突出,但是皖北的常住人口较多,国土面积较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研究皖北城市群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有很多文献基于Tapio脱钩模型去研究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例如:孙秀梅等对我国山东省的碳排放和经济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山东省在不同时期的碳排放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1]。刑鹏等围绕安徽省1995-2014年八大能源的碳排放总量数据,构建脱钩模型分析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安徽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在大部分年份中呈现出弱脱钩状态,与实现强脱钩还有一段距离[2]。黄展利用脱钩模型从能源结构、能源消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方面分析湖北省2001-2014年间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脱钩关结果表明湖北省在此期间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绝大多数处于弱脱钩状态,并有向强脱钩转变的趋势[3]。张丽琼等运用脱钩理论探究我国农业碳排放强度与农业经济发展间的脱钩状态,指出强脱钩状态的省份在空间格局上逐渐占主导地位,替代了弱脱钩状态的省份[4]。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对不同省份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较多,但对皖北城市群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收集皖北城市群6个地级市碳排放的相关数据,通过Tapio脱钩模型研究皖北城市群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皖北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和碳减排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1.碳排放强度

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其计算公式为:

碳排放强度=碳排放量/GDP

碳排放强度越大,代表碳排放效率越低,技术水平越低;碳排放强度越低,代表碳排放效率和技术水平越高,即在获取更高产出的同时,碳排放更少。

2.碳排放脱钩模型

碳排放脱钩效应分析是为了探究经济增长和资源消耗或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Tapio脱钩模型通过计算脱钩弹性指数T,分析经济增长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为经济增长率,为碳排放增长率。脱钩弹性指数可以表示两者之间的具体脱钩状况,根据脱钩指数,可以将其具体细分为八种状态,具体分类可以见文献[5]的表1。其中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最理想的状态是强脱钩状态,强负脱钩状态是最不利状态。

(二)数据来源

本文对皖北城市群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时空演变及脱钩效应分析,采用皖北6市宿州、淮北、蚌埠、淮南、阜阳、亳州2010-2019年的相关数据。其中碳排放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碳排放核算数据库CEADs》,GDP数据从《安徽省统计年鉴》或各市的统计年鉴中获得。

三、实证分析

(一)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分析

碳排放量是衡量低碳经济的最直观的指标,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实现碳排放量有效降低。本文根据皖北城市群2010-2019年的碳排放量数据,将其绘制成折线图(图1)。从图1可以看出,皖北城市群的碳排放量从2010年到2019年呈现增长趋势,亳州市的碳排放量年均增长率为1.59%,蚌埠市的碳排放量年均增长率为4.37%,阜阳市的碳排放量年均增长率为4.61%,这三个城市碳排放量增长率较小。宿州市的碳排放量年均增长率为5.33%,从2014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淮南市的碳排放量年均增长率为8.36%,碳排放量增长率最大。淮北市的碳排放量年均增长率为3.13%,从2017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其次,淮北市、淮南市的碳排放量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宿州市、阜阳市、蚌埠市的碳排放量处于中等水平,而亳州市的碳排放量一直处于低水平。

碳排放强度可以反映技术进步与碳排放效率的关系,本文绘制皖北城市群碳排放强度趋势图(图2)来分析皖北城市群的碳排放差异。从图2可以看出,亳州市、阜阳市和蚌埠市的碳排放强度从2010年到2019年的变化趋势比较平缓,且碳排放强度相近。宿州市碳排放强度从2010年0.032百万吨/亿元到2019年变化为0.013百万吨/亿元,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下降趋势较快。淮北市2010-2019年的碳排放强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从2010年0.112百万吨/亿元到2019年下降到0.056百万吨/亿元,下降趋势较明显。淮南市在2010-2013年的碳排放强度呈现下降趋势,从0.071百万吨/亿元下降到0.048百万吨/亿元,2011年的下降趋势较为明显,2013-2019年呈现上升趋势,上升到0.062百万吨/亿元,上升趋势较为平缓。其次,亳州市、阜阳市、蚌埠市和宿州市的碳排放的强度都低于六个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平均值,淮南市和淮北市的碳排放强度高于平均值。

皖北城市群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呈现明显的差异,淮北市和淮南市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都较高,但是淮北市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都有下降趋势。宿州市、阜阳市、蚌埠市的碳排放量处于中等水平,但是宿州市的碳排放强度在2010-2015年处于较高水平,而阜阳市和蚌埠市的碳排放强度较低。亳州市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都处于较低水平。

(二)碳排放脱钩效应分析

本文利用Tapio脱钩模型对2010-2019年皖北城市群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到脱钩弹性指数,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蚌埠市在2010-2017年间强脱钩和弱脱钩相互转化的过程,脱钩状态较为稳定,但在2018和2019年处于扩张负脱钩状态,表明经济增长,碳排放增加,碳排放增加的幅度大于经济增长的幅度。淮南市在2010-2013年从扩张负脱钩状态到强脱钩状态,在2014-2019年的脱钩状态变化明显不稳定,呈现强负脱钩—衰退脱钩—扩张负脱钩—弱脱钩—扩张连接—扩张负脱钩的变化状态。淮北市的脱钩状态变化呈现出扩张负脱钩(2010)—扩张连接(2011、2012)—脱钩(2013、2014)—扩张负脱钩(2015)—脱钩(2016~2019)。阜阳市的脱钩状态变化呈现出强脱钩(2010、2011)—扩张负脱钩(2012、2013)—强脱钩(2014、2015)—扩张连接(2016)—扩张负脱钩(2017)—脱钩(2018、2019)。宿州市在2010-2014年呈现扩张负脱钩—弱脱钩—扩张负脱钩—扩张连接—扩张负脱钩,2015-2019年一直处于脱钩状态。亳州市在2011、2015、2017年处于扩张负脱钩状态,其余年份都是处于脱钩状态。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对皖北城市群2010-2019年的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脱钩效应进行分析,探讨碳排放与GDP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

1.皖北城市群整体碳排放量上升,碳排放强度下降,发展经济的同时,提高了技术效率。淮南市和淮北市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相对较高。由于淮南市和淮北市是能源型城市,但是淮北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有效地控制碳排放量的同时,提高了技术效率,碳排放强度下降。宿州市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处于中等水平,由于宿州市是重工业城市,但是宿州市大力发展科技产业,从2015年开始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都呈现下降趋势。阜阳市、蚌埠市的碳排放量呈现小幅上涨,碳排放强度处于较低水平且处于下降趋势。亳州市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都较低。对于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控制,与地方的经济发展方式有紧密的联系。

2.皖北城市群普遍脱钩,仍会出现负脱钩的状态。2010年,蚌埠市,阜阳市、亳州市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呈现脱钩状态,淮南市、淮北市、宿州市处于扩张负脱钩状态,到2019年淮北市、阜阳市、宿州市和亳州市处于脱钩状态,淮北市和宿州市实现强脱钩状态,经济发展的同时,碳排放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蚌埠市和淮南市处于扩张负脱钩状态,经济增长的同时碳排放也增加。脱钩状态会受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和地方有关节能减排政策的影响,与实现理想的强脱钩状态还有一段距离。

(二)建议

对于实现低碳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强脱钩,提出以下建议:

1.合理使用能源,开发新绿色能源。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能源消耗产生的,安徽省主要是依靠煤能源来发展经济,尤其是皖北地区的两淮煤矿一直坚持重化工业,对能源的消耗量较大,碳排放水平较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降低能源的消费量,减少石油、天然气等碳排放量高的能源的使用,然后开发新的绿色能源,例如可以采用风力发电、水力发电,而不是主要依靠火力发电。同时也要注意节约能源,因为能源的消耗就会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合理充分的利用应该用的能源,也能缓解碳排放的压力。

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第二产业主要是以工业为主,第三产业主要是以服务业为主,发展低碳经济时需要改变经济的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第三产业的比例,促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共同发展,以回收处理工业污染的企业来抵消工业碳排放量,提高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参考文献:

[1] 孙秀梅,张慧.基于脱钩模型的山东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时空关系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32(02):131-134+128.

[2] 邢鹏,肖瑶.安徽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实证分析[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7,17(11):62-66.

[3] 黄展.湖北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8,18(02):14-21+26.

[4] 张丽琼,何婷婷.1997-2018年中国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进与脱钩效应——基于空间和分布动态法的实证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16(01):78-90.

[5]郭炳南,林基,刘堂发.长三角地区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的实证研究[J].生态经济,2017,33(04):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