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辨析逻辑错误

2024-11-12王博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4年37期

入乎其内

逻辑的使用能增强说服力、辨别力,能让我们的思维更科学、更严谨。在信息发达的今天,有些看似“合情合理”的表述却常常存在着逻辑错误,辨析逻辑错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掌握逻辑的基本规律

逻辑的基本规律有同一律、不矛盾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必须保持自身的同一性,不得随意变更。这一规律强调,在思考问题或讨论问题时,用到的概念和判断的含义必须一致,不能发生变化,也不能各自理解得不一样。概念必须是同一个概念,判断必须是同一个判断。如“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鲁迅的作品”这一概念应指鲁迅的所有作品,而《孔乙己》只是鲁迅作品中的一篇,两个概念是不相等的,总概念不能等于个别概念,所以违反了同一律的原则。

不矛盾律也称矛盾律,它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命题及其否定不能同时为真,其中至少有一个为假。它不仅适用于形式逻辑中的命题判断,也适用于日常思维和哲学思考。它能确保思想的首尾一贯性和逻辑的正确性。如“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可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开门,我只好走了”,“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说明门铃坏了,但是“按门铃”又认为门铃是好的,所以前后矛盾,违反了不矛盾律(矛盾律)。

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种思想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排中律强调在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中,不能同时否定,必须承认其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如“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可惜”,“读”与“不读”是矛盾关系,其中必有一真,不能同时为假。

充足理由律要求任何被断定的命题或判断必须有充足的理由。这个ee35ddcac6dba3ad3bd4fb9e282b8fa0原则强调理由的真实性和理由与推断之间的必然联系。同时,它在思维论证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确保了思维的论证性和说服力。如“《祝福》中,鲁四老爷知

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单单一个“死的不是时候”并不能成为判断她是一个谬种的充足理由。

二、熟知常犯的逻辑错误

同一律要求概念必须是同一个概念,判断必须是同一个判断。违反同一律的要求可能会在“概念”上犯“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的错误,或者在命题方面犯“偷换论题”或“转移论题”的错误。如《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问原因却回答地点,偷换了论题。

不矛盾律(矛盾律)要确保思维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否则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比如这个故事: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既然有“小时候的头骨”,那就说明拿破仑死于小时候,这显然与拿破仑本人相矛盾了。

排中律适用于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加以否定,必须肯定其中一个是真的。违反排中律会产生“模棱两可”的逻辑错误,即在两个互为矛盾的命题中既不肯定这个也不肯定那个。

违反充足理由律会导致逻辑“虚假理由”或“无法推出结论”的情况。

三、辨析日常语言表达中的逻辑错误

日常语言表达中,由于逻辑规律使用错误或不当,会造成多种逻辑错误,如:划分不当、强加因果、以偏概全、两可两不可、不当预设、不当类比、诉诸权威、诉诸众人、循环类比、非黑即白、两面对一面、主客颠倒等。

出乎其外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抗金名将岳飞的这首《满江红》让大部分人对贺兰山耳熟能详。如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时代早已远去,①但在南北长200多千米的贺兰山腹地,世人向神秘的岩画世界展现了一条扑朔迷离、蔚为壮观的艺术长廊。

在沟谷两岸绵延600多米的山岩石壁上分布着300多幅贺兰山岩画,②这些岩画题材广泛,大至表现日月宇宙,小至描画动物足蹄,并有狩猎、放牧、舞蹈的场面,岩画艺术造型粗犷奔放,构图朴实,具有独特的意境和艺术价值。根据岩画图形和西夏刻记分析,贺兰山岩画是不同时期先后刻制的,其最早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记录了远古先民在三千至一万年前放牧、狩猎、祭祀、争战、娱舞等生活场景、图腾信仰、社会习俗等。“岁月失语,唯石能言。”如今,我们已经无法寻觅那些曾经留驻贺兰山的先民们的踪迹,只有这些镌刻在岩石上的最初印记,在风中向后人们隐隐传达着来自远古的信息。

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句子存在不合逻辑的语病,请找出加以改正。

①句:

②句:

二、阅读下面的故事,分析鲁迅在说话时故意违背了哪条逻辑基本规律?有何表达作用?

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校长林文庆经常克扣办学经费。在一次校务会议上,林文庆又提出要克扣一笔经费,教授们纷纷反对。林文庆说:“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拿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

林文庆话音刚落,鲁迅一下子站了起来,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银币拍在桌上:“我有钱,我也有发言权。”

答:

三、辨析下列材料中的逻辑谬误。(只填序号)

①理由不足 ②偷换概念 ③转移话题 ④非黑即白 ⑤不当类比

1.有一年元宵节,司马光的夫人想上街去逛灯会,就跟司马光说:“我要去看花灯。”

司马光说:“家中这么多灯,何必出去看?”

司马光的夫人又说:“我不但要看灯,还想看游人。”

司马光说:“家中这么多人,何必出去看?”

司马光犯的逻辑谬误是: 。

2.老马说:“教育真的太重要了,国家应当投入更多的预算来发展教育事业。”

小马反驳道:“想不到你这么不爱国,居然想减少国防开支,让外国列强有机可乘。”

小马犯的逻辑谬误是: 。

3.老马:小马,你觉得买哪一款剃须刀好?

小马:著名球星贝克汉姆都在推荐使用的一款剃须刀,铁定错不了!

小马犯的逻辑谬误是: 。

4.小马:老马,你最近都在忙什么?

老马:要么读书,要么运动,身体和灵魂总得有一个在路上。

老马犯的逻辑谬误是: 。

5.老马说:“就像蚂蚁通过分工为兵蚁和工蚁才能生存,人类社会也只有通过分工为士兵和工人两种类型才能成功。”

老马犯的逻辑谬误是: 。

四、请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逻辑错误。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答:

2.近年来,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所以当社会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管理发生冲突时,一些地方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前者。

答:

3.下午,一阵雷雨过后,在西边的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答:

4.这部小说中的“边缘人”是一个玩世不恭、富有破坏性却真实坦白的群体,人们面对这类形象时会引起深深的思索。

答:

5.面对突然发生的灾难,一个地方抗灾能力的强弱既取决于当地经济实力的雄厚,更取决于政府的应急机制和领导人的智慧。

答:

6.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刘基的《卖柑者言》等作品,都具有积极的思想倾向,因而文笔清新,耐人寻味。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