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首例广播图书馆有声服务创新实践研究

2024-11-12司蒙蒙陈雅孙宁

新世纪图书馆 2024年9期

摘 要 在大阅读时代,新媒体的发展促使读者阅读行为发生了变化。有声服务作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实践不仅有效丰富图书馆服务内容,促进服务效能的提升,也有助于满足当下读者多元化的阅读需求。论文采取案例分析法,对上海图书馆东馆的广播图书馆有声服务创新实践进行分析,探索有声服务要素和创新逻辑,结合有声服务具体内容和服务亮点,提出对公共图书馆有声服务发展的启示:整合有声资源,强化主题特色,鼓励社会资源加入,细分读者需求。

关键词 有声服务;有声阅读;阅读推广;服务创新

分类号 G259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24.09.004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Practice of Audio Service in the First Broadcasting Library in China

Si Mengmeng, Chen Ya, Sun Ning

Abstract In the era of big read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has changed readers’ reading behavior.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public library service,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of audio service not only effectively enriches the content of library service, promotes the improvement of service efficiency, but also helps to meet the diversified reading needs of readers at present. By case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of audio service in the East Library of Shanghai Library, explores the elements and innovative logic of audio service, and puts8gxo254T2dCR/v+XUaZ5D+KSbhtwD14L+cnSxSGdYIk= forward the enlightenme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audio service in public libraries by combining the specific content and highlights of audio service: integrating audio resources, strengthening theme characteristics, encouraging social resources to join, and subdividing readers’ needs.

Keywords Audio service. Audio reading. Reading promotion. Service innovation.

0 引言

一草一木皆有声,无论是自然生态还是社会生活,声音是我们世界的组成部分,记录声音、留存声音、使用声音、鉴赏声音,成为现代多维阅读的构成形态。技术的进步促使信息传播与知识交流方式迅速发生变化,借助背景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表演将原本枯燥的阅读文本转化为生动的语音形式[1]。有声阅读实现了读者随时随地、想听就听的阅读需求,逐渐成为阅读界的“新欢”。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研究有声服务对现阶段公共图书馆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公共图书馆一直积极探索利用现代传媒手段丰富阅读体验,让阅读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各感官延伸,使服务呈现多维度立体发展[2]。

综合当前相关研究与实践可以发现,公共图书馆有声资源建设与服务仍处于初级阶段,前景尚不明确。公共图书馆作为阅读服务的提供者和阅读行为的引导者,应深入理解和拓展有声服务内涵边界,克服现有的发展局限,整合配置馆藏资源,形成包容和多元的服务要素,把握服务效能新增长点,构建新的有声阅读服务场景和发展态势。笔者将以上海图书馆东馆广播图书馆为例,厘清相关问题及应对之道。

1 公共图书馆有声服务发展面临的挑战

狭义上讲,图书馆通过采购、自建、用户共享等方式,以音频Y6ErEneCefbX3L84d963CQIN8qD1Y+VeU/GpS5VMztU=的格式进行存储,同时以音频格式提供的信息资源服务,称之为有声服务[3]。早期的图书馆有声服务是为方便视力障碍读者而提供的,后来在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三重技术趋势的合力作用下,有声服务在内容形态、生产方式及传播利用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泛在化和场景化的新特点,因此受到不同群体的青睐并逐渐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流行趋势[4-6]。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指出,“全媒体、大数据带来阅读新时代,看展览、听讲座乃至音乐、艺术、科技体验都是阅读的表现形式”[7]。有声服务创造的价值也由传统的“资源提供”向“用户服务”转变,这种发展逻辑的转变使图书馆有声服务内涵的边界得到极大扩展[8]。

在公共图书馆的传统服务中,有声资源常被作为纸质资源的补充,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9],尤其当前,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各类有声读物服务平台应运而生,读者获取有声资源渠道增多,公共图书馆有声资源供给优势不再明显。公共图书馆有声服务在践行图书馆新发展理念、丰富阅读内容及满足用户多样化阅读需求等方面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价值[10-12]。笔者通过对全国25家公共图书馆门户网站有声服务调研发现:(1)有声资源建设不完善。目前大部分有声资源来自外购,多以云图、盛大、新语、悦听等有声平台为主,鲜有自主开发和自建,有声资源总体数量偏少、服务内容单一、特色性不足,有声服务创新后继无力。(2)有声服务空间不足。公共图书馆有声服务最初是面向视障群体提供简单的听书服务,近年来在学习、娱乐等方面逐渐丰富服务内容,但集有声阅读的实体场所、连接智慧图书馆体系的有声服务平台以及有声知识交流的“社区”空间等综合性服务空间并不多见,服务场所的不足限制了高质量有声服务活动的开展。(3)有声服务管理专业性不够。目前大多数公共图书馆有声服务管理采用单一主体服务的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可以在服务过程与内容上掌握直接的主动权,但在处理有声资源的制作、传播等专业问题中就会暴露出短板,对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3]。

相较于传统的公共图书馆有声服务,广播既是有声资源载体,内容又是一种重要的有声资源,并且广播本身也是一种有声服务,具有资源、传播和服务多功能属性。新中国刚成立时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播出了一批中外文学长篇名著的广播长书,可以说这也是早期阅读推广服务的一种形式[14]。在全媒体时期,广播具有资源、传播和服务多功能属性,其资源的丰富性、传播的时效性、服务的专业性更是在公共图书馆有声服务方面具有突出优势[15-16]。因此,发展公共图书馆广播有声服务对构建多元有声服务资源体系,完善线上线下服务有声服务场景,形成专业化有声服务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2 创设广播馆有声服务的内在逻辑

通过分析广播作为公共图书馆有声服务发展创新优势,发现其隐藏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在逻辑,从有声服务创新发展的基础、动力及保障三个维度进行阐述,通过要素之间的连接,层层推进,从而有序创新服务内容,提高有声服务效能(如图1所示)。

图1 广播馆有声服务创新内在逻辑

2.1 广播有声服务创新发展的基础维度

服务空间是支撑有声服务创新发展的基础。广播有声服务空间综合运用服务技术和服务手段来增强服务功能性,更好地响应读者个性化需求,体现服务能力的智慧化[17],弥补当下线上有声服务内容价值不高的短板。广播有声服务空间聚焦广播主题服务场景,提供沉浸式的阅读体验空间,支撑服务的创新与应用。具体来说,广播有声服务空间为读者提供快捷、持续的开放性服务环境,赋予读者更多的主动性。在服务空间内,读者不仅能够享受传统被动型有声服务,还可以主动参与服务过程,寻求有声阅读,这是图书馆知识服务重要特征,能够激发服务重构能力,产生更大的服务动能。在支撑服务内容上,不仅支撑基本的阅读服务,还可以创新增值服务内容,如社交、互动、原创等,读者可以通过自己喜爱的有声阅读方式参与到服务的创新中去,实现服务价值。在多样化的阅读行为和沟通传播环境下,广播有声服务空间充分考虑到各主体间服务能力的相关性、互补性、功能性,提供情景化服务空间,为有声服务创新提供支撑力量。

2.2 广播有声服务创新发展的动力维度

服务资源是有声服务创新发展的动力。对于公共图书馆开展广播有声服务而言,信息资源是图书馆服务的基础,也是开展各类型服务的动力来源[18]。广播有声服务就是将资源与读者建立联系,实现供需匹配,资源包含范围广、种类全,就能尽可能地满足读者不同的需求。从资源互动理论角度,资源的价值潜力取决于资源整合的方式,资源之间互动共享,从而扩大资源价值创造的边界,实现服务内容新颖、独特的组合匹配,为服务内容创新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和土壤[19]。具体表现为,广播有声资源从优化新增和存量改造两端发力,强化资源的共享共用,增强有声服务内容供给能力。对馆藏资源,进行解构、重组、加工、改造,使图书、声音与新媒体结合,促进现有5grjaIjaqtT0r2pxMba1g81lVLP9oqLglPTHy4je90s=存量资源转化为共享程度高、适应当下服务应用形态的有声资源。为提高资源供给,根据广播主题定位吸收社会优质的广播有声资源,提高社会有声资源的可阅读性,适应新媒体传播和新业态应用。广播有声服务还将大大提高原创有声资源建设,读者也不再单纯地作为信息资源的阅读者,还是资源的创造者。在广播有声服务空间内,读者可以参与到有声资源的录播,将自己的想法、知识及技能等重要的异质性资源保存在图书馆资源体系中,与馆藏有声资源进行共享、交叉融合。有声资源系统性整合能够为多样化有声服务创新提供重要的动力源泉。

2.3 广播有声服务创新发展的保障维度

良好的管理模式为创新有声服务提供保障。良好的管理体系可以创建一个包含众多连接的服务关系网络,将服务主体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稳定而紧密的连接关系,形成互惠、认可、信任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关系,通过服务关系之间的交互,产生的创新服务价值效能扩大的共生效应[20]。具体来讲,广播有声服务可以与优质的社会力量进行战略合作,形成资源型、专业型及服务应用型服务主体的组合形式,彼此吸收各自领域的有益元素,对有声服务的设计、开发、传递与传播、有声数据处理、服务咨询等方面都能有效组织和协调、配置与优化,快速的响应读者的动态需求。另外,多元主体服务主体的管理模式中要注意图书馆服务的专业性,谨防服务创新中的“喧宾夺主”。如广播有声服务空间内可以开展交互服务,目的在于形成以阅读为核心,方便读者阅读后交流,迸发知识沟通火花,适应当下年轻群体的社交阅读需求;读者也可以将阅读感想录制和上传,在线讨论。广播有声服务管理模式可以在主体与客体之间或客体之间形成关系链条,将服务要素进行整合,由单一服务功能转变为复合型和兼容型,承载不同功能组合的服务创新内容或承载更多的功能。广播有声服务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具有灵活性,能够形成各种服务关系链条,链条的数目越多越活跃,越有利于有声服务创新,形成共创的服务价值也就越大,这也为多样化有声服务提供了重要保障。

3 广播馆有声服务模式架构

2022年9月28日,我国首家广播馆在上海图书馆东馆2楼正式开馆,聚焦广播主题,利用馆藏资源,将图书、声音与新媒体相结合,提供面向大众的多元化、主题化、体验化的有声服务场所[21]。可以说,广播馆的开放对公共图书馆传统有声服务的资源、空间、内容及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具有前瞻性实践意义。

3.1 有声资源

广播馆有声资源不仅包括文字书目和有声小说,还包括有声设备、有声场所、城市形象声音等多种存在形式。广播馆积极整合有声资源、关联有声数据,一定程度解决目前存在的有声资源割裂、重复建设等问题,打通“资源孤岛”,为有声服务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1)改造现有存量馆藏资源。广播馆对馆内广播相关的资源进行改造,将现有的文字、图片、视频类型的广播声音类图书及广播节目等资源整合深耕,焕发新的形态与活力。(2)吸纳社会优质资源。广播馆与社会优质广播平台合作,拓展资源来源渠道,将社会中分散、零碎的广播有声资源集中并进行价值升华,提高资源的可信赖性、权威性和可阅读性。(3)开发城市特色有声资源。广播馆还收集了具有老上海城市特色的广播有声资源,开放地域化、特色化有声资源,用声音记录上海的发展,如“上海大光明影院开幕第一天报道原声”“老上海弄堂白兰花叫卖声”等。(4)拓展多元广播文化资源类型。广播馆不仅整合声音资源,也整合利用与广播相关的资源,如全国各类电台栏目卡片实物资源、专业录音设备、直播台及临展活动等。(5)收集原创广播有声资源。广播馆内“收录”现场原创广播有声图书,目前已陆续收到来自各地广播参与创作的优质广播图书,向读者进行阅读推荐。

3.2 场景化服务空间

广播馆将广播元素融入有声服务场景设计,空间、资源和服务三维立体融合,增强阅读的沉浸体验感,形成专业权威的有声阅读高地[22]。广播馆利用馆内馆外、线上线下渠道,将实体空间向虚拟空间转化,线下服务也在线上得到延伸,加深读者与资源、服务的关联,提高服务效能。广播馆线下服务空间主要是指馆内,重点凸显广播主题元素和精耕空间布局功能:场馆内设有醒目的“广播图书馆”标识,在馆内放置广播主题元素的电台栏目卡片、留声机等;设计服务空间分区,配备广播主题的展览区、可供阅读的借阅区、现场收听广播的聆听区、可自行录制播音的录音区及可供直播的直播台等,达到大空间与功能分区相和谐,最大化实现有声阅读空间场景的视觉效果和服务功能职能。广播馆还支持线上阅读,读者可以通过阿基米德App、上海图书馆线上栏目和上海图书馆微信小程序端“微阅读”栏目进行有声阅读,后期上图东馆还将和更多的社会优质有声平台合作,拓展线上渠道,呈现多端应用,全面扩大阅读的圈层覆盖。

3.3 协同管理模式

广播馆为迎合读者需求,提供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的有声服务,引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阿基米德传媒进行战略合作,采用协同的组织管理模式,共同探索“广播阅读”有声服务,多渠道、多维度增强服务效能。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覆盖长三角地区听众人群,在收听率和市场占有率上具有标杆优势,还拥有我国首家红色主题直播间,有声服务影响力大。阿基米德传媒聚合了全国广播内容,拥有专业的广播人才与专业设备。上图东馆早在疫情防控期间就已经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在广播馆的运行管理中,上海图书馆是广播馆的总体责任者和主导者,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和阿基米德传媒是适度可控的积极参与者。在协同运行管理模式中,上海图书馆是顶层决策和有声服务的实践主体,能够把握以阅读为核心的服务主旨,同时引入社会力量进行专业指导,提高有声服务质量和专业性,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开展紧密合作[23]。

4 广播馆有声服务内容及亮点

与传统有声服务相比,广播馆从宏观到微观,在有声阅读感召力、沉浸式环境、多元化服务内容、专业服务等方面呈现出一系列的亮点。广播馆有声服务实践从读者需求切入,对有声服务进行了重新思考,不断进行服务创新:促进各有声服务要素相互交融,在内在逻辑下,完善有声服务内容,从传统单一的有声资源服务向多元化服务内容转变(如图2所示)。

图2 广播馆多元服务内容

(1)以地域文化为特色,强化读者感召力。广播馆作为有声服务展示窗口,以为广大读者提供广播特色的有声阅读服务为首要目的,在广播馆内配备了耳机及相应的数字播放设备,读者可以选取具有地域特色的有声广播资源,从地域文化的记忆和文化认同来强化服务特色,树立品牌价值,更直观地满足读者对老上海广播声音回忆的情感需求,豁显广播馆有声服务的情感功能。同时,读者也可以现场体验全国广播内容中的相关有声书籍资源,以及名家大咖讲座、网红广播主持的阅读推广节目等。为了展现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风貌的“历史声音”, 立足发掘特色馆藏价值,开设“上海图书馆”广播电台,使得有声服务带有强娱乐性与强生活性,丰富的传播方式和渠道对读者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24]。

(2)以多元需求为导向,丰富有声阅读选择。广播馆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对传统有声服务的资源类型加以细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人文、军事、文艺、少儿、娱乐等方向,覆盖更为广泛的读者人群。广播馆根据读者有声阅读行为数据,构建用户画像,建立读者与资源之间的关联,据此提供与有声阅读相关的知识服务、社交服务等个性化服务。

(3)以沉浸式服务为抓手,增进阅读感染力。良好的阅读环境能够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广播馆将广播元素融入有声服务场景设计,形成空间、资源和服务三维立体有声服务场所,场馆内设有醒目的“广播图书馆”标识,设计服务空间分区,从视觉、听觉多层次强化读者沉浸阅读体验,强化有声服务的感染力,提升读者有声阅读体验[25]。广播馆沉浸式阅读环境还体现在荐书服务上,广播馆通过智能音频技术,将新书推荐、每月书评、馆员荐书及特色阅读活动实现有声化荐书,推出语音导览,打造多样化的有声“读书地图”。

(4)以广播有声设备为媒介,提高有声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广播馆在丰富有声资源和服务内容的同时,积极引入优质的有声服务社会力量参与馆内有声服务建设,提供专业的录制、播音、栏目及声音处理等项目管理,不仅节约了专业有声服务人力方面的成本,补充了上图东馆广播相关专业人员的不足,而且形成功能更加全面、类型更加丰富的多元化专业服务。读者可以使用馆内的播音设备,进行主播体验,享受专业的播音、录音等有声服务,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外界环境下,增加实现自我阅读价值的可能,还可以将自己阅读的观感、想法、价值观等进行有声输出,进一步激发读者自我生产信息资源的热情。

(5)以交流互动为纽带,提升读者的参与度。广播馆不仅是读者信赖、安全的阅读场所,还是开放共享的社交空间。广播馆发挥有声服务的优势,融入当下读者学习与生活习惯,鼓励馆内进行交互服务。在广播馆内只要读者愿意与其他人交流互动知识观点,就都可以在馆内讨论、分享。广播馆交互化服务将读者彼此联结起来,有助于形成若干个信息和知识传递网络空间,成为知识交流的集散地[26],并且对于优化有声资源的知识结构、提升有声资源的知识利用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大大提升读者的参与度。

(6)关联线上线下渠道,拓展有声服务范围。为适应当下全媒体传播生态,广播馆通过线上线下渠道的融合,增加了有声服务的易得性,使读者能够更加便捷地享受有声阅读。依托互联网技术与馆内的直播台,广播馆将传统的线下讲座、阅读推广活动等移植到互联网环境中,读者在线可以及时享受到服务。同时,在直播中采用当下的流行语言,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强调读者随时随地享受服务,适应不同年龄层次读者需求。广播馆将馆内业务功能进行切分,依托智慧图书馆平台,搭建有声微服务,将实体与虚拟资源整合,主要有检索服务、推荐服务、微信公众号服务、App服务等4个类型,满足微信息时代读者有声服务需要,极大方便了读者资源获取和服务预订。

5 广播馆对公共图书馆有声服务发展的启示

5.1 注重资源整合,提升服务质量

当前国内公共图书馆有声资源大多依赖于商业购买,公共图书馆自主建设有声资源或联合其他有声机构共同建设的有声资源不多,所以在馆服务的有声资源类型较为单一,资源总量也较为欠缺,不利于提高有声服务质量。公共图书馆有声服务发展可以借鉴上海图书馆东馆广播馆资源整合的方式,从改造存量和优化新增两端发力:一方面,依托馆藏资源优势,将传统资源进行解构、重组、加工、改造,形成多载体数字有声资源,适应新媒体传播和新业态应用。如上海图书馆东馆广播馆将与广播相关的纸版书籍、有声读物、特色广播卡片及其他载体形式的有声资源进行整合,汇集在广播馆内,提供有声阅读、推广及展览等主题有声活动,丰富了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效能。此外,在进行馆藏有声资源转化时不仅要结合馆情,还要注重实际应用,重点放在泛知识、泛文艺、泛娱乐等品类中,有利于匹配读者对有声资源的长尾化需求。另一方面,注重吸收社会优质有声资源,扩充资源形式。广播馆也积极吸纳优秀社会资源,接受捐赠近千个有声故事,后续还会与更多的社会力量合作,拓展资源内容的传播渠道与样态,打通多端资源汇入渠道。与此同时,原创形式的音频资源也是公共图书馆有声资源的重要来源,可以把当下有声设备进行重新开发利用,如馆内的朗读亭或者在线有声网站等,将读者自制的有声音频通过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或官网网站进行上传,经图书馆专业管理人员审核通过后就可以在云端服务器存储,形成具有本馆收藏特色的数字音频资源库,实现资源互通共享;也可以联合当地语言培训机构、朗诵协会等专业组织开展广泛合作,共同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听书栏目。

5.2 强化主题特色,聚焦精准服务

技术的进步大大提高了有声服务形式的多样化及服务内容的专业化,因此公共图书馆在提供有声服务时,要注意强化主题特色,聚焦服务主题,围绕主题展开更加专业化的服务。公共图书馆在有声主题服务建设中,仅凭一己之力很难充分发挥主题资源的集约化开发利用,有可能导致服务供给能力的长期停滞,因此要注意聚焦馆内外的服务优质资源,形成多主体协同联动的服务态势。如上海图书馆东馆广播馆就选择与专业性高和传播性广的社会力量合作,将服务的精准性、专业性及实效性有机结合,打造主题特色鲜明的场景化服务实践范式。公共图书馆在开展主题有声服务中还要注意建立用户画像,根据读者显性和隐性需求进行服务细分,如大众化服务、活动服务或者微服务及其他相关的个性化服务等,后面还要紧跟读者年龄、学历、知识结构及工作等情况动态跟踪阅读行为路径,不断更新,实现精准化服务。公共图书馆在实行主题化有声服务中,要对标“十四五”规划公共文化服务的总体目标,将优秀的服务范式上升为法规举措,稳定精准化服务实践成果。

5.3 重视社会力量,提高服务专业性

在开放多元的社会环境下,社会力量也能成为公共图书馆有声服务重要的支撑和保障力量。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广播馆案例中,就有针对性地选取具有资源专业性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和阿基米德有声平台作为社会合作对象,并且在实际管理中上海图书馆东馆是服务总体责任者和主导者,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力量作为适度可控的积极参与者。上海图书馆东馆广播馆合作的实践经验表明,适当的合作可以缓解图书馆单一主体供给模式下资源、人才短缺造成的服务专业性不足和服务内容过于娱乐化等问题。广播馆后面的发展规划中也提到,会继续与更多的专业性社会力量合作,实现在上图东馆主导下多端应用服务的有效供给。现阶段,公共图书馆与社会力量合作,是尽快实现有声服务高质量发展比较有效的路径。一方面在选取社会合作组织时,要与有声服务方向吻合,选取各类具有专业性的社会力量,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有声服务专业性。另一方面,在与社会合作中还要注意避免服务内容过于娱乐化。公共图书馆有声服务虽然具有一定程度的娱乐职能,但在服务中要时刻注意保持图书馆服务的专业性,实现有声服务专业性与图书馆基本服务专业性的统一,体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专业使命与发展愿景。

5.4 细分读者需求,丰富服务层次

公共图书馆具有庞大稳定的服务对象,从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可以看出,有声阅读群体的年龄、层次较为广泛,阅读和信息搜索能力也较为扎实,因此公共图书馆在开展有声服务中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服务内容建设,提供具有层次感的服务,满足读者多元阅读需求。公共图书馆有声服务的目标在于充分提高利用率,为适应当下新媒体发展环境和阅读行为特征,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手段,根据不同年龄段和层次读者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具体而言:(1)开展有声阅读推广活动。当今大部分读者阅读时间碎片化,可以通过广播媒体等开展名人名家、知名主播在线诵读或分享阅读感悟和经典、新书、书评、荐书等特色有声阅读推广,供读者在上班、上学等空闲时间收听。通过新媒体渠道传播,进一步扩大服务的传播范围,提高影响力。(2)打造在线课堂或讲座服务内容。打破物理场馆举办讲座培训的固有方式,增加在线直播形式,为不便、不能及时到场的读者提供网上“云听”服务,在直播中还可以与读者进行互动交流,增强读者积极性与参与感。(3)重视读者知识交流分享。读者在阅读中的知识交流、分享,能够实现有声服务社交功能,为个性化服务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公共图书馆通过不同的方式、渠道丰富有声服务层次,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参考文献:

范雨竹,周安平.全域知识的语言超市:有声读

物功能价值新探[J].中国出版,2022,527(6):35-40.

刘昱.“大阅读”时代图书馆的转型与服务创新[J].兰台世界,2015,493(35):128-129.

卢晓君.有声图书馆:资源服务的新模式[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6,34(1):70-72,89.

刘艳.开辟阅读蓝海:“听”经济时代下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策略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7,281(11):85-91.

张鹏,王铮.“听书”形态的起源、发展与趋势:兼论图书馆面对新型音频资源的应对策略[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197(3):8-12.

李桂华.复合阅读行为:全媒体时代的阅读行为新形态[J].图书情报知识,2019,189(3):17-24.

陈超.宏图伟业七十载,踔厉奋发向未来:写在上海图书馆建馆70周年之际[J].图书馆杂志,2022,41(7):4-13.

王福,高化,刘俊华,等.移动音频有声阅读平台场景化服务机理模型及其价值实现路径[J].情报科学,2021,39(11):150-156,172.

王琳.公共图书馆残障读者有声阅读推广策略研究:以内蒙古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22,44(3):76-79.

屈高翔,梅雨浓.迭代、再造与想象:有声读物

再媒介化逻辑与未来场景[J].中国出版, 2022,

535(14):36-40.

麦志杰.公共图书馆之“声音图书馆”的建设

及推广策略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9,

236(6):102-105.

王铮.润物有声:图书馆阅读推广中声音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图书馆论坛,2017,37(10):86-93.

李晓宁.公共图书馆面向视障人士开展有声阅读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国内31家省级公共图书馆问卷调研的实证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20,480(13):96-101.

傅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有声阅读领域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广播,2018,298(4):24-27.

赵德宝.网络广播电视融入图书馆服务之探讨[J].图书馆学研究,2011, 259(8):26-29.

宋青.从广播长书到有声阅读:改革开放40年中国广播文艺发展媒介学解读[J].出版发行研究,2018,321(8):15-20.

张莉.移动有声阅读场景分类与场景应用路径探析[J].出版科学,2020,28(2):103-107.

尚硕彤.公共图书馆有声阅读资源建设及推广策略探究[J].出版广角, 2020, 369(15):86-88.

赵竹青,刘佳静,郑建明.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的基本要素与逻辑架构[J].图书馆, 2023, 340

(1):28-35.

李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的案例分析及启示:以合肥市三孝口书店为例[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21, 30(3):55-63, 74.

施晨露. 上图东馆:世界级城市图书馆呼之欲出[N]. 解放日报,2021-08-14(001).

全国首个广播图书馆在上海图书馆东馆诞生[EB/OL]. [2022-12-05]. https://new.qq.com/rain/a/20221005A01T0O00.

跻身全球规模的上海图书馆东馆即将启用,里

面有个广播馆[EB/OL]. [2022-12-05]. https://m.

sohu.com/a/498838347_121124720?_trans_=010

004_pcwzy.

韩春磊,徐舒,梅颢.跨界与融合:上海图书馆

POD创新服务应用实践[J].图书馆杂志, 2022,

41(7):25-30, 46.

方海燕.立体阅读: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的有效

模式[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226(12):104-107.

全媒体时代下公共图书馆形象的重塑:上海图书馆更新视觉识别系统的纪实与思考[J].图书馆杂志, 2022, 41(6):15-23.

司蒙蒙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江苏南京,210046。

陈 雅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 江苏南京,210046。

孙 宁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北京,100089。

(收稿日期:2023-10-12 编校:陈安琪,谢艳秋)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1BTQ042)系列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