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沁雪石
2024-11-11
在常熟虞山公园的挹秀园内,伫立着三块名石,其中最高大的一块名为沁雪石。介绍牌上写道,这块沁雪石“原为元代大画家赵孟頫故里旧物”。但这个说法是否属实呢?
首先,这块沁雪石上并没有赵孟頫亲书的“沁雪”二字。缺少字款,显然减弱了这个说法的说服力。
根据常熟的地方文献记载,沁雪石原位于赵孟頫的鸥波亭前,石上确有他所书的“沁雪”二字。我见到的最早记载,在清康熙《重修常熟县志》上,其中提到:“赵子昂鸥波亭前二石,一曰沁雪,一曰垂云。垂云流落人间不可考,沁雪在海虞县中。石上勒子昂八分书‘沁雪’。” 清乾隆《常昭合志》也提到:“传是赵文敏欧波亭前物,有文敏隶书‘沁雪’二字。”赵子昂、赵文敏,即赵孟頫。不同文献详细地记载了“沁雪”字样的尺寸和书体,描述明确,翔实可信。其他如康熙《新刊常熟县志》、道光《虞乡志略》以及《姑苏采风类记》等文献也有类似记载。
明崇祯《常熟县志》则记载了一个更详细的故事:“赵孟頫宝二石,一垂云,在松江某氏;一沁雪,在予邑县衙。会令女病,呼女巫入治。钱昌时掌邑赋,嘱巫道此石为祟,令舁出之,遂为昌所有。而下盘先失,或云在陈湖陆氏。昌厚币求之。陆曰:‘盘未知所在,别有石亦宜盘’请以相赠,比舟以载,过陈湖,索解而沈。为标其处,竭力挽起,则又一石也。前石溺深处,乃止。昌闻之,殊怏怏。客睨视,石二足,一足正方而巨,一足三角差少,而盘之二穴如之,起而合焉,不失尺寸,众始咤叹。”钱昌,字允言,号归庵,晚号未斋,博学且工诗,著有《未斋集》。钱昌的生卒年不详,但他名著三吴,与徐有贞、钱溥、刘珏、祝惟清等结社吟咏,还与沈周交好。沈周写有《寄钱允言》五言律诗,其中有诗句“虽是经年别,寻常见好诗。”钱昌得到沁雪石后,他的儿子钱承德在罟里村西南建园,并设有沁雪亭。沈周在《图琴川钱氏沁雪石》诗中提到:“沁此万古雪,亘地气魄壮。”“风雨不敢泐,刻名久无恙。”其中“刻名”很可能指的就是赵孟頫亲书的“沁雪”二字。
随着时间推移,沁雪石辗转易主。清陈协《沁雪石》诗也提到:“兴废名园阅几多,孤寒只合贮鸥波。金刀屈铁镌双字,松雪当年手自摩。”这里的“松雪”是赵孟頫的号,说明当时的沁雪石确实留有他的题字。
那么,如果如今常熟的沁雪石确为赵孟頫的遗物,那为何“沁雪”二字不复存在了呢?它们是风化消失?或是被人为铲除?还是石体破损脱落,带走了这两字?为探究竟,我特地请了一位太湖石专家前去考察。
专家细察后表示,这块石头和底座均为太湖石,且是正宗的“本太”。石头底座高约1.3米,峰石高约2.3米。底座基本完好,与文献记载中钱昌从陈湖获取的底座形状相符。峰石略有残缺,右侧有七八个明显的豁口,显示部分石体已脱落。石身上还有多处裂隙,顶部孔内一侧甚至有修补过的痕迹,修复技术精湛;另一侧则可见微黑的烟熏痕迹。石头很可能曾遭遇过火灾。
这与清王应奎在《柳南随笔》中的记载相符:“沁雪石,赵松雪鸥波亭前物也。后入吾邑县治中,邑人钱昌以计出之。既而归于徐廷庸,明末廷庸复归于钱,置之绛云楼前。不久楼火,石亦烬。”由此推测,沁雪石在绛云楼的那场火灾中,带有“沁雪”字款的石体很可能碎裂脱落,或灰飞烟灭,或被人收藏。
此外,关于沁雪石的质地,我仍有疑问。明代徐廷庸的从弟徐复祚曾仿陶宗仪《辍耕录》作《村老委谈》,其中讲到“沁雪质纯黑,遇雨润则白,色隐起如雪,故名。”王应奎称“此必其亲见之者。”然而,我们如今看到的沁雪石,平时呈灰白色,遇水则转为灰黑色。这种质地差异值得进一步探究。
无论如何,沁雪石背后的历史与传承,都是一段珍贵的文化遗产。假如沁雪石上的题字尚存于世,真心希望它能早日现世,重归原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