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漫慢
2024-11-11咯咯
妈妈说:给你爸爸发个微信,叫他早点回来吃饭。
爸爸说:给你爷爷奶奶打个电话,问问他们最近的身体状况。
传递信息的方式不止如上,视频通话还可以让你与千里之外的人“面对面”交流。手指轻轻点击手机屏幕,传递信息就是如此简单。就像本期策划“神奇的信件拆拆拆”,征稿信息通过互联网发布,回稿又通过互联网收取,最后来到了我们的杂志上。科技的进步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便捷,让相隔千里的人若比邻……那在这之前呢?传递信息是从人诞生起就有的行为呀!从前,路途漫漫,走路慢慢,人们是怎么传递信息的呢?
今天,我们就请古代的信使朋友显显“神通”吧!
·信使一号:我有四条腿
近处的人传递信息靠口耳相传,稍远一些的人如何知道“我”的所思所想呢?走路去送信未免太慢,又太远。要是我能跑得快一点儿就好啦!
得了吧,两条腿的人类再快,能有四条腿的动物快吗?
有人说: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最好的朋友在你需要传递信息的时刻当然要挺身而出啦——小狗也担任过人类的信使这一职责哦!
成语“黄耳传书”的典故讲的正是小狗作为信使的故事:
初机有俊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W9fXmde+UqlI81M1Pi6gegbQksc366rJXIzMT1O3+UI=……机乃为书以竹筩盛之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其后因以为常。
——《晋书·陆机传》
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养了一只狗,名叫黄耳,受到陆机的喜爱。陆机很久没与家中通信,便开玩笑地对黄耳说让它帮忙送信。本来只是玩笑话,黄耳竟摇着尾巴,连连发出声音,似乎表示答应。陆机立即写了一封信,装入竹筒,绑在黄耳的脖子上,放它出门。结果,黄耳不仅把信送到了陆机的家里,还把家人的回信带了回来。后来,黄耳经常为陆机传递书信,以至于“黄犬音”一词一度成为书信的代名词。
·信使二号:我会飞
若路程不远,信息可以让“四条腿的朋友”帮忙传递,但更远一些的路程呢?要是“我”会飞就好了!
你不会飞,但有“人”会啊!聪明的古人选择让飞禽帮忙传递信息。
古代有关通信的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
有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鵹,一名曰少鵹,一名曰青鸟。
这三只名字分别叫大鵹、少鵹、青鸟的神鸟,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不但为住在紧靠昆仑山的玉山上的西王母觅取食物,还能飞越千山万水为其传递信息。
这么说来,“青鸟”也许是我国最早的信使了。
李白在《相逢行二首》中也有提到这一信使:“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李白愿托王母的三青鸟,为他捎去相思的信。
“飞鸽传书”这个词语你一定不陌生,说起信使,鸽子是其中代表。
五代王仁裕写的《开元天宝遗事》卷上中有《传书鸽》一文写道:
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之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
唐朝时期,诗人张九龄家中养了很多鸽子,他加以训练,每次与亲友书信往来便把书信系到鸽子的腿上,鸽子便会将书信送达。
友谊是相互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类也要为朋友着想啊!后来,大概是舍不得动物们来回奔波,人们想出了更多办法来代替动物传信,民信局、邮驿出现,我国成了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再后来,科技不断发达,书信有了更快捷的传递方式,比如此刻的你,就可以通过网络来信一封,告诉大家,你还知道哪些信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