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视域下的平陆运河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路径
2024-11-09左科举黄光耀尹继承
摘要: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过程。文章通过开展课题研究,立足钦州市实际,阐述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及平陆运河乡村振兴示范带提出的背景和重大意义,了解平陆运河乡村振兴示范带县域经济、农业产业、农民收入、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等方面的现状,通过分析平陆运河乡村振兴示范带面临规划系统性不强、以工代赈覆盖面不广、全产业链延伸不足和“土特产”叫不响的困境,提出成立政策研究专班、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强链延链工程、实施品牌提升工程和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等建设共同富裕视域下平陆运河乡村示范带的路径,以期统筹平陆运河乡村振兴示范带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夯实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增强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及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而打造高质量的平陆运河乡村振兴示范带,带动乡村全面振兴,进而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共同富裕;平陆运河;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820X(2024)05-0408-05
0 引言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1]。从广西钦州市的实际情况来看,实现共同富裕面临的最好机遇是世纪工程平陆运河的开工建设,但最大短板在其沿线农村。立足广西看钦州,平陆运河是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的重大工程、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的标志工程、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骨干工程,是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平陆运河全长约134.2 km,其中钦州段约114.5 km,约占总里程的85%,广西钦州市被赋予探索高质量建设平陆运河乡村振兴示范带的重大使命[2]。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此后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明显实质性进展确立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并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3]。共同富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在要求,更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积累社会财富的主要途径。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出发,可理解共同富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反映的是社会对财富的拥有状况[4]。换而言之,乡村振兴反映的是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和人们实现生活需求的状况,只有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才能积累社会财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才能迈向共同富裕。打造平陆运河乡村振兴示范带就是在共同富裕视域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间矛盾的重要探索。2023年8月,广西钦州市提出要结合规划建设平陆运河经济带,加强平陆运河沿线乡村振兴带谋划,坚持长短结合,统筹当前和长远,推进乡村振兴和运河建设融合发展,成立钦州市平陆运河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工作专班,拉开了新时代平陆运河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大幕[5]。对广西钦州市而言,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带的最佳选择是依托平陆运河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是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工作方案的通知》《关于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的意见》的重要抓手,是平陆运河通江达海功能红利释放、区域产业重构的钦州实践及综合价值拓展的钦州方案,也是广西钦州市建设滨海运河城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示范工程[6]。文章通过开展广西社科界智库重点课题“共同富裕背景下拓宽平陆运河沿线农民增收路径研究”,以期为高质量打造平陆运河乡村振兴示范带,带动乡村全面振兴进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参考依据。
1 共同富裕视域下平陆运河乡村振兴示范带现状
1.1 县域经济有发展基础
从GDP数值来看,2022年度广西钦州市的灵山县、钦南区和钦北区均位列广西百强榜第一梯队,其中,灵山县以361.44亿元位列第22,钦南区以382.28亿元位列第18,钦北区以400.08亿元位列第15。从《中国西部地区县域发展监测报告2022》来看,灵山县是广西6个上榜西部百强县之一。因此,广西钦州市拥有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县域经济基础[7]。
1.2 农业产业有发展潜力
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来看,广西钦州市农林牧渔业年总产值达561.44亿元,总量排名居广西第4位,同比增长4.85%[8];打造了水果、渔业、畜禽和林业等4个百亿元产业;灵山县、钦南区和钦北区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均超过百亿元,其中,灵山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58.01亿元,钦南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35.84亿元,钦北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22.2亿元;运河沿线拥有1个国家级产业强镇、2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3个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0个“广西好嘢”农业品牌和一批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规划了一批高标准农田项目、数字化奶水牛项目、大蚝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项目、冷链物流仓储项目和特色苗木基地项目,发展后劲十足。
1.3 农民收入有上升空间
共同富裕的核心是收入。农业农村工作,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2022年广西钦州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081.00元,较2012年(7140.00元)增长153.0%,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的3.02降至2022年的2.27[9]。其中,灵山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981.00元,增长6.5%,钦南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740.00元,增长9.2%,钦北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060.00元,增长5.0%。随着平陆运河的开工建设,其沿线产业价值有望得以提升,农民对参与平陆运河建设及扩宽增收渠道的期望很迫切。
1.4 乡村建设有提升能力
共同富裕首先是物质层面的富裕,体现在基础设施的提升和公共物品的供给。从农业农村有效投资情况来看,2022年度广西钦州市完成231亿元投资,推动612个农村项目落地,其中,256个项目是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质量,涉及资金81.58亿元,占广西钦州市农业农村有效投资的35.28%,高于全广西平均值4.0%(绝对值);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提升3年攻坚行动方案项目79个,获广西乡村振兴补助资金3.88亿元,同比增长11.5%,撬动社会资本投资82.67亿元;钦州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5%,高于全广西平均水平,95.0%以上行政村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平陆运河沿线村庄基础设施得到一定改善。
1.5 乡村治理有成效
共同富裕除物质富裕外还包括精神文明富裕。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平陆运河沿线乡镇深入推进乡村治理和平安乡村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党领导的自治、法治和德治乡村治理体系,筑牢了乡村治理根基。其中,灵山县、钦南区和钦北区共有6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沿线乡镇传承着跳岭头、壮族山歌和壮族斑鸠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钦北区推行“组团会队”乡村治理模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打通乡村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连续16年荣获平安县区称号,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明显提升。
2 共同富裕视域下建设平陆运河乡村振兴示范带面临的现实困境
2.1 平陆运河乡村振兴示范带相关规划系统性不强
实现共同富裕是建设平陆运河的历史使命,进行平陆运河的整体和系统化规划有助于整合资源要素,避免简单、重复设计。但从现实来看,平陆运河规划建设单位各自为政,未能从乡村振兴、民族复兴大局观出发谋划平陆运河系统工作,部门间的规划设计存在偏差,缺乏整体性思考及共同富裕的理念和举措,与沿线市(县)的规划和农民的期盼有一定差距。
2.2 平陆运河乡村振兴示范带以工代赈覆盖面不广
以工代赈是带动农民增收的最直接方式[10]。回看平陆运河施工图,马道枢纽、企石枢纽和青年枢纽三大枢纽均在广西钦州市境内。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8月25日,平陆运河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58.9亿元,惠及32家施工单位及19家监理、监测、检测单位和10000名建设者,现场施工设备达3300台(套),累计开挖3.39亿m3土石方。但平陆运河工程自开工以来吸收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本地企业、本地农民参与建设和土石方开挖的人数不足参与总人数的10.0%。由此可见,当前平陆运河项目以工代赈覆盖面窄,推动共同富裕的成效不明显。
2.3 平陆运河乡村振兴示范带全产业链延伸不足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11]。平陆运河乡村振兴示范带肩负着先富带后富、齐走致富路的使命。农民依靠土地发展产业,获得收入,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平陆运河沿线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链不长、产品品牌效应不强,主要表现为种植和养殖仍以传统方式为主,在水稻工厂化育苗、果苗数字化生产、甘蔗机械化作业、设施化蔬菜生产和节水喷灌等方面存在不足;一产向后延伸不够,农产品多以供应原材料为主,产业链较短,附加值较低,从产地到餐桌的链条不健全;“互联网+”农业产业融合不深,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和观光等多业态融合深度不够。
2.4 平陆运河乡村振兴示范带“土特产”叫不响
推进共同富裕要从收入入手。农产品也是商品,要靠品质品牌溢价获得高收入。平陆运河乡村振兴示范带拥有众多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但在行业内品牌影响力较弱,产品辨识度不高,价格与市场同类型产品无差别。如钦州大蚝、钦州荔枝、灵山绿茶、灵山香鸡、钦北黑叶荔枝及钦蜜9号百香果等“土特产”很受本地市场欢迎,但与横州茉莉花、福建琯溪蜜柚、梧州六堡茶、宁夏枸杞、阳澄湖大闸蟹、五常大米和烟台苹果等品牌相比,全国知名度不足,产品缺乏溢价权和定价权。
3 建设共同富裕视域下平陆运河乡村示范带的路径
立足钦州实际,要推进共同富裕必须抢抓世纪工程建设机遇,统筹规划和分类施策,高质量打造平陆运河乡村振兴示范带样板,夯实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增强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12]。
3.1 成立政策研究专班,统筹平陆运河乡村振兴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共同富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和分步实施。目前,部分广西厅直单位和市级发改部门、文化广电体育旅游部门、自然资源部门、农业农村部门及平陆运河沿线县(区)均在紧锣密鼓地制定行业规划,存在多头规划和重复规划的问题。建议广西钦州市委、人大、政府和政协的政策研究部门联合设立平陆运河乡村振兴政策研究专班,建立工作会商机制,负责从顶层设计、政策支持、项目统筹和红线把控等方面推动党中央政策落地,复制推广区内外的典型经验,一体设计并系统推进平陆运河经济带、平陆运河文旅带、平陆运河农业产业带、平陆运河灌区和平陆运河乡村建设等规划,实现多图合一“一张蓝图”干到底,分类推进产业、景观和文旅项目融合。同时,出台配套政策文件,推行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从制度上压实项目设计单位职责,在规划中落实以工代赈项目,明确小微项目的建设主体和管护主体,让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村级资产管理公司作为以工代赈主体带着责任参与规划和建设,负责后期管护。
3.2 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夯实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第二条指出,现阶段以工代赈主要包括使用以工代赈专项资金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和在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等;《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第三条指出,实施以工代赈应坚守赈的初心,坚持扶志扶智、多劳多得和勤劳致富,鼓励引导群众通过诚实劳动实现增收致富和提高素质技能,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努力增加低收入者收入,促进共同富裕,坚决防止出现重建设、轻赈济现象[13]。建议发改部门制定以工代赈项目清单,明确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脱贫村、脱贫户、联农带农的实施主体可参与房屋征拆、河道清淤、土方转运、设备维修、后勤服务、绿化工程和附属工程等,争创全国和全区以工代赈共富试验区。人社部门和乡村振兴部门建立平陆运河乡村振兴示范带农村劳动人口就业需求动态监测机制,并在平陆运河工程中分类设置就业帮扶岗位、就业技能岗位和就业后勤岗位等,主动引导有就业需求的脱贫户参与平陆运河建设,通过劳动实现增收致富。农业农村部门和财政部门要在强农惠农政策上支持在平陆运河沿线高标准农田建设、五小水利工程及人居环境建设等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在准入机制和资金门槛上优化设置,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打造平陆运河乡村振兴共富示范区。
3.3 实施强链延链工程,增强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
打造平陆运河乡村振兴示范带应做好农业产业培育和产业升级衔接,发挥运河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绿色发展和特色农产品等方面的优势,谋划推进一批数字化和智能化项目,建立一批设施农业基地、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供应基地、苗木电商总部基地、奶水牛数字化运营基地及农产品冷链物流数字仓库。建议行业主管部门联合高等院校设立平陆运河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培育一批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及农村二产和三产发展人才,延长加工产业链条,将农业资源和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培育具有行业带动能力、市场话语权和先进生产加工工艺的龙头企业;以工业化理念,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培育一批一产上游“种子科技”公司,部署工厂化水稻集中育秧中心、谋划种质资源保护区;培育一批一产数字化植保服务公司,打造一批数字田,推进机播机种机收全程数字化及溯源管理标准化基地建设;扶持一批二产加工企业和预制菜企业,实现鲜活农产品进农贸市场和加工农产品进商超;实施“运河+”“农垦+”工程,推进平陆运河沿线产业提质增效,打响运河粮油、运河果蔬、运河水产、运河畜禽、运河蔗糖及运河中药材等品牌的升级战;搭建“农业全产业链数据管理平台”,提升产量预测、市场分析、政策评估、物流监测、消费监测、病虫害预警和舆情分析能力,让农民看到运河农业的奔头,主动参与到乡村产业升级中。
3.4 实施品牌提升工程,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品牌建设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始终贯穿于农业全产业链。实施农产品品牌提升工程有助于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有助于稳定和提升农产品质量,从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平陆运河沿线市(县)拥有大批特色农产品,可通过个性化定制、品牌化运作、市场化包装和广告化推广,打造“母子品牌”“主副品牌”“衍生品牌”,如比亚迪集团—王朝网/海洋网品牌、大众集团—大众/保时捷/奥迪及奥迪—兰博基尼/杜卡迪品牌、华为手机—Mate系列/P系列/Pocket系列/nove系列/畅想系列品牌,以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区域公共品牌的认可度;借助“广西好嘢”品牌优势,推广运河沿线优质特色农产品;通过节庆、展销和短途游,紧盯“运河+吃住游娱购研学”市场需求,用活数字农业,打造一批“云认养+”品牌基地,推广“认种一亩运河富硒田”“认养一头运河奶水牛”“认购一条运河鱼”“认种一棵运河荔枝树”;运用“品牌+”效应,授权生产一批特色装饰和地标衍生产品,让文创赋能农产品,进而提升市场对运河农产品的认识度和辨识度,提升消费者对运河农产品品牌的认可度,让运河农产品成为“人民优品的仓库”,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端、绿色和健康食材的需求[14-15]。
3.5 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城乡融合发展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重要途径[16]。推进平陆运河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需运用改革思维,以融合发展理念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质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建议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平陆运河集团有限公司及广西钦州乡村振兴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设立平陆运河城乡融合发展工匠培育中心,通过学习实践平陆运河工程的设计理念,提升工匠在生态保护、生产理念、生活水平和生命价值等方面的认识,培育一批有理论、有实践、懂农业、爱农村、会工程的城乡融合型乡村工匠;要创新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17],转变以农户为单位的乡村建设思路,将更多资源和资金投入农村公用设施建设,通过“多规合一”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部署一批村镇雨污分流管网、污水处理管网、5G基站、集中供气管网和新能源充电桩项目等公共物品或设施,储备一批运河学校、运河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运河康养中心;融入城市建设理念,实施一批运河自行车绿道、运河健康跑道、运河驿站、运河文化馆和运河微公园项目,逐步缩小城乡间的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公共服务差距,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和人居环境舒适度,推进广西钦州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平陆运河沿线农村像城市更像公园,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18]。
4 结语
平陆运河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的标志工程,也是造福百姓惠及各方的民生工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才能积累社会财富,进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向共同富裕。打造平陆运河乡村振兴示范带就是在共同富裕视域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探索。文章通过分析平陆运河乡村振兴示范带规划、建设、管理及沿线农业产业和品牌打造等情况,剖析影响因素,提出建设共同富裕视域下平陆运河乡村示范带的路径:成立政策研究专班,统筹平陆运河乡村振兴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夯实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实施强链延链工程,增强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实施品牌提升工程,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等。未来,平陆运河乡村振兴示范带将有望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乡村经济发展示范样板、边疆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先行样板和新时代国家以工代赈促进共同富裕的示范样板,为广西乃至全国推进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 李艳菲. 欠发达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以皖北地区为例[J]. 福州党校学报,2023(3):79-84.
[2] 田时胜. 世纪工程的“数”说[N]. 钦州日报,2023-08-28(007).
[3] 陈锡文. 当前农业农村的若干重要问题[J]. 中国农村经济,2023(8):2-17.
[4] 韩喜平,马丽娟. 新质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逻辑[J]. 当代经济研究,2024(2):20-29.
[5] 中国共产党钦州市第六届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钦州市第六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公报[N]. 钦州日报,2023-08-26(001).
[6] 刘湖北. 共生与推拉: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实现路径——基于全国46个优秀案例的扎根研究[J]. 地方治理研究,2024(3):66-770.
[7] 新华社.《中国西部地区县域发展监测报告2022》发布[EB/OL]. (2022-11-08)[2024-09-01]. http://100ctt.com/NewsDetail.aspx?id=523.
[8] 钦州市财政局. 钦州市农业农村局2023年度部门决算[EB/OL]. (2024-08-02)[2024-09-05]. http://czj.qinzhou.gov.cn/zfxxgk/fdzdgknryjsgk/bmjs/t18807812.shtml.
[9] 习近平. 论“三农”工作[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10] 贺觉渊. 发改委: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N]. 证券时报,2022-07-13(A01).
[11] 唐鑛,杨振彬. 共同富裕视域下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理念创新与制度调适[J]. 中国劳动,2022(5):5-15.
[12] 狄国忠. 推进共同富裕的哲学意蕴[J]. 宁夏党校学报,2023,25(2):51-57.
[13]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3(10):24-30.
[14] 沈童睿.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N]. 人民日报,2024-01-30(001).
[15] 王晓平. 基于农业产业链的农产品品牌建设模式构建[J]. 山西农经,2024(10):84-86.
[16] 齐心,陈珏颖,刘合光. 以新发展理念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逻辑与路径[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3(2):14-23.
[17] 中央财办,中央农办 ,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中央财办等部门印发《关于有力有序有效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指导意见》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报,2023(8):52-56.
[18] 黄承伟. 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道路[J]. 行政管理改革,2022(12):47-56.
(责任编辑 思利华)
收稿日期:2024-09-05
基金项目:广西社科界智库重点课题(Zkybkt2024142)
通讯作者:黄光耀(1975-),男,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与乡村振兴研究工作,E-mail:qinzhoushizb@126.com
第一作者:左科举(1987-),男,农业经济师、农艺师,主要从事农村改革与乡村振兴研究工作,E-mail:kejuz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