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学生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价值、优势与现实路径
2024-11-09吴桂源王璐
摘要:青年大学生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结合项目实施,深入分析青年大学生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价值、优势和面临的现实困境。其中,优势表现在青年大学生能以其扎实的专业知识、务实的生态素养、良好的文明素质、开阔的视野服务民族地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现实困境表现在青年大学生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宣传引导力度不强、制度保障体系不完善及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等。针对青年大学生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提出通过建立健全宣传引导机制、构筑完善物质保障机制及搭建长效人才培养体系等路径,激发大学生的干事创业热情,为全面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关键词:大学生;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服务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820X(2024)05-0402-06
0 引言
大学生是我国的高层次人才,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做好民族工作置于重要战略位置,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动党的民族工作迈上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1]。党的二十大深刻阐明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内涵,描绘了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的新蓝图。农民大学生是乡村振兴的主体, 能用科学的思想理论知识及科学方法积极创业、带头致富,认真践行党和国家政策,有利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贡献力量,并实现自我价值[2]。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3]。民族地区在国家战略发展全局中占据关键地位,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因此,大学生在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及中国式现代化各项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青年服务乡村振兴仍面临着政策体系不完善、政策落实不到位、乡村生活生产环境较差和缺乏高素质专业型青年等现实问题[4]。只有深入剖析大学生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制定科学有效的解决措施,才能更好地为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文章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结合项目实施,在了解我国青年大学生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价值意蕴的基础上,分析青年大学生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具备的优势,指出面临的困境,提出青年大学生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为推进我国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 青年大学生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
青年大学生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
1.1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打牢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5]。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是维护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提升各族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基础。边疆民族地区已实现跨越式发展,但仍属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点地区[6],需不断推动青年大学生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打牢基础。具体从2个方面理解:一是青年大学生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有助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升。民族地区由于历史、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差距,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不断提升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青年大学生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能力,其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有助于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注入磅礴力量。二是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青年大学生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有利于提升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是维护民族地区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
1.2 为推动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注入人才力量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发挥人才的力量,将人才培养摆在工作的突出位置,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7]。青年大学生是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需从2个方面调动其服务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青年大学生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是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农村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引导其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有助于为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力量支撑,进一步完善民族地区的经济基础和人才储备状况。另一方面,青年大学生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乡村振兴是推动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必须充分重视发挥青年大学生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作用,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吸引更多优秀青年大学生投入到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行动中,发挥其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的强大作用。
1.3 为促进青年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夯实能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均属于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8]。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需要青年大学生作出贡献,同时,青年大学生也需要施展才干的广阔舞台以实现人生理想。一方面,青年大学生在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过程中能力素质得到不断提升。民族地区由于受特殊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其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较其他地区更多,因此对青年大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更高。青年大学生在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过程中会面临更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找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方法过程中,自身的能力会得到锻炼和提升。另一方面,青年大学生在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过程中能寻找到奋斗方向。虽然青年大学生具备较高的素质,但由于缺乏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其未来的工作规划与方向不够清晰,因此,应遵循青年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进行科学引导[9],使大学生深化对理论的认识,以明确奋斗方向并服务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2 青年大学生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优势
青年大学生以较高的综合素质,在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具备独特优势,并通过自身的能力,服务民族地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为全面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2.1 以扎实的专业知识服务民族地区产业兴旺
青年大学生融入乡村能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为乡村发展提供技术支撑[10]。通过高校培养和自身学习,青年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为其服务民族地区产业兴旺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只有不断推进民族地区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提升农业创新力,才能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一方面,青年大学生能以专业知识服务民族地区农业生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现代化已成为必然趋势,会有更多机械化和信息化设备投入到农业生产中,由于部分农民知识水平不高,因此,对现代化设备的使用会受到一定影响。而青年大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农业和机械类专业的大学生,能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现代化。另一方面,青年大学生能以专业知识助力民族地区农业创新能力的提高。青年大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还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有效帮助民族地区提升农业创新能力。
2.2 以务实的生态素养服务民族地区生态宜居
大多数青年有着良好的生态道德素养和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不仅能自觉主动保护生态环境,还能积极对乡村地区进行环保宣传[4]。《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青年大学生以务实的生态素养服务民族地区生态宜居表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能以自身行动服务生态宜居建设。青年大学生具备务实的生态素养,能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为生态宜居建设建言献策,为民族地区生态宜居建设贡献力量。另一方面,青年大学生能以自身行为影响和带动身边群众参与生态宜居建设。部分农村地区居民对环境保护概念的了解较模糊,环境保护意识淡薄,而青年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较高,在日常生活中较重视环境保护,能在农村中引领良好的生态文明风尚,从而发挥影响和带动身边群众自觉参与生态宜居建设的作用。
2.3 以高度的文明素质服务民族地区乡风文明
乡村习俗中的消极因素会阻碍乡村振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严重冲突[11]。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青年大学生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具备良好的文明素质,能在民族地区乡风文明建设中表现出明显优势。一方面,可通过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提升民族地区的乡风文明。青年大学生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熏陶时,能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将所学所感应用于乡村思想道德建设,从而助力乡村的乡风文明建设。另一方面,可通过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提升民族地区乡风文明。在强化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可借助专题调研、“三下乡”和“挑战杯”等活动,实现“以赛促学”,提高青年大学生服务民族地区乡风文明的水平。
2.4 以开阔的视野服务民族地区治理有效
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是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工程[12]。接受过高层次教育的青年大学生,相对于一般人而言具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思维,开展乡村治理工作能看得更深更远,为推进乡村振兴和治理有效打牢基础。一方面,青年大学生能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看到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性。青年大学生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内涵有着深刻的理解,从而不断助力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另一方面,青年大学生能通过深入乡村一线看到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青年大学生在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过程中能对基层展开深入调研,发现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和短板,通过理论结合实践,能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为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现代化贡献力量。
2.5 以深厚的家国情怀服务民族地区生活富裕
我国新时代的主要社会矛盾已经发生了深刻转化,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无法得到有效满足[13]。因此,需不断促进民族地区生活富裕,提升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厚植家国情怀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14]。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能以社会发展为己任,积极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一方面,青年大学生在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过程中能积极投身经济建设,通过助力民族地区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使各族群众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另一方面,青年大学生在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过程中能积极投身乡风文明建设,助力民族地区形成良好的乡风民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不断丰富各族群众的精神世界。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民族地区的乡村基础设施和娱乐设施较差,人员流失较严重,青年大学生能克服困难,以深厚的家国情怀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担当。
3 青年大学生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
大部分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均较偏僻,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和科技水平均落后于发达地区,因此,吸引大学生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也面临一些困境,主要体现在宣传引导力度不强、制度保障体系不完善和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等方面。
3.1 宣传引导力度不强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党和国家始终将宣传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扎实开展宣传工作。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党和国家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宣传乡村振兴的有关内容,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不断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人心,但部分民族地区在宣传工作方面还存在短板。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宣传方式较单一。宣传工作需较多经费支持,部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较落后,难以投入较多经费开展宣传工作,对提升宣传工作质量造成一定影响;部分地区在开展乡村振兴政策宣传工作时,多以文字材料进行报道,缺乏生动活泼的宣传形式。二是宣传组织策划工作较滞后。部分民族地区在开展宣传工作时,缺乏整体规划,未能依据时代发展的特点和受众的接受能力进行组织与宣传,缺乏针对性。
3.2 制度保障体系不完善
当代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缺席”主要表现在“数据(总量)缺席”“政策(制度)缺席”“话语(关注度)缺席”“行动(实践)缺席”4个方面[15]。吸引高素质人才前往民族地区开展乡村振兴服务工作,除了做好宣传工作外,还需制定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部分民族地区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未能根据地区实际,制定较完善的实施细则,因此,制度保障体系存在一定的短板和不足。其中,一是缺乏全面考虑。部分民族地区在制定乡村振兴实施细则时缺乏长远眼光,未能坚持以系统观点看问题,导致制定的制度保障体系缺乏全面性和长远性。二是制定和实施的政策脱离实际。国家的政策制度是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未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会导致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不理想。三是执行政策不到位。部分民族地区虽然根据国家政策制定了符合地区实际的实施细则,但未能做好监督和管理工作,导致监管缺失或监管错位,从而出现执行政策不到位等问题。
3.3 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人才队伍建设关乎先进技术的运用和先进知识的推广,以及组织发展路径模式认知的转型升级[16]。为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大部分民族地区制定了健全的人才引进、培养和晋升机制。但部分民族地区仍存在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较弱及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最后一公里”不畅通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部分民族地区未开展全面调研,未能根据地区发展实际引进符合地区发展需要的人才,造成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较突出,既浪费人才引进名额,也产生一定的财政压力。二是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足。由于部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落后,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在人才储备方面主要依靠引进,自主培养能力较弱,在人才考核机制方面过度重视物质奖励或精神激励,未能充分发挥人才引进与培养应有的作用。
4 青年大学生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
青年大学生是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要通过建立健全的宣传引导机制、构筑完善的物质保障机制和搭建长效的人才培养体系,激发其干事创业的热情。
4.1 建立健全宣传引导机制,营造激励青年大学生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氛围感
青年大学生是网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10~19岁、20~29岁的网民占比分别为13.6%和13.5%,要统筹利用好线上线下宣传平台,强化宣传引导,发挥其作为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重要力量的作用。一是健全高校与地方的联动机制。高校作为培养青年大学生的主体,在引导青年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地方党委和政府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是主导青年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通过健全高校与地方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高校与地方的优势,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增强对大学生的引领力。二是拓宽宣传渠道,强化舆论引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成为许多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娱乐的重要场所。要充分利用线上宣传平台,将民族地区的独特优势、发展前景全面、立体化地展示给青年大学生,同时在网络上利用主流媒体宣传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典型事例,从而强化舆论的引领力。三是细化宣传体系,提升宣传的针对性。在开展宣传工作时,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针对急需人才进行宣传引导。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健全宣传引导机制,营造大学生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从而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2 构筑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提升青年大学生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幸福感
要想留住和吸引更多的人才,就必须完善农村的激励和保障体系,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17]。只有构筑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才能更好地增强和提升青年大学生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幸福感。青年大学生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需高校与地方协力做好保障和服务工作:一是建立健全组织保障体系。当代大学生深入乡村社会实践活动不足,折射出政府、高校和乡村尚未形成协同运行机制,迫切需要设立青年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领导组织机构,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18]。针对组织机构不健全问题,急需破除高校、地方和乡村三者间的沟通壁垒,构建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建立完善的乡村振兴运行管理机构,为青年大学生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建立健全物质保障制度。民族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比较特殊,存在乡村基础设施落后和生活保障不到位的短板,会影响青年大学生的幸福感。因此,地方政府必须加大资金和物资的投入力度,为青年大学生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三是完善激励制度。高校、民族地区党委和政府要建立健全激励制度,对从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服务工作的青年大学生给予物质和精神激励,提升其幸福感,从而激发其服务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3 搭建长效人才培养体系,增强青年大学生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获得感
人才是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关键要素,乡村振兴需多元化的人才[19-21]。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需有强大的物力、人力和组织保障,因此,需搭建长效人才培养体系,以增强青年大学生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获得感,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首先,要建立严格的人才引进政策。在引进青年大学生时,要着重考察其全面素质,以德为先,选用德才兼备者。其次,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为保障青年大学生人才引得进和用得起,必须搭建有效的培养体系,使其在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22]。最后,要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青年大学生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开阔的视野,也比较注重自身的发展。要加强对引进青年大学生的考核,建立全程淘汰机制,从而激发其干事创业热情,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5 结语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环节,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需立足民族地区实际,坚持目标导向,紧密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青年大学生是我国的高层次人才,应充分认识其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价值和独特优势,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将其培养成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推进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只有不断加强高校和地方协作,为青年大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才能更好地为青年大学生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党建,2022(11):4-28.
[2] 李平. 新农科背景下农民大学生创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研究[J]. 农业与技术,2023,43(15):178-180.
[3] 姚琦.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支撑策略[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4,43(7):141-145.
[4] 何睦,钟学丽. 青年服务乡村振兴: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J]. 新生代,2024(3):22-27.
[5] 习近平. 论“三农”工作[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6] 柴小君. 边疆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J]. 西藏研究,2023(5):11-16.
[7] 习近平.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N]. 人民日报,2021-09-29(001).
[8]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 张灵.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个环节的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22):45-47.
[10] 时伟. 大学生融入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J]. 人民论坛,2021(19):104-106.
[11] 张立平,张爱萍. 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习俗探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1):90-92.
[12] 李艳,史云贵. 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核心要义、实践困境与破解机制[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7(5):147-152.
[13] 桂玉.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视域下农民共享发展理路探析[J].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6(4):10-16.
[14] 叶林娟,夏建国,杨艳红. 新时代社区党建培植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实践探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3):86-88.
[15] 萧子扬,陈艺华,吴若琼. “缺席”和“回归”:新时代我国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研究[J]. 青年探索,2019(3):15-27.
[16] 李帆,曹阳. 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振兴共同体建设与人才回流吸收[J]. 农业经济,2024(6):125-127.
[17] 丁洪福,战颂,陈岚. 农村生源大学生助推乡村振兴的困境与路径选择研究[J]. 农业经济,2019(5):106-107.
[18] 吴桂翎,余厚石,时伟,等. 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意涵与路向[J]. 江苏高教,2023(6):66-71.
[19] 王珊,夏圣雪. 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及实践[J]. 中国高等教育,2023(7):49-52.
[20] 韦昕晨,叶梅丹,覃耀坚,等. 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工作实践与思考[J]. 广西糖业,2024,44(4):283-287.
[21] 王卓,黄滩. 民族院校创新性实践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融合之道[J]. 广西糖业,2024,44(4):266-272.
[22] 马楠,贾淑仁. 民族地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的影响[J]. 南方农业学报,2020,51(12):3126-3132.
(责任编辑 兰宗宝)
收稿日期:2024-09-0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3BMZ061)
通讯作者:王璐(1979-),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乡村振兴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E-mail:416573380@qq.com
第一作者:吴桂源(1997-),男,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E-mail:1807802057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