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安全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鲜明特征与重要旨归

2024-11-09姜龙飞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24年5期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安全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厘清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安全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鲜明特征与重要旨归对指导当前国家安全工作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安全的重要论述是理论、历史和现实经验的逻辑统一,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系统观念和辩证思维的理论特征,其重要旨归最终落脚于加强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致力于维护人民安全,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从而开辟一条新的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关键词:[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7-2210(2024)05-0015-09

自古以来,国家安全都是头等大事,是定国安邦的重要基石,纵观国内外历代王朝兴衰,莫不与国家安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强调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1]。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多次对国家安全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安全道路,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坚持统筹推进各领域安全,坚持把防范化解国家安全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推进国际共同安全,坚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持加强国家安全干部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安全的重要论述凝结着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的宝贵经验,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拓展、升华,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鲜明特色[2]。因此,系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安全的重要论述,把握其生成逻辑、鲜明特征与重要旨归,对学习与研究新时代国家安全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安全论述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以当前中国面临的安全实践为出发点,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核心要义的国家安全重要论述,其理论逻辑源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安全战略文化一脉相承,并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前的国家安全实践经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学说的创新发展。

(一)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时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关于国家的起源、性质及职能等国家问题的阐释中所蕴含的关于国家安全的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安全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石。就政治安全而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国家是由阶级矛盾产生的,带有先天的阶级性,在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利用新的制度维护本阶级的政权安全进而实现国家的安全。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安全的系列论述中,政治安全占据根本性地位,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政治建设必须摆在首位,坚定做到“两个维护”。这些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安全认识的创新发展。在经济安全方面,马克思在其著作中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产生的深层原因,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以社会为中心安排调配生产,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克服相对过剩的危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洞察百年变局之势,把握民族复兴之需,引领时代潮流之变,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和当代中国安全实践、中华优秀传统安全战略文化结合起来,在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中不断深化理论创新[4]。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核心要义的国家安全重要论述正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总体国家安全观,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就是真正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安全道路[5]。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危机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深刻认同,他认为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运用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并强调预防为主和遵循金融发展规律来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关于文化安全,马克思、恩格斯则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认为意识形态作为阶级斗争和防止思想渗透的有效工具,是一国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在军事安全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很多,他们认为战争服务于政治,政治支配战争,强调军队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力手段。如,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最后失败的原因时就曾说,夺取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首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的大军”[6]。习近平总书记在军事安全方面的重要论述继承发展了马克思军事安全思想,主要体现在保证新时代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以及提升军队战斗力和军队建设现代化等方面。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架构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将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的历史主体、实践主体、价值主体和权力主体。而任何一项国家安全工作,也都要以为人民安全服务为最终目的,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将人民安全视为国家安全的宗旨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民性的最好继承。

(二)历史镜鉴:中华优秀传统安全战略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7]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安全的重要论述在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中汲取养分,这也是“两个结合”和“文化自信”的深刻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传统国家安全思想的继承运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做到居安思危,用防范风险来保障国家安全;二是在国家安全治理中突出人民地位。“居安思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新形势下,我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明显增多,要不断提高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2018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告诫我们以史为鉴,以国家安全为重,指出“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8] 我国很多经典古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安全战略文化智慧,如,周朝的“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周易·系辞下》)、后晋的“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旧唐书·柳亨传》)、西汉的“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和“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说苑·谈丛》)、唐朝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谏太宗十思疏》)等。习近平总书记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养分,常引用这些古训突出强调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对于国家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此外,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中华朴素民本思想,强调国家安全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指出“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9]这鲜明地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安全是新时代国家安全的根本立场,凸显了治国理政各项工作中“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关切,是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安全战略文化的精髓,在历史基础上的创新发展。

(三)经验总结:党的十八大以前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安全理论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国家长期处于“安全稳定”的状态,这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实践成果。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前各个阶段的国家安全工作实践积累了宝贵的实践和理论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安全的重要论述蕴含着对这些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顾了毛泽东一生伟大的历史贡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10]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国家安全的实践经验对指导新时代的国家安全工作仍具有重要意义。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尤其强调主权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指出“中国的领土主权,中国人民必须保卫,绝对不允许外国政府来侵犯”[11];并十分重视经济安全的基础性作用,将生产建设作为党的“中心工作”,指出“只有将城市的生产恢复起来和发展起来了,将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了,人民政权才能巩固起来”。[12]毛泽东还认为强大的国防力量是新生政权的坚强后盾和根本力量,指出 “人家侵略来了,我们就一定要打,而且要打到底”[13],并大力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重视国家文化意识形态安全,强调改进思想作风建设和抑制反和平演变等来保障国家安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强调,“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14],并提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就是要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15]。因此,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准确判断当时中国面临的国家安全发展形势的基础上,认为和平力量存在优势,大国存在战略均势,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在此背景下,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国家安全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并努力维护政权安全,反对霸权主义,实施全方位外交战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正确把握冷战后世界安全形势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指出:“我们要创造安全可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和平是世界人民的第一需要,没有和平,任何建设事业都无从谈起。国家之间的争端,要通过谈判、协商的方式和平解决,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16]并提出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17]。其主要内容包括促进经济发展,提升科学技术水平,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改善大国外交关系,加强区域之间安全和反恐合作。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关注国家生存和发展利益,强调:“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发展变化,牢固树立综合安全观念,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18]提出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建设和谐世界的新理念[19]。 一百多年来,党的国家安全思想从无到有,从突出强调以军事为核心的国家安全到以经济发展促进国家安全再到统揽全局、系统协同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演进,是一个随着国内外安全环境变化而连贯变化的体系[20]。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安全的重要论述总结并继承了党的十八大以前各个阶段国家安全的实践经验,并结合时代背景凝练提出了逻辑严密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把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紧密结合起来, 拓展了国家安全领域,提出国家安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实现了国家安全主旨的转换,阐述了安全与发展的内在联系, 揭示了发展对国家安全的基础性作用[21], 实现了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国家安全理论创新。

(四)现实考量:新时代中国面临的国家安全新形势

进入新时代,我国面临更为复杂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外部压力前所未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灰天鹅”“黑犀牛”事件时有发生[22]。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我国国家安全环境处于新的历史方位,维护我国安全和发展利益面临更为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有效应对动荡变革期的外部环境和妥善处理转型关键期的考验成为事关人民福祉、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关键。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部风险空前上升[23]。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以政治家的战略眼光和非凡智慧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以“五大要素”“五对关系”“五个统筹”“十个坚持”为代表的一系列关于国家安全的重要论述为我国在新征程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遵循,确保了国家安定和社会稳定。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安全论述的鲜明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安全的重要论述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新时代我国面临的国家安全实际出发,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立足国家安全面临的各个方面,统筹全局,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具有严密的系统观念;同时,“五大要素”和“五对关系”又充满着辩证法的逻辑思维。

(一)鲜明的问题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安全的重要论述着眼于国内国外发展全局,以现实问题为实际导向进行整体谋划。从国内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面临更为复杂的安全形势,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叠加,前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积淀并逐渐显露,风险综合体特征更加明显[2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我们党正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25]进一步从内部来看,改革进入攻坚区、深水区和关键期,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各个方面任务繁重前所未有,必须以系统的安全思维和忧患意识来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从国际来看,一是全球化发展面临更大变数,新冠疫情凸显和放大了全球化为各国带来的安全问题,进一步加大了全球化走向的不确定性;二是国际格局面临深刻重塑,大国关系加速分化重组,竞相升级军事装备尤其是氢核军备,全球战略平衡面临极大的不稳定性;三是非传统安全难防难测,比如更多新型病毒加速传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频发生、能源和粮食安全面临挑战、反恐形势严峻、网络安全突出等;四是全球社会政治思潮更加多元、复杂,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排外主义、单边主义等思潮持续升温。面对国内国外严峻的发展和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意识到了完善国家安全体系和提升国家安全治理能力对护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并以鲜明的问题导向,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家安全的重要论述。

(二)严密的系统观念

系统是由诸要素组成并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观念就是秉持系统论的思想范式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其典型特征就是复杂性、开放性、系统性[26]。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安全的重要论述是具备系统性特征的科学理论。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安全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特征,尤其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代表,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总体性和整体性,是一种新型国家安全观,具体表现为它在每个国家安全领域内都有相应的内涵,但又不是相互孤立和割裂的,而是构成了一个包含人民、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安全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安全论述的关系性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五对关系”,即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国土安全与国民安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发展问题与安全问题、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27],它们是相互联系、影响与渗透的。二是表现为安全风险综合体连锁联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种风险往往不是孤立出现的,很可能是相互交织并形成一个风险综合体。”[28]三是表现为发展与安全是相互联系的,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与发展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29]这突出了各个安全领域的不同性质,以及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和提升国家安全能力应注意的不同侧重点。

(三)辩证的逻辑思维

辩证法把客观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看作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变化的,辩证的逻辑思维就是根据客观事物的辩证本质进行分析的一种思维方式,主要包括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归纳与演绎是辩证逻辑思维中最为基本的一种思维方式,归纳即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而演绎则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安全的重要论述将各方面威胁国家安全的风险领域具体归纳为十六个方面的具体内容,着力预测防范化解可能出现的重大安全风险,鲜明体现了归纳演绎的辩证思维。分析与综合是更加深刻把握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是矛盾分析法在具体领域的应用。要想妥善地处理好一个深刻复杂的问题,必须经过缜密地分析,再进行综合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系统分析了国内国外安全现状,得出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结论,并综合我国安全现状,系统提出了应对安全问题所应具备的条件。抽象与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的本质概括或规定,由抽象到具体就是由抽象的逻辑起点经过一系列中介达到思维具体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我国安全现实所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国家安全的论述,就是对国家安全的抽象概括,而对各个安全领域的具体指导则实现了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思维过程同客观事物的历史过程和认识的历史过程应当符合,也就是逻辑和历史的统一。逻辑和历史的统一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安全的重要论述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前文所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安全的重要论述继承与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安全战略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中国化成果,是符合国家安全历史发展潮流的重要理论贡献。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安全重要论述的重要旨归

所谓旨归是指研究某一问题的要旨所在,即最终要完成和达到的核心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安全的论述内涵丰富,旨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

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根本保障[30]。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统筹协调,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国家安全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推动各级党委(党组)把国家安全责任制落到实处。”[31]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国家安全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的绝对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是做好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原则,要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上,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引领为引领。第二,要将党的绝对领导贯穿到国家安全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国家安全工作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第三,要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对涉及党和国家安全事业的重大工作实施更为有效的统领和协调。第四,坚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在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将党的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环节。第五,坚持和加强国家安全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国家安全系统党的建设,淬炼党和人民可以信赖的国家安全忠诚卫士,打造坚不可摧的国家安全干部队伍。

(二)“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追求

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高度一致,国家安全的维护就是为了捍卫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国家安全工作好坏的评判标准是以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尺度的。“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一条重要原则:任何一项国家安全工作,都要以为人民安全服务为最终目的[32]。回顾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不断把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广大中国人民过上好生活,而好生活的基础就在于安全,安全是实现一切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政治安全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维护政权稳定来维护人民安全;经济安全归根结底是从经济制度、经济体系、经济发展等方面来维护人民安全;军事、科技、文化、生物、环境等方面安全的重要功能是为了服务和保障人民安全。人民安全是国家各个领域安全的综合体现,各个领域的安全,本质上都是该领域的人民安全。人民安全是纲,其他各方面的安全是目。因此,在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安全的论述时,应当牢牢把握其“人民安全”的核心要义和价值旨归。

(三)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自2021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构建新安全格局”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就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出战略部署,强调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33]。一方面,构建新安全格局本身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安全重要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构建新安全格局需要有理论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安全的重要论述本身又成了构建新安全格局的思想引领。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如此重视国家安全,针对国家安全提出了诸多论述,就是深刻意识到了安全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国家处于不被威胁的安全状态,才能一心一意谋发展。因此,构建以习近平总书记国家安全重要论述为价值指引的新安全格局是为了保障和维护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必须以新安全格局作为坚实的后盾[34],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如此重视国家安全的重要价值旨归之一。

(四)开辟新的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安全的论述,归根结底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国家安全问题,所以要适应中国实际,开辟一条新的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敏锐意识到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面临对内维护稳定和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双重压力,各种安全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发展越快,风险聚集与衍生的速度也越快,而我们原有处理国家安全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机制明显乏力。因此,开辟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安全道路已成为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我国可能产生安全风险的各个领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符合新时代国家安全要求,为国家安全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他强调,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特色国家安全道路[35]。

四、结语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我们如期打751c338e18798a075e9774d1f28b307f赢了脱贫攻坚战;有效应对了世纪疫情;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历史主动精神化解了美国全方面全方位的施压;遏制了港版“颜色革命”,实现了香港由乱转治;筑牢了非传统安全防线;提倡建立“命运共同体”,统筹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树立了全球安全发展典范;等等。这些成绩都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所取得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安全的重要论述是我们未来应对国家安全问题的根本遵循,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扎扎实实做好国家安全工作,推动新发展格局和新安全格局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不断开创国家安全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2] [23] [30]《总体国家安全观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2、9、15、19页。

[3]《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 427页。

[4][5]陈一新:《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求是》,2024年第8期。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06页。

[7]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2—3页。

[8][9]《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14—15、10页。

[10]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3年12月27日。

[11][12]《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0、1428页。

[13]《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 176页。

[14] [15] 《邓小平文选》 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8、157页。

[16]《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79页。

[17]曹峻:《论江泽民的新安全观与国家安全战略新趋向》,《学术论坛》,2005年第8期。

[18]胡锦涛:《在新的起点上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不断提高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能力》,《光明日报》,2010年3月13日。

[19]唐金权:《胡锦涛国家安全思想与实践论析》,《唐山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20]肖晞、王一民:《中国共产党百年国家安全思想发展析论》,《太平洋学报》,2021年第11期。

[21]曹亚雄、王磊:《论习近平对中国共产党国家安全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州学刊》,2019年第7期。

[22][27]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中心:《总体国家安全观透视:历史长河、全球视野、哲学思维》,时事出版社,2023年版,第326、7页。

[24]钟开斌:《构建新安全格局:逻辑起点、理论指引与实践进路》,《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年第19期。

[25]《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人民日报》,2022年9月19日。

[26]姚晗:《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系统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22年第2期。

[2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82页。

[29][33][35]《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47、120、116—120页。

[31]《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保障》,《光明日报》,2020年12月13日。

[32]刘跃进:《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宗旨和基石》,《红旗文稿》,2022年第8期。

[34]陈向阳:《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双治理与双循环》,《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