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员与革命: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扩红运动的机制及其影响
2024-11-09邱泽艳
摘 要: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长江南岸最后一块根据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面对反革命地主武装的“内忧”和国民党重兵“围剿”的“外患”。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在制度层面、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等制定了一系列扩红动员的方针、政策,激励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军。这种动员机制不仅对根据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中图分类号]K2644;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7-2210(2024)05-0046-10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弼时、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创建的长江南岸最后一块红色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湘鄂川黔根据地不仅深入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政权建设,而且为中央红军的长征和川陕苏区的反“围攻”斗争牵制了大量的敌人,完成了配合中央红军实施战略转移的任务。目前学术界关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根据地各方面的建设与发展、任弼时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贡献、红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以及长征中的红二、六军团研究等方面,而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扩红运动的研究总体上还不够系统。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①,着重从动员机制方面考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扩红运动的开展情况,以此丰富相关研究。
一、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扩红运动开展的原因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扩红运动的开展,是在根据地面临着反动地主武装颠覆红色政权的“内忧”和国民党重兵“围剿”的“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所开展的,具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一) “内忧”:封建土豪劣绅的反动武装
湘鄂川黔边区山高路险、经济落后。随着阶级斗争的不断深入,反动的地主豪绅组建了一批反动武装,如桑植县的“八大诸侯”、大庸县的“八大家”、永顺县的“六大家”。他们利用手中的武装力量经常兵戎相见,搞得民生凋敝。除此之外,反动的豪绅地主和土著武装还与地方军阀互相勾结,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反动统治体系,广大群众受尽压迫。随着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开展以打土豪、分田地为代表的土地革命运动,一些不甘失败的土豪劣绅加紧与国民党残余势力勾结,他们肆意杀害红军地方干部和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袭击苏维埃政府和苏区重镇,封锁交通要道以阻止苏区进购食盐和医药,妄图颠覆红色政权。因此打击豪绅地主、清缴地主武装不仅是湘鄂川黔边区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而且对巩固根据地政权、集中全力粉碎国民党反革命“围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扩大红军队伍为打击土豪劣绅、清缴反动武装提供了重要的军事保障。
(二)“外患”:国民党的重兵“围剿”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传播了革命火种,巩固了红色政权,直接威胁着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为此,国民党反动派不断派兵“围剿”。1934年11月,蒋介石任命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统一指挥湘鄂川黔四省国民党的军队持续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进行骚扰和进攻。并在12月“动员了三、四十团以上的白军”,“企图以‘血洗’屠杀的手段,来镇压湘鄂川黔边广大群众的革命斗争与苏维埃运动” 。[1]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力量主要由红二军团(1934年10月26日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名称)和红六军团组成。当时红二、六军团加上地方独立团、游击队总兵力不足2万,而国民党却集结了20多万兵力。面对残酷的“围剿”形势,为了保卫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成果,配合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必须动员一切力量去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
二、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扩红运动开展的机制
红军武装力量的发展与壮大是保障红色政权存在的根本,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高度重视扩红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地在制度层面、物质层面、精神层面进行充分而广泛的准备,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红军的热情,在根据地掀起了扩红高潮。
(一) 制度层面:重视组织带领,凝聚动员力量
制度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确保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扩红动员机制在制度层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通过制定和发布扩红运动的决议从制度上保障扩红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拓展扩红方式,争取更多力量加入红军;通过严格执行检查报告制度,防止敌人破坏扩红工作。
1.制定与发布关于扩红运动的决议
为了动员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红军,推动扩红运动的顺利开展,湘鄂川黔省委把扩大红军的工作当作政治任务来抓。在制定和发布的决议和训令中几乎都包含着扩红的要求。1934年9月4日,《湘鄂川黔边革命军事委员会给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并转各区各乡苏维埃各独立团各游击队的指示》中指出:“今天只有加倍的扩大红军,动员一切力量准备大规模的革命战争,才能保证土地革命的胜利,才能保证永远不纳苛捐杂税。”[2]同年12月16日,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在《关于创造湘鄂川黔边苏维埃新根据地任务决议》中明确提出“三个月内应扩大一万二千主力红军”[3]的要求。1935年1月4日,湘鄂川黔省委在《关于地方战争动员给各级党部与各级政治机关的指示》中再次强调“必须从党团政府、群众团体的各种组织上,进行扩大红军的动员”[4] 。同年2月,省委在《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关于扩大红军突击运动给各级党部和突击队的指示信》中提出了“从三月十号至四月十号为扩大红军突击运动月”[5]。1935年4月25日的《红六军团政治部训令——关于红五月的工作》中指出:“举行扩红的突击运动,……争取在红五月内扩大一千五百个新战士(十七师一千名,十八师五百名)。”[6]针对红军武装力量发展壮大的迫切需要,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湘鄂川黔省委在发布的十几个决议、训令、指示等文件中,都要求把扩大红军的动员、宣传工作当作政治任务来抓。特别是自1934年12月以后,几乎每个月都会下达动员扩红的任务,推动扩红运动的不断开展。这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开展扩红运动提供了有力的组织引导。
2.通过制度拓展扩红方式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在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红军的同时,也注重通过制定一系列相关制度促进扩红方式的拓展。团结和改造地方武装,吸引地方武装加入红军队伍,不仅反映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民心所向,而且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扩红效果十分明显。
(1)团结和改造“神兵”。“神兵”是以贫苦农民为主体的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农民武装自卫组织,“神兵”斗争曾席卷整个黔东,给黔东地方反动统治以沉重的打击,但由于“神兵”人员庞杂、思想混乱,缺乏明确的斗争目标和紧密的组织手段,“神兵”不可避免地被反动阶级分化利用,面临失败的命运。黔东特区创立后,红军对当地“神兵”武装进行了艰苦细致的团结改造工作。一方面向“神兵”宣传革命道理,提高“神兵”阶级觉悟;另一方面派出大量指导员和政工干部深入“神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其逐渐接受红军的纪律约束,加入红军队伍。1931年12月,鄂西巴(东)、兴(山)、归(秭归)县委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制定神兵工作原则:“打击其反动首领,争取其群众”[7];并在随后召开的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指出,“我们对神兵应采取的政策是:对那些开明的进步的头目,加以任用;对个别为豪绅收罗并为其服务的反动头目,则以武力解决”[8]。通过教育和改造神兵,到 1934年10月底,红三军除七、九两师所辖的3个团以外,又将黔东独立师编成一个团,正式列为红三军建制。至此,红三军有4个团,总数达4300余人[9] 。
(2)争取地方武装。游击队作为红军作战的有力助手,也是扩红的主要来源之一。如何争取游击队加入红军,湘鄂川黔省委在1935年1月4日的《关于地方战争动员给各级党部与各级政治机关的指示》中指出:“对于争取这些游击队的正确办法,应该是立即把各游击队的领导者调来训练检查,同时派得力的同志去领导检查他们的成份,加紧他们的宣传训练;动员当地党、团员领导新的勇敢成份加入;建立党的支部与政委制度。”[10]这进一步巩固了游击队中党的领导,提高了战斗力。随着地方武装的逐步发展,地方武装体制也逐步完善起来。1935年1月,根据地分别在大庸县永定镇成立第一分区、在永顺县灵溪镇成立第二分区。此后,地方武装在分会的领导下,迅速发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苏区桑植、龙山、保靖、慈利、永保、郭亮、大庸、石门、沅陵、酉阳、宣恩等县共建立了游击大(支)队三十六支;游击(分)队二百多支,共计一万多人;此外,还先后成立了大庸县独立团、慈利县独立团、永保县独立团等。至于赤卫队的人数,至少不下十万人[11]。
3.严格执行检查报告制度,防止敌人破坏扩红工作
为贯彻执行湘鄂川黔省委的扩红任务,根据地实行严格的工作检查与报告制度。省委在《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关于扩大红军突击运动给各级党部和突击队的指示信》中指出:“乡二天检查一次,报告区。区三天检查一次,报告县。县五天检查一次(笔者注:‘次’原文为‘天’,可能有误),报告省。及时检查与纠正扩红突击中的错误与缺点,及发挥扩红突击中的光荣例子和经验,迅速完成与超过扩红突击计划。”[12]同时要求“消灭开小差的现象,严厉处置开小差的分子。对领导组织开小差的分子,必须逮捕、公审以至枪决。但因政治觉悟不够,个人开小差的,必须采取政治教育与宣传鼓动,指出他开小差的错误”[13] 。此外,扩红运动也是残酷的阶级斗争。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加入红军,地主、富农以及反革命的武装也更加积极活动起来,他们恐吓、阻止工农群众加入红军,破坏扩红运动。因此,为进一步推动扩红工作的顺利开展,湘鄂川黔省委动员广大工农群众配合红军游击队坚决镇压地主、反革命的破坏与捣乱。如“组织乡村群众不脱离生产的秘密侦察队、特务队等,化装携带小刀与利刃,在革命委员会,肃反委员会与支部的领导之下,捕捉敌探,特别利用晚上去捕杀积极反动之地主、富农以及反革命首领,逮捕一切反革命分子,检查可疑之来往行人”[14]。同时省委积极做好动员工作,号召被地主武装收买的民团和土匪士兵回家打土豪分土地,发动他们的家属、亲戚或朋友到他们中间去做思想政治工作,说服他们加入红军。
(二) 物质层面:注重利益保障,践行人民至上观
毛泽东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15]党和苏维埃政府只有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忧,应人民之所盼,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从心底认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响应苏维埃政府的号召,积极投入到革命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事业中来。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扩红运动的动员机制在物质层面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土地革命,维护群众利益;满足群众利益,改善群众生活;加强拥军优属,解除后顾之忧。
1. 开展土地革命,维护群众利益
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扩红运动的开展是在土地革命的基础上进行的。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对于打破根据地的封建土地制度、巩固苏维埃政权的基础、增强群众的政治意识、动员广大工农群众参加红军、促进扩大红军运动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34年12月1日,省革命委员会颁布了《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没收和分配土地的暂行条例》[16],该条例涉及没收土地的范围、分配土地的方法以及租赁买卖承继的规定等,同时对红军及其家属的土地分配方法也进行了说明。这不仅沉重打击了豪绅地主的势力,而且使雇农、贫农以及中农都获得了土地;同年12月16日颁发的《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制定的分田工作大纲》,进一步督促分田工作落到实处,明确指出:“在最短的期间(十二月份),将基本区域内的土地完全分配好。”[17]同时该大纲提出组织群众参加村与乡没收和分配土地委员会[18],这有利于激发农民政治意识的觉醒;1935年1月28日,为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根据地土地革命的政策,《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关于土地问题的决定》颁布。在“打土豪,分土地”的号召下,广大人民群众从土地革命的斗争中深刻意识到,只有苏维埃革命的胜利才能保障土地革命的成果,才能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因此,他们将自己的命运与苏维埃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革命热情空前高涨,踊跃报名参加红军。
2. 满足群众利益,改善群众生活
“满足群众的切身利益,进一步的改善群众的生活,这是动员广大工农群众加入红军,完成扩红突击计划的主要条件之一。”[19]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将扩红运动的开展与群众生活的改善紧密地联系起来,省委十分重视根据地的经济文化卫生建设,注重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权益。在工人方面,普遍地增加工钱,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组织各种合作社,救济失业工人;在妇女方面,反对封建旧礼教的束缚,实行婚姻条例,争取妇女在政治上经济上与男子一律平等;在青年工农群众方面,增加青年工资,反对老板、师傅打骂青工学徒,废除三年学徒制[20];在文化方面,组织宣传队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在教育方面,成立列宁小学、红军小学,编写新教材;在卫生方面,省委成立了大庸临时医院,保证医疗救治工作的顺利开展[21]。除此之外,省委对城市的中、小工商业实行改造和保护的政策,苏维埃政府除征收营业利润4%的“统一率进税”外,不收任何杂税[22]。这些措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苏区军民的生产和生活,而且对于稳定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社会秩序,动员群众参军,粉碎敌人的“围剿”起到了积极作用。
3. 加强拥军优属,解除后顾之忧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扩红运动所取得的成果与根据地重视拥军优属工作是分不开的。拥军优属工作作为扩红运动的重要基础,是扩红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攸关扩红运动的成效。综合来看,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开展的拥军优属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在拥军方面,除发起慰劳运动外,还“送给红军草鞋、小菜,帮助红军洗衣” 。“对于红军伤病战士均须随时帮助。组织担架队运输伤病兵,组织伤病兵休息处,准备茶水饮食,一直使伤病兵从前方到后方,都得到群众的帮助。并组织群众办的疗养所,帮助伤病兵及红军家属找医生、找药品。”[23]在优待红军家属方面,省委指出:“从省到乡的各级机关必须执行优待红属的政策(笔者注:‘政策’原文为‘礼拜六’,可能有误)。打土豪的东西,必须多分一些给红军家属。”[24]同时“必须发动广大群众帮助红军家属耕田收割,以解决红军家属缺乏劳动力之困难”[25] 。此外,红军的儿子在教育上有优先进入列宁小学的权利;一律免除红军家属的土地税、营业税等。总之,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在进行扩红运动的过程中坚决贯彻拥军优属原则,使扩红运动成为广泛的群众运动,这不仅振奋了红军的士气,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红军的后顾之忧。
(三) 精神层面:重视宣传工作,加强思想动员
毛泽东同志指出:“红军的宣传工作是红军第一个重大工作。若忽视了这个工作就是放弃了红军的主要任务。”[26]宣传思想工作在意识形态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地位。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通过刷写标语和绘制宣传画等方式直截了当地宣传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方针政策,通过开展各种文艺活动和组织群众参加文化活动加强思想动员,通过召开会议、制定文件、发布指示等方式宣传苏维埃政府的斗争纲领。
1. 刷写标语、绘制宣传画感染人民群众
刷写标语和绘制宣传画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最广泛、最普及的一种扩红宣传方式。标语不仅通俗易懂、言简意赅,而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号召力。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将标语宣传与革命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比如,“工农团结一条心,打倒土豪把田分”[27]“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实行土地革命!”[28]“彻底分配土地,取消地主武装,保卫苏维埃!”[29]等标语充分反映了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的政策;“红军不要民众办招待!”[30]“红军是工人和农民最相信的军队!”[31]“当红军最光荣!”[32]等,这些标语在宣传红军纪律严明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对红军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激起人民群众参军的热情。绘制宣传画是将画面与文字进行组合,这种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能达到较好的宣传效果,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比如,红三军在1934年松桃县石梁乡张家祠堂墙壁上绘制了“打倒国民党”[33]的宣传画。该宣传画将“红军打机枪”与“白军举手投降”进行强烈对比,寓意鲜明,使群众印象深刻。大量的标语和宣传画不仅直截了当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方针政策,而且给人民群众以视觉的冲击,产生情感的认同,能唤起人民群众斗争的激情,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红军。
2.开展各种文艺活动,组织群众参加宣传团队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在扩红运动中充分发挥根据地人民群众能歌善舞的优势,通过开展各种文艺活动,组织群众参加宣传团队,不断激发广大人民群众高涨的革命热情,鼓励人民群众参军入伍。红军每到一处,在开展中心工作时或者在召开纪念会、庆祝会时,都会穿插各种文艺活动进行宣传。这些文艺活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极富感染力。除此之外,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扩红运动的宣传还很注重培养文化宣传积极分子,组织宣传团队进行文化宣传活动,“枫香溪红色姊妹团”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该团从刚开始的3人逐渐发展到30余人,团员们走村串寨,积极开展宣传、优抚、慰问、组织学习等工作。这种宣传形式在扩红运动中起到了明显的动员作用。大庸县侯青芝一家在文艺宣传的影响下,8口人全部参加红军。该县3次扩红,参军人数达3800余名。父送子、妻送夫,兄弟争先入伍的动人场面比比皆是,这充分反映了文艺宣传活动极富感染力和号召力,在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红军上起到了明显的激励作用。
3.宣传苏维埃革命政府的革命性和先进性,吸引群众参加红军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高度重视思想动员工作,通过宣传苏维埃革命政府的革命性和先进性,吸引群众参加红军。湘鄂川黔省委明确指出苏维埃的政治斗争纲领就是推翻国民党政府、组织工农兵代表会议的政府[34]。“苏维埃是工农、贫民、士兵的政权。”[35]与国民党反动派放弃东三省和热河,投降帝国主义,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相比,苏维埃政府不断加紧反帝国主义的宣传,把反帝的斗争与苏维埃红军的发展联系起来[36],指出苏维埃与红军是反日的基本力量,是抗日救国政府和抗日联军的中坚支柱[37]。这一系列的宣传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刻感受到苏维埃政府的革命性和先进性,自觉站在维护苏维埃政府的立场,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且响应扩红的号召,积极加入红军队伍,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
三、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扩红运动的影响
面对严峻的斗争形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开展的扩红工作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一)打击了反动的土豪劣绅,巩固与发展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随着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扩红工作的不断开展,红二、六军团在进行军事、政治整训的同时,抽调更多的兵力清缴地方武装。如围攻新寨坪弄塔的大地主王金礼,清缴湖北宣恩高罗一带反动的地主武装“神兵”,歼灭大庸县以李近丰为首的地主武装等。反动地主武装的清缴,不仅极大地削弱了封建土豪劣绅的势力,而且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曾经一度被政府称之为“鞭长莫及”的湘鄂川黔边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地的政权不断得到巩固与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1935年初,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已经建立了九个县的革命委员会,五十余个区的苏维埃政府,二百三十多个乡苏维埃政府[38], 涉及区域东西达四百余里,南北约二百四五十里,人口计五十万[39]。同时共青团、工会等群众组织也相继建立起来。群众组织的广泛建立既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群众基础,而且在完成运送军粮、接送伤员、筹措给养等军事任务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壮大了红军的力量,冲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扩红运动的开展使根据地掀起了“一切为着战争的热潮”,广大人民群众不断踊跃参军。据不完全统计,自1934年11月省委和总指挥部提出三个月内扩大一万二千名新战士的任务以来,到1935年1月,红二、六军团新增战士四千多名,并且分别组建了第十一、第十七两个团[40]。尤其在扩红突击月中,仅永保、郭亮两县就有近万人参加红军,其他如龙山、来凤、宣恩、咸丰等县,也有一万人参加红军[41]。这不仅壮大了红军的力量,而且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开展反“围剿”斗争提供了重要的军事基础。红二、六军团在贺龙的指挥下,打破了国民党军六路纵队的第一期“围剿”,扭转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被动局面,牵制了敌人八个纵队和大批地方武装,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的行动。
(三)扩大了苏区的影响力,提高了党的向心力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扩红工作的开展,不仅壮大了红军队伍,提高了红军的军事实力,而且在扩红动员的过程中,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如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打破封建土地制度;设立兵工厂、被服厂、缝纫生产合作社,对失业工人实行以工代赈;实行改造和保护中、小工商业的政策,不收任何杂税;成立教育部和文化教育委员会等。这些政策极大地提升了苏区的影响力,增强了党的向心力。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带来的希望,把自己的命运同苏维埃政府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踊跃参加红军,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据不完全统计,到1935年3月,桑植县党员由省委成立时期的五十多名,发展到五百多名,永保县的党员也发展到二百多名。”[42]
四、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扩红运动的经验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开展的扩红工作充分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鼓舞了红军的士气,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一)党建引领: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扩红运动的成功开展与坚持党的领导、健全党的组织、加强党的建设是分不开的。根据地建立之后,省委立即着手进行党的建设,建立和健全各级党的组织,加强党对各级政权机关的领导。1934年12月22日,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在《关于新区党的组织问题决定》中指出:“城市与农村的革命斗争,游击战争与临时革命政权的保障,将依靠本党的路线的正确,依靠于党在每一街道、工厂、作坊,每一乡村、市镇,每一武装部队群众中领导力量的加强,依靠于党在生产中的堡垒(支部)去领导群众,去实现党的纲领、主张、决定和党所提出来的任务。”[43]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切实贯彻执行党制定的正确路线,才能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军的热情,促进扩红运动的顺利开展。
(二)人民至上:坚持以民为本,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扩红工作的成功开展,始终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根据地建立之前,边区经济十分困难,自然环境恶劣,人民群众遭受国民党政府和地主阶级的敲诈盘剥,生活极端困苦。而苏维埃政府从成立之始就注重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1934年11月,湘鄂川黔临时省委一经成立,就提出“打土豪,分土地”的口号,并先后颁布了《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没收和分配土地的暂行条例》《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制定的分田工作大纲》《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关于土地问题的决定》等政策,广泛开展土地革命。省委还组织士兵利用作战、训练的间隙参加助农劳动,帮助群众开展生产,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除此之外,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通过领导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反经济封锁、保护工商业、统一财政和反贪污浪费的经济斗争,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搞活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经济,使根据地的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苏维埃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立场,积极践行群众路线,最大程度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正因如此,才吸引了大批的民众加入红军的队伍。
(三)思想感染:注重宣传教育,加强正面引导
湘鄂川黔省委在根据地开展扩红运动时非常注重通过宣传教育感染人民群众,激发群众参军的热情。例如,通过召开各种大会、组织各种纪念活动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提出“打土豪”“消灭地主武装”“保卫‘贫家人’的生命与安宁”“工农武装上前线”“参加保卫新苏区的斗争”“保卫大庸、保卫永顺”等动员口号,并将这些口号张贴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大街小巷,启发和教育人民群众;编演生动活泼的文艺节目,以文艺形式宣传反“围剿”作战取得的胜利,激发广大工农群众参军的热情和争取胜利的信心;印发中央苏维埃政府制定的优待红军家属的政策条文,并进行广泛宣传。正是因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达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才使得中国共产党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扩红工作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四)组织引导:强调政治建军,建设一流军队
政治建军是人民军队的立军之本,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始终将政治建军作为红军的治军方略。例如,在开展扩红工作的同时,红二、六军团强化了军队的政治教育,以此加强军队建设。在军队的政治教育方面,任弼时在中共湘鄂川黔省委第二次活动分子会议的报告中强调把发展党组织、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作为红二、六军团建设的头等重要任务来完成。1935年1月27日,《红二军团当前的建设任务》进一步指出,在建立巩固的无产阶级骨干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同时,“要确立和巩固政治委员制度,健全政治工作机关,加强连队中支部工作的领导,来建立经常的健强的系统的政治工作”[44] 。红二、六军团的政治整训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政治素质,为即将开始的反“围剿”斗争准备了一批政治过硬的军事人才。
五、小结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扩红运动在根据地掀起了一个“一切为着战争的热潮”[45]。当时有这样一首民谣“扩红一百,只在一歇;扩红一千,只要一天;扩红一万,只要一转”[46] ,这生动反映了根据地热火朝天的扩红场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苏维埃政府颁布的一系列维护人民利益的政策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措施,使根据地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进而极大地促进了扩红工作的开展。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扩红工作的成功开展对于今天加强党和军队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2][5][10][12][13][14][19][20][24][34][35][36][37]《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编辑组编:《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207、125、266、209、269、269、212、267、267、208、34、43、117、319页。
[3][4][11][21][38][39][40][41][42][43]贺彪:《红二方面军从湘鄂边到陕北长征纪实》,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92、92、73、76—77、49、51、50、94、66、64页。
[6]湖南省档案馆编:《血战湘江,转兵突围:红军长征在湘期间档案史料汇编》,岳麓书社,2021年版,第402页。
[7][8] [9] [17][18][22]王跃飞:《湘鄂西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7、192、193、151、152、158—159页。
[15]《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7页。
[16]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组编:《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15页。
[23][25]中共铜仁地委党史研究室编:《黔东革命根据地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78、78页。
[26]《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743页。
[27][28][29][30][31][32][33][46]《湘鄂川黔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编辑小组编:《湘鄂川黔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89、93、119、90、95、112、87、44页。
[44][45]《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5、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