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探究内容 历史小说:情节改写分析
2024-11-09史慧芳
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题材,通过想象、概括和虚构等手法,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和历史发展趋势的小说。历史小说不同于历史教科书,在依据事实的基础上,它可以作适当的想象、概括和虚构,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都有历史根据,具有真实与虚构相统一的特征。它通常以一个或几个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为主线串连历史事件,也可以一定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为中心表现众多人物。
改写历史小说就是改变了原故事的人物设定或故事结局,产生了与历史事件不一样的文学效果,属于较为自由的历史小说,即鲁迅先生在《故事新编·序言》所言:“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改写后的历史小说,在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思想、阅读效果乃至小说风格上都发生了变化。分析历史小说改写后的文学效果,要抓住文本中的人物、情节、主题、读者阅读效果等方面展开分析。
典例详析
采 薇
鲁 迅
伯夷叔齐转身向北,讨着饭,晓行夜宿,终于到了首阳山。
这确是理想的幽栖之所。新叶嫩碧,土地金黄,野草里开着些红红白白的小花,连看看也赏心悦目。(描写首阳山秀丽幽静的环境,烘托伯夷和叔齐二人愉悦的心情,与下文的悲剧结局形成反差。)他们满心高兴,用拄杖点着山径,一步一步的挨上去,找到上面突出一片石头,好像岩洞的处所,坐了下来。
这时候,太阳已经西沉。铺好羊皮袍,准备就睡之前,叔齐取出两个大饭团,和伯夷吃了一饱。这是沿路讨来的残饭,因为两人曾经议定,“不食周粟”,只好进了首阳山之后开始实行,所以当晚把它吃完,从明天起,就要坚守主义,绝不通融了。
首阳山不高不深,没有虎狼盗贼,固然是其所长,然而下面是首阳村,不但常有砍柴的老人或女人,并且有进来玩耍的孩子,可吃的野果子之类,一颗也找不出。(表明野果可能被山居之人采摘一空,也暗示了伯夷叔齐寻找食物的艰难。)叔齐只能用松针做了松针面,端到伯夷的面前。伯夷一面吹,一面拗,终于拗下一角来,连忙塞进嘴里去。他愈嚼,就愈皱眉,直着脖子咽了几咽,倒哇的一声吐出来了,诉苦似的看着叔齐道:“苦……粗……”(一系列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表现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生活的艰难,为下文写吃薇菜作铺垫。)
叔齐抖抖的也拗了一角,咀嚼起来,可真也毫没有可吃的样子。叔齐一下子失了锐气,坐倒了,垂了头。然而还在想,挣扎的想,仿佛是在爬出一个深潭去。(运用比喻,形象描绘了叔齐在没有食物吃的情况下,极力寻找解决办法的迫切心情。)他想起自己还是孤竹君的世子时,保姆给他讲故事:黄帝打蚩尤,大禹捉无支祁,还有乡下人荒年吃薇菜。
他记得自己问过薇菜的样子,而山上正见过这东西。他忽然觉得有了气力,立刻站起身跨进草丛,一路寻过去。果然,这东西倒不算少,走不到一里路,就摘了半衣兜。他还是在溪水里洗了一洗,这才拿回来;还是用那烙过松针面的石片,来烤薇菜。叶子变成暗绿,熟了。
但这回再不敢先去敬他的大哥了,撮起一株来,放在自己的嘴里,闭着眼睛,只是嚼。
“怎么样?”伯夷焦急的问。
“鲜的!”
两人就笑嘻嘻的来尝烤薇菜;伯夷多吃了两撮,因为他是大哥。(看似闲笔,实则写二人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依旧坚持长幼有序的迂腐思想。)他们从此天天采薇菜。先前是叔齐一个人去采,伯夷煮;后来伯夷觉得身体健壮了一些,也出去采了。做法也多起来:薇汤,薇羹,薇酱,清炖薇,原汤焖薇芽,生晒嫩薇叶……(不厌其烦地介绍薇菜的丰富做法,做汤、做羹等,写出了伯夷和叔齐生活的艰难和窘迫。)
伯夷不免和孩子去搭讪,和樵夫去扳谈,他竟说出了他们俩原是辽西的孤竹君的儿子,他老大,那一个是老三。父亲在日原是说要传位给老三的,一到死后,老三却一定向他让。他遵父命,省得麻烦,逃走了。不料老三也逃走了。两人在路上遇见,便一同来找西伯——文王,进了养老堂。又不料现在的周王竟“以臣弑君”起来,所以只好不食周粟,逃上首阳山,吃野菜活命……等到叔齐知道,怪他多嘴。(伯夷心直口快,说出了他们的经历,客观上给他们的隐居生活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叔齐的预料也并不错:这结果坏得很,不但村里时常讲到他们的事,也常有特地上山来看他们的人。(为下文写阿金姐对他们进行讽刺埋下伏笔。)有的当他们名人,有的当他们怪物,有的当他们古董。甚至于跟着看怎样采,围着看怎样吃,指手画脚,问长问短,令人发昏。而且对付还须谦虚,倘使略不小心,皱一皱眉,就难免有人说是“发脾气”。
有一天,他们俩正在吃烤薇菜,不容易找,所以这午餐已在下午了。忽然走来了一个二十来岁的女人,先前是没有见过的,看她模样,好像是阔人家里的婢女。
“这是什么玩意儿呀?”她又问。
“薇。”伯夷说。
“怎么吃着这样的玩意儿的呀?”
“因为我们是不食周粟……”
伯夷刚刚说出口,叔齐赶紧使一个眼色,但那女人好像聪明得很,已经懂得了。
她冷笑了一下,于是大义凛然的斩钉截铁的说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在吃的薇,难道不是我们圣上的吗!”(神态、语言描写,刻画了阿金姐靠三寸不烂之舌奚落得伯夷叔齐理屈词穷。)
伯夷和叔齐听得清清楚楚,到了末一句,就好像一个大霹雳,震得他们发昏;待到清醒过来,那丫头已经不见了。薇,自然是不吃,也吃不下去了,而且连看看也害羞,连要去搬开它,也抬不起手来,觉得仿佛有好几百斤重。(刻画伯夷叔齐心理,思想和心理都有了负担,不吃周粟,进而也不能再吃周的野菜,其处境令人同情。)
樵夫偶然发见了伯夷和叔齐都缩做一团,死在山背后的石洞里,是大约这之后的二十天。然而夏夜纳凉的时候,有时还谈起他们的事情来。有人说是老死的,有人说是病死的,有人说是给抢羊皮袍子的强盗杀死的。后来又有人说其实恐怕是故意饿死的,因为他从小丙君府上的丫头阿金姐那里听来:这之前的十多天,她曾经上山去奚落他们了几句,傻瓜总是脾气大,大约就生气了,绝了食撒赖,可是撒赖只落得一个自己死。
阿金姐却并不以为伯夷、叔齐的死掉,是和她有关系的。(阿金姐用语言杀人却不以为意,反而认为自己只是开了玩笑。)自然,她上山去开了几句玩笑,是事实。那两个傻瓜发脾气,因此不吃薇菜了,也是事实,不过并没有死,倒招来了很大的运气。
“老天爷的心肠是顶好的,”她说,“他看见他们的撒赖,快要饿死了,就吩咐母鹿,用它的奶去喂他们。您瞧,这不是顶好的福气吗?可是贱骨头不识抬举,喝着鹿奶,想着鹿肉。鹿是通灵的东西,它已经知道了人的心思,立刻一溜烟逃走了。您瞧,他们还不只好饿死吗?哪里是为了我的话,倒是为了自己的贪心,贪嘴呵!……”(语言描写,刻画阿金姐的穷凶极恶,她“杀人”后还要装好人,编造谎言,把一切责任都推卸到伯夷叔齐自己身上,写出了她丑恶的嘴脸。)
听到这故事的人们,临末都深深的叹一口气,不知怎的,连自己的肩膀也觉得轻松不少了。即使有时还会想起伯夷叔齐来,但恍恍忽忽,好像看见他们蹲在石壁下,正在张开白胡子的大口,拼命的吃鹿肉。(村人们想象伯夷叔齐拼命吃鹿肉的场景,是自我安慰,找理由让自己轻松。这些麻木的“看客”群体,激起读者对人性和国民性的思考。)
(节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针对训练
伯夷、叔齐的故事流传千古,他们宁可饿死也“不食周粟”,是古代贤人的杰出代表,鲁迅先生却将其以“故事新编”的形式进行改造创新,这一改编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人物形象更加具体鲜明。作者集中笔墨,通过描写伯夷和叔齐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展现了他们生活的狼狈不堪和思想的保守僵化。②故事情节更加完整丰富。作者在原有历史故事的基础上,展开充分的想象,增加了许多史料中没有的情节,比如在采薇之前采松针做松针面,村里人对他们的嘲讽等,使故事的可读性更强。③故事新编的形式新颖独特。既保留了原有的历史故事,使作品富有历史韵味;又以新编的方式,使作品充满想象力、创造性。④故事主题更加深刻新颖。本文不再囿于传统历史故事中对伯夷、叔齐坚守大义的赞美,而是借他们的不知变通来讽刺世人的昏聩和迂腐,表现了作者对传统价值观的理性思考,意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