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社风采之树德中学(光华校区)“潮”文学社(一)
2024-11-09黄静
社员自荐
我叫李忻嫒,来自成都树德中学,是一个性格开朗、乐观向上的女生。我喜欢沉浸在书海中,与文字共舞。从古典的诗词到现代的散文,从深刻的哲学到浪漫的童话,我都钟爱有加。
文学社简介 ▶
踏海弄潮,直济沧海。文以寄情,可赞美山川,歌唱生活,深入人的心灵;文以载道,可寓情于事,鞭挞时弊,直面世态乾坤。清新之文,如淙淙的泉水欢腾跳跃;壮阔之文,如奔涌的大江气象万千;火热之文,如激荡的潮水冲刷万物;沉郁之文,如幽深的暗潭深不见底。树德中学(光华校区)“潮”文学社自成立以来,一直追求底蕴的积淀,品性的磨砺,不断精进,勇立潮头。以吾辈青年之笔,承继中华优秀传统,发扬当代文学精髓,书写大时代,书写大人生。
教师荐语 ▶ ▶ ▶ ▶ ▶ ▶ ▶ ▶ ▶ ▶ ▶
李忻嫒同学喜欢阅读,善于思考,总是能以新的视角和思维去探索写作。她的文章思维独特,见解深刻,通过新奇的视角和细腻的描写为我们带来一种别具一格的惊喜。李忻嫒同学如同一本未完待续的故事书,每一页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我们期待着她继续书写属于她的精彩篇章。
我写我秀
再寒冷的冬季也有暖意
四川成都树德中学光华校区高2021级3班 李忻嫒
是冬。土屋在寒风凛冽中低头沉默着。雪已埋到它的半腰,屋内摇曳的亮光惨淡地苦笑着,像一张久经风霜的脸。门前的木杆也瑟瑟发抖,挣扎着挺直腰杆。鸡羊怯懦地挤在窝棚里,想通过叫嚷来让身体暖和点,于是咕咕咩咩地唱了起来。太阳躲在厚重的云层之后,冷漠地注视着这片荒瘠的大地。整个世界都是白色,无暇的、刺眼的、孤独的白。
“吱呀——”,门开了。一团破棉布包裹的佝偻身影闪了出来,紧接其后的还有一顶厚厚的雷锋帽。“破棉布”和“雷锋帽”叮嘱了几句,朝木杆吃力地挪去。风夹杂着雪嚣张地直往“雷锋帽”脸上打,把“雷锋帽”往后推了个踉跄。“破棉布”担忧地拍了拍“雷锋帽”的肩,“雷锋帽”摇了摇头,示意没事。于是他们继续前进。雪足足有“雷锋帽”的腰深,他每走一步就得停下来拨开前面的雪,“破棉布”紧跟在他身后,防止拨开的雪再次落下堵住去路。他们就这样缓缓地向前挪动身躯,直到抵达木杆。
“雷锋帽”抬起头,顶着刺目的风雪,望了望木杆的顶端。“破棉布”向前进了几步,从怀里哆哆嗦嗦地捧出一面鲜红的旗子,将它系在了木杆的线上,然后缓缓拉动绳子,红旗便冉冉升起。“雷锋帽”肃穆地盯着上升的红旗,翕动着嘴唇唱起国歌来。我分明看见“破棉布”眼里的泪花,我分明听见他们冻紫的嘴唇里流出的天籁的歌声,我分明嗅见那在风中坚定上升的红旗将惨白的天地点燃的气味。
红旗终于升到了顶端,“破棉布”拍拍木杆,像是在与它做短暂的告别。“雷锋帽”向“破棉布”走去,和她低头交流了会儿,“破棉布”郑重地点点头,走回土屋。而“雷锋帽”则转身向“我”走来。
风似乎变得更大了,呼啸声充斥在耳畔,像一只张牙舞爪的怪兽,想让人屈服在它的淫威之下。“雷锋帽”低着头,屈着身子,顶着风一步一步地向“我”挪过来。雪很不满他的执着,愤怒地朝他冲去,想要用疯狂的雪花将他击倒。“雷锋帽”的确被逼得往后退了几步,但他整理了一下帽子,头埋得更低,却更坚定地,一步更比一步沉重地继续向“我”走来。
这样的场景,“我”已不知目睹了多少次。
夏日的炎热与肆虐的蚊虫,冬日的瘠凉与可怖的风雪,还有无时无刻不萦绕在心头的孤独与思乡,都没能将他赶走。在这草原深处,他曾无数次向“我”走来——以各种方式,或奔,或骑,或行。有无知的鬼畜向“我”靠近时,他会大叫着把它们吓走;有肆无忌惮的飞机从“我”头顶掠过时,他会挥舞着红旗将它们赶走。“我”眼睁睁地看着他从花甲之年变成如今的耄耋老人,可是他看“我”的那个眼神却始终未变。那眼神啊,像一团火,要将“我”身上的积雪都烤融。他有时会靠在“我”身上,诉说对远方家中儿女的牵挂,对已逝母亲的惭愧。说着说着,便偷偷抹一抹眼泪。他看着“我”,“我”也透过他晶莹的泪花看他,看他衰老的皮囊下那一颗青春炽热的心。
终于,他又一次走到了“我”跟前。轻轻拂去我身上的雪,他的手还是那么温暖而粗糙。他用画笔勾勒着“我”身上的字,一笔一画,虔诚如信徒,滚烫的红色的笔触写成两个字“中国”。他笑了,皱纹在脸上堆积,堆成黄河浪漪的模样,一如入海时的轰烈。
他靠着“我”坐了下来。在这渺无人烟的草原深处,在祖国边境的萨尔布拉克,在妻子的陪伴下,他孤独而固执地坚守着,走过相当于赤道五圈多的路程,以放牧为巡边,用实际行动铸成了边境线上“永不移动的生命界碑”。他在寒冷的冬季,用“路曼曼其修远兮”的执着与坚毅,用“何须生入玉门关”的勇敢与洒脱,用“一寸丹心图报国”的热烈和赤忱,温暖了“我”本应冰冷的碑体。
远处的土屋炊烟袅袅,老妇的呼唤声传了过来。“雷锋帽”起身,不舍地拍拍“我”:“173号,回见。”便迈着蹒跚的步伐往回走去。
“西陲戍边半世纪,我伴寂寞守繁华。”他是“活界碑”魏德友,她是他的妻子刘景好,两位老人将中国的领土守护着,如深深扎根在萨尔布拉克草原的老树,无畏严寒,温暖如春。
教师点评
这篇作文主要通过生动形象的叙述、描写,以及抒情等表达方式,将两位坚守在祖国边境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令人动容。首先,文章开篇即对环境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描写,通过寒风中的土屋、摇曳的灯光、瑟瑟发抖的木杆等元素,营造出了荒凉而孤独的氛围,为后文老人坚守边疆的情景做了铺垫。其次,文章对魏德友夫妇升旗的场景描写尤为感人。在风雪交加的恶劣环境下,他们仍坚持升国旗,唱国歌,展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深深热爱与坚定信念。同时,文章还通过细节描写,如“破棉布”眼中的泪花、冻紫的嘴唇里流出的天籁的歌声等,进一步凸显了老人的坚韧与执着。此外,文章将“界碑”拟人化,通过描写“我”与老人的互动,展现了他的孤独与思乡之情,以及他对家人的牵挂与对母亲的惭愧,这些情感元素使得老人的形象更加立体、饱满,令人感同身受。最后,结尾点题,对老人的赞美与敬仰之情溢于言表,通过引用诗句和比喻,将老人的坚守与奉献精神升华为一种永恒的信念与力量。
总的来说,这篇作文情感真挚,语言生动,结构紧凑,是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它不仅展现了魏德友夫妇不平凡的坚守戍边的精神,更传递了爱国、奉献、坚守等正能量价值观,值得一读。
(指导老师:刘 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