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非遗有新招

2024-11-09付增胜

微事件1

“00后”传承人用短视频讲述“老皮影”的“新故事”

近日,新华社发布一条00后

非遗传承人党飞华的皮影演绎视频,引发了抖音“00后传播非遗有新招”的热搜。在视频中,传统民间艺术皮影的演绎内容不仅有民间代代相传的经典传说故事,更有迎合现代亚文化群体的loopy、滑动太空舞步等元素的新式表演。(新华社2024.06.08)

适用话题

传统文化传承 非遗 创新 中国人的浪漫 与时俱进 责任担当

深度思考

一 传统文化只有融入生活,才能更好地获得持续性发展,绽放新的时代活力。

传统文化扎根于生活,只有在浓浓的烟火气和生活味中,传统文化才能保持传承不息的活力与动力。00后非遗传承人党飞华觉得皮影不该只“藏”在一方幕布后,更应该自然地融入生活。他将皮影元素融入服饰、汽车、游戏等方方面面,探索传统非遗文化与生活方式结合的商业业态,为皮影这一非遗文化带来了活力。

二 与时俱进,善于创新,为非遗注入现代元素,让非遗展现非凡魅力。

创新是传统文化获得新生的源泉。在当下,传统文化的传承既要抓牢传统的根基,也要开出现代的枝叶,探索出具有时代感的打开方式。为了促进非遗传承,2023年杭州第19届亚运会期间,党飞华以赛事为元素制作了一套皮影道具,并演绎录制了田径、射击、皮划艇等比赛项目的皮影动画,使传统皮影与现代体育实现“梦幻联动”,对外展示了这门中国古老民间艺术的非凡魅力。

三 心怀责任,勇于担当,用皮影讲好中国故事,努力让年轻人爱上非遗。

非遗传承,年轻人是关键,让年轻人爱上非遗是最好的传承。党飞华为了吸引年轻一代,让“老技艺”赶上“新潮流”,他不断探索,借短视频让皮影戏打破次元壁,充分表现了非遗艺人的责任担当。

速写速用

诚然,每一种新形式的出现都会遭遇新旧的磨合。自称“守旧”之人,将流传千百年的传统艺术形式过于严肃化,认为将当代社会的娱乐化元素代入到传统的戏剧形式当中,是对非遗传承的不尊重,认为传统的戏剧形式就应该讲好《聊斋》《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传统故事,而不应该用这一古典艺术形式跳滑步舞,皮影也不应该做成loopy的样子。

类似的传统文化的跨界表达并不少见,在互联网上类似的指摘同样存在于其他艺术领域:如,变脸脸谱被换为表情包,湖南省昆剧团上演科目三等。传统戏剧的常规表达,传统戏剧服饰的考究和内涵深意,与当代亚文化的融合,传统严肃与当代娱乐的混搭,不免让人觉得跨度有点大。人们习惯把传统文化“严肃化”,而实际上,戏剧本就应该以喜闻乐见为表达特点,戏剧形式能够受到大众的喜爱和捧场就是传统戏剧的优秀表达。

以旧艺术讲演新故事,融合新元素的融合创新之路,不妨更大胆一些,艺术戏剧本来就是记录生活、反映生活的。各类新兴元素加入皮影戏剧,本就是传统艺术形式对各类新兴亚文化的表达与反映。

今天的非遗传承人的创新,和古时的人做的都一样,都是在将人们喜闻乐见的故事通过戏剧表达出来。在“明体达用”的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实践中,不妨更加大胆一些,让旧的艺术形式寻找新的表达语言,让融合创新在实践的检验中判别其存在的价值。

(《传统文化跨界表达:文化创新不妨大胆开放包容些》)

微事件2

传承获新生,推荐算法让小众非遗被看到

“汉调桄桄”是什么?英歌舞怎么跳?今天的皮影戏在表演什么剧目……过去一年,大量年轻人关注起了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国家级濒危非遗相关视频数量同比增长33%,分享量同比增长40%。借助算法推荐,不少小众、濒危非遗艺术正在被“看见”,在流量的浇灌下获得茁壮成长的力量。(中国新闻网 2024.06.07 )

适用话题

创新发展 算法 非遗科技助力

深度思考

一 科技助力,以数字技术赋能非遗创新发展。

得益于新的传播平台和推荐算法,一众非遗老技艺正在被更多的年轻人“看见” 。短视频让传统非遗有了更加年轻化的呈现,而基于点赞、分享的推荐算法,则在信息的汪洋中高效地将短视频内容推送给可能感兴趣的目标受众,实现了非遗与新受众的“双向奔赴”。

二 随时进步,传统艺术在传承中发展,才会不断获得当代表达和新的生命力。

传统艺术也需要当代表达。创作上,不能一味复古守旧,要在坚守艺术本体的前提下,进行符合当代审美趋势与价值观的创新创造。 当下,京剧、昆曲、评剧、锡剧、花鼓戏、汉调桄桄……短视频中、直播间里,不少95后、00后从业者和爱好者化身主播,向人们展示不同戏曲门类的缤纷色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戏曲创作、表演、传播,为这门艺术注入青春气息,拓展广阔天地。在遵循艺术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从古意中开出新意,必将有更多戏曲与青春热烈相拥,让传统艺术代代相传。

三 算法打破了非遗传播的传统局限,构建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文化生态。

算法不仅是技术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在推荐算法的驱动下,小众与大众、冷门与热门不再是壁垒森严,而是处于一种更加流动的状态。在注意力经济时代,这种流动日益成为传统文化“破圈”“出圈”的密码,也让传统非遗得以解锁更多的可能。过去一年,龙舟、簪花、三月三、英歌舞等相关非遗视频热度翻倍,吸引大量游客前往目的地打卡,带动佛山、泉州、南宁、潮汕地区酒旅订单量大幅增长。

速写速用

非遗的展示、传承与发展,不能只是“我演你看”,而应该是“双向奔赴”。许多非遗艺术之所以“濒危”,就是因为其囿于地域性小众,传统线下舞台的萎缩又进一步劣化了它们的生存空间,最终因为生存困难带来人才流失、队伍老化、后继无人等问题。同时,一些非遗表演之所以使年轻人提不起兴趣,也是因为社会环境的变迁使其失去了“打擂台”“对台戏”等良性竞争机制,导致节目与观众无法互动,最终陷入“曲高和寡”“自说自话”的境地。但到了短视频上,用户或是主动评论、转发,或是线下打卡、体验,或线上购买非遗商品,这些互动性行为,既能有助于那些“有艺在身”的人脱颖而出,也能帮助演员快速与观众交流,提升内容生存质量,更能获得实打实的收入,用“活着”实现最好的传承。借助短视频和直播,参与非遗的门槛被算法推荐拆除。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共有1379万网友在抖音分享自己的非遗体验。

眼下,注意力经济如火如荼,各地积极发力文旅营销,而一些非遗项目出圈的同时,也在助力所在城市打造自身的文化符号。大量非遗内容的红火激发出了年轻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更为广泛的兴趣,把所在地文化汇聚起来、形成物态存在的博物馆借此成为热门打卡点,各地文博游成为旅游市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总之,推荐算法打破了非遗传播的传统局限,将优质内容推荐给感兴趣的目标群体,从而实现了信息的高效分发和有效获取,助力经典作品、小众内容和小众创作者出圈或破圈传播,为社会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文化生态,体现了“科技向善,算法向上”无远弗届的力量。

算法助力,非遗新生。相信还有更多的行业可以被算法高效连接,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推荐算法让更多人看见“非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