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易取消难 免密支付如何避坑
2024-11-09吴丽蓉
编者按:当前,免密支付功能在诸多软件中越来越普及,在消费者付款时弹出“一键开启免密支付”的情况屡见不鲜。不少人为了方便省事就会顺手选择“同意”。随着免密支付的大范围推广,不断暴露出一些问题和风险。消费者想要执行“关闭”这一操作时,软件平台却花样百出。今年5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免密支付、自动扣款已成为软件平台诱导消费的主要手段。一些平台之所以存在“被免密”或“取消难”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利益驱动。作为消费者,如何避开免密支付的陷阱?作为商家和电商平台,怎么样合法合规提供免密支付等服务?相关部门又该如何履行好自身职责?本期话题,我们共同关注——
今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重点细化了经营者的义务,对自动续费等新领域的新问题作出了专门的规定,被认为有助于引导经营者合法合规提供免密支付等服务。同时,消费者提高警惕以及加强自我保护也很重要。
“先用后付、免密支付都是‘吞钱高手’!”近日,广东省深圳市的消费者彭女士吐槽,自己不知何时“误点”手机,开通了这个设置,收到快递才发现,家里3岁的小朋友也可以网络购物。
笔者调查发现,免密支付、先用后付、极速付款、小额自动扣费等网络支付设置在为消费者网购服务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让不少消费者头疼不已,甚至一不小心误操作掉进陷阱,“莫名其妙”就花了钱。
一不小心 “误点”就中招
“家里老人误点,不知道怎么回事就下单了根本没想买的东西。”在网络平台上,类似彭女士遭遇的吐槽贴不在少数。很多人表示,收到货后都“蒙”了。
笔者调查发现,网友讨论的主要问题如下:支付过程太快,点一两下就下单成功,还来不及反应;家里的小孩、老人更容易误操作;消费者收到无意下单的货后再退货,容易跟商家发生扯皮情况;可能会为网络诈骗提供便利;等等。
2019年4月2日,刘女士向内蒙古乌海市消费者协会投诉称,2月19日至3月19日,其11岁的女儿用父母手机玩游戏时,造成支付宝捆绑的信用卡、花呗被扣款235笔,共计31227元。刘女士在接到信用卡短信还款通知后,才知孩子玩游戏造成如此大的损失。但是,她并没有收到银行扣款短信,到银行查询后得知,其免密支付百元以下没有通知短信。后经乌海市消费者协会调查,该品牌手机软件存在不经实名认证即向其他运营商提供消费者个人信息的缺陷。最终,s09NKxz51CoD3O30Yu5uug==经调解该品牌手机生产厂家退还了消费者全部游戏费用。
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晓光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以及第九条“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的规定,如果免密支付、极速付款等设置导致消费者不能全面有效知悉商品和服务真实情况,消费者无法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一项服务,被设置成强行消费,则侵犯了消费者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王晓光建议,若消费者在未充分知情的情况下被动购买了商品或服务,有权要求退货退款。消费者可保留好相关证据,如交易记录、页面截图等。消费者在与经营者协商不成时,可向当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或市场监管部门进行举报和投诉。
是否真的“误点” 需要证据
近日,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公布的一起消费者因免密支付误订酒店的案件中,石女士称,其因误碰广告弹窗在某网络平台上通过免密支付定了酒店住宿。但是,网络平台拒绝取消订单,也不能延期使用,在未实际入住的情况下,石女士被扣除了酒店住宿费3082元。之后,石女士诉至法院,要求网络平台退还预订的房费。
网络平台辩称,其仅依法提供网络平台服务,石女士申请退款,实际上是主张解除与酒店的住宿服务合同关系,网络平台不是酒店经营者,并不是退款责任主体。网络平台已经联系了预订服务方及其合作商户,经合作商户与平台核实,合作商户明确表示不同意退款,平台尽到了协助义务。根据网络平台后台数据显示,从手机热搜点击进入该网络平台,选择酒店并进行支付完成下单,至少需要六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有相应提示,石女士下单时从填单页停留了39秒,从填单页到支付完成用了28秒。
经查证,石女士与网络平台的交易快照显示,预定说明中包括如下内容:预订后非因法定原因不可取消,未入住将收取全额房费,订单需预订方或酒店确认后生效,如未确认的将全额退款;点击提交订单表示已阅读并同意个人信息授权协议、酒店预订服务协议。
法院经审理认为,石女士虽主张“误碰”及免密支付导致其下单并支付,但预订时网络页面会呈现“取消规则:订单确认后,取消需扣除全额预付款”。即便石女士的误操作和免密支付导致了下单,也是对自己权利的处置,不应当归责于网络平台。最终,法院判决驳回石女士全部诉请。
针对该案,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法官助理张艳萍提醒消费者:“网上提交订单之前需要对规则进行详细的阅读与理解,避免自身权益受损,消费者在享受免密支付的方便快捷的同时,也要注意支付安全。”
提高警惕 看好钱袋子
与简单几步便开通相关订单相比,免密支付、极速付款等设置的解约相对复杂。在一些网络平台上,要想取消这类设置,会被平台承诺持续改进等一再“挽留”,出现“一键开通、N键取消”。
很多网友表示要赶紧关掉这类支付设置,虽然通常需要“不厌其烦找半天”。也有网友选择联系人工客服永久关闭设置,或者直接卸载软件。
笔者了解发现,目前支持免密支付的网站可设定单笔支付限额,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也能设置单笔、单日免密支付限额,消费者可根据自身情况设置额度。《实施条例》重点细化了经营者义务,对自动续费等新领域的问题作出了专门的规定,被认为有助于引导经营者合法合规提供免密支付等服务。
同时,消费者提高警惕和加强自我保护也很重要。“消费者要仔细阅读相关服务条款、定期检查账户交易记录等,看好自己的钱袋子。”王晓光说。
专家提醒
免密支付 消费者当心中招
张文存
近来,各地出现不少因免密支付而导致的纠纷。免密支付是指在使用手机支付的过程中,在授权额度内,消费者直接通过扫码进行扣款的操作。其设计初衷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减少支付过程中的繁琐操作,提高支付效率。
不过,随着免密支付的大范围推广,暴露出一些问题和风险。其最常见的是有不少消费者反映自己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开通了免密支付功能,继而遭受经济损失,就如《开通易取消难 免密支付如何避坑?》中的消费者那样稀里糊涂地中招。他们中招的原因大多是无意识消费,这也是免密支付中常见的陷阱之一。免密支付功能可能导致消费者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消费,特别是在使用频率较低但消费额度较高的平台上,消费者可能因为失误操作或冲动购物而进行不必要的消费。设置无意识消费陷阱的商家一般是采取自动勾选开通免密支付选项,用“0元下单”“极速付款”等模糊表述误导消费者,并将免密支付提示设置成字小的、色浅的字体,消费者稍不留神就会“被同意”。
从法律上来看,商家在提供免密支付服务时,无论是设置默认开通免密支付选项,还是未以显著方式告知、提示消费者开通免密支付的相关信息,或其他诱导、误导消费者开通免密支付的手段,都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第九条的规定,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针对上述免密支付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消费者提出三条建议。一是尚未开启免密支付的消费者,请慎重开启。二是已经开启免密支付的消费者,要定期检查支付账单,能取消的就尽量取消,相关取消流程可从网络上获取。三是消费者如发现免密支付有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请妥善保管好相关证据,尽快向经营者所在地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或消费者协会投诉,以便及时挽回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