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血糖迷了眼
2024-11-08王元琴邹志辉
糖尿病对人体的危害在于其并发症,而眼睛是重要的靶器官之一,研究数据表明约有1/3糖尿病患者可能发展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力下降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很大,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方式复杂,不像近视或远视,通过佩戴眼镜就可以纠正视力。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重视病情,关注眼部健康,积极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〇 高血糖如何损伤视网膜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个生理过程,以下简述主要的病变机制。
1.血-视网膜屏障破坏:高血糖对视网膜血管细胞的代谢有显著影响,可使血液中的白细胞黏附于视网膜血管内皮,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死亡、血液渗漏和毛细血管闭合,持续的细胞损失可形成无内皮细胞毛细血管和微动脉瘤。随着疾病的进展,血管收缩和毛细血管闭塞导致毛细血管受损和视网膜缺血,缺血信号刺激人体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高血糖状态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增加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这些新生血管容易渗漏和出血,在视网膜病变后期可见玻璃体积血甚至视网膜脱落。
2.视网膜神经变性:神经元变化在结构和功能上与血管变化同样重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即存在视网膜神经元损伤。视网膜是人体内代谢十分活跃的组织,对氧气和血液的需求较大,内层视网膜的血液供应本就不如外层视网膜,高血糖引起的视网膜血管缺血可引起内层视网膜神经元退行性变性,导致视网膜功能障碍。
3.氧化应激:高血糖诱导的视网膜病变与4种典型的代谢异常有关: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积累、蛋白激酶C激活、多元醇途径和己糖胺途径中的通量增加。这些途径可引起氧化应激产生大量活性氧,活性氧的过度积累诱导线粒体损伤、细胞凋亡、炎症反应、脂质过氧化以及视网膜结构和功能改变,同时氧化应激也加剧上述代谢途径形成恶性循环。
4.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等表达增加,导致毛细血管闭塞、毛细血管内皮损伤从而增加血管内皮通透性,影响视网膜功能。
〇 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注重早期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即使出现了眼部症状,也常忽视是由高血糖导致的,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多关注个人眼部健康,加强并发症的早期筛查。建议糖尿病患者每隔一段时间,或进行血糖复诊时顺便进行眼科检查,监测视网膜健康状况,综合分析每次眼底检查的数据,判断并发症的风险,提前干预。尤其是患有白内障等其他眼部疾病的糖尿病患者,更要定期前往眼科进行常规检查,一旦出现眼前黑影飞舞,或视力明显减退、视物模糊等症状,及时查明原因,并接受系统化治疗。
2.加强监测管理:视网膜病变是由高血糖引起,因此需加强对血糖的监测,控制血糖稳定在合理范围内。控制血糖是对糖尿病患者的基本要求,除了注重血糖指标的监测管理,还需兼顾血脂、血压指标,二者同样可导致血管病变,从而增加视网膜病变的发生风险。如果指标波动较大,需及时干预,可尝试从改变生活方式开始,如合理饮食、适度锻炼、规律作息、舒缓情绪等。糖尿病患者不仅需低糖饮食,也建议低脂肪、高膳食纤维饮食,以改善血管健康。由于是眼部病变,糖尿病患者需格外注意用眼习惯和卫生,如不熬夜玩电子产品、不在阳光下阅读、减少用手揉眼等。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主要由神经病变、血管损害所致,只要落实疾病早期筛查、指标监测管理等,就可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