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水洋:勇立创新发展“潮头”
2024-11-08郑纯胜
徐水洋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原所长、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高级专家、杭州医学院副教授。兼任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国家卫生城市技术评估专家,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理事、浙江省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副会长、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中国健康教育》杂志编委、《健康博览》杂志副社长等。
自1987年参加工作以来,徐水洋就一直奋战在学校卫生和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战线。主编或参编《健康》《健康促进学校技术指南》《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务》《现代健康教育学》 《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图说健康》等教材、专著和健康科普书籍;承担科技部“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应用研究:健康教育子系统研究”等健康教育项目。曾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九部委表彰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创新发展才能勇立健教“潮头”
“浙江全省50%的中小学校和60%以上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建设成为健康促进学校和健康促进医院;20%的社区符合健康促进社区标准;30%的机关和事业单位符合健康促进机关单位标准;90%的县(区)开展健康家庭建设;健康促进县(区)创建比例达20%以上。”别看这些指标好像比例不高,但对于全国来讲,已经是处于领先水平了。
徐水洋的老家在杭州萧山钱塘江边,也许是从小受“钱江大潮”精神的影响和鼓舞,徐水洋的骨子里也有一股勇立“潮头”的精神和干劲。“健康促进和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需求创新发展,工作才可能有成效,我们要努力使浙江的健康教育工作成为展示浙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窗口。”徐水洋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为提高居民健康素养,他积极推进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探索创新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总结挖掘健康教育经验亮点。开展健康教育骨干培训,在全国率先引入国际流行病现场培训模式,开启了江浙沪健康教育区域合作的先河;在全国率先实现健康素养监测以县为单位全覆盖;实施“健康素养进农村文化礼堂三年行动计划”;创新传播平台,打造线上、线下互动的互联网+健康科普服务模式,依托医院、社区建设健康科普教育基地,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基层健康科普场馆。建立了浙江省健康科普传播材料库,健康科普资源实现数字化……一系列创新举措使浙江的健康教育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取得显著成绩。
从2008年开始,他在健康教育所所长岗位上一干就是十余年。“十年磨一剑”,也收获了不小的成绩:据监测结果显示,2019年浙江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9.49%,比2008年的8.45%提高了21.04个百分点,较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19.17%)高出10.32个百分点,提前达到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的2020年东部地区达到24%的目标。
▎首开“健康教育纳入教育培训”先河
“我从事过学校卫生专业工作,又做了这么多年健康教育,我感触最深的是,健康素养的培育要从孩子抓起,健康教育要从娃娃入手。”谈及印象最深刻的工作时,徐水洋这么说。在他的带领下,浙江省的学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学校建设一直是全国的典范。
从20世纪90年代起,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下,浙江省就开展了以控制吸烟、营养教育、伤害预防等为切入点的健康促进学校试点建设。至2003年,当时的浙江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浙江省教育厅和浙江省卫生厅通过联合发文、举办推广培训会等方式,在全省共同推广健康促进学校建设,健康促进学校建设也为多部门合作机制顺畅运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截至2021年,浙江省已建成健康促进学校3223所,占全省中小学数量的53.77%;组织编写了浙江省中小学《健康》系列教材5册,大学生健康教育通识教材1册,其中小学和初中教材纳入浙江省地方规划教材。徐水洋推动全省中小学校健康教育师资建设,“上好健康课,教师是关键。”他说,“国家明确要求,培养健康教育师资,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这是解决当前中小学健康教育师资缺乏的一条快捷途径。”为此,他联合杭州医学院成功申报并取得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资质,同时申报了“中小学健康教育师资培训项目”,纳入浙江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项目,在全国首开先河。2年间培训6期共500余人。“我相信,通过学校和家庭,从小对孩子们有意识地开展健康素养教育,孩子们长大以后,一定会拥有更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徐水洋信心满满地说。
徐水洋“率先在全国引入国际流行病现场培训模式,开展健康教育骨干培训;率先在全国开展中小学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并纳入教育系统继续教育项目;率先在全国实现以县为单位健康素养监测全覆盖,使浙江健康教育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一个个“全国率先”、一个个健康促进和教育工作的“高峰”的背后,是艰辛和努力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