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贡献集聚发展动能
2024-11-08徐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襄阳市东津新区(经开区)坚持以人才工程优化发展格局,以人才基地厚植发展沃土,以人才贡献集聚发展动能,以人才生态涵养发展活水,持续推动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聚焦党管人才,培育新动能。“一盘棋”统筹。区党工委扛牢党管人才政治责任,完善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运行规则,建立述职评议考核机制,下发年度人才工作要点,抓实人才工作运行调度,压紧压实14个成员单位人才工作职责。“一揽子”支持。持续用好襄阳市“1+7”人才支持政策,出台支持制造业、数字经济发展的人才扶持政策,助力培育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实施人才强企专项行动,29家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15家入选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一体化”攻坚。实施党委(党组)书记领办重点人才项目,设立2只产业高质量发展引导基金,实行“产业+人才+资金”扶持人才创新创业,建设东津云谷、东津科创谷等科创产业园区,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聚焦产业赋能,打造新高地。以产业链布局人才链。高位推动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同频共振,统筹人才与产业一体联动,先后引进长飞光纤、汉瑞通信、康贝尔等一批行业龙头和领军企业,吸引1100余名人才随企落户。以企业圈拓展人才圈。深入开展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活动,解决问题和回应意见20余项,联合发布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等8个主导产业链人才需求目录。以需求端链接人才端。争取市级选派50余名优秀年轻干部,引进60余名紧缺专业硕士研究生,全部安排到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等城市新中心建设一线岗位实践锻炼,充分运用所学、发挥所长、展现作为。
聚焦产学研用,塑造新优势。产学融合聚合力。全力支持湖北隆中实验室建设,推动地校企“三联三带”对接合作,与腾龙汽车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核心领域技术研究。积极与华中农业大学对接合作,稳步实施“一村一名研究生”计划,每年选派60名在读硕士研究生到村(社区)实习实践。产教融合蓄活力。鼓励和引导辖区企业开展“柔性引才”,新富车身、腾龙汽车等开展首批“校企双聘”试点。瞄准企业“内需力”,精准开展校企联合育才,玛尔帕斯公司与襄阳科技职业学院开设“订单班”,首期定向培养50名技能人才。创建吴茱萸国家级科技小院,带动培育本土人才30余名,扩展种植基地300余亩,对接高校、药企等开发衍生产品,提升药材附加值。产才融合添动力。实施人才集聚汇智工程,持续做大高端人才“蓄水池”,湖北隆中实验室、襄阳华科大工研院等猎聘高端人才,其中今年新引进20余名博士全职工作。依托高校院所人才优势,联合建设2家专家工作站,组建5个专家人才团队,集成开展人才培养,集中攻克技术瓶颈,有力推动软通动力、卓茂科技、东风电驱动等一批企业向新而进、加速升级。
聚焦创优环境,构建新生态。倾力打造“暖心巢”。构建从“一张床”“一间房”到“一个家”安居保障链条,今年累计有56名求职应聘人才免费入住人才驿站,1422套青年人才公寓投入使用,306名人才乐享支持购房优惠政策。倾心搭建“成长梯”。连续举办线上、线下高校招聘宣讲会15次,2237人次达成就业意向,其中专精特新企业一次性提供430个优质岗位重金揽才。“真金白银”支持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推选4个项目获得省、市创业扶持。倾情织密“呵护网”。打造“津事今办”人才工作服务品牌,“一次办好”人才认定、子女入学等人才服务事项460余件。定期举办交友联谊、交流联学、交谈联心等活动61场,拓宽青年人才的朋友圈、交友圈,着力增强青年人才对新区的融入感。
(作者系襄阳市东津新区(经开区)党工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