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舟行千里定于锚

2024-11-08李朋飞

党课参考 2024年21期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2012年11月8日至14日,党的十八大在北京召开。此次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系统阐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作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并强调要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这一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砥砺奋进,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三五”规划,解决了许多过去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新发展理念是引领我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科学指引。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新常态”;之后,他又在201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深刻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原因,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科学擘画“十三五”发展蓝图,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了全面阐述,强调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2017年4月,河北雄安新区正式设立,京津冀协同发展朝着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方向推进。此外,自2013年成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到2017年,我国共设立了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动形成了新一轮全面开放格局。在新发展理念正确指引下,我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并引领经济新常态,推动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例如,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年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制造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互联网+”广泛融入各行各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顶风冒雪来到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进村入户看真贫,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动员令。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出全面部署。2015年年末,《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出台,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冲锋号。这一时期,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2013年12月,中央成立习近平任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8年3月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一时期,我国先后召开38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365个重要改革文件,确定357个重点改革任务,出台1500多项改革举措。随着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进一步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深刻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特点。这一时期,党的领导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全面展开,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国家治理的深刻变革。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每年的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实施宪法宣誓制度,推动权力来自宪法、来自人民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这一时期,我国坚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重点领域立法取得里程碑式成果;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推动公职人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明显提高;聚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有效提高了司法公信力;推动“七五”普法规划全面启动,法治中国的社会土壤和思想基础不断厚植。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这一时期,我国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此外,我国统筹对外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中国理念、中国制度、中国方案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理解和认可。

人民至上是新时代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底色。这一时期,我国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比如,在更高质量就业政策的推动下,2012年至2017年,我国解决了6500万人主要是青年人的就业问题、解决了2790多万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解决了880多万城镇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71,比2012年下降0.17;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截至2017年底,我国养老保险覆盖9亿多人、覆盖率超过90%,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实现全民医保;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得到有效落实,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保持在4%以上,教育强国建设根基不断夯实。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为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环境治理提供了行动纲领。同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搭建起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确定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路线图。随着“史上最严”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和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开展,我国生态环境修复成效显著,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渐形成,在全球生态治理中日益发挥更大作用。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这一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深沉的使命忧患感,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使党的面貌焕然一新。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破题,坚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从领导干部抓起,以上率下改进工作作风。我们党先后组织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定和修改一系列党内法规,彰显了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定力。2016年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为新形势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完善党内监督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继续向纵深发展。

这一时期,我国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倡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多场多边会议,引领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时代的华章,总是在新的奋斗里书写。党的十八大以来很不平凡的五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实现了深层次、根本性变革,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迈进奠定了扎实基础。

(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