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随堂测验参考答案
2024-11-07
第16课
基础训练
1.C 根据材料“咸同年间(1851—1875年)粤匪扰乱”可知,这个运动是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故选C项。
2.B 据所学可知,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清政府的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故选B项。
3.A
4.A 据材料“‘渐收利权’……‘内江外海之利……实非浅鲜’”等信息可知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是为了与外国资本主义竞争,维护国家利益,故选A项。
5.C 据材料“洋务派逐渐形成对‘西学’认识的新突破”及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先后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学习西方的主张有助于打破天朝上国的观念,从而冲击了传统的夷夏之辨,故选C项。
6.A 7.C 8.B
进阶训练
9.C 依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颁发的这一税捐执照背离了太平天国早期“有田同耕”的土地纲领,故C项正确。
10.B 据材料“1872年”“学习机艺”“听从中国派遣”可知詹天佑出国留学正处于洋务运动时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西方的制造技艺,最终目的是服从清政府的需要,用于维护清朝统治,体现了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故选B项。
11.C 据材料“这场战争……准备金”并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可知,这场战争应该是甲午中日战争,这场战争中中国战败,中国向日本赔偿2亿两白银,成为1897年日本确立金本位制的准备金,对中国来说,促进了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故选C项。
12.A 据材料信息可知,甲午战前外商银行以29439023a06c6402eefcb86873021f96汇兑业务为主,甲午战后争夺对中国借款,结合甲午战争后列强第二次工业革命即将完成,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即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故选A项。
13.(1)事件:太平天国运动。
特征: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反侵略的革命任务;受工业文明冲击,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利用基督教文明。
(2)特点:只学习西方技术,不改变中国专制制度。
努力: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培养翻译、军事人才;创办新式海军。
14.(1)军事技术装备落后;统治阶级思想麻痹,战略失误;清朝封建专制制度腐朽落后;日本国力强盛,蓄谋已久。
(2)甲午中日战争日本战胜中国,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步侵略扩张,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冲击了中国旧时代的社会基础;促使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激发了部分有识之士改良中国社会的决心;客观上刺激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17课
基础训练
1.C
2.A 由材料可知,公车上书后返回各省的举子开始关心时局,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因此,学者意在强调公车上书开创了全新的政治斗争方式,故选A项。
3.D 据材料由“主张建立上下两院制的议会”到“不再建议开下院,也不再主张‘上院取于公推’”,可知面对强大的保守势力,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表现出了软弱性和妥协性,体现其政策策略趋于缓和,故选D项。
4.D
5.A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帝斗争,使得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不能得逞,迫使列强暂时放弃瓜分中国,转而谋求将清政府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选A项。
6.D 7.B 8.D
进阶训练
9.A 据材料可知,张之洞否定维新派的“民权”思想,光绪帝谕旨“以重名教”以维护封建伦理纲常,二人的言行都表明,清政府反对维新思想和维新派的改革,力图维护封建专制政体,故选A项。
10.C 据材料信息可知,作者将康梁二人称为“二逆”,体现其反对戊戌变法,且能搜集到多方史料用于抨击康梁二人,说明社会层面上戊戌变法的反对者较多,变法缺乏群众基础,故选C项。
11.C 据材料可知,义和团活跃地区出现了“纲纪法度,荡然无存”的局面,把持朝政的顽固派集团被摧毁,这为后来的清末社会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故选C项。
12.B 据材料“清政府设置五口通商大臣”“允许外国公使入驻北京”“中国向西方各国派遣大使”“设立外务部”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在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后,有所妥协,对外交制度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包括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允许外国公使入驻北京,设立外务部等,这说明列强侵华客观推动晚清外交艰难转型,故选B项。
13.(1)思想主张:实行变法;发展经济;改革军事和教育;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西方启蒙思想传入。
(2)教训:改革派的权力和权威不足;改革需要政治智慧和驾驭能力;没有正确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缺乏政治经验;改革超出了社会的可承受程度,急于求成;没有发动群众的力量;改革成果需要不断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