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创新 勇担时代使命
2024-11-07
编者按:
盛会启幕,恰逢其时。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之际,在媒体融合战略实施10周年之时,9月2日,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广西日报社协办的第三届中国报业创新发展大会在南宁召开。大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发布了60个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和《中国报业创新发展报告(2023)》,全国报业单位与会代表围绕“深化改革创新 勇担时代使命”大会主题,开展深入研讨、交流经验做法、解读政策机遇、展望发展前景。
绿城南宁,群贤毕至。会上,来自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科技日报社、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成都传媒集团等7家单位的代表作了主旨发言,与会人员聚焦“深化内容供给侧改革,强化主流价值引领”“技术赋能生产力发展,推动全媒体传播”“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改革完善监管体系,优化创新管理模式”4个主题进行了分组研讨。
碰撞前沿思想,凝聚智慧力量。一个个新颖观点,一个个创新案例,坚定了全国报业不断探索前行的信心和决心。与会嘉宾一致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强化内容优势,提升智能技术水平,聚焦重点领域,破解关键难题,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以报业融合引领媒体深度融合,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本刊按会议发言整理并选登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推动系统性变革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人民日报社副社长 胡果
故事即道。讲好中国故事,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理念,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的现实路径。全球化时代、全媒体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对党报人来说既是常备课题,也是攻坚考题,需要我们在深化内化转化上持续用力。讲好中国故事,相信是基础。共识源于共情,认同来自相信。由此出发,我们要提升共情能力,变生硬灌输为生动找寻,变大水漫灌为精准精确,变高举高打为平实务实;提升直面能力,变隔山打牛为正面交流,变单向输出为双向奔赴,变以空对空为相互激荡;提升供给能力,变被动回应为主动呼应,解读重点、引导热点、辨析难点,减少温差、避免落差、力戒反差;提升塑造能力,变生搬硬套为深化转化,摆正心态、放低姿态、刷新语态,变行话为俗话,变政策为生活,变论述为讲述,既表宏大叙事也说人间烟火,既观大国重器也察百姓悠情。创新话语方式,平台是基石。互联网时代,是海量信息的时代,也是流量优先的时代,是数据说话的时代,也是口碑引路的时代。深化互学互鉴,善用外嘴外脑,没有版面,不用稿件,一样可以书写国际传播好文章。优化叙事体系,融合是基调。当今世界媒体智能化飞速发展,深化改革创新,着眼人与机器的有效协同、信息与价值的精准匹配、内容与渠道的深度结合、媒体与社会的广泛链接,着力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才能拓宽“中国流量”的进场通道。
光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王慧敏
当今时代,受众的阅读习惯已发生深刻变化,居高临下、语言生硬的新闻报道,即使内容再好,恐怕也无法打动人心。什么样的文风,为我们所提倡?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宣传战线提出明确要求,即“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对此,我有一个体会:战场上“打胜仗”,需要好文风;舆论场上“打胜仗”,更需要好文风!这几年,《光明日报》在改进文风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力求做到坚持政治家办报与尊重新闻规律相结合。总的思路是:“立足思想文化大报定位,提倡文气、清雅气、书卷气,反对俗气、八股气、粗鄙气。”主要做法是:用小角度讲大道理,用妙故事化硬题目,用好文笔活泛题材,不断提高文化含量,提升报道质量,扩大传播声量。特别是这些年,我们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在新媒体创作中提炼出“五个多与少”的光明写法,即:多一点人情味,少一点刻板味;多一点文化味,少一点粗俗味;多一点科学理性,少一点武断专横;多一点借嘴说话,少一点直来直去;多一点推心置腹,少一点油腔滑调。为了改进文风,我们将“不到现场不写稿”定为铁律,要求记者养成深入调查研究的习惯,把新闻现场当作战场,既“站在天安门上看全国”,又“站在田埂上找感觉”;我们大力提倡“新闻要有文化含量,记者要有人文情怀,报社要有书卷气息”;我们努力谋求新闻价值的最大化;我们建立小屋磨稿机制;我们秉承开门办报的传统。新闻媒体,不独是资讯工具,更是文化和价值观的载体。走心的文字,成风化人!
科学技术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 张碧涌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科技宣传的生命线。近年来,科技日报社坚持守正创新,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以创新文化软实力涵养科技创新硬实力,在内容生产供给、传播技术变革、国际传播布局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一是创新内容生产,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科技日报》全力打造“头条工程”,我们紧紧扣住“创新”这个关键词,在头版头条开设《创新故事》专栏,选取“有意义又有意思”的科技成果,讲述广大科技工作者坚持“四个面向”,自强不息、攻坚克难,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取得创新突破的故事,让读者“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激发出强烈的创新自信。二是创新传播技术,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比如,我们持续推进“科技融媒+”平台建设,“科报智能大数据系统”汇聚高质量科技资讯4亿条,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形成多种创新场景应用,实现生产传播的一体化和智能化,大幅提升采编工作效率,建成虚拟演播室和融媒体指挥大厅,全媒体转播车、5G背包等新技术装备投入使用,不断扩大优质内容产能。三是创新国际传播体系,讲好中国科技创新故事。四是创新人才培养,打造高水平科技宣传“铁军”。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兼中国文化报社社长 徐海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作为文化央企,集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 不断提升全链条内容供给能力,塑造全方位优质服务品牌。由过去的一张报纸,发展成为业务范围涵盖传统报刊、新媒体、会展广告、新文创IP、文创智库、印刷等领域的综合性媒体集团。首先,坚持党媒姓党,强化政治把控。一是深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二是对标对表中央决策部署,三是深入阐释重大政策方针,四是立体宣传重大国家战略。其次,坚持“内容为王”,强化质量把控。这方面我们主要抓四个“创新”,即创新重大选题协同机制、创新组建工作室架构、创新产品形态、创新品控流程。再次,坚持融合创新发展,强化机制把控。近年来,集团通过打造全媒体传播体系、推动全产业协同发展、推进全智能化媒体平台建设等,推动平台融合、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向纵深推进。最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服务把控。集团深耕文旅行业,强化服务意识,通过提供公共服务、搭建交流平台、推动资源整合、丰富产品供给,为政府、企业、个人打造全方位优质服务平台。一是夯实G端,为政府部门提供定制化服务;二是拓展B端,搭建行业对接平台;三是创新C端,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刘启宇
从南方+的“一端破茧”,到“两端一云”的“三位一体”,南方报业不断加快融合转型步伐,以《南方日报》为龙头,构建起贯通“报、刊、网、端、微、屏”的六维全媒体传播体系,覆盖用户超4.6亿。初步梳理融合转型的探索实践,我们主要围绕“四个坚持”来展开。一是坚持以能力建设为根本,着力提升面向移动互联网的新型传播力。传播力是新闻媒体最核心、最基本的能力。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本质上就是把主流媒体长期积累的强大内容生产能力和影响力,向智媒时代的移动互联网迁移,努力锻造强大的新型传播力,抢占互联网舆论主动权。二是坚持以一体化发展为方向,加快打造适应全媒体时代的融媒生产力。南方报业坚持“两端并立、内外宣并起、技术与内容并重”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资源与内容生产的有效整合,强化技术与平台的共享融通,激发媒体融合乘数效应,放大一体化传播效能。具体做法是:深化“报、刊、网、端”一体化生产,集中力量做强做优主平台;优化内宣外宣一体化协同,不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强化技术与内容一体化并进,夯实支撑融合发展的技术底座。三是坚持以新型传播平台为牵引,形成新格局、打开新场景、拓展新领域。四是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系统性变革引领融合发展行稳致远。
广西日报社社长,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徐波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全面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当前,我们正全力推进区、市、县技术平台三级贯通工作,构建“全区一张网、共享一朵云、共建一平台、融合一盘棋”全媒体传播体系。一是抓住根本,加大内容供给侧改革力度。我们充分用好技术平台三级贯通成果,联动市县融媒中心,提升议题设置能力和优质内容生产能力,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二是建强支撑,提升自治区级技术平台赋能效力。我们坚持以先进技术驱动媒体转型,重构媒体融合发展技术底座。三是夯实保障,健全管理机制和建设人才队伍。我们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一体化生产协同、财务管理、薪酬绩效、考核激励、人才评价等流程机制,引领采编人员更新理念观念、实现全媒体转型。接下来,我们将以深化改革推进深度融合,进一步推进三级贯通工作。纵向上,进一步加强下沉,将区、市、县三级贯通延伸到乡村,构建更有连接力、组织力、引导力、影响力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形成全程、全效的智慧传播生态。横向上,以“新闻+政务服务商务”为抓手,通过建立跨界协作机制,以党媒的力量赋能各级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和舆论支撑,拓展党媒破圈发展的新业态。
成都传媒集团董事长,成都传媒产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母涛
2023年,成都传媒集团认真落实中宣部等五部委关于深化国有文化企业分类改革的重大部署,积极探索“事业与企业分开”,坚持“采编和经营两分开、两加强”,推动集团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首先,对标对表“两分开”,重塑集团治理体系,并从全面加强党的领导、重塑集团组织架构、深度整合要素资源、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建强专业人才队伍等方面协同推进。我们集中力量建设六大新型媒体传播矩阵,聚焦传媒主业发展文创产业,将原有19个分散业态整合为六大核心业态,完成40多家企业关停并转,集团下属全资和控股单位降至60家。同时,压减集团总部行政管理干部职数20%以上,分类分级设置首席记者、首席编审、首席评论员等14种首席岗位,选聘集团各类首席24人,契约化任期制管理人员总数达到86人,其中职业经理人32人。其次,落地落实“两加强”,推动集团转型升级,实现了内容生产质量全面提升、新型党媒建设成效明显、媒体传播能力显著增强、文创项目建设有效推进、园区运营创新成果丰硕的喜人变化。下一步,成都传媒集团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成都传媒集团由传统报业集团向新型智媒体集团转型升级。
深化内容供给侧改革 强化主流价值引领
经济日报社视听部主任 姜范
《经济日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把握经济规律和舆论传播规律,精准做好政策宣传解读,有效开展热点问题引导,加大优质经济内容供给,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努力打造经济舆论场压舱石。具体体现在:一是学思践悟并重,理论宣传深一度近一度。学而聚之,搭建学习宣传研究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高端平台。学以致用,以深度调研展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经济日报》的深度调研以精准选角造就稀缺资源,以扎实调研成就稿件深度,以精心写作提高阅读吸引,以优质传播资源扩大话题影响。二是打造评论矩阵,发声亮剑高一度锐一度。《经济日报》提出“评论立报”,在掌握好信息的第一发布权的同时,掌握好第一解释权,构建起评论传播矩阵。三是贴近百姓感受,数据解读新一度暖一度。《经济日报》从统计数据入手,选取经济发展亮点与群众熟悉领域的交集,成功缩小了宏观数据与微观体验之间的“温差”,提高了经济报道的可信度与亲和力。
内蒙古日报社党委副书记、副社长、总编辑 刘婧
媒体融合发展国家战略实施10余年来的实践反复证明,优质内容始终是党报媒体的核心资产,要推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就要在系统性上下功夫,要在生产、传播和评价上着力,坚持媒体供给侧改革,始终围绕内容建设持续努力,突出抓好生产、传播和评价三大重点,用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第一,要把“策划创新”摆在第一位置。一方面,要从高位着眼、从全局着手,做到系统策划;另一方面,推动策划行为贯穿全媒体全流程全过程。第二,要把“表达出新”作为突破方向。一是要从源头上植入现代传媒融合发展理念,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强化内容生产的新媒体表达;二是要以接地气、显锐气、有生气的新语态和新姿态,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在引导和服务上做深做实。第三,要把“传播革新”当成有效手段。党报媒体要在传播架构、方式、途径等方面主动应变,树立平台意识,形成一套“内外兼修”的传播矩阵和生态,才能通过传播革新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增强引导力。第四,要把“评价求新”作为永续动力。我们将流量指标引入考核体系,形成“导向引领”和“流量评价”并重的考核理念,建立符合深度融合发展的考核评价机制。
新华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 顾雷鸣
新华报业集团以狠抓重大主题报道、做强主流思想舆论为主抓手,以“逢重大主题报道必创新”为原则,积极探索省级党报内容供给侧改革的新路径,实现报道传播效能的最大化和最优化。我们的做法可简单概括为“四个三”。第一个“三”是“三守”:守国之大者、守职之重者、守行之使者。坚守国之大者要求我们在选题策划阶段就具有全局视野和战略高度,紧扣国家重大战略,将宏观叙事与微观案例相结合,使重大主题报道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勇担职之重者,强调的是作为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坚持人民立场,回应社会关切,通过多渠道传播,广泛扩大影响力,真正做到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践行行之使者,要求报道注重实践导向、效果导向。第二个“三”是“三有”:有深思想、有巧创意、有高颜值。我们坚持“纵、深、新、活、特”的原则,创新重大主题报道的策划实施,厚植主流媒体价值影响力。第三个“三”是“三创”:创新产品形态、创建圈层传播、创造新闻场域。《新华日报》通过数字技术加持,不断创新求变,用足传播空间,延伸传播链条,努力构建一体化全媒体传播新格局,不断提升重大报道覆盖广度与传播精度。第四个“三”是“三共”:意向共通,道理共勉,情感共鸣。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 刘长发
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创新推出的理论视频栏目《理响青年》,经过两年多的培育打造,已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网上理论宣传品牌。我们的具体做法是:第一,锁定“Z世代”受众群体,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宣传阐释,在保持“原味”、留存“真味”的基础上,把党的创新理论与青年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将理论阐释的重点与青年讨论的热点结合起来,从青年视角出发,把理论讲深、讲透、讲活,提升党的创新理论面向青年群体传播的知晓率、到达率。第二,创新传播叙事文本,构建符合青年受众需求的话语体系。用小切口讲述大主题,用青年话阐释大道理,在内容创作上充分尊重青年的创新创造活力,鼓励他们创作出更多“青春态”“多样态”的理论宣传产品。同时,通过创新传播叙事文本,增加理论宣传的时代感和趣味性,让“有意义”的理论变成“有意思”的爆款。第三,汇聚“共赢合力”,打造“1+1+N”视频生产模式。采用与高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合作的方式运行,打造“党报+高校+社会(1+1+N)”互动生产传播模式,形成了“全维度生产、全方位共享、全媒体传播”的新格局,实现了多个参与主体的互利共赢。第四,强化品牌效应,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双向发力。两年多以来,《理响青年》举办了多次交流座谈会,还举办了两届《理响青年》论坛等,栏目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品牌效应得到凸显。
上海报业集团副社长 丁波
上海报业集团面向未来10年新一轮发展,从AI(人工智能)赋能和融合创新如何激发媒体的新质生产力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一是全力发挥技术先导带动力,率先开启数字人规模化应用。自2023年下半年起,发力打造“上海报业集团AI数字人融媒创作平台”,积极探索以AI赋能激发媒体新质生产力。这一平台以集约化支撑、高质量技术训练、多元场域应用为抓手,为集团各媒体探索内容供给侧创新提供强大的技术引领力。二是全面提升内容核心竞争力,把握视频直播新世代需求。2023年10月,澎湃新闻作为国内首个互联网新型主流媒体开通全天候直播频道——澎湃新闻24小时直播频道,集中人才、资源、技术等各方面资源,全力拓宽受众、走近年轻群体,以创新的主流价值观、重大主题报道视频化表达,丰富主流媒体的“新闻+”应用场景,有力提升优质原创内容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全面推进AI应用场景建设,夯实未来传播主导权基础。其中,AI和新技术赋能,为内容运营革新注入动力,在以下四个方面是值得重视和投入的,即为海量快速生产提供支撑、为简单常态工作打造替身、为内容运营革新注入动力、为数字资产入表夯实基础。
技术赋能生产力发展 推动全媒体传播
北京日报社副总编辑 曹斌
如何用技术赋能,打造深融共生的全媒体传播平台?北京日报社在2023年10月上线试运行北京日报超级客户端,通过技术的迭代,探索主流媒体客户端从单一信息平台到“多维传播+服务平台”的实现路径。在内容方面,从存量到增量,凸显价值担当。我们把传统优势延伸到互联网“主战场”,变存量为增量,不仅擦亮了品牌,还强壮了传统基因,催生了新动能。在用户方面,从客体到主体,实现合作共生。我们依托“主流算法”,基于用户数据,从用户简单交互迭代升级成为精准推送与深度参与,实现了平台与用户合作共生,智能驱动“千人千面”。在生态方面,从单一信息平台到多维服务平台。超级客户端依托资源优势,拓展“新闻+服务”“新闻+政务”功能,提供预约挂号、燃气缴费、招聘京选等功能。接下来会继续完善“+政务”和“+服务”功能,在文化、教育、健康、交通、生活等领域为市民提供更多政务服务类小程序,提升用户黏性。在机制方面,自我革新,打通机制体制堵点。我们通过重构融媒体组织架构、再造新闻生产流程,创造性地构建传播力指数、成长性评价体系,打通机制体制堵点,为人才培养、新媒体内容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党委委员 童杰
媒体融合是不同形式、平台、地域媒体在内容、技术和业务上的整合与交互。浙江日报报业集团锚定“争创新时代一流党报集团”的发展目标,以系统思维确立“重大平台核心引领、媒体矩阵联动赋能、‘双轮驱动’强化支撑、省域生态开放共享”的架构布局,通过要素重组、改革赋能积极推动媒体深度融合。首先,以系统思维谋划全局,全方位规划全媒体传播体系战略蓝图。一是在传播产品层面,聚力建设自主可控、进军互联网的主力舰;二是在技术驱动层面,做强国有主导的自主传播引擎;三是在区域生态层面,积极构建省、市、县一体化传播体系。其次,聚焦核心技术创新,提升“一张网”效能。浙江构建融媒“一张网”,本质上是顺应新型平台化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通过整合各类媒体资源,打破传统媒介壁垒,形成跨平台、跨终端、跨形态的一体化传播体系。具体而言,我们正在不断完善和打磨几大核心产品,即“天目蓝云”筑基、“传播大模型”提效、大数据驱动和“下一代演播室”赋能。最后,激发数字活力,形成“一张网”价值链闭环。在全省“一张网”的思路下,浙江媒体初步形成内容多维共享、运营相互协作、产业合作共赢的局面,发挥数字技术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赋能作用。
江西日报社社长,江西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黄万林
江西报业传媒集团以改革为牵引,以技术为驱动,加快建设新型主流媒体集团。第一,以技术赋能平台变革,加快构建自主可控、高效协同的融媒平台。一方面,着力构建重大技术综合支撑平台;另一方面,着力构建精准定位、精确触达的融媒平台。第二,以技术赋能生产变革,加快培育壮大党报集团的新质生产力。我们坚持深化内容生产侧改革,推动新技术深度融入新闻策划、采集、制作、分发等各生产环节,让生产要素更加集约,让生产方式更加智能,让生产全过程更加安全。第三,以技术赋能表达变革,加快打造更加丰富立体、生动多元的内容形态。我们坚持技术为先与“内容为王”两翼齐飞,把新技术应用作为内容形态变革的有力抓手,努力推出更多具有鲜明时代感、鲜活生命力的精品力作,推动先进技术与优质内容的深度融通。一方面以可视化技术提升新闻冲击力,另一方面以沉浸式技术增强受众体验感。第四,以技术赋能产品变革,加快打造更加垂直化、专业化的服务体系。报社深入践行“新闻+政务服务商务”,以技术驱动为内核,瞄准垂直细分领域,持续探索媒体服务新业态。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 张晓峰
“三轮驱动”融合发展战略,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在长期发展中探索出的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党媒属性和传播规律的融合发展之路。“三轮驱动”,分为一个“主轮”、两个“副轮”:“主轮”是指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自有平台,包括湖北日报端网和极目新闻等子媒体特色新媒体品牌;两个“副轮”,一个是集团各媒体在第三方平台成功打造的头部大号,另一个是集团探索垂直化、分众化传播,推进的一批“专精特新”垂直账号。“一主两副,三轮发力”,两者协同并进,共同筑牢全媒体传播体系。在“三轮驱动”战略指导下,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新媒体平台影响力大幅提升,一跃成为拥有两个亿级用户平台的省级党报集团:2023年1月,极目新闻全媒体用户量突破1亿;同年4月,湖北日报全媒体用户量突破1亿。在“三轮驱动”战略实施过程中,传播技术发挥了巨大作用。首先,技术支撑,超级平台成势见效。2022年开始,集团聚合力量将湖北日报客户端打造成省、市、县融合联动,跨行业跨领域共建共治共享的区域超级传播平台。其次,技术引领,全媒传播爆款迭出。近年来,集团10余次完成湖北日报客户端、极目新闻客户端迭代升级,以及两端与媒体融合业务平台一体化建设,进一步畅通报纸和新媒体平台的内容生产流程。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四川国际传播中心主任 李鹏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以科技强媒为战略考量,以技术赋能为发展支撑,初步探索出国内国际双赛道、双循环、双驱动的大传播模式。首先,整合资源,构建大传播模式。我们立足实际、创新模式,从技术、渠道、人才等方面入手,最大限度汇聚内外资源,力争快速打开国际传播工作新局面。一是聚合智媒技术,驱动改革创新;二是整合内外渠道,构建立体格局;三是联合优质人才,打造专业团队。其次,一体生产,实现集约化发展。我们大力推动智媒时代深融实践与创新,把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到新闻生产全流程,赋能支撑国际传播一体化集约化生产。一是坚持移动优先,主攻视频赛道;二是应用智能技术,提升生产效能;三是共享智能媒资,释放内容潜力。最后,智能运营,注重差异化叙述。在牢固树立用户思维、产品思维的同时,我们持续探索引入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以智能运营实现精准传播。比如,坚持数据导向,探索精准传播,开发创新应用,拓展传播场景,持续研发升级,提升传播实效。
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副社长 曾燕妮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尤其在获取海外知识产权信息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为解决这一难题,智南针网于2015年应运而生,秉承“聚慧全球,智行天下”的理念,致力于为中国企业“出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其创新实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供给创新。除了提供信息获取、实务指引、纠纷指导、资源补充等企业最实际的需求,还推出了《海外知识产权实务指引》《海外知识产权信息检索》《海外专利申请》等多个栏目,并专门开辟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页面,为企业的海外知识产权纠纷提供简单便捷的在线申报渠道。二是功能技术创新。2022年,根据实际需求,智南针网全面改版,完成了共计20余个栏目的升级及更新,经过不断优化升级,目前智南针网已经由单个网站蜕变为集网站、微信服务号、微信小程序及线下活动于一体的海外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多渠道衔接与互补。三是服务模式创新。比如,最为突出的品牌活动是“智南针沙龙”,其内容丰富,覆盖了知识产权领域的多个主题,旨在帮助企业解决在国际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类知识产权问题。经过多年深耕,智南针网已成为业界公认的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导航仪”、海外知识产权法规“大辞典”、海外知识产权预警“雷达仪”、海外知识产权专家“群英会”和海外知识产权视频“大讲堂”。
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旗舰新媒体中心新媒体运营总监 李晶
第一财经启动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核心的是打通三个要素,即信息流、数据流和资源流。我们在2015年和2018年两次进行了自上而下的组织架构调整,打通了传统报纸、杂志和电视的组织方式,把经营权合并为经营中心,把所有的采编都合并为中央厨房。我们已经不是像以前那样由中央厨房发布选题,或者传统的迭代发布代码发布,现在都是同步发布,发布之后进行反馈,过程中把整个生产流程集中到最侧边的移动端上,方便所有的生产主体和同事随时随地地上传素材,进行三审和素材跟踪。我们跟彭博、路透、日经新闻都有非常深度的内容版权合作,在海外的社交平台拥有300万的粉丝,和国际政要、商界精英都有互动。我们将数据进行沉淀之后形成了四大数据库,包括城市数据库、合作数据库、消费数据库和宏观经济数据库。面对未来,第一财经推出“1+2+3+N”,在AI方面有很多尝试,比如我们在大会上推出自主研发的AI大模型星翼,可以满足日常的校对、标题、标签、海报生产,同时可以快速地剪辑视频,做财报的解读。
深圳报业集团英文《深圳日报》负责人 孙锦
顺应对外开放发展之路和建设全球创新城市的目标,深圳国际传播工作正在探索一条兼具世界风范与城市特质的改革创新之路,力争为更多城市开展海外形象传播提供可供借鉴的创新经验,发挥“先行示范”作用。作为深圳主流媒体,深圳报业集团紧紧围绕EyeShenzhen这一城市对外传播首席IP和全球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推动国际传播工作的创新转型和全面改革,按照深圳市委提出打造“新时代国际传播典范”的要求,积极联动“外宣、外事、外经、外贸、外资、外智”资源广泛建立对外“强联系”,形成一套中外合作伙伴共创共享生态系统,努力构建深圳国际传播“新质生产力”。围绕“国际、社交、营销”三个关键词,突出“品牌化”构建理念,EyeShenzhen多语种国际传播平台瞄准“一站式信息服务平台、城市海外综合营销窗口、国际化城市门户”三大定位,从六大维度打造深圳多语种对外传播首席IP,即一个多语种信息服务网站(Portal)、一个海外内容传播矩阵(Matrix)、一个城市数字形象共享素材平台(Platform)、一个AI数字媒体虚拟实验室(Lab)、一个城市全球传播使者推广圈层(Group)、一个城市形象全球推广活力场(Showroom)。
《大河报》副总编辑 李红军
《大河报》创办29年来,从一张纸变成了一个融媒体传播平台,我们不断突破自我、“触网”蜕变,化身为品牌价值达 253.16亿元的“大河报·豫视频”融媒体矩阵,坐拥三大千万级官方账号,全网超过1.2亿粉丝用户。这么多年来,《大河报》的突围路径究竟是什么?我们的答案是向“新”而行,主动求“变”。首先是见自己——顺大势而为之,坚持无视频不传播。《大河报》这几年坚持视频优先的战略,实现了影像的数字化。我们不仅实现了采编团队的全员视频化转型,更在此基础上,培育并推出了互联网短视频运营服务商——影像工厂。2022年影像工厂获评“媒体深度融合创新案例”。其次是见天地——放大“大河”声音,坚持影响力建设。《大河报》的经营理念中,见天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品质。最后是见众生——从文化需求出发,坚持“产品为王”。我们追求“产品为王”,解决用户的痛点,先后培育出一系列深耕垂直行业的融媒体产品,部门设置摆脱传统思维,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互联网产品,对标互联网公司进行顶层设计,以产品化思维深化融媒转型。
微博副总编辑 高晰
作为社交媒体平台,微博始终将优质文化传播视为重要的使命,也对此不断地进行探索。我们主要从平台产品、媒体融合和传播案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通过机制的创新为优质文化注入社交活力,从而获得全国更广泛地区年轻人的青睐。首先,依托庞大多元的用户群体和开放的广场属性,微博搭建了一个汇聚政务媒体、专家学者及广大网民的文化交流平台。其中,政务和媒体账号是主要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力量,微博作为传播服务平台,拓宽了政府和媒体的信息发布和传播渠道,将主流声音与广大网民相连接,助力增强传播力和影响力,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用户。其次,微博致力于推动优质文化内容传播。我们联合媒体不断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并拓宽传播渠道,让多元内容直达用户。最后,微博积极探索并创新推出一系列成功传播案例。比如,我们通过与媒体和明星共建内容、结合热点聚合传播、营造线上浓厚的节日氛围,强化了和网友的情感联结,也为中国游戏行业在国际场域中赢得了更多的话语权。
改革完善监管体系 优化创新管理模式
济南日报报业集团新黄河客户端总编辑 赵治国
创新顶层设计,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平台。新黄河从一创立开始就全面互联网化,全面向移动端转型。新黄河之新,既是将媒体发展与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融合的新,也是从内容生产、体系构架到技术平台全方位变革的新,我们力求实现“全新模式、全新生态、全新动能、全新流程”。全新模式:全员转型“ALL IN”新媒体。全员转型新媒体主战场,从考核、内容的生产以及整体的架构上,全面转型新媒体主战场,对传统报纸选稿和考评的重心全部调整到移动端。全新生态:强强联合构建智媒生态。设立7×24h中央厨房、融媒体指挥中心,与《经济观察报》共同设立《奔流》专栏,持续推出具备全国视野和全国影响力的原创政经深度报道。全新动能:深度报道可视化呈现。所有深度报道都实现有字、有声、有影,通过综合运用GIF动图、视频、漫绘、MG动画、图表等视觉元素,营造沉浸式良好阅读体验。全新流程:内部实行“揭榜挂帅”组建平台工作室。深度优化重塑编采流程机制,内部“揭榜挂帅”,差异化、精准化对接外部媒体平台,为优质原创内容拓展全网传播疆域。
兰州日报社党委委员、《兰州晚报》总编辑 雷震
近几年来,兰州日报社在媒体融合中积极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新的传播体系重建,成功打造了“观澜新闻”全新客户端平台,并以其为抓手,实现了全社子媒的融合发展。首先,从“分”到“合”,建立新型大型传播矩阵。坚持破立并举,通过机构撤并、体制机制改革,取消原有的“报、网、端”各自为政的采编系统和采编队伍,建立报社融媒体采编平台,形成一个稿库,各取所需,一体化运行,差异化协同发展,从而打破壁垒。其次,从“加”到“减”,打造一流新闻客户端。我们把同质化的、粉丝量不足10万的平台取消,将原来主要的36个平台简化为16个平台。我们既坚持“内容为王”,也视渠道和流量为王。好内容既需要好的人才,也需要有好的传播渠道,才能产生大流量、大能量。我们借鉴以前传统媒体通讯员的方式,做了观澜拍客联盟,吸引全国上千名摄影师及摄影爱好者加盟,现在签约的摄影师已经有500多名,每天都能收到近百件优秀的摄影作品和短视频作品。最后,从“内”到“外”,建立大宣传工作格局。一是成立拍客联盟,做足短视频文章;二是参与全国直播,不断拓宽报道领域;三是发展国际传播,持续讲好中国故事。
贵阳日报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 周治友
贵阳日报传媒集团以承建运营贵阳市融媒体中心、贵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契机,深化两“心”相悦工作机制,打造两“心”相悦业务中台,按照“媒体+服务”发展模式,探索“聚、通、用”创新路径,实现两个中心从“相加”到“相融”的蝶变。在平台联动方面,我们以两“心”相悦业务中台的“贵阳融媒大脑”平台为技术支撑,整合贵阳市融媒体中心、贵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贵阳市融媒问政平台、贵阳贵安“爽贵阳”智慧民生综合服务平台四大方面资源,丰富联络载体畅通“民意路”,打破各平台“条块分割”的数据壁垒,积极倾听民情民意。在业务融通方面,我们依托数据中台,建设两“心”相悦的业务中台,将41家市、县两级融媒体中心和行业部门的融媒体中心的采编人员,入驻融媒问政平台的730余家党政企事业单位,以及志愿者和志愿服务队伍纳入平台开展业务,实现两个中心、四个业务平台、四项互转联办,宣传与服务双向奔赴。在服务群众方面,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两“心”相悦机制运行以来,累计解决群众诉求近5万件,发布全媒体稿件上万条,点击量过亿次。下一步,我们希望通过深度的“新闻+政府+服务”的模式,争取实现主流媒体系统性的变革。
云南春晚传媒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 邱滨
推进媒体体制机制改革,通常做策略定位时都会讨论到外部的宏观环境,用工具进行分析,对内部的人力和资源进行扫描,进而提出比较好的建议。但除此之外,我们可能要考虑几个新的宏观环境因素。所有的改革,无论体制机制还是内容的融合,最终是做大主流舆论。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主流媒体系统性改革的背景之下,如何突破前一阶段媒体融合发展的一些被动局面,可能需要对全媒体传播体系进行新的设计和完善,比如打通中央到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传播生态、打通内宣外宣、统筹对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监管、统筹体制内和体制外平台、融合传播需求与流量机制等。我们做大主流舆论,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内容生产和多平台的分发或者是内容上简单融合的事情。我个人觉得我们要密切关注并主动运用大模型等新技术。这几年大数据、人工智能还是云计算等技术,其实已经成为基础设施,成为社会广泛发展的基础设施,媒体在内容、生成流程、社会服务方面,如何主动运用大模型等新技术,在下一步发展中是需要考虑的方面。
抖音集团媒体合作副总经理 苏晓明
作为平台,跟主流媒体合作传播主流价值,是我们抖音集团非常重要的一块业务,公司内部专门设立了媒体合作业务的中台,来承接全国媒体对抖音的需求,辅助媒体在平台上提升内容的传播力和品牌的影响力,支撑全国媒体在技术升级、商业变现等各方面的业务能够与抖音发生连接、合作。媒体目前依然是抖音内容的第一大洪流。我们以两个数据为例来看一下。第一个数据:抖音上媒体号1万+,2023年发布视频850万+,收获400亿+点赞。也就是说平均每天全国的网友就在抖音上为媒体送上1.3亿颗小红心,这些小红心也是抖音网友用手投票以支持主流媒体内容的传播。第二个数据:媒体的直播在抖音上每天大概有1000场。这个数字不大,但是1000场媒体的直播相当于1.4万场自媒体的直播。媒体的内容更多聚焦于公共事件,聚焦于新闻热点,我们能够为用户提供更权威、更真实可信的信息,所以在抖音上也会获得更好的流量。过去一年从抖音的搜索和收藏这两个数据来看,用户会更加偏爱价值更高、学习属性更强的内容。一些深度的内容特别是一些较长的深度内容在发布3个月以后,它的流量50%会来自搜索,而很多用户对于我们一些搬运没有增量信息的视频点击了“不喜欢”。这些数据都展示了用户很深层次的需求,希望创作者能够发布更多优质创作。潮
(策划:潘云锋,文字整理:杨艳、覃世默、黄康温、张东安,文字统筹:覃世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