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
2024-11-06熊伟何炳全张峻侨
摘要: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文章以巴中市22个A级景区为例,构建了以运营管理效益、服务品质提升、文化保护传承和生态保育效益四个维度为主的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层次分析法对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权重赋值,运用加权TOPSIS模型对22个景区的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22个景区的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综合水平呈阶梯式分布,阶梯间景区的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光雾山、米仓山、诺水河和王坪4个景区的发展水平较高,而恩阳古镇等18个景区的发展水平有待提升。②从各景区在评价维度上的得分情况来看,22个景区在运营管理效益上呈现明显的不均衡性和极大的差异性,但在文化保护传承、生态环境保护和服务品质提升等方面的差距相对较小。基于此,文章提出统筹规划,差异发展;项目引领,建强主体;完善服务,提质增效三条建议,以期提升巴中市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水平。
关键词:文旅康养;融合发展;产业集群化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33-0031-05
DOI:10.13939/j.cnki.zgsc.2024.33.008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逐渐成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1],旅游产业的发展更是成为助力乡村振兴[2]、促进民族交融[3]、推动经济发展[4]的关键举措。但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旅游业所表现出的文化要素缺位、消费体验环节缺失和旅游产业链断裂等缺点,导致其难以满足人们不断扩大的精神文化需求[5]。2018年,原国家旅游局与文化部合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统筹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文旅融合成为必然趋势[6]。2021年,巴中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突破发展文旅康养首位产业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将文旅康养作为首位产业,推动巴中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已有研究表明,文旅康养的深度融合在挖掘景区资源、丰富景区业态、创建景区品牌和提升游客体验等方面具有显著成效[7]。然而,在文旅康养的融合发展进程中也存在着产业集群化程度低、供需不平衡、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8]。因此,在诸多因素的制约下,如何统筹文化、旅游和康养产业间的协调发展,推动文旅康养首位产业发展战略,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文章以巴中市22个A级景区为例,从微观视角探讨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并使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该地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最后采用加权TOPSIS模型对其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量化评估,以揭示其内在发展规律与特点。
2相关研究综述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理念的转变以及消费结构的升级,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康养旅游的背景下,康养旅游正成为旅游市场的新兴力量。基于政策支持以及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2021年巴中市委市政府将文旅康养产业确立为“首位产业”,深入实施文旅强市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形成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和政策举措,在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和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催生了学术界在文旅融合研究方面的丰硕成果。尹伟等(2022)研究了文旅融合下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保护与发展路径[9]。唐承财等(2023)提出成熟发展、快速发展和渐进发展三种传统村落的文旅融合路径[10]。贺小荣和徐海超(2022),刘沛林等(2022),陈则谦和李亚灿(2022)主张在文旅融合发展中注入数字技术,提升发展质量[4,11-12]。吴才唤和张钰婷(2022),王军(2022)在对文旅融合内涵的解读基础之上提出红色文化与人文旅游的结合策略[13-14]。郭强和王晓燕(2022)研究认为,用文化丰富旅游内涵和吸引力是实现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15]。
康养旅游是康养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该概念于20世纪50年代左右在西方社会兴起并被广泛采纳。我国康养旅游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较快。四川攀枝花于2012年进行康养旅游发展,进而社会各界开始康养旅游的相关研究,同时国家将健康纳入国家政策战略。杨芳绒等(2022),曹宇波和张何烨(2022)通过构建文旅康养资源评价体系,评估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水平[16-17]。李英等(2020)研究提出加强宣传力度、丰富康养活动和完善基础设施是提升居民康养意愿的关键路径[18]。林宝(2021),向小娜等(2022)认为养老服务是康养融合的重要发展方向,并提出建设发展思路[19-20]。杨红和夏茂生(2022)指出市场收益增值、技术创新增值、合作成本以及政府补贴是影响旅游产业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21]。
3研究设计
3.1案例选取
巴中市是四川省下辖地级市,秦巴山片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处川陕两省交界的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中国秦岭-淮河南北分界线南。巴中旅游资源富集,种类多、分布广、禀赋较高,极具开发潜力。根据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年10月发布的四川省A级旅游景区名录显示,巴中市共有31个A级景区。其中,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旅游景区21个,3A级旅游景区8个,2A级旅游景区1个。研究将具有代表性的21个4A级景区和1个5A级景区作为本次的案例对象。
3.2评价体系构建
研究首先结合政策文件和学术层面的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以运营管理效益、服务品质提升、文化保护传承和生态保育效益四个维度为主的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随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所构建的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权重进行赋值。评价指标及权重结果见表1。
3.3量化评价方法
TOPSIS法由HWANGCL和YOONK于1981年首次提出,适用于多层次评价。文章采用该方法对22个案例景区的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不同量纲的影响。标准化处理公式为:
Zij=Xij∑ni=1X2ij
(2)对标准化后的评价矩阵进行加权处理,即用层次分析法所求得的指标权重乘以评价矩阵。
(3)确定评价矩阵的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并计算各评价指标与正负理想解的距离。
Z+=∑mj=1(Xij-Xmax)2
Z-=∑mj=1(Xij-Xmin)2
(4)计算各评价对象与最优值的贴近度C。
C=Z-Z++Z-
4结果与分析
研究通过实地走访、专家评估和游客评分三个渠道获取景区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数据。其中,实地走访主要由研究者从各景区管理机构获得的相关统计报表与文件中获取,专家评估主要由导游(5名)、当地文旅行业管理单位的从业者(5名)进行打分,游客评分则由研究者在实地走访中随机对游客进行问卷发放,问卷发放时间为2023年3月至10月,共回收有效问卷235份。
4.1总体评价结果
研究按照上述方法最终计算得到22个案例景区的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水平的贴近度,并对贴近度进行5档划分(0≤C≤0.2,0.2<C≤0.4,0.4<C≤0.6,0.6<C≤0.8,0.8<C≤1),分别对应很低、较低、一般、较高、很高5个水平。
从综合评价结果来看,22个案例景区的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综合水平得分介于0.0153~0.9621,整体发展水平呈阶梯式分布。具体来看,光雾山(0.9621)、诺水河(0.9601)和米仓山(0.9468)三个景区的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水平处于第一梯队,均达到很高水平。王坪景区(0.7582)处在第二梯队,为较高水平。恩阳古镇(0.5345)、南龛山(0.5341)、佛头山(0.5291)、白衣古镇(0.4863)和云顶茶乡(0.4848)五个景区的综合水平一般,处在第三梯队。九寨山(0.3018)、驷马水乡(0.2994)、山水化湖(0.2986)、万寿养生谷(0.2982)、巴灵台(0.2457)、七彩长滩(0.2454)、空山天盆(0.2454)、三十二梁(0.2171)、皇家山(0.2164)和南天门(0.2163)十个景区处在第四梯队,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水平较低。童话小镇(0.0286)、七彩佛龛(0.0246)和唱歌石林(0.0153)三个景区的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水平在22个案例景区中处在最后一个梯队。
4.2分维度评价结果
研究进一步对运营管理效益、服务品质提升、文化保护传承和生态环境保护四个维度构建评分雷达图,以分析各景区在各维度上的综合发展水平,如图1所示。
图1景区分维度评价
4.2.1运营管理效益维度
从运营管理效益维度来看,光雾山、米仓山和诺水河三个景区的运营管理效益处在第一梯队。一方面,光雾山作为5A级景区,米仓山作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诺水河作为国家地质公园,三者都具有极强的市场吸引力,景区年度接待人次远超其他景区;另一方面,三个景区无论是在交通、娱乐、游览等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上,还是在旅游产业链的构建上,都趋于完善,处于领先地位。加之,旅游市场在疫情结束后快速恢复,其旅游收入也呈爆发式增长。第二梯队的王坪景区虽没有第一梯队3个景区的运营管理效益好,但与排列其后的其他景区的差距相对较大。主要是因为该景区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受到国家对红色旅游的重视和相关利好政策的红利,其游客数量节节攀升,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发展势头日益强劲。佛头山、南龛山、恩阳古镇、白衣古镇等景区受景区游娱项目数量少、特色不足和市场同质化较高等因素影响,其游客吸引力不足,文旅康养产值较低。处在第四梯队的童话小镇、唱歌石林等景区则受后期投入不足、挖掘潜力不够、与消费市场距离较远等因素影响,导致运营管理效益不佳。
4.2.2服务品质提升维度
从服务品质提升维度来看,22个案例景区可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仍是光雾山、米仓山和诺水河3个景区。综合来看,3个景区的开发时间早,投入力度大,配套服务功能完善,产品业态丰富,景区内从业人员数量足、素质高,已经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第二梯队王坪景区和恩阳古镇的服务品质虽低于一梯队的景区,但也明显优于其他景区。研究认为,这主要是受巴中市委市政府对全市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政策的影响,王坪景区被列入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计划,而恩阳古镇则作为国家夜间经济消费聚集区,二者规划定位虽有不同,但其建设发展必然会得到政策与资金的大力支持,因此其服务品质也必然会有实质性的提升。佛头山等余下的17个景区同处第三梯队,从研究者的实地调研和走访来看,以上景区存在着明显的淡旺季,周末虽有游客,但数量不多,国庆、五一等小长假游客数量较多,但持续性差,因此,景区从成本角度考量,无论是日常的运营管理,还是对未来的发展投入,其力度都要低于一、二梯队的5个景区。
4.2.3文化保护传承维度
从文化保护传承维度来看,光雾山、米仓山和诺水河3个景区仍处在第一梯队,3个景区本就以独特的自然风光而闻名,加之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巴蜀文化产业链的大力开发与扶持,景区各类型文化活动日益丰富,文旅融合成效明显。作为第二梯队的王坪景区、恩阳古镇和南龛山3个景区受其旅游资源性质的影响,其文化内涵的挖掘与保护本就是景区建设与发展的主线,其文化保护传承效果自然相对较好。而处在第三梯队的巴灵台等16个景区,总体来看,专家和游客对其在文化挖掘与文旅融合水平上的评价与上述6个景区的差距较小,但从研究者的实际调研来看,16个景区的文化内涵挖掘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4.2.4生态环境保护维度
从生态环境保护维度来看,22个案例景区的差距不大,评分相近。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巴中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也提出,文旅康养的融合发展要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执行旅游区环境影响评价。因此,各景区在发展进程中必然会根据环境承载力落实环保措施,实现景区的文旅项目生态平衡。
5研究结论与建议
5.1研究结论
研究以巴中市22个A级景区为例,在政策文件及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以运营管理效益、服务品质提升、文化保护传承和生态环境保护四个维度为主的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详见图1。评价与分析了22个景区的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水平。主要结论如下:
(1)22个景区的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水平贴近度介于0.0153~0.9621,整体发展水平呈阶梯式分布,阶梯间景区的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光雾山、诺水河和米仓山3个景区在各维度上的发展水平均处在前列。
(2)从维度发展水平间的差异来看,各景区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的差异较小,服务品质提升和文化保护传承在各景区的发展水平上呈现出高度的重合性,各景区的运营管理效益的差异较大。
5.2研究建议
突破发展文旅康养首位产业是巴中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巴中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研究结合此次数据分析成果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统筹规划,差异发展。米仓山、光雾山、诺水河和王坪景区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已经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但恩阳古镇、白衣古镇、佛头山等景区的特色不明显,景区内游乐项目与省内其他旅游景区同质化严重,在交通基础设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其市场竞争力明显不足。因此,这部分景区要结合自身实际,综合区域环境,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
第二,项目引领,建强主体。充分利用米仓山、光雾山和诺水河的强大市场号召力,围绕文旅康养产业链,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项目,通过资源整合、跨界经营等方式做大做强全域旅游,形成“一干多支,协同发展”的局面。
第三,完善服务,提质增效。好的景区服务品质有利于提升景区经济效益。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的本质就是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文旅康养服务,因此,各景区要将基础配套建设和服务品质提升作为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任务开展。要持续加强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要素保障,提高景区旅游运行管理和数字化水平。
参考文献:
[1]舒伯阳,徐其涛.中国旅游产业的演化与后疫情时代的发展转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73-80,184.
[2]杨小冬.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机制与路径[J].人民论坛,2022(24):81-83.
[3]钟洁,石洪.文化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价值与路径[J].旅游学刊,2022(12):9-10.
[4]贺小荣,徐海超.乡村数字文旅发展的动能、场景与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2(11):163-172.
[5]张新生.传统旅游景区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以句容茅山景区为例[J].城市问题,2013(11):91-97.
[6]王慧.文旅融合背景下城市优质旅游有效供给能力评价——以沈阳市为例[J].社会科学家,2021(1):38-46.
[7]付业勤.文旅融合背景下城市旅游地文化软实力评价与发展策略研究[J].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27-43.
[8]张贝尔,黄晓霞.康养旅游产业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提升策略[J].经济纵横,2020(3):78-86.
[9]尹伟,秦珺,黄园林,等.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评价与建设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22(6):80-86.
[10]唐承财,刘亚茹,万紫微,等.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影响路径[J].地理学报,2023(4):980-996.
[11]刘沛林,李雪静,杨立国,等.文旅融合视角下传统村落景观数字化监测预警模式[J].经济地理,2022(9):193-200,210.
[12]陈则谦,李亚灿.文旅融合场景中的数字化服务:主要类型及用户体验研究[J].图书与情报,2022(5):71-83.
[13]吴才唤,张钰婷.红色文旅融合:基本概念、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图书馆,2022(11):31-37.
[14]王军.文旅融合视域下宜昌市红色文献保护与利用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22(7):24-29.
[15]郭强,王晓燕.文旅融合助推海南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3):130-140.
[16]杨芳绒,张晨曦,鲁黎明.基于AHP法的郑州城市公园康养景观评价[J].西北林学院学报,2022(1):247-252.
[17]曹宇波,张何烨.基于SWOT模型的山西省文旅康养资源综合评价[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2(21):168-172.
[18]李英,韩强,安颖.城市居民森林康养意愿的影响因素[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20(12):70-74.
[19]林宝.康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阶段[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9-18.
[20]向小娜,杨霖,郭华,等.老龄化趋势下,康养融合三级模式构建现状与发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2(2):269-272.
[21]杨红,夏茂生.基于动态演化博弈的康养旅游产业融合演化机制及路径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22(7):1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