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英语中的文化主体性价值研究

2024-11-05张姝瑜王晓丹石喆李超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26期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了文化主体性的重大意义,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这一概念涵指文化主体对本民族文化的清醒认知、高度认同、自觉自信,乃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时代的大学英语应当对巩固大学生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问题提起重视。这是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统一、加强正确价值引领的内在要求,更是大学英语服务公共文化治理、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内在要求。这真正体现了大学英语将自身发展的“小逻辑”融入国家建设的“大逻辑”,培育时代新人,助推强国建设。

关键词:大学英语;文化主体性;人文性;价值引领;文化治理;文化安全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9(b)-0137-04

A Study on the Value of Consolidating the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in College English in the New Era

ZHANG Shuyu, WANG Xiaodan, SHI Zhe, LI Chao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00, China)

Abstract: At a meeting on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President Xi Jinping emphasiz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in which our cultural confidence is rooted. Cultural identity refers to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profound identification with, and conscious confidence towards one's own culture, as well as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 Strengthening the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in College English is not only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the course's humanism-instrumentalism integration and its performance of high-qual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urse's serving the public cultural governance, promoting Chinese culture going global and defending national cultural security. Through strengthening the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college English truly places "providing support and guidance for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s its core function and makes contribution to building China into a great country.

Key words: College English; The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culture; Humanism; Theoretical and political guidance; Cultural governance; Cultural security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文化主体性的重大意义,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1]。新时代强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文化主体性的巩固。作为中国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龙头,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理应担负起三者协同推进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责任,充分发挥其引领和先导作用,积极巩固和发展自身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为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且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教育阶段。作为这一体系中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课程辐射面极广,具有鲜明的跨文化人文属性,应当充分发挥其文化育人、价值引领功能,不仅要培养学生英语语言工具性技能,也要充分体现其人文属性,增强广大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提升其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巩固其文化主体性。从文化和教育的角度深入研究和科学阐释大学英语夯实文化主体性的价值所在,对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学英语课程深化教学改革,强化价值引领,应有裨益。

1 文化主体性概念阐发

大学英语的文化主体性问题从本质而言是教育领域的文化问题。首先来谈文化,对此需厘清文化主体性的概念,明确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特定内涵。

探讨文化主体性的意蕴,需首先明晰何为文化。我国《周易·贲》中的“人文化成”体现了古人对文化与人关系的解读。泰勒首次定义文化:“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任何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惯在内的复杂体。”[2]尽管表述各异,但文化为人所创造以改造自我和环境的共识显而易见。当前中国学者多认为文化概念有广狭之分:前者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后者仅指精神财富总和,其核心是人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成果,且后者指涉了绝大多数语境下的“文化”一词。文化的最本质特征是人本性和实践性,即“文化即人化,文化亦化人”。“人化”强调文化的人本性,也使文化烙上了人之主体性的烙印;“化人”体现了文化传递文明、规范言行、凝聚社会力量的教化之功[3]。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也称作文化软实力。

主体性思想在西方哲学萌芽甚早,但明确于近代。通过笛卡尔、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理论,主体性思想随着世界的祛魅不断被丰富,走出了中世纪神学和神权的桎梏。从近代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解读,人作为社会存在主体,在实践的历史变迁中按自身能力、方式、需要和尺度去理解客体、改造客体,在这一过程中生成其主体性。因此,主体性即在历史实践活动中,人通过实践性活动与对象性客体形成的关系、地位、作用和影响,且会在认知和实践中不断生成、重构、超越,开辟人类自由和解放的新道路。

作为文化的特性之一,文化主体性源于文化的人本性。人是社会存在也是文化存在,当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本土文化“具备‘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4],则会生成文化自觉,文化主体性正是文化自觉的目的。因此,文化主体(通常为一个国家或民族)通过对象性文化实践活动,对自身所处文化的历史脉络、发展历程、价值内核、时代内涵、优势精髓形成清醒认知,以及确信、肯定的稳定性心理特征,即为文化主体性。其集中表现为对自身文化高度认同并充满自信,对本民族文化身份有强烈的主体认同,特点是文化主体在文化实践中体现出的自觉性、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它意指文化主体生成文化自觉,养成文化自信,并展开文化实践的系列过程,内在融汇了知、情、意、行四大维度,也因此具有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的教育作用。文化主体性是民族自立自强的根本维系,也是文化自信之源,它构成了一个民族和国家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具体到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指的是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占据主创者地位的中华民族,在面对古今中外文化关系的过程中,对百家汇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清醒认知、深刻认同、自觉意识、高度自信,乃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自为态度。中华文化主体性呈现出历史和现实的双重价值内蕴。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历史性内涵,是“当代中国”主体性的深层次依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则构成了中华文化主体性在当代的现实性内涵。同时,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建构呈现出双重特性:一是民族文化的“独立人格”,表现为中华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集体意识和自我认同,这是一种高度的民族自觉;二是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交往主体性”的对话自觉,表现为中华民族的人类意识觉醒和人类共同体意识,积极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文化主体性是传承本国文化、延续民族精神和融入世界文明舞台的前提,对整个民族意义重大。为此我们需持续夯实文化主体性,积极履行新时代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

2 大学英语中夯实文化主体性的价值意蕴

在厘清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概念后,我们需回归教育视域,探讨大学英语的底层文化逻辑。新时代的大学英语应带着系统思维看待自身发展、改革和创新,通过夯实当代大学生的中华文化主体性,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1 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厚植人文底蕴

大学英语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程,对于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求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前者重在提升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后者强调课程的人文属性,开展跨文化教育,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力和阐释力,增强文化自信。大学英语应丰富其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这回应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打好文化基础、培养人文底蕴的要求。同时,夯实大学生的中华文化主体性,应使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产生、发展、价值、特征等具有清醒认知与高度认同,彰显中华文化主体意识与文化自信态度。可见,文化主体性的巩固正是以上两者题中应有之义,三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其一,人们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和文明有天然的亲近感和兴趣。研究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输入在二语习得中起着不可忽略的正迁移作用[5]。作为中华文化主体性价值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为大学英语提供了丰厚学习资源。通过将中华人文传说、美德故事、英雄事迹等有效融入大学英语课堂,一方面将扩充英语学习话题选择,激发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将丰富课程人文内涵,坚定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性。

其二,思想文化与语言学习的互构性决定了大学英语夯实文化主体性的教学实践,不仅是民族文化融入语言学习的过程,实际也是重新发现、反思中华文化,与之展开对话的思维认知过程。因此,在英语使用和交流中注重文化主体性的培养,将引发学习者思维的激荡,丰富其感知体认的内容物,拓展其交流深度和广度,有效提高其英语交流质量,帮助当代大学生从民族文化宝库中汲取精神养分,厚植文化底蕴,丰富人文情怀,促进其综合素养的提升。

2.2 加强价值引领,深化课程思政

在教育强国、文化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宏大背景下,大学英语理应注入文化底气,从其人文属性出发,积极担当历史使命,加强价值引领,夯实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自信和文化主体意识,培育时代新人。大学英语中文化主体性的夯实与课程思政在逻辑理路上和谐地相融于大学英语课程实践。

其一,两者均凸显了“以人为本”。文化主体性指文化主体通过对象性文化实践对自身文化形成清醒认知和自觉自信的态度,内在融汇了知、情、意、行四大维度,体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课程思政在本质上同样强调对教育育人本原的逻辑回归,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大学英语课程的开展正值大学生“三观”塑造的关键期。作为一门和学生周周见面的人文课程,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重点为在语言文化学习中加强价值引领,以文育人,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追求“知信行”互构、合一的境界。

其二,在实践上两者互为成就,文化主体性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提供了切实支撑。文化主体性强调对自身文化的清醒认知和自觉自信,而具有鲜明人文文化特质的中华文化强调以人为本,主张礼乐教化和自我管理[6],将对大学生起到良好的文化主体性赋能的德育功效。这契合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特别是文化素养的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文化自信的培养等要求。同时,课程思政是课程本身思政元素的挖掘,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价值内涵可为大学英语提供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通过生动的民族文化呈现丰富历史情境、家国情怀、文化意蕴,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

2.3 服务于公共文化治理,助推强国建设

大学英语的中华文化主体性培养,在呼应大学生成长成才发展需求的同时,也通过文化主体性赋能和以文育人的过程服务于我国新时代公共文化治理,将支撑国家发展作为课程的核心功能,助推强国建设。

文化研究学者托尼·本尼特谈到人文教育的功用时曾指出,“人文学科需要重新定位,它们应该对现有的社会、学术、政治争论和手段做出切实可行的有益贡献”[7]。文化主体性在促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以文育人”的同时,其价值也彰显于构筑大学生群体责任、促进大学英语课程参与国家公共文化治理之中。

具体而言,文化主体性是公民表达文化诉求和国家实现有效文化治理的基础,而大学生公民是我国公共文化治理中不可或缺的群体性主体。大学英语作为人文课程,是“建构文化、革新文化、再生文化的重要场域”[8],其语言学习过程中时刻伴随着“话语表达实践”和文化再生产。注重大学英语课程实践中的中华文化主体性建构,将推动课程突破育人场域的界限,在社会生活和国家文明层面上真正成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力量与方式。这将促使大学生建构自信自觉的民族文化身份,推动整个群体形成价值认同和人文情怀的联结,“以行动的共同体参与文化治理并投身社会主义治理实践”[9],成长为我国新时代公共文化治理中的重要主体,为国家文化发展和文化治理奠定最坚实、最持久的人文基石。

2.4 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当前,文化互通共融、美美与共成为世界主流诉求。文化交流以语言为媒介,作为一门通过语言衔接中西文明文化的窗口式、桥梁式人文课程,大学英语应充分发挥其课程功能优势,以文化主体性意识担当起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重任,培养能够胜任中国文化身份表达、中国形象塑造、中华文明传播的人才,为世界多元文化交流共融做出切实贡献。

其一,中华文化主体性是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前提和基础。跨文化交际研究表明,只有同时谙熟本土文化和他者文化的人才有可能在两者间架起沟通桥梁,对于自身文化表征的识别能力和文化内涵的深度理解力是跨文化交流的基本前提之一,这契合了文化主体性要求文化实践主体对自身文化具备清醒认知的维度。

其二,中华文化主体性为大学英语助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促进跨文化交流的课程实践提供了思想锚点和精神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着海纳百川、求同存异的价值原则,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信态度涵养了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开放包容的姿态。这来源于中华文化主体性,又反过来巩固了中华文化主体性。因此,大学英语在提升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应不断夯实其中华文化主体意识,一方面培养学生对弘扬中华文化之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意识,带着文化自信态度、文化创新意识及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态度,在文化互通、文明互鉴的自为文化实践中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另一方面,鼓励大学生从中华文化传统中汲取智慧,积极参与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去,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2.5 防范文化风险,守护中华文化安全

在文化交流中时常隐现文化风险,文化主体性有助于我们防范文化风险,守护国家文化安全。对大学英语而言,社会文化等因素对英语语言学习发挥着巨大影响。在外语环境下学习外语就必然涉及了解和适应该语言所表达的思想体系和信仰体系,以及所涉及的文化格调、风俗习惯和交际系统等[10]。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学生接触到以英语文明和文化为主体的西方文化,亲历异质文化冲突,乃至于意识形态的冲突,也面临着中西文化交流中并不少见的文化上被动性参与、习惯性接受、主体性缺失等风险。

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培养和夯实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具有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既然离开了文化的外语教学是不完整和不成功的教学,不学文化的外语学习者难以学好外语[11],唯有在英语教学中始终站稳中华文化立场,方能以一种自信、主动、能动的态度参与跨文化交流,防范因文化主体性不够坚定而在文化上自我他者化的风险,捍卫中华文化的价值。当对中华文化具备清醒认知和高度认同,将有助于破除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壁垒,将中华文化主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综上,大学英语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夯实,是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统一、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内在要求,更是大学英语课程服务公共文化治理、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内在要求。这真正体现了大学英语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支撑引领”作为课程核心功能,将自身发展“小逻辑”融入国家建设“大逻辑”,培育时代新人,助力强国建设。

3 结束语

在大学英语课程实践中培养和夯实中华文化主体性既关涉到学生的个人成长成才,也牵系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可谓意义重大。大学英语应心怀“国之大者”,将不断巩固当代大学生的中华文化主体性作为使命性任务,贯彻于课程立德树人、增强人文底蕴、强化价值引领和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的全过程,使之成为大学英语高质量发展和学科育人的重要抓手,真正助推教育强国、文化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从文化育人的角度回答好“强国建设,外语何为”的时代之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

[2] 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杨耕.文化的作用是什么[N].光明日报,2015-10-14(13).

[4] 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J].思想战线,2004(2):1-6.

[5] 江丽慧,陈兴无.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英语“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研究[J].海外英语,2021(1):6-7,29.

[6] 楼宇杰.中国文化的精神根基[M].北京:中华书局,2016:7.

[7] 托尼·本尼特.文化、治理与社会[M].王杰,强东红,等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6:225.

[8] 王兆璟. 新时代人文教育场域之突围与再造[J].社会科学战线,2019(8):228-233.

[9] 何佩航.面向文化治理的大学人文教育:何以与何为[J].教育文化论坛,2023,15(5):1-10.

[10]刘润清.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8-13,79.

[11]贾冠杰.二语习得新理论:对话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1):20-23.

基金项目:2024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时代大学英语中的文化主体性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SQ2024254)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张姝瑜(1988-),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及英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