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民歌的历史文化叙事
2024-11-05刘荫凉
摘要:京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防城港市的巫头、万尾、山心及北部湾沿海一带,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但是历史上主流社会对京族历史文化的叙述较少。这并不意味着京族没有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自我叙述。该文在对京族民歌文本进行分析后发现,京族民歌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表现力和叙述功能,既是该民族民众重要的情感表达工具,又承载着族群的历史记忆,叙述着族群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关照京族民歌中京族的族群历史文化叙述,探讨民歌这一民族文化符号在民族历史文化叙述中的独特价值,对提高民族文化自觉,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京族;民歌;历史文化;社会变迁;叙事;文化自觉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9(b)-0082-05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Narrative of the Jing People Folk Songs
LIU Yinliang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Guangxi, 537000, China)
Abstract: Jing is one of the ethnic groups with small population among the 55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 They mainly inhabit three villages Wutou, Wanwei, Shanxin which are affiliated to Fangchenggang City and the coastal area of Beibu Gulf. They have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but historically the mainstream society has few narratives about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Jing people.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the Jing people do not have a self-narrative of their own history and culture. After analyzing a large number of Jing people's folk song texts, it found that Jing people's folk songs have unique and rich expressive and narrative functions. The folk songs are not only an important emotional expression tool for the people of this ethnic, but also carry the historical memory of the ethnic and narrate the ethnic group's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period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ethnic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narrative of the Jing people in the folk songs, and exploring the unique value of folk songs as a ethnic's cultural symbol in the ethnic group'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narrativ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ing ethnic group's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enhancing national cohesion.
Key words: Jing people; Folk songs; History and culture; Social changes; Narrativ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历史学家王明珂认为,将口述历史中的“过去”限定为受访人亲身经历的“过去”或将口述历史视为补充或纠正由人物与事件组成的“真实”的工具,都忽略了口述历史的学术价值。当代人“口述历史”的价值,不只是告诉我们有关“过去”的知识,还透露“当代”社会人群的认同体系与权利关系。相较于文字记忆来说,口述记忆的传递媒介是普遍的口语,因其普遍所以不易被社会权利掌控。因此“口述历史”让我们脱离历史文献的束缚,得以接触多元的边缘历史记忆[1]。口头创作的民歌虽说是民众“情之所至,音之所生”的产物,长于抒情,然而它们也不拙于叙事,“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实际上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包含叙事因子,是带有强烈情感的口舌叙事,有着独特的叙事表达功能[2],发挥着重要的、口述史的学术价值。
1 京族民歌集概述
京族是有着丰富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但是有文字记载的内容并不多。观其原因,首先,京族虽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但是京族文字——喃字,构字复杂,旧时代的京族村里无学校,民众没有文化基础,难以习得,能够使用喃字进行记录的只有少数的民族精英分子,且多限于“在京族地区流传的‘唱哈’歌本、民歌、经书、族谱和乡约”。喃字在京族民间的这种使用状况,也使得京族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自我叙事受到局限。其次,新中国成立前,受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的多重影响,京族地区未能获得权利社会足够的重视与关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京族没有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自我的叙述。近年来,京族民间人士开始致力于自己民族历史的书写,因而多部京族民歌集相继面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京族喃字史歌集》《京族喃字民歌集(一)》和《京族喃字民歌集(二)》。作者在对这些歌集的民歌文本进行分析后发现,京族民歌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表现力和叙述功能,既是该民族民众重要的情感表达工具,又承载着族群的历史记忆,叙述着族群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透露着当下京族社会的认同体系和民族文化自觉意识。
《京族喃字史歌集》、《京族喃字民歌集(一)》及《京族喃字民歌集(二)》均由京族民间精英人士陈增瑜主编,一共收录了214首京族民歌,涵盖了京族民歌的各种形式。“《京族喃字史歌集》包括《京族史歌》《京族哈节唱词》《京族传统叙事歌》三部分,均是京族‘喃字’书写记载”,“对京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极具价值”[3]。《京族喃字民歌集(一)》和《京族喃字民歌集(二)》两本歌集辑录了京族民众口头传唱的情歌、猜调民谣、生活歌、仪式歌和劳动歌,这些民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是京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4]。这三部京族民歌集的出版,不仅在传承与弘扬京族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我们研究京族民歌的历史文化叙事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材料。
2 京族民歌的历史文化叙事分类
2.1 漂流迁徙的叙述
据万尾《乡约》记载,我国京族于16世纪初主要由越南涂山陆续迁徙至今天的京族聚居区,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万尾《乡约》里提到的“洪顺”是越南封建王朝的年号,洪顺三年即公元1511年,相当于我国明朝武宗正德六年。16到17世纪的越南社会动荡不安,莫氏篡黎,黎朝中兴,郑阮纷争,国家被分裂割据,战争连绵,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京族祖先的迁徙不能说与这样的社会背景无关。有关京族迁徙的记载后来也被编唱成史歌并在京族社会中传唱:
“闲来座谈古代时,越南涂山是祖籍;洪顺三年的一天,先祖来到福安里。”
——《万尾京族简史》
作为京族乃至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京族民歌伴随着京族族群迁徙的脚步,承载着京族民众对其祖先迁徙的历史记忆与情感,是京族祖先迁徙的见证者。它还记录了京族祖先迁徙的另一原因:
“回忆当年心酸事,官去贼来民贫贱。为了生活团团转,辛勤没有隔夜钱;官府不管民饥寒,只好跪拜求神仙。京族祖先十几姓,为了生活到这边;跟踪鱼群来三岛,孤岛荒凉无人烟。三岛海上鱼虾多,打渔捕捞有门路;落脚定居过生活,这里是个好海埠。”
——《京族迁徙传说诗歌》
最初,京族祖先追逐鱼群来到万尾、山心、佳帮、潭吉等沙林岛附近海域,发现那里渔业资源丰富,便经常往返打渔。也因“终年竹船海上驶,大风大浪寻岸避。……清晨出海晚回来,久住认为好家园”。(《山心史歌》)便决定定居此处,开始了漫漫迁徙路。京族的迁徙犹如一场波澜壮阔的征程,如《京族迁徙传说诗歌》所唱,“前接后继十几代,沧桑经历数百年”。
京族民歌叙述着京族祖先迁徙的艰辛过程:初来岛上无田地,周围是海岛林密;鹿鸣狮吼声入耳,鸟叫猿啼添忧虑。故乡远隔千万里,生根开花在此地;初来不到一百人,靠海为业来度日。吃住全在小船里,日遮太阳夜躲雨;凌晨出海下午回,狂风暴雨经常遇(《忆万尾京族史》)。倾诉着京族祖先对生活的希望:歃血为盟同发誓,扎根此地不放弃;烧香发誓众遂愿,斩草砍树盖房子。日久天长人口添,披荆斩棘往内迁,村民日夜都期盼,人丁兴旺永久年。(《巫头史歌》)
在京族民众编唱,传唱的这些质朴、诚挚、悠扬的民歌之中,人们能够真切地体悟到京族民众对其祖先的深深感念,对生活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作为人口较少民族,迁徙原因多半是由于原住地发生各种天灾人祸,被迫离开,因此,口头文学一般强调的都是迁徙过程和迁入地,对迁出地‘记忆’很少,经常处于一种‘失忆’状态,这样的叙事目的是强化新的家园意识。”[5]京族作为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其迁徙史歌对族群迁徙的叙述也不例外。“综观京族迁徙史歌的叙事,无论是时间标记、空间观念、叙事主人公,还是关乎族群命运之重大事件的‘回忆形象’,均对族群漂移迁徙之前的社会历史和生活状况不做描述”[6],而对漂流迁徙和建设家园的过程作了详尽记述。
2.2 建设家园的叙述
三岛原是荒沙岛,与大陆隔着海水,来往困难,加上岛上土地贫瘠,缺少淡水资源,初到岛上的京族祖先的生存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是严酷的自然条件并没有吓退他们,在逐渐了解岛上的情况和海岛周边环境之后,他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居住问题。在京族民歌中有这样的表达:“四面相邻是佳邦,西北不远到安良。东北相接贵明村,四周方向已明朗,先人寻得好地方,砍树割草建茅房。”(《山心史歌》)“众心目归一处想,你去砍树我砌墙。大家辛苦日夜干,砍树割草来建房;光阴似箭时间忘。房屋终于修建成,遮风挡雨有地方。原来故乡相隔远,如今此地是家乡。”(《万尾京族简史》)
京族祖先凭借顽强的毅力和自身所积累的生存经验,利用沙岛上的自然资源和周边海域丰富的海洋资源,通过齐心协力劳作,将荒岛变成了家园,为自己和家人建造了安身庇护之所,完成了从故乡到家乡的迁徙征程中的重要一步。
但是迁徙之路总是艰难而曲折的,京族祖先的迁居历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如:“居住正在十年时,海产减收人损失。人们心里有焦虑,聚在一起齐叹息。无处没有鬼神皇,祈祷祭祀看怎样?宰猪杀鸡来祭拜,三天可否如愿尝?……六月初七把网撒,满载而归喜洋洋。抓鱼捞虾连三天,忙了几夜不睡眠。初十宰猪煮糯饭,奉上祭品许诺言。……每年六月初十始,唱哈祭祀乐数天。……大家同心共发誓,克服困难建家园。”(《万尾京族简史》)
靠海吃海的京族祖先,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面对海产减收人员损失的困境,并不只顾叹息,而是在向超自然力量寻求庇佑的同时,坚持出海劳作并获得丰收,经受住了大自然的考验,再一次坚定信心定居此地建家园。民歌不仅叙述了京族祖先建设家园的艰难历史,也叙述了京族重要节日哈节的来历与意义。
尽管京族史歌里记述的这些内容充满了个人和集体的想象,但它给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信息,传唱者把祖先的迁徙和建设家园的艰辛过程视为一种极具意义,值得永远铭记与传承的历史。也因此,在没有得到主流社会的足够关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这段“历史”仍然得以在京族社会中代代流传。当然也有赖于京族民歌的叙事,这段历史才能不断被记忆和传承,直至今日京族民歌仍然在增强京族族群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方面发挥着作用。
2.3 守护故土的叙述
铭记家园建设之艰辛,京族人民在面对贼寇踏犯京族地区时表现出誓死守护家园的决心,涌现了一批保家乡、守边疆,击贼寇的英雄代表。《京族统领苏光清》《京族英雄杜光辉》正是京族人为赞美民族英雄所作,歌颂他们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英雄的赞歌,赞美了英雄的英勇与大爱,同时也叙述着创造英雄的历史事件和社会情态。
“三子光清,勤读书经;苦练武技,聪明灵精。官府看中,留府公干;不负众望,年轻为官。……带领村民,驱逐洋船,船运鸦片,惊慌逃窜。强贼邪道,行劫村庄,率民赶贼,四处逃亡。差使期间,不畏艰险,保家卫国,尽职奉献。……话说鸦片战争时,林则徐巡广东地;操办禁烟诸事宜,烟土害民必禁忌。不知光清是何因,出入渡船毒染上;官府责备又提醒,莫要吸烟把志丧。官府抓他坐监牢,此时此刻方醒悟。”《京族统领苏光清》中上述唱词反映了19世纪初期中国的社会现象:英国向清王朝疯狂输入大量鸦片,“吸食鸦片之风,由达官贵族及绅商百姓以及军队官兵,烟民人数越来越多”,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精神与身体健康。记述了清政府“感到鸦片输入将造成军队瓦解、财政枯竭的严重威胁”[7],令林则徐到广东禁烟的历史事件。讲述了苏光清染上毒品入狱后幡然悔悟,痛改前非,与同村众人共同驱逐西洋寇,炮击贩毒贼,并在盗贼意欲进犯京族村掠劫财物时,率领村民同贼寇斗智斗勇,守护家园的英勇事迹。
“他的平生,英雄第一,为国为民,有志成事。生养故土福安村,地灵孕育真英雄。……当时法国侵略军,侵略越南把爪张;法贼是群贪心鬼,铁蹄又踏我边防。人民苦难更加深,激起爱国爱民心。举起义旗聚义士,参加抗法黑旗军。……抗法战争取胜利,为越收复失陷地;纷飞战友交友谊,越中两国互相依。石碑铭刻英雄字,光辉功名排第一。国际义务暂到期,退役回到福安居。福安是其家乡地,回乡时已四十四。……救国功高人民爱,援越抗法浩然气。光辉事迹载青史,并肩抗法美名扬。声望显赫南疆地,英名威振万古芳。”这是由京族杜姓族人编唱的摘自杜姓家族圣文的京族民歌《京族英雄杜光辉》里的唱词。唱词记述了法国侵略越南,想以越南为跳板进犯我国,中法战争爆发,法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打到了京族地区的历史事件。叙述了京族人杜光辉招兵组义军,参加抗法黑旗军,转战在中越边境线上,并带兵援越抗法,与越南人民并肩作战的英雄事迹。杜光辉率军英勇杀敌,最后取得抗法战争的胜利,守住了生养自己的故土福安村即现在的万尾村,护国安民留青史。京族民众用民歌的形式赞颂民族英雄,叙述着京族民众对民歌这种传统叙事的习惯继承和对历史事件的认知。此外从民歌的唱述中,可以看到,在经历了几代京族人的建设、繁衍生息后,京族地区已成为世代京族人民愿誓死守护的“故土”“家乡地”。
2.4 社会变迁的叙述
迁徙未能使京族祖先挣脱被封建这座大山压迫的命运,特别是在远离封建权力中心掌控的边缘地带,他们不但要背负封建朝廷的繁重苛捐杂税,被抓丁充军,而且还要承受地方财主的盘剥,以及匪盗的劫掠,生活困苦不堪。在这样的苦难生活中,京族民众编唱了大量的苦难歌,叙述着苦难生活的历史,倾述着生活的无奈。如《忆万尾京族史》:“匪盗闻讯常来抢,牵牛赶猪把人捉;遇到海产失收年,无田无地难生活。……如遇海产好收成,苛捐杂税花样多。封建时代受欺压,富了财主民遭殃。”
新中国成立前“京族地区有渔业、农业、盐业、手工业等生产部门。其中渔业是最主要的生产部门”。“京族地区的农业生产是很落后的,水稻产量平均亩产只有100斤左右。”“到1948年,由于岛上人民穷困破产,纷纷逃往外地。”[8]《广西京族社会历史调查》中对京族地区新中国成立前的社会经济的调查描述与民歌里唱述的内容相互对应。由于土地稀少、贫瘠,长期缺粮,京族百姓曾面临饥饿问题。直至20世纪60年代的围海造田也没有完全解决京族地区少地缺粮的状况,囿于自然条件限制,造出来的田地也都是盐碱地,粮食产量不高。此外,过去的京族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读书儿童不能去,幼小便要把家当。京族村里无学校,没有文化被人笑。”(《忆万尾京族史》)许多京族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也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和未来的选择。
大量的京族苦歌的编唱,还反映了京族封建时期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前的生活状况。《见船回来心才松》唱述了京族阿妹对出海阿哥的担忧,也体现了出海的危险与艰辛。《京族渔民十二歌》唱述了京族渔民一年到头给富农地主辛苦做渔工却“年年打工难吃饱,一年更比一年穷”的苦难生活。苏维光编唱的《苏维光苦情歌》唱述了京族苏维光一家在新中国成立前,受地主压迫的困苦生活和解放给他的家庭和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对党的感恩和歌颂。《京家叹》《哥讲哥难妹更难》等唱述了京族渔民靠海为生、忍饥挨饿的苦难生活,也记述了新中国成立前京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状态。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随着这一伟大进程的推进,1949年12月京族地区迎来了解放的曙光。从此,京族地区的渔民们彻底摆脱了封建的束缚和压迫,真正实现了翻身做主人的美好愿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数量众多的新民歌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
日出东山遍地红,工农成了主人翁;社会主义金光道,翻身全靠毛泽东。
——《全靠毛泽东》
载歌载舞喜洋洋,京族哈节源古长;解放以来村变样,美好生活全靠党。党的民族政策好,京族脱贫小康到;新建楼房大又高,生活富裕乐陶陶。
——《美好生活全靠党》
移山倒海驱虎豹,“四化”大道双手铺;开放革新百民乐,锦绣江山展宏图。绿化荒山青又青,农渔五谷年年添;社会主义铺新路,共产党是照明灯。
——《锦绣江山展宏图》
“民歌通过人物、叙述者或者作者的歌唱传递人物的内心情思,透露人心之中最澄澈的情感。”[9]这些以赞美共产党,歌颂社会主义,歌唱新生活为内容的新民歌“唱出了京族人的喜悦,也唱出了对党和政府的深厚感情”[10],叙述着京族社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历史变迁。
3 结束语
古往今来人们都在用歌声记录着历史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符号,民歌深深刻着各个时代的历史烙印。京族民歌宛如一部生动的史书,记录着京族的往昔岁月。它承载着京族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见证了京族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与发展。从古老的渔猎生活到如今的现代化发展,京族民歌始终伴随着京族人前行,正如高尔基所说,“民歌总是亲切地伴随着历史,它们有自己的意见”。透过民歌,我们感受到了京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感恩,看到了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的努力拼搏与不懈奋斗。民歌里的每一个音符都是历史的脚印,每一句歌词都是岁月的沉淀,诉说着京族人民的传说与历史。
参考文献
[1] 王明珂. 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J].历史研究,2001(5):136-147.
[2] 石群山.民歌叙事的现代性嬗变:以南宁国际民歌节为例[J].民族文学研究,2013(5):135-140.
[3] 陈增瑜.京族喃字史歌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4] 陈增瑜.京族喃字民歌集(二)[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20.
[5] 钟进文.在“失忆”与“记忆”之间:中国人口较少民族文学“跨境叙事”研究[J].民族文学研究,2018(5):133-143.
[6] 黄玲.中越跨境民族京族的迁徙史歌与家园意识[J].民族文学V+tXqD7FRMBd/4hgJ5HvnVN/FP/uhakV+RFzX2NKyL0=研究,2006(2):113-121.
[7] 李侃,李时岳,李德征,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第四版)[M].北京:中华书局,1994(2014.3重印).
[8]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 广西京族社会历史调查[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9] 万莉.汪曾祺小说中民歌的叙事功能[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0(1):220-227.
[10]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京族百年实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179.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高等教育国际化专项课题“广西与越南京族民歌的生态文化思想对比研究”(项目编号:2021ZJY1657)。
作者简介:刘荫凉(1986-),女,壮族,广西南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亚非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