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语境下龙狮文化认同的重构
2024-11-05项霄
摘要:在全球化持续深入的背景下,龙狮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文化身份的冲击和挑战。该文通过挖掘我国龙狮文化的核心内涵与符号象征意义,横向比较中外“龙”与“狮”形象的异同,反思龙狮文化身份在跨文化语境中面临的困境并探索其发展空间。该文在霍尔的文化认同理论视域下,对龙狮文化在海外的边缘化地位、西方评价机制倾向和传承断层危机加以探讨,提出稳固文化内核、纠正刻板印象、拓展外延领域、争取表征主导地位、塑造新文化身份等重构策略,从而促使龙狮文化既立足于本国又面向世界,并且使其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实现更广泛的认同。
关键词:龙狮文化;文化认同;跨文化语境;霍尔;他者;表征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9(b)-0076-06
The Re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of Dragon and Lion Dance in Cross-Cultural Contexts
XIANG Xiao
(School of General Education, Guangxi Electrical Polytechnic Institute, Nanning Guangxi, 530007, China)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deepening globalization, the dragon and lion culture, as a vital compon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onfronts impacts and challenges to its cultural identity. This study delves into the core essence and symbolic meanings of Chinese dragon and lion culture, conducts a horizontal comparison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mages of "dragon" and "lion" in Chinese and foreign countries, reflects on the dilemmas faced by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dragon and lion culture in cross-cultural contexts and explores its development potenti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art Hall's theory of Cultural Identity, it examines the marginalization of dragon and lion culture overseas, the bias in Western evaluation mechanisms, and the crisis of inheritance discontinuity. Consequently, this study proposes reconstructive strategies such as reinforcing the cultural core, rectifying stereotypes, expanding peripheral areas, striving for representational dominance, and shaping a new cultural identity. These strategies aim to facilitate the dragon and lion culture's broader recognition within a new cultural context, fostering a cultural spirit that is both rooted in China and open to the world, while embodying contemporary values.
Key words: Dragon and lion culture; Cultural Identity; Cross-cultural context; Stuart Hall; Otherness; Representation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世界各民族、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边界在异域文化的冲击下被逐渐消解,文化全球化也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多元文化交融的语境下,中国既要坚持“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保持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要面向全球化,结合时代的要求继承创新,寻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通过跨文化传播消除文化壁垒,不断重建新的认同。龙狮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文化语境下也面临着认同的挑战和重构的必要。
1 文化认同的概念
“认同”(identity)一词源自传统哲学,意为“相同、同一性”,在此基础上已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领域。在文化维度上,认同是指“个人对不同社会组织及其文化传统的归属感”[1]。认同的外延涉及国家认同、政治认同、社会认同、民族认同、身份认同、自我认同、文化认同等多种类型,而其核心在于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
文化认同的概念在国内外有不同的表述。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将文化认同诠释为人们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观、习俗和体制等界定自己,认同于部落、种族集团、宗教社团、民族的一种认同模式。“人们常以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来阐释其身份,并以这种象征物来标识自己的文化认同,如动物图腾、旗帜、十字架、新月形状等。”[2]
以霍尔为代表的学者对该理论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和阐释,并重构了文化认同理论,认为文化认同具有未完成性,需要不断建构,文化身份只有通过其与“他者”的关系才能建构出来。从文化交融视角上,国内学者认为,认同是“个体或群体,在文化交往、碰撞中,从对方文化的历史、特征、价值和人文底蕴中找到共通或相似处,以促进双方文化的亲和与凝聚”[3]。
无论从何种角度阐释文化认同,国内外学者在认同的流动性上达成了共识:认同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旧有的认同与文化理想达成的认同存在不一致,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将形成新的认同。文化认同始终在“认同—认同危机—构建新的认同”这一过程中呈螺旋式上升发展。因此,任何文化要寻求发展,必然要在传承其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吸纳、整合与时俱进的文化内涵,在传承与创新中构筑新的认同,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
2 龙狮文化的内涵
2.1 中华民族传统龙狮文化的象征意义
“龙”与“狮”文化在中华民族大地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舞龙、舞狮表演艺术,以及它们在历史、民俗、体育等领域与之相关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舞龙、舞狮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从宗庙祭祀的庆典仪式,到民间游艺的节日活动,再到现代体育的运动项目,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记忆。
“龙”的形象是中华民族原始图腾的主形,是中华本土的文化符号。 闻一多在《伏羲考》中提到,龙是在氏族兼并中形成的混合图腾,是结合蛇、鱼、鹿、鹰等动物构建出来的虚构形象。上古神话中的龙其实就是当时人们对神秘的自然现象,如水、云、雨、太阳的功能性阐释,服务于先民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总体性叙事。在中国民间,至今仍流传着各种门类的舞龙制作和表演艺术形式,如广东的舞龙灯、烧火龙,湖南的看火龙、板凳龙,浙江的百叶龙,民族地区的舞龙头、舞麻龙、泼水龙、雾草龙等,尽管在传说故事上龙的身份、形象大相径庭,但舞龙仪式中象征吉祥、勇敢和尊贵的内涵为广大人民所接受。“龙”的形象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中国人也认可自己作为“龙的传人”。
不同于龙图腾的崇拜,舞狮文化在中国的流变更具有跨文化的借鉴意味。“狮”的形象源于西域狮,是沿着丝绸之路随佛教传入中国的,班固在《汉书·西域传》中记载:“遭值文、景玄默,养民五世,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士马强盛,巨象、师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东汉以后,狮子的形象融入了麒麟、龙、凤等中国化的元素,与我国驱鬼逐疫的傩舞相结合,形成了舞狮的传统。源于唐代五方狮舞的南方醒狮,狮头分为青、黑、红三色,分别代表着刘备(武中寓文)、关羽(浩气长存)和张飞(斗狮),寓意着英雄人物的仁义、忠诚、英勇。舞狮的点睛仪式是驱邪辟疫的重要手段,而采青仪式的吞青、吐青,则带有吞掉凶邪、吐露吉祥的寓意。白居易在《西凉伎》一诗中描述:“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舞狮那精彩热烈、吉祥欢乐的喜庆氛围受到人民的喜爱,使得舞狮活动长盛不衰,流传至今。源于西域佛教文化的狮子崇拜,由最初的王权象征、护法灵兽发展到后来的民间狮舞,如今已成为一项喜闻乐见的群众体育活动。代表了喜气洋洋、好年景、好生活的舞狮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融入了中华文化的特征,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域狮的中国化是文化融合发展并获得本土认同的典型例子[4]。
龙舞与狮舞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蕴含了优秀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表演价值,被列入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狮文化的内涵除了信仰和祈福,还包含着振奋民族精神的意义。1995年龙舞与狮舞成为我国规范的竞技运动,2017年龙狮运动成为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群众正式项目,这项运动将舞蹈、武术、音乐和美术融为一体,要求每一个团队成员动作协调、配合默契、齐心协力才能够展现腾龙醒狮的精神面貌,舞出团结进取的民族精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体育项目的龙狮文化和龙狮运动在性质、内涵、传播方式、评价机制和发展路径上都经历了不同以往的冲击和流变。文化的认同并非一成不变,在跨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的今天,龙狮文化的认同也产生了变化。
舞龙、舞狮表演往往同时出现在一些节庆仪式上,人们将其合称为龙狮表演的历史也颇为悠久。以龙狮为核心在民俗艺术、体育运动等领域衍生出的文化内涵具有强烈的符号象征意义和文化代表性。龙狮文化包含了丰富的民族精神、人文情感和价值追求,已融入中华民族人们的血脉之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归属和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龙狮文化在海外的象征意义
放眼海外,龙狮文化的传承以各种形式流散于东亚、东南亚、欧美,以至于南半球等地区,主要分布于华人移民聚居区。其中尤以东南亚最为密集,以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为代表;而欧美地区、南半球则主要分布在华人聚居区、部分孔子学院等。受中华文明的影响,日韩等国也有本土化的龙狮文化存在。日本狮子舞(shishi-mai)的传统即为唐朝时从中国传入,与本土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韩国的狮子则沿用中国对狮子的旧称“狻猊”(Sanye)。日韩两国舞狮的形象与如今的中华狮已有较大不同,但其仪式象征意义仍沿袭了驱邪、镇魔、招福等吉祥内涵。
在海外语境中,“狮”的形象也具有众多的正面象征意义。如英国、瑞典等欧洲君主制国家,狮是王者的象征;在埃及,狮是力量的化身;在荷兰、新加坡、斯里兰卡、保加利亚、斐济、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狮是国家的标志。在希腊神话中,赫拉克勒斯杀死的尼米亚狮子最后升上天空成为黄道十二星座之一的狮子座。在印度,狮对应中国“虎”位列十二生肖之一。在不同的文化中,“狮”都是以强壮有力、神格化的守护者形象出现,成为宗教、王权与国家的象征。
然而“龙”在海外的象征意义则与“狮”的形象大相径庭。龙是海外传说故事中邪恶的生灵,是撒旦的化身。其叫声恐怖,可使生灵涂炭;龙是宝藏的看守者,象征了贪婪与破坏;这与中国龙的形象南辕北辙。有学者提议,将代表海外邪恶之龙的“dragon”一词译为“劫更”,而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龙取其汉语谐音译为“long”“loong”或“liong”,以将两者截然不同的意义加以区分[5]。
3 龙狮文化认同的困境与误区
龙狮文化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文明的演进过程中也衍生出多种表现形式,是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和意义的象征。然而当前龙狮文化自身的发展仍存在一定局限,在海外的生存也面临诸多困境。
3.1 海外“他者”边缘化地位
“龙”与“狮”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有民族象征意义,是中华文化认同的符号。到现代,舞龙、舞狮结合了舞蹈艺术与武术技巧的表演仍然极具观赏性,作为竞赛项目的龙狮运动对锻炼参赛者的身体素质、培养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完善人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然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龙狮文化的空间被其他文化挤压,现代相当一部分人忽略甚至遗忘了这一历史传承。
在国内,龙狮活动或囿于民间游艺,或仅在节日、典礼仪式惊鸿一瞥,没有进一步提炼龙狮精神内涵,缺乏向外发展的内生动力。官方及学界对龙狮文化宣传的系统性不足,经典的龙狮文化专题纪录片、宣传片仍属少数,且多数为单一的中文配音及字幕,更无外语版本提供,国际影响力有限。龙狮团体则各自分立,缺乏有效的交流活动,中国龙狮与海外龙狮团体开展跨文化交流活动也较少。
在国际媒体上,今年作为中国传统的农历龙年,与龙狮文化相关的庆祝活动在国内各地热烈开展,中国国际电视台新闻频道CGTN对此做了详尽报到,但在其他国际媒体上的相关内容仅有只言片语。中国龙狮运动协会网站仅有一则报道,且无外文版本提供。在海外,龙狮文化仍以“他者”的身份存在。部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在外语中无法找到对应的表述,加之中外思维方式的差异,龙狮文化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不免遭到误读。2024年作为中国传统的龙年,CGTN在报道舞龙相关活动时,开始将“龙”译为“Loong”,“龙舞”译为“Loong Dance”。但英国主流媒体BBC却对此持否定态度,仍以“dragon”一词为“龙”的对应译词。理由是“loong”仅为汉语注音,自英国人编撰的《华英字典》将龙译为“dragon”至今,此译法未有变动。当前,“loong”这一译法仅为国内各界所接受,尚未打开海外的传播渠道[6]。在中外文化交融日益深入的今天,地方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受限,若无法找到向外发展的突破口,则有日渐式微的风险。
3.2 龙狮运动西方评价机制倾向
龙狮运动与武术运动的评价标准有相似之处。中国传统武术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存在过受“异质文化”影响而在竞技比赛规则中出现西方评价机制倾向的问题,而降低了武术在艺术审美方面的要求。龙狮文化在海外传播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规范完整的体育竞技比赛规则[7]。然而龙狮表演作为文化符号象征的内核,其中所要求的传神写照、以形寓神、重神轻形等整体而抽象的文化气质在西方以表象观察为特点的审美评价框架下难以呈现,使得龙狮运动在竞演过程中有流于程式而忽视其整体意蕴的倾向。
作为一项起源于民间艺术的运动,如何使龙狮表演既能符合国际评价机制,又能在竞技运动中保留其观赏性和艺术性,取其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的精华,去其不适应当下发展需求的部分,使人们既能够直观地观看、体验到传统的艺术特色,又能够满足当代人的审美趣味和体育文化需求,使龙狮文化健康持续发展,乃至实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功能,仍是目前的难题。
3.3 海外传承的错位
年轻一代由于受多元文化冲击导致传统文化的缺失。如今,龙狮文化的舞龙、舞狮表演形式随着华人向海外各地迁徙而遍布全球,盛行于华人社区,几乎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龙狮文化。然而随着华人族群在海外的迭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逐渐远离母文化,对中华文化产生陌生感,甚至丢失对中华民族的认同,龙狮文化对非华人群体而言更是充满陌生感、距离感。
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深入,多元的文化广泛渗透到青少年群体,相当多的年轻人对龙狮文化感到陌生,在一些地区,随着部分传承人的离世,龙狮文化中的非遗技艺面临着传承断层的危机,使龙狮文化的许多优秀传统停留在老一辈的记忆当中,这一问题在海外更为突出。如在新西兰的纽芬兰,新一代的舞狮队成员以本土出生的外来移民后代为主,这些“新裔代”(New Ethnicity)的自我文化身份意识已与上一代大相径庭。队员对舞狮文化的理解仅停留在娱乐活动层面,日常训练也往往注重技术的训练,原本以鼓声引导的极富艺术性和文化情感宣泄意味的连贯情节简化为机械组合起来的片段,表演者也只是展现了程式化的动作模仿,实际上对舞狮历史文化内涵和仪式象征意义不甚了解,对舞狮缺乏文化上的归属感。这种“本土化”的舞狮表演在上一代的华人眼中“并不是真正的舞狮”[8]。
4 龙狮文化认同的重构策略
霍尔的文化身份观认为,文化认同是由纵向的历史同一性与差异性及横向的“他者”关照下共同促成的。单一文化更易形成内部的认同,但往往缺乏个性和活力;多元的文化则保留了文化本身必要的特色,但也更加难以形成统一的认同,文化的认同受内外力的共同作用,处于永恒的未完成状态。因此,在中国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龙狮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民族文化符号,应从纠正刻板印象、构建新文化身份等方面综合提升,塑造其兼具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文化身份形象。
4.1 稳固文化内核,实现中外协同发展
任何民族的文化必须在保持自身鲜明个性和独特韵味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否则极易被外来文化同化。因此,龙狮文化应保持自身的独特性,把握好其中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国文化传播出去。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和萨特的“注视理论”指出,自我与“他者”是相互依存且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在注视中互为因果。民族的自我意识正是在“他者”的注视中逐渐形成的,这种文化的交往构建了我们的文化身份。与“他者”文明形成的冲突,促使我们进一步反思自身文化的特征,从而建立文化主体意识。因此龙狮文化主体性的构建,亦离不开“他者”文化的交往与注视,从中不断自我重组与建构[9]。在国内,要深入挖掘、提炼和整合本土龙狮文化,保留特色文化精髓,重建文化自信,激发青年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赢得更多的文化认同。
近年来涌现的电影《雄狮少年》、音乐剧《醒狮》、纪录片《音途万里》等都是优秀的龙狮文化作品,具有新时代的审美和价值叙事,极大地拓宽了龙狮文化的受众,更为年轻人所接受,多种媒介的呈现形式在国内已经逐渐成熟完善。但也不能仅限于关起门来孤芳自赏,在海外,要多方运用各种渠道和平台,结合民俗、艺术、传统体育、节庆等活动,融入时代元素,推出与时俱进、可为非汉语母语者接受的当代作品。如开发文创产品、利用数字化技术提炼龙狮文化符号,依托孔子学院和国内外高校互访活动建立龙狮传统文化主题研学基地,在传承民族技艺的同时,释放龙狮文化的魅力,吸引更多的人形成龙狮文化的正面印象。龙狮文化要延续和发展,不仅要在国内开展宣传,还要与海外龙狮团体形成联动,在“他者”语境中寻求认同。
4.2 扭转刻板印象,拓宽文化定位
要纠正龙狮文化的刻板印象,形成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多元审美取向。身份认同的建构不仅以围绕团体共享的特征和理想为基础,还处于持续发展的未完结进程中。要建立多元文化共存的信念,就要肯定多种文化的自有价值,改变单一标准衡量的固定文化观念,改变西方标准体系下仅以科学和技术为准绳的评价机制,增加艺术审美和文化意蕴的评价维度,以持续发展的眼光,建立文化主体意识,塑造龙狮文化新形象。
龙狮文化身份的定位要丰富宽广,要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基础上进行自我革新。可将商业和公益有机结合。龙狮文化活动在国内主要以官方和民间的各类龙狮运动和表演团体为依托,承担体育竞技比赛、技术培训和公益表演活动。近年来得益于传统体育的不断普及和推广,全国的中小学p+8RQZpjdKau5z9EarQR5YaTHU17WYD6HImBhbyC0OQ=乃至高校都已开展了有一定数量的龙狮运动课程和学生团体。龙狮文化活动在国内公益宣教性质更强,而在海外则在商业领域应用范围更广。可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扬,借鉴优秀团体的成功经历,拓宽龙狮文化的传播渠道。在海外,除了一些高校涌现的以华人学生为主体的龙狮社团,还有许多华人龙狮团体同样以舞龙、舞狮表演和竞技活动为主,但商业性更强。在推广过程中注重与以推广武术教学的武馆、协会及舞龙和舞狮用品公司的合作,也包括如华人医务中心募捐等公益性质的活动,将商业与公益有机结合。商业化将促使传统文化获得新的认同,利用商业化开展文化科普,拓展武术等业务,可取多领域互促共进、融合发展的聚合效应,为龙狮文化的发展提供外在契机,有利于龙狮文化的生存延续。
4.3 争取表征主导地位,塑造新文化身份
霍尔的文化表征理论指出,表征的意义在建构的过程中绕不开语言、身份、文化等多方力量的拉扯[10]。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进入世界主流目光的今天,龙狮文化也应为自己发声,在保留其丰富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塑造和完善自身的形象,在跨文化交际中争取更多的展示空间。如中国的官方媒体逐渐统一“Loong Year”(龙年)的译法,此举可去其西方龙的负面形象,取其中文谐音,在跨文化语境中还避免了歧义和歧视[11]。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即使在海外存在不同的声音,但随着官方媒体和权威人士的使用和流通,这一有着中国特色的译名终将在更广的范围内流通。在文化认同的层面,这便是反表征的一个绝佳例子。纵观国内外与龙狮文化有关的宣传网站,国内仅有为数不多的几家社团建立了官方网站,然而在海外,则有数量繁多的龙狮团体网站,对龙狮文化做了较为详尽细致的介绍,多以东方视角单线描述龙狮文化的神话传说。今后在翻译的侧重点上,可将传统的扁平叙事向多种媒介形式拓展,充分利用VR、AI、元宇宙等技术和概念,构建更直观立体、具象化的叙事,并在海外主流媒体中进一步争取正面报道,以占据表征的主导地位。
同时,还要谨防文化身份由于主观选择而导致的片面和失真。新的文化身份观认为,文化身份是不断变化的,没有固定的内涵与核心本质,而是在表征、话语和“他者”的共同作用下构建的[12]。因此,要以构成主义的眼光看待龙狮文化认同问题,尽管龙狮文化在中外各有不同的精神象征,龙狮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国别、身份、动机不同,活动的形式、性质、仪式的意义也千差万别,但其中的团队精神、体育精神是世界共通的。龙狮文化中蕴含的儒家思想,更是提倡兼收并蓄,与西方价值观并非对立关系。将龙狮文化中蕴含的传统道德“仁爱”与“和谐”同现代体育中的“友谊与团结、和平与公平、关爱与尊重”相结合,把握龙狮文化精神的全人类共性,使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都能理解并认同龙狮文化精神,在此基础上创造多元文化对话的可能,是龙狮文化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存之道。
5 结束语
中国传统的龙狮文化,是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龙狮文化认同的重构要通过拓展其内涵、性质、表现方式、评价机制等,在与海外团体互相借鉴、联动中寻求新的认同和发展。特别在海外移民群体中,龙狮文化应确立自身积极正面的形象,以内核稳固的文化定位跳出“他者”身份的束缚,在与其他文化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以文化主体意识的自觉,以鲜明的中华文化精神基因,确证自己的文化身份,与其他文化主体平等对话,抵制单一的文化模式,形成兼收并蓄、求同存异的社会文化氛围,从而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实现文化身份的延续。
参考文献
[1] 邓海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2.
[2]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8:610.
[3] 黄卓越. 斯图亚特·霍尔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607.
[4] 董胜.千年传承:舞龙舞狮[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180.
[5] 陈胜利.借词角度看“龙”的英译[J].东吴学术,2017(6):114-115.
[6] 龙年英文要摒用“dragon”?中国官媒称应改用“loong”为何引起讨论[EB/OL].(2024-02-12)[2024-08-12].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68250302.
[7] 黄振华.文化符号比较视角下舞龙舞狮的国际化传播[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25(3):141-143.
[8] 李牧.异文化语境下文化主体自我意识的建构:中华舞狮在纽芬兰[J].民族艺术,2016(4):157-166.
[9] 郑培凯.文化认同与语言焦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1.
[10]张玥.媒介研究的转向与重构:读斯图亚特·霍尔的《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0):47.
[11]Chinese New Year: embracing "loong" instead of "dragon" -A cultural shift in translation[EB/OL].(2024-02-09)[2024- 08-12].https://www.dimsumdaily.hk/chinese-new-year-em bracing-loong-instead-of-dragon-a-cultural-shift-in-translation/.
[12]刘英杰.从反本质主义的“身份”到逆向文化策略:斯图亚特·霍尔文化身份观探微[J].求是学刊,2021(1):66-68.
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叙事学视域下南宁城市精神谱系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2KY1329);2021年度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能力提升项目“基于认同理论的龙狮文化英译研究”(项目编号:2021RSZ02)。
作者简介:项霄(1989-),女,壮族,广西南宁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汉语言对比,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