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教育助推共同富裕的独特使命与实现路径
2024-11-03宾恩林郝天聪
摘 要 职业教育是新技能培训与新劳动力再生产的推动者,是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和技术研究的中介者,是技术知识升级的开拓者。职业教育能够对接技术技能创新、满足劳动力需求,促进产教融合与新质生产力应用,为共同富裕奠定基础,其与新质生产力的搭配能够增强社会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动新技术技能普及与应用,进而为共同富裕提供持续动能。鉴于此,需要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确保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紧密对接;及时引进新质生产力相关技术技能,增强职业教育在数智时代的适应性与灵活性;弥合技术技能不平等、区域不均衡,实现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共创共富共享。
关键词 职业教育;共同富裕;新质生产力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31-0022-06
解决贫富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之后我国基尼系数一度下降,2016年后出现反弹,但2021年的基尼系数依然高于国际警戒线0.4。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1],此主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及政府的各级工作报告中多次强调。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明确指出,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相对而言,职业教育的重点在于服务中低收入群体,通过财富创造和阶层流动,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但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效能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如高技能人才的比例偏低,国际排名仅为第106位[3]。高技能通常意味着高工资,缺乏高技能人才间接表明我国共同富裕指数有待提高。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桥梁,对于培养技能人才、推动产业升级及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关键作用,在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当下同样如此。随着近年来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技能提升的速度往往跟不上产业变化的节奏,导致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适应性降低,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需要紧密对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以促进自身的财富创造和社会阶层流动。基于此,应明确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内在关联,提炼职业教育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助推共同富裕的独特使命与发展路径。
一、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关联
当下,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改革发展的核心需求。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渠道,其不仅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泉,更是推动共同富裕、保障社会稳定及持续进步的重要桥梁。
(一)职业教育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承担重要角色
H6+ciR1gpm3Z65tMNoIA0n79nIRtDp3wYSfBcPkmyHY=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黑龙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4],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更指明了科技创新尤其是数字科技的核心地位[5]。以数字化的新质生产力转型为例,职业教育作为与新质生产力产业发展紧密相连的教育类型,其跨界特性使得其数字化转型成为技术进步与组织能动性提升的重要变量,其数字化转型的理论和实践逻辑是推动其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基础[6]。
职业教育在新质生产力形成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缘于职业与技术的内在规定性,职业教育与技U/nbFtc8Eh0ypBAnMjDYYavJhjeReQd7iYhA4b7BnwU=术进步、生产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7],唯有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与显著优化劳动力结构,方能为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形成提供坚实保障。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和供给水平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对培育和释放人力资本红利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有研究表明,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率和在校生比例,以及增加提升教育质量方面的投入,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8]。职业教育因与产业关联密切而在新质生产力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职业教育在推动共同富裕方面同样能够发挥显著作用,其整体贡献率达到了11.11%,投资职业教育领域的贡献度相对突出[9]。在知识经济时代,职业教育不仅是直接应用于生产并产生经济效益的关键力量,更是塑造“职业人”、培养创新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途径[10]。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从机械化时代步入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在培养具备新质特征的人才中承担了新使命,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但其发展同时需要面向新质生产力形成创变思维、复合思维[11]。
具体而言,职业教育主要通过承担三个新角色促进新质生产力提升。首先,职业教育是技能培训与劳动力再生产的推动者。它不仅提高了劳动者的技能和效率,还为市场提供了适应新技术和新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力。通过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职业教育确保学生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够迅速适应技术变革。其次,职业教育作为技术创新的孵化器,是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和提供技术研究的中介者。职业教育通过推动技术创新锻造新质生产力。通过参与企业合作开展的实践项目和研究计划,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应用或技能操作,有效推动新技术的实际落地,提升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最后,职业教育是技术知识升级的开拓者。它不断丰富和更新技术知识体系,支持知识经济的发展与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升级。如在灵活多样的培训课程和学习路径上,职业教育可以帮助在职员工和求职者更新技能,提升适应新产业需求的能力,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2]。
(二)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实现共同富裕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实现共同富裕密切相关,它通过提升资源效率和技术技能创新,进而推动社会公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的创新得以在一线技术技能人员中应用,生产效率得以提高,产业升级得以实现,为全社会共享发展成果奠定坚实基础。反之,共同富裕的“富裕性”与“共同性”也能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指引[13]。
具体而言,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发展通过提供就业岗位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为劳动力市场带来大量就业机会,尤其是在需要高技术技能劳动力的新兴领域,这有助于提高就业率和人均收入水平,推动不同地区之间发展差距的缩小。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并提升了社会整体福祉。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资源变得更加丰富且易于获取,人工智能在医疗、家居等领域的应用提升了服务效率和质量,新能源技术的推广则促进了更加清洁、可持续的环境建设。新质生产力的上述发展,不仅提高了国民经济总量,也改善了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社会基础。
(三)职业教育可以通过提升新质生产力促进实现共同富裕
作为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旨在提高民众的综合素质、增强劳动者技能,从而保证企业持续发展[14]。正如2009-2019年间,我国共同富裕指数稳步上升,显示出地区间显著差异和集群分布特点,其中职业教育对共同富裕整体贡献十分突出[15]。
其一,职业教育通过提供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技能培训,直接对接劳动市场需求,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竞争力。这不仅能够帮助个人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提升收入水平,而且促使劳动力市场更高效地匹配,进而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同时,职业教育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致力于培育具有公平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人才,为长期推动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
其二,职业教育为产业升级和创新提供了关键技术和人才支持。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驱动下,职业教育通过培养具备实用技术技能、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支持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从而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促进小微企业成长和就业机会扩大,让更多社会成员有机会参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其三,职业教育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和针对性的培训项目,有助于缩小不同社会群体间的教育和技能差异,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另外,职业教育为不同背景和能力的人群提供了平等的学习和培训机会,可以助力实现人人享有发展机会的社会目标,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方式。
二、职业教育提升新质生产力助推共同富裕的独特使命
(一)新质生产力能够支撑区域发展和减少不平等,提高社会包容性和职业教育公平性,为共同富裕提供条件
“新质生产力有效赋能共同富裕,必须弥合科技发展的不平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6]。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最新力量,其潜在的赋能作用是助推共同富裕和减少区域发展不平衡。与之对应,职业教育不仅支持地区产业的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和就业增长,还促进了资源在更广泛地区的均衡分配,有效缩减了区域间的发展差距,这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
首先,职业教育尤其注重为不同背景和能力的人群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适合的教育资源。这对于边缘群体和低收入家庭成员尤为重要。职业教育通过提升他们的个人技能,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有助于缩小社会经济差异,增强社会的整体教育公平性和包容性,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共同富裕。
其次,一是共同富裕的“共同”,意味着要包容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社会所有成员能够参与高质量发展,并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二是共同富裕的“富裕”包括实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双重内涵。前者是直接面向劳动与工作的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后者在职业教育培养健全人格且适应社会发展的职业性与技术性技能人才目标取向中得到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技术性特征虽然明显,但其精神性、全民性、生态性等属性还未得到充分体现。有学者依据马克思对空间的三重划分—精神空间、社会空间、自然空间,认为应致力于实现精神空间的真善追求、社会空间的优质均衡发展,以及自然空间的共生持续发展[17]。当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资源布局不均、治理结构不健全、专业设置不适配、产教融合不深入等,上述因素导致职业教育推动共同富裕进程的步伐缓慢。有学者提出应从全领域覆盖、全生命周期管理、全社会认可、全技能贯通四个维度出发,统筹均衡资源布局,强化职业教育在共同富裕中的支撑作用[18]。
(二)职业教育能够对接技术技能创新与劳动力需求,促进产教融合与新质生产力应用,为共同富裕建立基础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旨在改变生产力发展的现有模式,不仅要延续之前的进步方向,还要构建新的生产关系,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9]。职业教育在这一进程中起桥梁作用,其通过培养具备实用技术技能、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人才,为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撑。研究发现,作为新质生产力代表的数字技术,其通过赋能农业生产,间接推动共同富裕,在农村数字化中起到的中介效应占比达到21.63%[20]。
职业教育是劳动市场变化与产业发展需求的桥梁。一是基于必要的技能培训和教育项目,职业教育学生能掌握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技能,这有利于促进劳动力市场的高效匹配,进而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个人职业生涯逐渐进步。二是缩小劳动力技能与进步技术之间的差距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在数字化、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下,职业教育能够迅速适应市场变化,确保劳动力能够满足新技术、新技能要求,保持竞争力和生产效率。职业教育与产业界的紧密合作,不仅能加速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也能促进产业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三)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搭配能够增强社会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动新技术技能普及与应用,为共同富裕提供持续动能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必要性,包括提高生产力和改善分配制度两个方面。一方面,职业教育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主要侧重于平等思维和分配机制建构。但随着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职业教育应更多地关注增强新质生产力,以此来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过分强调分配可能带来“共同贫困”的风险,而非共同富裕。提高生产力不仅是共同富裕的基础,也是其根本动力。因此,提升新质生产力也应该成为职业教育在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转型发展中的基本需求。
职业教育能够增强社会适应性和灵活性,特别是在经济和技术快速变化的当代产业环境下。就灵活性而言,职业教育通过持续提供技能更新和职业转换培训,使劳动者能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职业要求,有效减轻了技术变革对就业的负面影响。在适应性方面,职业教育通过为不同社会群体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和针对性培训项目,尤其是针对中低收入群体,显著提升了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生活质量,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和全面进步。对于边远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支持,不仅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更促进了社会的整体均衡发展。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能加速新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如在农村地区,技术技能的普及能够极大提升乡村人力资本,CRERFS 2021的调研数据和RIF回归分析显示,职业教育不仅显著提高了农户的收入,尤其是对低收入农户的收入提升效果更为显著,因此成为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关键因素[21]。此外,职业教育在民族地区能够不断优化教育系统结构和功能定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22]。职业院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有助于将前沿技术知识和实践应用纳入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直接学习和接触新技术技能。这不仅能加快新型技术在社会的广泛应用,也为社会的共同富裕提供持续动能。
三、职业教育提升新质生产力助力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径
(一)建立助力共同富裕的新制度与强动力: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确保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紧密对接
其一,基于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形成助推共同富裕的稳定政策框架。建立助推共同富裕新制度,首先需要一个稳定的政策框架。其包括长期规划和稳定的政策支持,以确保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紧密对接。其次,政府应制定明确的职业教育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包括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等,同时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避免频繁的政策变动带来的更多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具体而言,政府可以设立职业教育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专项基金,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教师培训和课程研发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最后,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机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通过税收优惠、资金补助等激励措施,促进企业与职业院校深度合作。上述政策框架能为职业教育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方向和保障,还能吸引更多资源和人才投向职业教育领域。
其二,保证有充足的专项资金助力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紧密对接。充足的资金支持是确保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紧密对接的根本动力。充足的资金支持可以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吸引更多优秀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新质生产力教育资源进入职业教育领域。资金投入不仅要覆盖职业教育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应包括教师队伍培养、课程内容研发、学生实习实训等多个方面。主管部门应在预算中优先考虑职业教育发展,确保每年有足够的资金0un0QW5Ksmh5YtKKdFrypA==投入。同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职业教育领域,通过设立职业教育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金,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参与的资金保障机制。
其三,推动企业与职业教育在新质生产力提升方面的深度合作。企业与职业教育的深度合作是确保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紧密对接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企业可以深入参与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从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到人才培养,全面提供最新的行业信息和技术需求数据,确保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这种合作不仅使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实际需求,还能为学生提供前沿的知识和技能,提升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设立奖学金、提供实习岗位和参与职业教育项目等方式,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一是奖学金的设立不仅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还可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助推共同富裕。提供实习岗位则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二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项目,如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能确保教育内容与行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提高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另一方面,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通过税收优惠、资金补助等措施,激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上述政策不仅能减轻企业的财务压力,还能增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助力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
(二)形成助力共同富裕的新技术与高技能:引进新质生产力相关技术技能,增强职业教育在数智时代的适应性与灵活性
增强职业教育课程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培养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技能人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因而,必须建立对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职业教育课程动态更新机制。动态课程更新机制旨在根据最新的技术发展和行业需求,及时调整和更新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以确保教育的前瞻性和实用性。在数智时代,技术日新月异,职业教育尤其需要紧跟这一变化,匹配新质生产力发展,建立动态课程更新机制。
一方面,职业院校具体专业需要与新质生产力行业专家、一线技术研发人员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定期组织行业研讨会、技术交流会等形式,获取最新的行业信息和技术趋势。如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领域,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职业教育机构能够迅速响应,引入最新技术和应用实例,使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始终保持前沿。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应建立定期评估和更新人才培养方案的机制。设置专门的新质生产力课程评估委员会,定期审查和更新课程内容,确保其与最新技术发展保持一致。评估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课程新颖性、实用性和前瞻性,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理论知识,还能通过实际操作提升技能。如针对数据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可以引入最新的编程语言、数据分析工具和区块链技术应用,使学生在毕业后能迅速适应职场需要。当然,无论何种策略,根本目标都要关注于两个方面的要求:其一,提高学生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就业竞争力。随着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拥有新质生产力技术技能的毕业生更受欢迎。通过新质生产力技术技能培训,学生可以掌握前沿技术,提前适应职场需求,从而在就业市场上占据优势。其二,主动促进教育内容实时更新和创新。引进新质生产力相关技术技能,持续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不仅能提高职业教育面对新质生产力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热情。
(三)形成助力共同富裕的区域均衡基础:弥合技术技能不平等、区域不平等,实现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共创共富共享
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分类提供地方定制化的指导方案,同时引入共享平台,加强与各方的合作和开发针对性强的新质生产力培训课程,确保职业教育有效提升各地区技术技能水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1.提供地方定制化的分类指导方案
我国改革通常是政府主导的行动模式,职业教育要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共同富裕同样如此,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针对不同区域形成指导方案。如在农村和边远地区,由于教育资源匮乏和师资力量薄弱,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应通过引入移动教育平台和在线学习工具,打破地域限制,为学生提供与发达地区平等的新质生产力课程学习机会。我国地区差异大,分类指导是必选项,如在农业地区,主管部门主要应引入与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课程相关的新质生产力内容,帮助当地农民、学生掌握最新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助力农村与边远地区走向共同富裕;而在工业集中地区,则应推广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先进制造技术培训,培养一线工人掌握新兴工业技术和工艺,适应智能制造需求。
此外,职业教育主管部门还应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合作,了解各地具体产业发展状况和技能需求。通过调研和数据分析,主管部门可以精准识别各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技术技能培训薄弱环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或教育方案。如在旅游业发达地区,主管部门可以引入数据化、智能化的数据旅游管理和服务技能培训,提升当地从业人员应用智能创造工具服务发展的能力,推动当地旅游业智能化、创新化升级。
2.加强区域间的新质生产力教育资源共享
一是可以设立区域新质生产力教育与培训中心,集中配置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优质资源,为周边地区提供服务和支持。该中心是区域职业教育对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枢纽,旨在确保各地平等获取最新的教育资源与技术设备。二是建立区域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联盟,促进职业教育机构间的互动和协作。定期举办研讨会和交流活动,共享新质生产力教学经验和成功案例,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机构可以对口支援欠发达地区,提升其职业教育面向新质生产力转型的水平与质量。三是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鼓励区域间的最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如提供税收优惠或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方便各地实时获取最新的教育资源和技术信息。
3.构建灵活多样的学习和职业发展路径
实现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共创共富共享,同样也需要构建灵活多样的学习和职业发展路径,确保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职业分化速度更快、种类更多,人才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因而职业教育应提供多种学习形式,包括全日制、非全日制、在线课程和短期培训,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多样化学习形式也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学习模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快速应对“新质”技术技能更新周期短而迅速的问题。另外,职业教育应加强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发展挑战。优化职业规划课程和个性化指导,使学生能更清晰了解个人职业兴趣和市场需求,从而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岗位制定合理的生涯发展路径。
参 考 文 献
[1]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1).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
[3]李薇,张燕军,徐辉.建设教育强国促进共同富裕的行动逻辑、现实挑战与应对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24(1):16-26.
[4]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23-09-09(1).
[5]姜奇平.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与逻辑结构[J].探索与争鸣,2024(1):132-141+179-180.
[6]杨成明,周潜,韩锡斌.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驱动逻辑、研究框架与推进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23(2):64-71+91.
[7][12]姜朝晖,金紫薇.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重庆高教研究,2024(1):108-117.
[8]安雪慧,元静.中等职业教育:城乡共同富裕的基础路径——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2023(3):124-139.
[9]朱德全,彭洪莉.职业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的发展指数与贡献测度——基于教育生产函数的测算模型与分析框架[J].教育研究,2024(1):16-29.
[10]孟凡华,陈衍.职业教育本身就是生产力[J].职业技术教育,2011(15):58-61.
[11]祝智庭,戴岭,赵晓伟,沈书生.新质人才培养:数智时代教育的新使命[J].电化教育研究,2024(1):52-60.
[13][16]燕连福,牛刚刚.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与推进路径[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4(2):82-90.
[14]李名梁,史静妍.职业教育助推共同富裕的内涵、逻辑及行动框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1):94-102.
[15]王奕俊,邱伟杰,陈群芳.职业教育对于共同富裕贡献度测度分析与提升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23(3):75-84.
[17]朱德全,冯丹.和而不同与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的理性逻辑[J].教育与经济,2023(1):3-11+19.
[18]齐绍平,谢玮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应然理路与实然向度[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182-187.
[19]乔榛,徐宏鑫.生产力历史演进中的新质生产力地位与功能[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34-43+168.
[20]罗明忠,魏滨辉.数字赋能、技术进步与农村共同富裕[J].农业技术经济,2024(2):4-18.
[21]向栩,温涛.乡村人力资本促进了农民共同富裕吗?[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102-116.
[22]任雪园,闫广芬.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赋能共同富裕的思维逻辑与行动路向[J].民族教育研究,2023(4):136-143.
On the Unique Mission and Implementation Path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orces
Bin Enlin, Hao Tiancong
Abstr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promoter of new skills training and new labor reproduction, the intermediary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echnical talents and technical research, and the pioneer in upgrading technical knowledge. Vocational education can connect with technical skills innovation, meet labor demand, promote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orces,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common prosperity. Its combination with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orces can enhance the adaptability and flexibility of society,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ical skills, and thus establish a sustained momentum for common prosperity. In view of this,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new system and strong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common prosperity, provide stable financial support, ensure that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orces; timely introduce technical skills related to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orces, enhance the adaptability and flexibi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digital age; bridge the inequality of technical skills and regional inequality, and realize the co-creation, common prosperity and sharing driven by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orces.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mon prosperity;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orces
Author Bin Enlin, assistant researcher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eachers’ College of 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1); Hao Tianco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the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i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作者简介
宾恩林(1990- ),男,南宁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助理研究员,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国别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研究方向: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原理(南宁,530001);郝天聪(1989- ),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
2024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GXGZJG2024 A054),主持人:宾恩林;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职业发展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师企业精准实践研究”(BJA220244),主持人:郝天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