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的内在逻辑与规定性
2024-11-03刘红燕汪治裴茜
摘 要 职业本科教育在层次定位上要立位于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培养高层次岗位的高阶型人才;在类型定位上要站位“职业性”,彰显职业教育的特征;在培养定位上要凸显“技术性”的主位,培养学生对技术本质的认知,具有技术问题解决、技术难题攻关、技术发展创新等能力;在能力定位上要坚持“实践性”本位,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在面向定位上要匹配省(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培养人才,突显方位的适应性;在服务定位上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有专长的特定领域的高端行业或高端产品与服务培养人才,展现自身的强位。基于上述逻辑,职业本科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要避免片面提“培养高技能人才”或者“培养现场工程师”的误区,应遵循以“型”定名,在“名”下细化培养。基于“产业链微笑曲线”,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在高端产业链上高端企业就业的技术和产品与服务开发型或技术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高技能人才;现场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31-0055-07
我国职业本科教育的正式起步是以2019年职业技术大学的出现为标志。依据目前的政策,职业本科教育既可以在职业技术大学举办,也可以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举办,还可以在高水平高职院校举办。人才培养定位作为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明确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不仅可以体现其存在的价值,而且可以凸显其独特优势与不可替代性。人才培养定位是对人才培养方向、目标和规格的界定性描述,是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根本性问题,是“怎样培养人”的前提和依据[1]。同时,人才培养定位也是决定教育类型属性的关键,决定了学生培养的基本方向,是职业院校一切教育活动的指南,关乎对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工程与技术、技术与技能、内容与方法等内涵的理性思辨和关系处理,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有效实施的逻辑起点[2]。规定着教育活动结束后学生在知识、技能、素养等多方面要达到的标准[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从系统构建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的基本逻辑出发,分析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确立的内在逻辑
《辞海》关于“定位”的解释是,事前确定整个过程中自己的位置。职业本科教育是一个新生事物,专家学者和职业院校实践者对于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存在不同认识。吴学敏提出,职业本科教育应立足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一是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找准定位,二是要在教育链条中找准定位,三是要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找准定位[4]。在此基础上,职业本科教育还要分别体现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层次两个关键维度,这些共同构成了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确立的内在逻辑。
(一)层次定位:高阶性—职业本科教育的“立位”
从人才培养层次来看,职业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在技术技能人才中属高阶人才,这是由职业本科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层次决定的[5]。2021年,教育部出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职业本科要“坚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突出知识与技能的高层次,使毕业生能够从事科技成果、实验成果转化,生产加工中高端产品、提供中高端服务,能够解决较复杂问题和进行较复杂操作”。这是国家层面对职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总体界定,也是重在政策指导性的宏观表述[6]。由此,职业本科教育“立位”要高,体现人才培养层次定位,应确定高阶性的培养定位。高阶性的内涵是,人才培养定位要高起点,适应高端产业的高阶职业岗位需求;人才培养规格要高标准,达到本科层次的学术要求和相应的高级职业技能等级;人才培养质量要高水平,符合社会新质生产力的高端发展需要。高阶的技术技能人才既要掌握静态的、基本的学科知识、扎实的技术理论基础,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坚实综合性、创新性的专业能力结构,拥有扎实的、全面的职业素质;又要具有动态的、精湛的技术应用能力,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水平,宽广的技术理论知识和职业素质,高的技术应用能力,优秀的职业素养,从而应对产业高级化、岗位高层次、技能高等级的发展需求,展现高阶的适应性。
(二)类型定位:职业性——职业本科教育的“站位”
职业教育是面向职业的教育,因此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是职业,职业本科教育必须框定在职业教育范畴内,恪守“本色”,体现人才培养类型定位。坚守职业类型教育、彰显职业教育特征,是职业本科教育的基因所在[7]。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应以职业为导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紧紧围绕职业标准、高端产业或产业高端企业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以高阶职业岗位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为依据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突出校企院合作、工学研结合[8]。职业本科教育要开设职业类课程,职业类的课程设置要与工作岗位对接,课程内容来源于生产工作实际;职业类的教学内容要与职业标准对接,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职业类的课程教学过程要与工作过程对接,要求课程教学模式必须以行动为导向,强化工学结合;遵循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成长规律开展人才培养。培养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行动能力、全面的职业素质、特色职业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注重学生的就业能力与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具职业的适应性。
(三)人才定位:技术性—职业本科教育的“主位”
技术具有独立性,国际上的教育分类通常把技术教育归入职业教育体系,同时,技术性是职业本科教育的核心本质要义[9],技术教育作为职业本科教育的“主位”要明确体现人才培养规格定位。职业本科的突出特征是新技术导向性[10],专业要以应用技术研发为己任,把相关产业和学校的科研力量融合,开展以技术应用、技术创新、科技服务为主的应用研究,注重技术技能的积累传承与创新创造,将更多、更新的科技元素与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融入课程中。
当代的技术包括基本技术、专门技术、特殊技术、关键技术和新技术等。当代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征,这个特征是以整个技术领域来运用科学知识,而且每个技术领域不是局限于运用单一的科学门类,而是跨学科综合运用多门科学的知识,故而,当代技术以“创新—集成”作为其存在方式和发展模式[11]。职业本科教育的教学需要以当代技术为逻辑主线,以高端产业的新技术掌握及其熟练应用为核心,更加突出复杂的、系统性的关键技术掌握,更加注重综合性,更强调技术创新能力培养[12]。
技术的构成要素包括客体要素、主体要素和结构要素。客体要素指工具、机器、设备等物质实体,是技术中物的要素;主体要素包括知识、经验和技能等,是技术中人的要素;结构要素是表征客体要素和主体要素结合方式和运作状态,是技术中过程和方法的要素。职业本科教育是面向生产现场的,生产活动更强调技术中物的因素,关注物和相关的规范、计划等对人的“练就”和“养成”[13]。因此,基于技术的实践本质,一是重点突出抽象形态技术的技术原理(科学)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更加宽广的技术理论(科学)基础、更加完整的技术知识体系,但对理论深度不作太高要求,更强调技术思维的训练。二是重视物化技术对人的塑造与培养,开展高端物化形态技术,即工具、设备、zIpMHs7/YuH/HdD8mUx7qsoxp0FmAFrh+/XNL5Lz5wU=仪器等使用、保养、维护的训练,培养学生具备专精的专业技术能力。三是注重功能形态技术对客体的加工、改造,工艺、手段、流程、方法的习得,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四是关注培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方位、全过程,技术意志涵盖技术伦理、技术道德、技术审美、技术传承、技术创新等。在技能上更加侧重心智技能的提升和可迁移性,强调身心合一。在科学知识的应用上,培养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理论知识,创造性地使用新技术从事应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解决一线复杂的中高端产品和中高端服务的技术问题,做到知行合一。拥有技术问题解决、技术难题攻关、技术发展创新的能力[14],能够认知技术本质、判断技术价值、使用技术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把握技术发展的规律,具备技术的适应性[15]。
(四)能力定位:实践性—职业本科教育的“本位”
职业教育面向生产实践的职业能力要求是其人才培养的应然需要;技术隶属于实践范畴,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以解决实践问题为主要任务,实践能力的形成,更多地立足于实际生产经验的掌握。同时,实践对技术应用、发明创新与技能精进至关重要,职业本科教育应把培养学生形成实践理性(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作为根本要求,“本位”要清,体现人才培养领域定位。
因此,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根据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发展的内在规律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从实践出发,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针对面向生产的工艺改进、技术升级和技术创新等实际问题,通过扎根于职业实践进行人才培养。强化面向中高端产品和服务的技能训练,发现问题要实时、具有职业敏感性,分析问题要准确、具有现场针对性,解决问题要有效、具有技术操作性;通过情境性判断和实践性思考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判断实践问题的实质,寻找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并判断应采取什么合适的行动,以解决复杂的、系统的一线技术实践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保证面向生产实践的适应性。
(五)面向定位:区域性—职业本科教育的“方位”
职业教育具有与社会经济领域联系紧密的显著特征,是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需要服务的,区域性是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实践逻辑”。不同地方产业发展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使同一种产业在不同地区也表现为不同的形态[16]。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职业本科教育的区域面向应是学校所在省份,也可以是学校所处的一体化发展区域,如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方位”要准,体现人才培养区域定位。也就是说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主要面向所在省(区)域,所培养的人才要以满足省(区)域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的人才需求为主。由于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有在家庭所在省域就业的偏好,且职业教育不仅要为服务产业领域发展培养人才,还要为服务社会民生领域培养人才,因本地学生对本地的语言、风土人情、社会习俗、气候环境等非常熟悉,便于他们从事民生领域的工作,因此社会民生领域也更适合本地学生就业,这不仅符合职业教育的学生倾向于在本地就业、在民生领域就业的意愿,而且他们的智能结构也适合做好民生领域的服务工作,如学前教育,养老、护理、社区工作,城市绿化、公共交通、市场监管,零售业、服务业等。因此,职业本科教育的专业设置要符合省(区)域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需要,招生亦以面向本省份为主,凸显服务省域的适应性。
(六)服务定位:针对性—职业本科教育的“强位”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职业教育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职业本科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有针对性的,具有鲜明的职业导向[17],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所面向的行业、职业领域应较为确定,但在学校层面,由于能力与资源有限,任何学校都很难做到人才培养与全部产业链对接,即使是行业类院校也很难与相应行业的全产业链对接。因此,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根据自身的历史、特点与条件,集中资源与力量,面向所服务的省(区)域,更加聚焦具体的高端产业,有针对性地选择能力所及或专长的特定领域高端行业,针对若干特定领域高端产品或服务,开办职业本科专业,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形成区域办学特色、产教融合特色、专业设置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强位”要专,彰显特色,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职业本科的培养定位重点应面向生产过程、工艺设计,细化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通过对特定职业领域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分解,以学习成果为导向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加强设计技术方案、工艺流程、作业规则所需的技术理论学习,根据省(区)域行业的状况和企业实际,选择具体的教学载体,把高阶岗位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过程。根据相同学制的普高生源和职校生源制订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精准、灵活、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在高年级开设订单班,强化特色培养的内外适应性。
二、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的现实误区
从职业技术大学的办学实践来看,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的表述都过于笼统,并没有形成共识。明确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和细化专业培养目标,是科学构建职业本科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与先导。
(一)仍然强调培养高技能人才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2011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简称《规划》)。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提出“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由此,有很多专家学者提出职业本科教育也是要培养高技能人才。《规划》中对“高技能人才”的界定是:“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由此文件界定可以明晰,高技能人才定位在技能岗位,工作的完成主要靠肢体运动而进行,生产技能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产品或工作质量,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具有显著的操作性特征,属于技术工人中的“能工巧匠”。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培养高技能人才应该主要是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当然也包括一些中高职院校的部分长学制专业,如五年一贯制高职、3+2中高职衔接模式等。
事实上,单纯提高学历层次并不一定真正培养出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因为高技能人才的成长需要多年生产实践锻炼,更多的是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的高职院校其实无法直接培养高技能人才,严格上只能称为“准高技能人才”[18]。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发挥职业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性作用”。因此,职业本科教育不应该把普遍定位技能岗位和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定位。
首先,职业本科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高级技工达不到高层次;虽然技师和高级技师可以算高层次,但仍然属于技术工人序列。即使国家资历框架中建立学历、职业技能等级、专业技术等级互认等值制度,出现职业本科(学历学位)与技师对等,实现广义上“同等学力”互认,那也只是在等级上的等值关系,二者属于不同的体系。2023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国家职业标准编制技术规程(2023版)》中的“职业技能等级划分依据”,对技师和高级技师有明确的界定标准。例如,技师的标准是“能够熟练运用专门技能和特殊技能完成本职业复杂的、非常规性的工作,掌握本职业的关键技术技能,能够独立处理和解决技术或工艺难题,在技术技能方面有创新,能够指导和培训初、中、高级工,具有一定的技术管理能力”。由此标准可知,技师强调的是在“本”职业,即在一个比较“窄”职业领域掌握生产的关键技术技能,能够熟练运用专门技能和特殊技能完成复杂的、非常规性的生产现场工作,但并没有对理论知识和学历提出明确要求。也就是说,他们需要的是在本职业工作领域拥有高超的和精湛的技能,按照工程技术人员设计的技术方案、工艺文件等,把产品和工程高效率、高质量地通过操作实现。虽然职业本科教育仍然强调职业性,但是技术的普遍性使得职业本科所面向的职业领域和工作任务领域是比较“宽”的,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所从事的岗位主要集中在技术改造、工艺设计、技术方案制订、设备运行支持等工作领域。
其次,由“职业带理论”可知,技能人才主要接受的是职业性的教育,即使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也不需要具备太多的技术(理论)知识,而是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技能训练,且需要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历练,见图1。因此,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是经过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成长成才的。职业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应该是在技术员和工程师的重叠地带,他们主要从事的不是技能操作任务,而是技术工作,更多的是接受技术性的教育,在培养技术和技能的比例上是技术(理论)知识明显大于技能操作,而职业本科教育无法投入过多的时间训练高技能。可见普通高中毕业生通过四年职业本科的学习是很难成为高技能人才的,而考入职业本科继续在原专业领域继续学习且具备良好技能的技校、中职毕业生,高职专升本的职业本科生毕业后才有可能成长为高技能人才。
最后,要区别高技能与高端技能。高技能更多的是在普通技术、常规技术的范畴,更多地属于手工高超的和精湛的操作技艺;高端技能更多的是在先进技术、高技术的范畴,而此范畴更多的是能运用心智技够解决较复杂问题和进行较复杂操作。所以高技能不代表高端技能。此外,高技能人才更多的是在传统行业需要,如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传统的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以及非遗传统文化产业、手工制造业等,能够独立处理和解决生产技术或工艺难题;而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多的是在高端产业就业,生产加工中高端产品、提供中高端服务,最重要的职责是确保生产过程有序顺利进行,包括维持生产效率,成本控制、质量保障、系统改进等方面的工作,并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定位于培养现场工程师
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2022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指出“以中国特色学徒制为主要培养形式,培养一大批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因此有专家学者提出,职业本科应该以培养现场工程师为主。
中国特色学徒制是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式,但是经过近十年的实践,依然处于试点阶段。从供给方来看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我国职业教育的普通学历教育制度是以学校为主的,由于学校招生制度与配套政策的问题,无法持续、稳定、大量招收企业员工(三年的高职扩招除外),因此在一段时期内还无法在职业院校普遍推行,依然只能进行小规模、小范围的试点。如广东省2024年经过审批只有54所高职院校(约占57%)在310个专业点(约占10%)与企业合作招收企业员工约1.1万人的规模(约占2.5%),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第二,受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通过统一招考入学的生源绝大多数并不清晰自己喜欢什么职业、自己适合做什么职业,所以也不大可能一入校就和一个具体的企业确定员工身份。第三,学历教育中实施中国特色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主要适合以面向生产,培养支撑型、保障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和专科职业教育。根据刘康、徐辉以全国32所职业本科院校321个与工程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样本的分析,只有4所职业本科学校的5个专业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等思路[19]。第四,由于是占单个企业合作培养,虽然培养的针对性加强了,但是会导致人才培养的领域过窄,仅局限于该企业的要求和该企业所属行业的情况。当毕业生更换企业或行业时,必然会显现适应性弱的弊端。因此,目前以中国特色学徒制为主要形式培养现场工程师也难以成为职业本科教育的主流培养定位与具体目标。
三、基于“微笑曲线”的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基本规定性
(一)微笑曲线
1992年,施振荣为了“再造宏基”,在多年从事IT行业的经验基础之上,提出了“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的概念,即附加价值U型曲线,来描述个人计算机制造产业链中各链环附加价值的变化关系。横轴由左向右分别是产业的上中下游,纵轴则代表附加价值的高低。以市场竞争态势来说,在左侧具有全球竞争的特点、右侧具有地区性竞争的特点[20],见图2。
在符合微笑曲线的产业链中,左右两端分别代表产业链中高附加价值的研发、设计链环和营销、品牌营销服务链环,中间部分则表示低附加价值的生产制造链环,两端被称为产业高端,即高端链环。施振荣认为,制造型企业在积累了低附加值中游环节足够经验之后,只有不断向高附加值的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进取,才能扩大利润空间[21]。我国许多企业都是按照这样的路径进行拓展升级的。这个概念后来被引用到制造型企业内部的完整生产经营环节。曲线的左右两端分别代表生产经营中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创新环节和品牌、渠道、物流等服务环节,中间部分则表示低附加值的加工、组装、制造环节,见图3。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制造业行业的附加价值与产业链的关系都遵循U型微笑曲线,同一个行业在不同的地域附加价值与产业链的关系也具有“地方特征”[22];制造型企业的产品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各阶段微笑曲线的“笑容”各异[23]。但可以肯定的是,任何制造业行业和制造型企业都有自己附加价值与产业链或生产经营环节的关系曲线,都存在着高附加价值的链环或环节。
(二)明晰职业本科教育培养定位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涉及四个要素:地域产业需求、行业职业导向、工作任务需要、岗位能力要求。首先,职业教育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职业本科的面向区域应该定位为“省域”,即为本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生源是来自于本省,就业与服务主要是面向本省地域。其次,职业本科还需要有针对性地面向新质生产力,明晰主要服务于就业的行业类型与企业类型。“现在及未来的发展,人类的每个时代都离不开能源、材料、数字智能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这五大板块,‘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提出的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六大未来产业,都可以归入这五大板块中,围绕这五大板块,推动颠覆性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中之重”[24]。而高质量的制造业,一定伴随着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作用发挥也越来越大。现代化的产业链生产系统,形成了十大类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上的科研创新,检验检测及市场准入,物流配送,金融,生态环保、绿色服务,数字化赋能,贸易批发、零售,品牌专利的保护和推广营销,各种服务外包,售后服务),现在这十大生产性服务业都攀附在产业链微笑曲线上,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态环境。因此,职业本科教育的专业培养定位要面向本省域高端产业或高端产品企业,面向现代化产业链上的十大生产线服务业。最后,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就业岗位类型与层次定位尤其要瞄准从事科技成果、实验成果转化工作类型和生产加工中高端产品、提供中高端服务的高阶岗位。
(三)科学制定职业本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升级,职业岗位越来越专业化,人才分类日益细化。因此,不同的专业类别,甚至在不同区域的同一个专业,还是需要有具体针对性的、细化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徐国庆提出高职本科院校应主要以从事工艺设置的技术型人才和从事产品应用设计的技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25]。还有学者把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型”更加精细地划分为三个亚型:技艺传承型、技术应用型、产品研发型。虽然职业本科教育总体的人才培养定位于高端产业或产业高端、目标定位于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针对不同的专业也还是需要探讨具体的人才培养定位与亚类型,应遵循以“型”定名,在“名”下细化培养,培养目标具有职业定向性,凸显职业本科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运用“产业链微笑曲线”和“企业生产经营微笑曲线”进行综合分析。一方面,如果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在高端产业的“产业链微笑曲线”高端的企业就业,如关键原材料、关键零配件企业,则就业岗位多会是处在“企业生产经营微笑曲线”的中、低端环节,因此培养目标的亚型可以是技术和产品与服务开发型(以技术转换、技术创新,解决较复杂问题为主),如在面向链接产品研发和生产的中间环节岗位,具备较强的技术研发和工艺设计能力[26];也可能是技术应用型(以技术应用、技术服务,进行较复杂操作为主),如在生产的加工、组装、检测制造环节和产品售后技术服务环节。另一方面,如果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在高端产业的“产业链微笑曲线”低端的企业就业、或是在一般产业的产业头部企业就业,则就业岗位多应该定位在“企业生产经营微笑曲线”的高端环节,从事上游的研发、设计,下游的品牌、渠道、物流,因此培养目标的亚型就是技术和产品与服务开发型。对于专业服务不符合附加价值U型微笑曲线的制造行业或某类企业,则尽可能选择定位在该行业附件价值高的链环某类企业,或该类企业附加价值高的生产经营环节。专业只要与所属省(区)域定位服务的行业开展深度合作,通过了解进入壁垒越高、累积效果越大的链环,就能够知道产业附加价值高的链环在哪里;或与合作企业开展深度的合作,就能够清楚该类企业生产经营附加价值高的环节在哪里,从而实现有针对性的细化培养目标。至于是培养创新型的、复合型的人才,还是支撑型的、保障型人才的目标,也是需要结合就业领域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对于同一个地域的同一个专业,不同的生源来源,如普通高考学生和职教高考学生单独编班;不同学制的生源,如四年制和两年制,应该有针对性地细化专业的培养目标。
总之,对于“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可以理解为,一是要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扩大职业本科教育的规模,使得供给与需求相适应、相伴随;二是要通过试点探索出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三是科学制订适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通过产教院合作、工学研结合实施人才培养,高质量培养高层次、职业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由此保障职业本科教育扎牢根基、稳步前行。
参 考 文 献
[1]余闯,施星君.对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的再认识[J].职教论坛,2023(2):15-23.
[2]朱厚望,龚添妙.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与再定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7):66-70.
[3]周建松,唐林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与科学定位——兼论培养高适应性职业化专业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13(2):94-98.
[4][8]吴学敏.职业本科教育办学的问题审思、经验澄明与对策建议[J].江苏高职教育,2023(3):13-16.
[5]庄西真.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制度需求、制度设计和制度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21(7):98-102.
[6][12]杨欣斌.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1):127-133.
[7]伍红军.职业本科是什么?[J].职教论坛,2021(2):17-24.
[9]俞林,周桂瑾,崔景贵,等.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办学定位与实践路径[J].成人教育,2023(8):73-78.
[10]庄西真.“职教本科”就要有职教本科的样子[J].职业技术教育,2022(12):8-13.
[11]周昌忠.试论科学和技术的历史形态[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6):74-79.
[13][17][24]鄢彩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定位、内涵与发展策略——基于技术哲学视角的分析[J].职教论坛,2021(10):33-37.
[14]张学,周鉴.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逻辑与理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8):39-45.
[15]俞慧刚.职教本科的根本使命:培育学生“技术适应性”[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6):110-114.
[16]王军,黄玲青.我国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应然方向、目标特征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16):20-26.
[18]刘康,徐辉.职业本科院校现场工程师培养的逻辑向度、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J].重庆高教研究,2023(6):65-76.
[19][20]施振荣.再造宏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10.28.
[21]郑健壮,朱婷婷,郑雯.价值链曲线真的是“微笑曲线”吗?——基于7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5):61-68.
[22]吕乃基,兰霞.微笑曲线的知识论释义[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8-22.
[23]黄奇帆.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内涵与实施路径——在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24年春季主体班上的讲话[J].岭南学刊,2024(3):5-28
[25]徐国庆.我国技术教育体系构建的逻辑基础与实践框架[J].高等教育研究,2020(10):36-43.
[26]王亚南,戚建飞.职业知识论视域下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的实证研究[J].职教通讯,2022(1):21-29.
The Internal Logic and Prescriptiveness of Talents Cultivation Positioning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Liu Hongyan, Wang Zhi, Pei Xi
Abstract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hould be positioned at the high leve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cultivate high-level talents for high-level positions. In terms of type positioning, it should be positioned as “vocational”, highligh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erms of cultivation positioning, the main position of “technicality” should be highlighted, and students should be cultivated to know the nature of technology, and have the ability QlLGf2SefdIz2u3W6L8glBa1hAJyJ0nHOWOJTIGUJh4=to solve technical problems, tackle technical difficulties, and innovate in technologicpO3TZTM16b7EisL8Adp3sp7bhHwzVeYKScmlZTrwjuY=al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ability positioning, it should adhere to the “practical” orientation and cultivate students’ vocational action ability. In terms of orientation positioning, it should match the needs of provincial (region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o cultivate talents and highlight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orientation. In terms of service positioning, selecting high-end industries or products and services in specific fields with expertise is necessary to cultivate talents and show its strong position. Based on the above logic, the positioning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training in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hould avoid the positioning misunderstanding of one-sidedly mentioning “cultivating high-skilled talents” or “cultivating field engineers”. The “type” of specialization should be followed, and students should be trained in a detailed manner under the “specialization”. Based on the “smiling curve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is positioned in the high-end enterprises of the high-end industrial chain to employ technology and product and service development or technology application talents.
Key words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positioning; high-tech talents; field engineers
Author Liu Hongyan, professor of Shenzhen Polytechnic (Shenzhen 518055); Wang Zhi, professor of Shenzhen Polytechnic; Pei Xi, Shenzhen Polytechnic
作者简介
刘红燕(1969- ),女,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国际经济,职业教育(深圳,518055);汪治(1958- ),男,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教授,研究方向:管理工程,职业教育;裴茜,深圳职业技术大学
基金项目
广东省教育科学2023规划“高等教育专项”课题“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与应用实践”(2023GXJK896),主持人:刘红燕;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2023规划课题“数字经济背景下广东省数字贸易产业升级人才适配性研究”(GD23CJY22),主持人:裴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