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圈下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设计
2024-11-03张玉罗生全吴晓丽左小雨
摘要:以制度设计为切口探寻经济圈下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顺应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整体态势与破解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现实困境的应然选择与实然出路。基于实地调查数据,本研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对经济圈下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设计进行内容、功能、特征上的整体架构,寻求该制度模型内各要素的相互联系与动态耦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顶层设计、中观维系和底层实践三方面探析推进经济圈下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进路,确保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在内容功能上的耦合与更迭、在经济圈内切实得以异地互认与发展、在城乡一体化下得以有效落地与完善,从而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升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与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循环式发展。
关键词: 经济圈;教师队伍建设;制度设计;产教融合;新质生产力;“双师型”教师;教育家精神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10-0065-09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总方向和总要求[1]。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新时代系统优化资源配置与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关乎其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进路与实践效能。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次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为实现上述战略构想,教师作为重要参与者大有可为,且其整体水平直接关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新质生产力形成。然而,调查显示,经济圈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仍面临诸多困境,尤其是教师队伍建设体制机制的不完善,阻滞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鉴于此,本研究充分把握经济圈建设的外部环境作用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改革诉求,以制度设计为切口探索经济圈下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模型及其实践方略,以期顺应职业教育改革国家发展规划、整合区域职业教育资源要素、破解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困境及创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国范式。
一、现实基点:经济圈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完善的背景分析
制度指社会中个人所需要遵守及能为共同体组织运行增进秩序的一套行为规则,可理解为一种正式的制度安排,如宪法、法律与规定,或是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如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2]。职业教育教师队伍IKbsSMHjTfpCJQVPQD4uWON1wwuxLq5grCh6fUZk500=建设制度是贯彻党的职业教育方针、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与规范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具有权威性、稳定性与统摄性的制度安排。而经济圈下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亦有其发展规律与特殊使命,需有与之适配的制度引领与规制,从而全面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经济圈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
为贯彻《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本研究以成渝经济圈建设重要城市之一——Y市的职业院校教师与领导作为调查对象,全方位澄明Y市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阻力点与突破点,进而洞悉经济圈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现状与诉求,以高素质专业化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支撑教育强国战略。在问卷调查上,通过定额抽样从Y市的1所高职院校与6所中职院校抽取1 300名教职员工作为调查对象,共计回收有效问卷1 026份,问卷有效率为78.92%。问卷包含教师基本信息与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现状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性别、年龄、最高学历、毕业学校性质、职称、教师类型、任教学校、教龄、职务、授课类型、所获最高级证书等11个方面;第二部分包括环境创设、专业成长、制度管理、生存状态四个维度,共33个项目。对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第二部分问卷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值为0.928,KMO值为0.847,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在访谈设计上,通过分层抽样从Y市7所职业技术院校与1个教育行政部门选取21位教职员工进行访谈,全面获悉相关主体对经济圈下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认识与建议。
数据显示,当前Y市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尚存在以下发展困境。一是缺乏优质有效的外在环境支持。首先是顶层设计不健全,体现在职业教育政策内容功能不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规章落实难及尊重支持文化环境缺乏;其次是平台支持不充足,体现在物质支持存在城乡差异、校企合作开展难度大与跨校合作形式单一;再次是职教培训体系不完善,阻滞教师专业发展。二是缺乏教师个体的内在意志驱动。教师团队合作上,以教师共同体活动为主,名师工作室和创新平台大赛参与较少;学术研究上,以教改项目为主,教师应用项目和论著类成果较少;发展诉求上,以专业提升和学术提升为主,学历提升诉求不足。三是缺乏系统完善的教师制度引领。教师聘用引进制度上,招聘方式灵活性不足,教师对当前薪酬待遇满意度不高;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上,虽有制度可依,但在升学取向下加强对学生日常管理的同时亦会加重教师工作负担;教师职称评聘制度上,如何将上级部门制定的教师职称评聘制度进行校本转化还有待探究。四是缺乏充足必要的心理疏解路径。部分教师在繁重的工作任务下面临着身心健康不佳的问题,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及院校提供的心理疏解渠道的数量、质量难以满足一线教师的真实诉求。
(二)经济圈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完善的价值意蕴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教育类型,当回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于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多重诉求,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对经济圈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道路的探寻,需顺应国家与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持续改善教师队伍的人员构成与素质水平,建立技艺精湛、专兼结合、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结合上述调查可知,以制度设计为切口探寻经济圈下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进路有其价值依凭。
一是落实教育强国背景下国家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大政方针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相继颁布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为经济圈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制度设计廓清了方向。二是整合经济圈建设背景下区域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丰富资源的绝佳路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丰富的教育资源,推进成渝经济圈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制度设计对于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共治、优化区域教育发展整体功能布局、创生区域校企合作培养师资多元形式、提升区域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三是提升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地方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整体质量的实然出路。当前,我国城乡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城乡差异大,致使县域内职业院校教师发展面临强提升诉求与弱资源配置的现实困境。就此,推进经济圈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制度设计,有助于优化城乡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职业院校教师差距与整体提升区域职业教育质量。四是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职业院校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适配路径。乡村全面振兴,不应局限于任何内部要素的简单“加积和”,而应实现乡村全领域、全地域、全时域的系统性振兴[2]。故经济圈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制度设计,当顺应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战略要求,正视城乡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差距,挖掘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与改善教师生存状态的乡土资源,创生由上至下与由下至上相贯通的立体化、本土化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范式。
二、逻辑理路:经济圈下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制度设计的整体架构
充分把握经济圈下职业教育发展的空间逻辑与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逻辑,构建经济圈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制度模型,并探析其运行机理与澄明其本质特征,以期系统优化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设计框架与组织运行方式。
(一)内容结构:寻求经济圈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制度的多维耦合
制度是人为设计且用以形塑人互动关系的约束或博弈规则[4],主要包含正式的规制、非正式的约束及其实施特征三部分[5]。经济圈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设计,当充分关照制度设计与运行的空间逻辑与质量逻辑,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系统构建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制度模型,实现制度间在内容、功能、特征上的多维耦合,充分释放央地互动的引领效应、区域联动的辐射效应与城乡流动的示范效应,具体如图1和表1所示。其中,基于教师专业发展历程,经济圈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制度主要由教师的准入制度、招聘制度、管理制度、培养制度、考核制度与激励制度六部分构成。
1.央地互动:中央政府主导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制度的纵向贯通
一是坚持中央统筹与地方落实相结合。经济圈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组织与落实需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纵向贯通机制,由中央统筹规划、省域组织督导与区县落实开展相结合。中央政府加强对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宏观把控,明确职业教育教师工作重点及发展方向,进而发挥引领效应。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中央指示与要求,加强对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管理,做好地方规划设计,进而发挥引领效应。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地方性职业教育教师发展规划,推动职业院校间教师培养交流的联结合作,积极落实各项制度,及时向上沟通反馈信息。因此,经济圈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需切实打通各级行政部门间的层级壁垒,形成目标吻合、结构耦合、职能配合的纵向贯通机制。
二是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经济圈下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本质上是当前我国贯彻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示例,融合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等战略的发展构想。详言之,从上至下贯彻国家战略方针,充分运用经济圈内丰富的教育、科技、人才等资源,建立“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一体化衔接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制度,完善“初任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教学名师”一体化贯通的职业教育教师成长制度链[6],借此以卓越型教师、工匠型教师培养职业教育领域的高素质人才与高技能人才。与此同时,向经济圈内输出的职业教育人才将进一步提升区域职业教育、产业企业、经济社会等的新质生产力,达成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智适应与循环发展。
2.区域联动:经济圈协同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制度的横向融通
一是坚持区域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共治。职业教育作为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产业技术人才的重要支柱,其发展必须以为区域经济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职业人才培养质量,把更多资源投放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7]。因此,经济圈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制度设计,应积极构建区域联动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横向融通机制,有效激活区域发展活力,重构区域产业结构,强化跨区合作交流,提升区域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辐射毗邻地区协同发展。需全面整合区域教育、产业、文化等资源形式,因势利导推进区域职普融通,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区域职业教育决策治理,强化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引领周边地区协同发展,推动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二是坚持推进区域产教融合深度发展。经济圈下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有助于完善“城市带动—产业支撑—市场引导—行业牵头—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产教融合推进机制[8]。其中,职业院校与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9],是推进区域产教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2022年5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国家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因此,经济圈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制度设计,应积极创设产教融合政策环境,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合作从表层合作走向深度合作。如探索“岗课赛证”融合新机制,对接行业领先企业的技术发展和岗位要求,建立职业技能证书、技能大赛标准与专业课程学习的成果转换制度,通过改造企业项目、科技项目,及时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课程教学[10]。
3.城乡流动:不同区域职业院校间教师队伍建设制度的高效协作沟通
一是坚持城乡资源双向流动协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弥合城乡教育鸿沟与赋能共同富裕的重要媒介,其现代化发展是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均衡的价值旨归[11]。因此,经济圈下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制度设计,应积极构建城乡流动的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协作沟通机制,以提升农村职业院校教师综合素质为着力点,发挥城市示范效应,打破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壁垒,实现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双向流动。详言之,通过加大对农村职业院校的经费投入与技术指导、针对性设计农村职业院校教师培训方案、鼓励城乡职业院校合作办学、完善职业教育师资交流机制,以及改变城乡职业教育认识不对等、保障农村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挖掘乡村职业院校教师培养优势等方式,实现对农村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力”扶持与“内力”激活[12]。
二是坚持职业院校贯通衔接生态合作。城乡职业院校、中高职院校之间的贯通合作、衔接育人,是提升区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凝聚力、创新力与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完善经济圈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制度设计,既要着眼院校间的团队合作,也要聚焦院校自身发展。团队合作上,应秉持求同存异的办学理念,避免因盲目追求热门专业而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与院校间生源恶性争夺,可携手打造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共建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库与名师工作室,实现各院校协同发展。自身发展上,秉持精细化管理与人文关怀兼备的教师队伍建设理念,通过完善教师准入聘用制度、管理培养制度、考核激励制度为教师专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提升其职业成就感与幸福感。
(二)运行机理:实现经济圈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制度的要素整合
为提升制度模型中各内容要素的组织运行效能及有效发挥制度间要素动态耦合的系统作用,有必要进一步澄明经济圈下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制度设计的运行机理。就此,在充分把握经济圈下职业教育发展空间逻辑的“表”与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质量逻辑的“里”之要求及关系的前提下,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视域透析该制度运行的内在机理,具体如图2所示。
1.宏观层面:形成中央—地方—院校三维一体的上下贯通制度运行大循环
在央地互动、区域联动与城乡流动共同作用下,经济圈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得以实现从中央到地方再到院校的贯通与执行。首先,中央主导推动加强顶层设计,促进政策体系与地方实际耦合协调,建立政行企校密切配合、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推进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上率先突破、示范引领,形成制度供给充分、条件保障有力、产教深度融合的良好生态[13]。其次,地方根据经济圈内经济社会发展特色,创新落实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构建区域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协作共同体,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区域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新格局。最后,职业院校配合中央与地方的领导管理,接受政府、企业、社会等主体的监督,明确其教师培养定位,打造校本化、人性化、特色化的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实现城乡教师培养培训资源的共建共治共享。
2.中观层面:形成经济圈下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四维一体制度运行中循环
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在职业教育治理中,凭借其优势资源相互协作,但我国职业教育管理目前主要采取的仍是政府指令推动、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此模式有碍不同主体对于关键优势资源的配置权利的使用,从而阻滞彼此间关键优势资源的供给、交换、流动与关联[14]。因此,经济圈下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制度设计,不仅要纵向考虑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行政隶属的制度运行条件与要求,也要横向考虑经济圈内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的共同参与。具言之,充分利用政府的公共财政、公共资源与公开权力,企业的前沿技术、实践平台与专业人员,行业内部的行业信息、行业经验、规范标准,以及职业院校的技能人才培养、新兴技术研发、社会服务创新与优秀文化传承,实现主体间信息资源的互融互通,谋求职业教育教师发展共识,多路径、高质量开展政企合作、校企合作、行企合作。
3.微观层面:形成教师准入、招聘、管理、培养、考核、激励一体化制度运行小循环
制度的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实现有赖于制度间的协作耦合。经济圈下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制度设计,当在制度内容上寻求各要素的科学性、伦理性与可执行性,以及各要素间的协调与互促。依循教师培养管理的一般历程,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点,充分吸纳经济圈内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杰出经验,构建集教师资格准入、招聘、管理、培养、考核与激励于一体的制度体系,畅通教师职业发展路径,改善教师生存发展境遇。详言之,一是持续优化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与“双师型”教师认定制度,科学认证职业教育教师资格,严把职业院校教师准入关;二是因地制宜落实教师聘用引进制度与教师编制管理制度,改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把好职业院校师资聘用关;三是优化教师人事管理制度、组织管理制度与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凸显科学性、针对性与人性化,重视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关;四是创造性实施1+X证书制度、教师教学培养制度、教师实践培养制度与继续教育制度,提升教师理论与实践水平,守好职业院校师资质量关;五是针对性完善职称评聘制度与工资绩效考核制度,分层定级与督促引导,把牢职业院校师资考核关;六是改进激励型薪酬制度、弹性福利制度与荣誉制度,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严把职业院校教师激励关。
(三)本质特征:实现经济圈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系统的和谐共生
一是从空间逻辑来看,凸显了经济圈下职业教育发展内部内容要素与外部环境要素的动态共生。基于耦合理论视角,职业教育发展和外部环境交互所形成的共生模式与环境,具备要素间合作内容的关联、合作功能的协调、合作形式的多元等耦合特征[15]。如以产业链与人才链为导向,应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数智技术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生产与流通,升级适配市场与院校发展的专业链,形成数字化转型与广区域辐射的教育链,进而实现产业链需求结构和人才链供给结构之间的全方位衔接。经济圈下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制度设计,在共建共享共研共赢的理念基础上,锚定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现状改善,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统筹协调政府顶层设计、地方行动计划及学校自主管理,通过政—行—企—校四方联动,集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遵循“过程同治”—“发展异质”理念,实现央地互动、区域联动和城乡流动,形成多主体参与的跨区域职校教师发展共同体。
二是从质量逻辑来看,突出了经济圈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实用性与人文性特征。高质量是经济圈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制度设计的质的规定性,表征为实用性与人文性的耦合。其中,实用性是制度设计的基本前提。囿于培养成本和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当前经济圈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存在“数量不足、来源单一、校企双向流动不畅、结构性矛盾突出、管理体制机制不灵活、专业化水平偏低”等问题[16]。该制度设计充分整合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强化师资队伍组织管理,突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破解当前区域内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针对性与指导性。而人文性则是制度设计的鲜明底色。该制度的设计实施,对教师生存意义的认识不局限于指向学生发展与促进社会进步[17],而以广大教师最为关心的利益需求为突破口,实现从物质关怀到生命关怀的过渡,排解其职业倦怠心理,使广大教师真正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三是从空间逻辑与质量逻辑的耦合来看,彰显了经济圈下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制度设计的“善治”价值理性。“善治”是促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教育“善治”目标的实现有赖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现代化的实现又指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经济圈下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设计遵循纵向贯通、横向融通与协作沟通的建构逻辑,涉及多区域、多层级、多主体、多环节、多要素,旨在推进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调查发现,主体权责不明导致的“制度虚置”“制度空转”问题,是制约当前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诱因。故该制度设计不仅要确保权责事项明确与权责关系清晰,也要增强制度间的关联性和协调性,实现制度组织运行的各司其职与上下贯通,即中央层面做好统筹规划、省域层面落实指导监督、区县有序落实开展,充分发挥各制度的引领效应、辐射效应与示范效应。
三、实践进路:经济圈下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制度落地的统筹协调
经济圈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面临诸多发展机遇,尤其是多元主体协作与丰富资源供给可为制度设计与实施带来诸多可能性,但同时也为制度的有效运行带来巨大挑战。对此,基于空间逻辑与质量逻辑的耦合,寻求制度在顶层设计、中观维系及底层实践层面上共同发力,构建“央地互动—区域联动—城乡协同”下政—行—企—校有效协作的落实机制,充分发挥经济圈内各要素对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制度运行的积极作用。
(一)顶层设计:确保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在内容功能上的耦合与更迭
制度在社会中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建立一个有助于人们互动的稳定结构来减少不确定性[18]。从经济圈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制度模型来看,各项制度的科学拟定与贯彻落实,需聚焦经济圈下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从中央到地方强化宏观调控,提高政策供给质量,切实担负起统筹督导职责,分层分类突破重点问题,科学指导各参与主体有序参与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突出制度设计的正确价值导向,以宏观政策引导师德师风建设。严守职业院校教师准入门槛,将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作为聘用引进的第一指标;优化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分层次、分专业、分阶段对教师进行师德师风教育;强化职业院校教师党支部建设作用[19],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保障机制,坚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引导广大教师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二是深化职业院校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提升经济圈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整体质量。教师人事制度是指与教师聘用、准入、发展、考核、激励等相关的制度安排和管理活动的总称[20]。充分整合经济圈内有利于职业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有益资源,依循自上而下的方式动态调试制度的内容形式,如中央科学拟定职业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总体目标,分层分类制定教师准入标准体系、“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中高职教师分类管理制度、职业院校教师考核激励制度等国家标准,为地方与院校制定具体标准和指南提供依据。
三是优化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改善城乡职校教师经费配置结构。调查发现,经费不足是限制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校企合作开展、兼职教师聘用、教师培养培训等方面。对此,首先,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支出责任划分及各级各类教师队伍建设项目经费投入标准,制定严格的经费管理制度,搭建经费使用督查平台,以解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不担当、不作为等问题;其次,科学调适城乡职校教师经费配置结构,加大对师资力量不足、师资水平不均衡地区的财政投入倾斜力度,保障其基础设施建设、校企合作开展与创新平台搭建,促进经济圈下职教教师队伍均衡发展,实现城乡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与中高职、职业本科校际合作共赢;最后,构建经济圈下地方政府主导、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教师经费筹措机制,引领社会相关企事业单位有序参与教师队伍建设,减轻政府与职业院校的资金筹措压力。
(二)中观维系:确保制度在经济圈内切实得以异地互认与发展
经济圈建设为区域优质资源整合与产教融合发展提供融合共生的大环境,促使职业教育“自系统”与社会“超系统”协同互促[21],有助于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制度得以异地互认与发展。
一是发挥经济圈的空间辐射效应,建立区域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资源库。经济圈下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制度的推行落地,应面向区域产教发展需求建立资源整合平台,实现职业域和教育域资源的有效配置。在教师资源整合上,构建跨省市、区县、院校的师资库对教师队伍进行联合管理,实施地方院校联合培养教师体制,以院带校、“1+N”高职带中职,制定责任明晰的管理制度,落实教师双向交流制度,重建指向学习共同体的职校教师发展生态。在软硬件资源上,各职业院校可基于新兴数字技术搭建教师数字智慧学习云平台,以及组建相应专业核心团队,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创建实践平台、合作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实现专业核心资源的创新转化。
二是发挥经济圈的产业集群效应,以产教融合助力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产业集群是对某些相近或相似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趋于集中经济现象的理论描述,而产业集群效应则是产业集群为所在区域经济带来的效益和影响,主要包括外部经济效应、深化分工效应、竞争协作效应、知识创新效应与区域品牌效应[22]。经济圈内优势产业的集聚,无疑能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与职校教师培养提供丰富资源与场域。不过,该制度的推行与落地,需降低产教融合场域的排他性,减少“离场”状态,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与区域高端人才集聚而产生的积极效应,如磁场效应、根植效应、激励效应、群体效应和自强效应[23],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充足的实习实训资源。
三是发挥经济圈的区域协作效应,寻求区域内职业教育教师制度的互认发展。制度的推行与落地关键在于提升两地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制度间的匹配性和关联性,提高制度本身所蕴含的问题解决能力。对此,一方面,两地应就教师资格准入、聘用考核、培养培训等内容的认证标准和评价指标达成统一,实现跨区域、跨院校的教师职称评聘与学习培训成果互认,促进教师区域流动发展;另一方面,区域教育主管部门应拓宽引才聚才渠道,实施两地校企双向流动制度和兼职教师选聘制度,建立校企人才共享机制,扩大区域高质量教师资源库。
(三)底层实践:确保制度在城乡一体化下得以有效落地与完善
加快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与赋能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抓手[24]。如何顺应国家发展战略与正视城乡教育发展差距以有效落实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切实关乎教育公平正义的实现与区域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一方面,实现职业教育发展要素城乡间自由流动,为制度落实提供活力。推进城乡软硬教育资源的跨校融通,实现职业院校教师内驱力与外驱力的双向提升。一是加快落实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实行“轮岗”“支教”等交流制度,鼓励教师参与区域城乡间流动教学,名师队伍发挥模范引领作用,改善乡镇职业院校教师长期封闭性问题,确保其能“走得出”与“留得下”。二是加大乡村职业院校教学设施、培训实践基地等硬件资源的投入力度,为教师搭建信息交流服务平台,扩大资源共享辐射面,缩小城乡地域差距,为乡镇职业院校落实教师队伍建设制度提供可行性条件。
另一方面,推进城乡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制度一体化,为制度落实夯实基础。城乡职业院校在教师准入、招聘、管理、培训、交流、考核、退出等环节的制度尚不完善,教师职业成就感较低、心理压力较大,教师队伍建设质量及结构问题较为突出。就此,关注乡镇职业院校教师生存境遇,推进城乡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制度一体化,为广大教师职业成就感的获得与提升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推动城乡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共建共享共治机制建设,提升城乡职业院校教师管理效能。一是实现城乡职业院校教师聘用标准的相对统一,健全教师资格认证审查机制与“双师型”教师认定机制。二是完善职教教师编制制度,确定城乡中高职教师编制匹配标准,打破城乡教师编制层级化、区域化差异,实现城乡教师编制统一管理[25]。三是为乡镇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创设有利条件。除政策、人力、物力、财力的扶持外,还需明确乡镇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职责,避免过度化、形式化的工作安排,切实为教师减负,为教师参与“国培”“省培”“县培”计划留足时间。可构建城乡职校教师培训共同体,组织县域职业学校联盟,定期与省、市域职业院校、师范院校学习交流。四是加快推进城乡职校教师薪酬制度和激励制度一体化建设,科学设计城乡教师薪资待遇,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同时,乡镇职校针对性完善教师荣誉制度,优化荣誉审核管理机制,分层分类给予教师相应荣誉,增强乡村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柳海民,邹红军.高质量:中国基础教育发展路向的时代转换[J].教育研究,2021(4):11-24.
[2]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M]//[英]罗纳德·H.科斯,[美]阿曼·A.阿尔钦,[美]道格拉斯·C.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375,378.
[3][25]王志远,朱德全.职业教育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证成与发展路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205-212.
[4][18][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6.
[5]沈璿.师道与师德合一:构建教师专业伦理制度的理性探索[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36.
[6]焦笑丛.中国式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时代意蕴、逻辑遵循与行动方略[J].职业教育研究,2024(4):12-18.
[7]高健,周志刚,潘海生.新时代背景下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路径研究——基于复杂系统的分析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8(7):1-6,15.
[8]朱德全,熊晴.共享式发展:职业教育服务共同富裕的四维统筹制度设计与实施路径[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2):147-158.
[9][1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22-12-21)[2024-03-31].https://www.gov.cn/zhengce/2022-12/21/content_5732986.htm.
[10]王振洪,惠朝阳,田宏忠,等.落实“三融”战略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2):5-14.
[11]祁占勇,王羽菲.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与行动逻辑[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67-77,194.
[12]谈卓林,朱德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融合治理的社会逻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0):62-70.
[14]古翠凤,朱靖雯.“双高计划”引领下高等职业教育多元治理主体的资源依赖关系研究[J].职教论坛,2023(6):23-31.
[15]刘波,欧阳恩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本质、特征与价值取向——基于耦合理论的视角[J].职教论坛,2021(8):60-67.
[16]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10-18)[2024-03-31].https://www.gov.cn/xinwen/2019-10/18/content_5441474.htm.
[17]林丹,沈晓冬.教师个体均衡发展的逻辑起点探析——基于2020年中国教师职业“健康幸福感”调查[J].现代教育管理,2021(12):70-79.
[19]赵浚.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12):66-69.
[20]朱益明.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问题、思路与建议[J].教育发展研究,2005(17):66-70.
[21]徐小容,朱德全.职业教育质量治理:公共之“道”与理性之“路”[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98,195.
[22]翁良殊.产业集群效应影响因素分析及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17-21.
[23]于斌斌.区域一体化、集群效应与高端人才集聚——基于推拉理论扩展的视角[J].经济体制改革,2012(6):16-20.
[24]谭璐.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内涵、理论预设与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21(12):70-79.
Institutional Design for Building a High Quality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 Team in the Economic Circle
Abstract: Explo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 teams in the economic circle through institutional design is a necessary choice and practical way to comply with the overall trend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and solve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 teams. 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 data,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overall structure from the content, func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stitutional desig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e economic circle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macro, meso and micro, and seeks the interconnection and dynamic coupling of various elements in the institutional model.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further analyzes the practical approach to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e economic circle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op-level design, meso-maintenance and bottom-level practice, so as to ensure the coupling and replacement of the system from the central to the local government in terms of content and function, the mutual recognition and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places in the economic circle, and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and improvement under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so as to deepen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enhance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circular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Key words: economic circl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team; integ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stitutional design;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s; educator spir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