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时代背景下新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4-11-03刘东焦美玲

职业教育研究 2024年10期

摘要:数字时代新质生产力发展为职业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培养新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对这一挑战的积极回应,也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在梳理总结新质技术技能人才核心素养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新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面临的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人才培养内容滞后、人才培养体系片面、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工匠精神培育缺失、“双师型”教师队伍薄弱、产教融合发展乏力等多重困境,探究通过树立职业教育新质人才观、重构课程知识体系、培养综合能力素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工匠精神培育、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优化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等策略,实现新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创新路径,更好地满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新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数字赋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10-0018-05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总结梳理新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特质,探究数字时代背景下新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路径,对解答新质人才培养理论和实践面临的新问题,推动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双向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即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1]。近年来,大数据、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逐渐成为推动产业变革、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引擎。在这一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

新质生产力集中体现了我国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求。其“新”,是较传统生产力而言,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新科技创新为驱动、新人才培养为基础、新产业升级为依托,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其“质”,是在传统依靠资源叠加、规模扩展的“量变”式投入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向创新驱动方式转型升级,形成高质量、高水平、高效能、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提高生产力新水准和新质态。

二、新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素养

生产力包含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要素,而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新质生产力的塑造不但需要科研创新型人才,还需要大规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变革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素养JlYfYcNrBfT/AiNTVsMOwQ==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驱动其内涵不断扩展,升级为新质技术技能人才[3]。新质技术技能人才不同于以往单一的技术人才或技能人才,兼具“技术”与“技能”双重能力[4],不仅需要具备理论层面的专业技术知识,还要具备实践层面的工程能力,突破了技术与技能之间的传统壁垒,将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有效运用到产业发展实践中,为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5]。

新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复合知识、综合能力和品格素质。其中,复合知识涵盖了专业性知识、工具性知识和相关性知识。技术技能人才首先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性知识,在院校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与产业需求对接,实现“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创新实践”的层级递进。随着大数据、大模型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快速涌现并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新质技术技能人才还应在专业知识之外掌握必要的工具性知识,如大数据治理知识、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等。此外,学科交叉领域的融合日益加深,特别是在新质生产力核心产业领域中,这一趋势表现得尤为显著。因此,新质技术技能人才不仅要充分掌握专业领域的知识,还应掌握交叉专业的相关知识,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能够突破领域壁垒,打破思维定式,整合跨领域资源与技术,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

数字时代背景下,新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掌握复合知识的基础上,还应具备全面的综合能力。一是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有效运用数字技术手段开展持续学习的成长心态和学习能力。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质技术的迭代升级,其应用场景和业态不断丰富和深入,为适应这一趋势,新质人才需要具备持续学习的心态和能力,有效运用多种数字手段开展自主化、可持续的学习活动,实现自身知识能力的升级。二是多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的规划、组织、指导和控制等工作统筹能力。数字新技术促进了多专业融合,劳动者通常需要与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团队成员进行合作。因此,新质技术技能人才在复杂分工体系中不仅承担着劳动节点的功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组织统筹能力。三是整合多领域思想和工具、形成新的认知框架和实践路径的创新能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因为其融合了多学科知识,实现综合应用,如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是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的交叉综合应用。四是将新质数字技术与行业业务深度融合的人机协同能力。新质生产力要求的人机协同不是人和机器的简单替代,而是更强调以人主导、机器辅助、人机联动的新机制。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为典型代表的数字新技术具备强大的行业渗透性。新质技术技能人才应能将新一代数字技术有机集成到特定行业或领域业务中,还可以通过数字平台整合不同资源和技术,推动新质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质技术技能人才还应具备良好的品格。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热爱祖国,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法律准则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研究和实践中理解并遵守相关规范,践行工匠精神;具有集体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能够理解和承担个体、团队成员及负责人的角色并发挥作用;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理念,服务社会,较好地适应新质产业的高速发展。

三、新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职业教育需要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结合,培养更多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然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体系、培养模式等方面已经滞后于新质生产力发展,严重制约了新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新质生产力发展亟需新质技术技能人才,但关于技术技能人才的内涵与特征却尚未形成统一、明确的解释和定义,其具体含义更多依赖不同学校和行业依据各自专业的特性和需求进行的自主诠释,从而使得新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存在偏差和模糊[6]。长久以来,我国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本科层级的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但两者之间的界限模糊,大多数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中将两者混淆,采取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一致的人才培养方案[7],导致人才培养陷入教育同质化误区,无法彰显新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特征。

(二)人才培养体系片面

工业化时代盛行“批量式生产模式”。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职业教育在其实施过程中片面强调普适性,主要沿用“就业导向”的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培养追求狭义的“技能熟练”,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缺少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由此培养的学生虽然掌握了某一特定岗位的技能,但复合性知识底蕴薄弱,创新意识、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不足,无法满足新质生产力对技术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需要。

(三)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多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且教学形式多采用平面说教的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传授,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采用统一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传统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性,无法做到针对性教学,导致部分领悟能力较慢的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效果不理想。

(四)人才培养内容滞后

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存在着密切联系,在培养新质技术技能人才时,应积极创造条件为其提供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知识和能力。然而,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内容与新质产业的需求存在偏差,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先进性不足,未能紧贴新质产业发展及时引入优质资源,且课程内容偏重单一专业领域,多学科跨专业交叉融合课程设置缺失,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当下,相关数字新技术的课程导入不及时,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建设不充分,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相对滞后,难以适应新质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工匠精神培育缺失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侧重于专业技术技能的传授与训练,忽视了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育人宗旨有差距。面对新质产业越来越强调人才综合素质的现实需求,职业素养在新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短板”效应逐渐显现。由于缺乏工匠精神的培育,学生在面对新质产业强调人才综合素质的现实需求时显得力不从心。

(六)“双师型”教师队伍薄弱

2022年,在全国职业院校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55%[8],虽然对比之前增幅明显,但仍存在着总量不足、高层次高素质教师偏少、专任教师“双师”素质不高等问题[9]。当前,职业教育师资大多毕业于普通高等院校,专业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生产实践经验,对产业发展趋势了解不够明确,对新质岗位技能需求的认知不够清晰。虽然职业院校安排部分教师到企业锻炼学习,但受限于企业技能培训平台和培训体系不够完善,以及时间、专业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职业能力提升有限,进而制约了新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七)产教融合发展乏力

推动产教融合、加深校企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加速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举措。虽然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产教融合相关政策与管理机制仍不健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相关政策法规因地而异,纲领性不强,未能起到全面指导的作用。企业是以营利为主要目标的市场经济主体,在没有相应的政策扶持与法规约束下,缺乏融入职业教育的原动力,没有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纳入企业发展体系,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注度和融入度不够,制约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的深度开展。二是校企协同育人契合度不高。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专业设置、技能训练等方面与企业真实需求的关联度较低,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不能充分满足企业用人需求[10]。

四、数字时代背景下新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数字时代,职业教育应在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重塑人才培养理念的基础上,深入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动数字技术赋能新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一)树立职业教育新质人才观

在新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教育应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从内涵层面厘清技术技能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学术型人才的区别与界限,明确技术技能人才的内涵特征,凸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11],将人才培养目标从传统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拓展为复合型高素质新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需彻底摒弃学历至上的刻板印象,职业教育不是终结性教育、低层次教育,也不是学术教育的附庸物,需要认清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所在。以新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作为核心目标,打造“类型教育”+“特色教育”的人才培养路径,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重构新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知识体系

在人才培养课程与知识体系设置上,应彰显新质技术技能的特色,突破固有知识和技能的壁垒,将原有固定的课程体系转型为模块化、可组合的柔性知识体系,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技能相匹配,复合知识与企业需求相契合。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在专业技能领域的交叉融合,将传统的低层次知识积累和简单技能重复训练的职业教育体系向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高阶能力转型升级。完善赛训结合的实践体系,聚焦“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将技能训练与新质产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把握人才培养质量关。对实践条件要求严苛的专业,还应加速构建虚实融合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以企业典型生产实践项目为载体,利用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新型数字技术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推动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三)数字技术赋能新质人才综合能力培育

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职业教育在传授学生复合性知识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不仅强调学生应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良好技术技能的“硬素质”,还应注重“软素质”的培养,如可持续学习与发展能力、组织与统筹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人机协同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品格素质,如职业道德、集体意识、工匠精神等,确保学生适应新质产业的快速发展,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精神风貌投身国家社会建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

(四)发挥数智潜力,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职业教育应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数字技术,发挥数智潜力,赋能人才培养全过程转型升级。在教学环境方面,可以利用元宇宙、数字孪生、AR/VR等数字技术,建立虚拟仿真教学空间和数字化学习空间,将传统平面叙事的教学形式转变为立体多维的教学场景,增强教学互动性和个性化。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教学助理数字孪生模式,为学生开展伴随式教学辅导,为覆盖全员的自主化、个性化学习提供有力支撑。采用大数据技术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动态采集,形成教学大数据,相关教学信息可以通过数据共享等形式互联互通,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机融合性。

(五)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数字工匠”

新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工匠精神的主要传承者、实践者、创新者,职业教育应高度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要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原则,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深度融合。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课程教学、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实现整体育人的协同效应。随着数字技术与全行业领域的广泛融合,应大力推动“数字工匠”队伍建设[12],培养既具有现代工业技术技能水平,又掌握网络化、智能化技能,在职业发展中贯彻工匠精神,运用数字技术推进传统产业变革升级的复合型新质技术技能人才。

(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新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应积极探索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利用数字技术拓展教师培训形式与内容。通过构建信息化数字化培养与交流平台,为职业教师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灵活多样的成长渠道,拓展教师能力提升的时空维度;同时,鼓励企业专家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实践导师,促进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的人才共享和队伍共建,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规模。另一方面,推动建立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培训评价组织等多元参与的“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建立并完善教师素质能力评价与奖励机制,推进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的考核办法,动态、持续地对“双师型”教师进行评价,并通过多元化奖励机制,激励“双师型”教师不断进步。

(七)优化产教融合运行机制

新质生产力时代,职业教育应当持续优化、完善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借力数字技术推动新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13]。首先,推进产教融合制度顶层设计优化。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制度为基础,强化国家与地方产教融合政策的协同性。结合产业发展和职业院校具体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门性法规,进一步形成政策合力。其次,以数字技术驱动“一体两翼”产教融合,进一步激活产业教学资源要素,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产业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14]。结合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不断更新的技能需求,校企双方联合规划技能发展教学体系,开发专业核心课程与实践能力项目,构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认证体系。再次,建立多主体深度参与的产学研协作交流机制,构建高质量数字化协作平台,整合多方资源和人才供需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进一步提升校企合作效果,更好地推动产教融合发展,为培养新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赵玉洁.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生产力”[EB/OL].(2024-05-20)[2024-07-01].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4/0520/c40531-40239148.html.

[2]习近平.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 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3-09-10(01).

[3]牛同训.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何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15):3-12,46.

[4]冒莉.高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格的分析维度及实现路径[J].职教发展研究,2023(4):72-77.

[5]郭轶锋,高珂.新质生产力条件下技术技能人才能力培养的挑战与对策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10):34-40.

[6]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EB/OL].(2024-02-01)[2024-07-01].https://www.gov.cn/yaowen/lie biao/202402/content_6929446.htm.

[7]郭燕,王强,方绪军.职业教育专业适应性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应然选择[J].成人教育,2021(12):65-72.

[8]王兴.职业教育类型发展:现实必然、价值取向与强化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6):43-48.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职校专任教师达129万人 “双师型”教师占比过半[EB/OL].(2022-05-24)[2024-07-01].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4 87/mtbd/20 2205/t20220524_630038.html.

[10]温伯颖,胡业华,孟庆国.新时代职教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J].职业教育研究,2022(1):15-20.

[11]马陆亭.新时代高等教育的结构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21(9):18-24.

[12]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024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EB/OL].(2024-02-23)[2024-07-01].https://www.gov.cn/lianbo/bu men/202402/ content_6933541.htm.

[13]杜福磊.高职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建构探索[J].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53-57.

[14]郭晗,侯雪花.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理论逻辑与路径选择[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4(1):21-30.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New Quality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in the Digital Er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the digital era brings new challenges to vocational education. Cultivating new quality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is a positive response to this challenge, it is also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promote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Based on summarizing the core literacy of new quality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the paper aims at the multiple dilemmas faced by the current cultivation of new quality talents, such as vague talent cultiviting objectives, lagging cultiviting content, one-sided talent cultiviting systems, monotonous talent cultiviting mode, lackY4tzD4QtAi/Ncn9cONUpqA== of craftsmanship spirit cultivation, weak double-qualified teacher teams and inadequate integ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and then explores the innovative path of cultivating new quality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by establishing new view of talent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reconstructing the curriculum of knowledge system, cultivating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and qualities, reforming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ship spiri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ual-qualified teachers and optimizing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integ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better.

Key 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new quality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vocational education; digital empower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