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高中英语文学语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实践策略

2024-11-02范烨

教学月刊·中学版(外语教学) 2024年10期

摘 要:高中英语文学语篇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元素,其教学非常适合渗透美育。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挖掘美育元素,培养审美意识”“模拟文学语境,丰富审美体验”“培养批判性思维,感知审美的多样性和相对性”“实施跨学科整合,拓宽审美视野”等策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综合素养。

关键词:文学语篇教学;美育;高中英语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学生要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知和体验英语语言的美”,“理解和欣赏英语语言表达形式(如韵律等)的美”,“观察和赏析语篇包含的审美元素(形式、意蕴等),获得审美体验,形成对语言和事物的审美感知能力”[1]。渗透美育已成为高中英语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英语学科的教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元素,这尤其体现在文学语篇中。英语文学语篇涵盖了经典小说、诗歌、戏剧等多种文学形式,往往在字里行间体现出语言之美、主题之美、人物之美、情节之美、文化之美和思维之美,其教学非常适合渗透美育。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英语文学语篇的教学往往偏重于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其内在的美学价值。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要深入挖掘英语文学语篇中的美育元素,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引导学生从语言、结构、主题等多个层面去欣赏文学作品,在阅读、分析、讨论中感受文学作品之美,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帮助学生体验美进而创造美。

下面,笔者以译林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英语》必修二Uint 4 Exploring literature 中 Extended reading 板块的“The Old Man and the Sea (Excerpt)”为例,探究在高中英语文学语篇的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实践策略。

一、挖掘美育元素,培养审美意识

(一)人物形象剖析

在“The Old Man and the Sea (Excerpt)”中,老渔夫Santiago尽管年老,但他却能以一己之力与大自然抗争,彰显了人类内在力量的伟大。在捕鱼的过程中,他运用智慧,突显了人类的理性光辉。更重要的是,面对困境他始终乐观坚韧,即使失败也保持尊严,展现了人类内心的强大。他的形象融合了力量、智慧与精神的美,深深打动了读者,是文学中不可多得的硬汉典范,传递着坚韧不拔、永不言败的美育价值。教师可以通过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设问,引导学生开展Santiago人物形象剖析,感受人物的鲜明个性,从而培养其审美意识。

【教学片段1】

教师让学生朗读Santiago与大鱼的前三轮斗争,并完成表1(表格中斜体部分为学生填写的内容)。

在学生完成表格填写后,教师要求学生开展分组活动,并给不同的组发放印有不同问题(Q1~Q4)的卡片,引导他们开展组内讨论,探讨作者在文中塑造的Santiago人物形象。

Q1: How would you describe Santiago’s physical state after his first three rounds of struggle with the fish?

Q2: What spiritual qualities does Santiago maintain despite his physical condition?

Q3: What kind of personality does Santiago show?

Q4: Can you think of any other literary characters who share similar qualities with Santiago?

这些问题层层推进,有助于揭示Santiago的人物形象。Q1要求学生描述Santiago在与大鱼斗争后的身体状况,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细节,从而直观地感知Santiago的身体疲惫与伤痕累累。Q2要求学生回答在如此身体条件下Santiago仍然保持着怎样的精神特质,引导学生思考人物的内心世界,促使学生理解:尽管身体受到重创,Santiago的精神却毫发无损,他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意志坚定,并充满自豪。Q3要求提炼Santiago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到人物的坚韧、勇敢和不屈不挠等品质。Q4要求学生将Santiago的形象与其他文学人物的形象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和评价其性格特点。

(二)主题分析

在英语文学语篇教学中,主题分析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The Old Man and the Sea (Excerpt)”通过描绘人与自然、人与命运的斗争,展现了深刻的美育价值。作品的核心主题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在逆境中的坚韧和不屈,还能激发他们积极面对挑战的态度。这种精神上的美能鼓励学生在遭遇生活难题时保持乐观,勇敢地迎接挑战。

【教学片段2】

在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了“The Old Man and the Sea (Excerpt)”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之后,学生对故事有了整体的了解,在此基础之上,便可开展主题分析教学活动。教师围绕主题设置了一系列的核心问题(Q5~Q7)。

Q5: Did Santiago win in his fight / struggle with the big fish in the end?

Q6: What insights do you gain from his struggle with the big fish?

Q7: How does his firm spirit serve as an inspiration for us in facing our own challenges and difficulties?

Q5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究得出:尽管Santiago最终未能将大鱼完整地带回岸边,但他在斗争中展现出了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精神。Q6旨在让学生通过回顾Santiago与大鱼的搏斗,认识到他与大鱼的斗争不仅是一场体力与意志的较量,更是一场精神层面的对话,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的最好诠释。Q7旨在引导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在面对巨大的困境和挫折时,Santiago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选择了坚持与抗争。他的行为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应该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勇敢地面对并战胜困难。

通过对主题的探讨,学生深入了解了Santiago的挣扎与坚持,认识到坚定不移的精神激励着他直面生活的挑战。这一活动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使他们感受到作品的主题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语言艺术、结构、体裁和表现手法赏析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Excerpt)”在语言艺术、结构、体裁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元素。这些美育元素不仅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美的力量,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领略到作品所蕴含的美育价值,进而培养审美意识,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和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片段3】

教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语篇,提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记出自己认为可以体现作者写作特色的语言,并小组讨论教材选取的这段文本是如何通过语言来传达情感、描绘场景和塑造人物的。同时,教师提出问题(Q8~Q10),从生动的比喻与形象的描写,简练、明快、有力的语言风格特点,语言与人物的性格、内心世界等方面层层推进,帮助学生挖掘作品的语言特色。

Q8: What do the old man, the big fish and the sea compared to in the novel?

Q9: What do you think of Hemingway’s writing style? Use examples from the excerpt to support you view.

Q10: Why does the author spend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writing on portraying the old man’s speech and inner thoughts?

学生完成对三个问题的讨论,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特点,并探讨作品的表现手法及其对主题表达的贡献。讨论结束,教师用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总结,并强调作品在语言运用上体现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而水下的部分由读者自己去想象和补充。

这样,教师通过对作者语言特点的分析,引导学生发现海明威是如何用简练、含蓄的语言来传达深层的情感和意义的。

二、模拟文学语境,丰富审美体验

文学语境是指文学作品所营造出的独特环境和氛围,它包含了作品的情感色彩、人物形象、社会背景等多元因素[2]。在文学语境中,读者能够深入体验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与思想,感受作者的艺术匠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在教学中模拟文学语境,一般可以采用场景布置与道具使用、音效与视觉辅助、角色扮演与互动体验、情感引导与语言渲染等策略,让学生如临其境,增强对作品的审美体验。

【教学片段4】

在带领学生探讨了人物性格、语篇主题的基础上,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所选关于Santiago与大鱼搏斗的七个回合的选段,并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在学生大声朗读的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大海波涛汹涌的视频,并辅以海浪声、海鸥叫声等音效,使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身临其境地体验作品,对作品描写的画面、表达的情绪、体现的意蕴等获得最直接的感官体验。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扮演Santiago、big fish等角色。学生通过台词、动作和表情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驱动自己的想象,与审美对象发生了情感上的共鸣,进一步丰富了审美体验。在学生完成角色扮演后,教师通过问题(Q11~Q14),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在文学语境模拟中的感受和体验。

Q11: How did you feel while you were role-playing?

Q12: Which scene made you feel really emotional?

Q13: Did the role-playing give you a new way of thinking about the characters or the themes in the work?

Q14: What did you learn from the role-playing that you can apply to real-life situations?

审美体验从直觉出发,但它不可能停留于单纯的直觉感受,也不应止步于想象和移情的介入,甚至不应当满足于情感的净化和灵魂的升华,它还应当渗透着理性的认知,折射出智慧的光芒[3]。所以,Q11~Q14的设置就非常重要。通过学生对Q11~Q13的回答,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是否对角色产生了情感共鸣,以及角色扮演对他们产生了哪些具体的影响。Q14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人生阅历,与Santiago或者说与小说作者海明威的情感产生共鸣,产生自己的反思体验。

三、培养批判性思维,感知审美的多样性和相对性

美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文化、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面貌。多元审美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审美领域和丰富的审美体验,而批判性思维则使我们能够对这些体验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The Old Man and the Sea (Excerpt )”本身无论是在语言风格还是在主题上,都展现了深刻的审美多样性。而不同读者因文化背景、生活经历等的差异,对作品产生多元解读,进一步体现了其审美多样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辩论以及撰写评论文章等方式,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感知审美的多样性和相对性,欣赏和理解不同的审美观点并思考出现不同审美观点的原因和意义,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独特审美体验。

【教学片段5】

在教材所选语篇的最后,Santiago在连续七次失败后的内心独白仍然是“I will try it once again.”。对此,教师提问学生:“Should Santiago continue to fight with the big fish despite the fact that he has lost seven rounds?”教师给予学生时间思考,然后,根据学生的观点将他们分成两组,要求他们就自己的观点展开辩论。正方认为Santiago应该继续搏斗,体现其不屈不挠的精神;反方则认为Santiago应该适时放弃,避免无谓的牺牲。在辩论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大部分学生认为:Santiago作为渔夫,其职业精神要求他坚持到底,不放弃任何一次捕鱼的机会;与大鱼的搏斗是他与命运、自我的较量,放弃意味着向命运低头,失去尊严;在搏斗过程中,他展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和智慧,这也是他人生价值的体现。有部分学生认为:Santiago年事已高,体力有限,继续搏斗可能危及生命,得不偿失;大鱼是大自然的恩赐,他应该尊重自然,避免过度索取,同时适时放弃也是一种智慧,他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自我价值。辩论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讨论,分析双方观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并探讨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权衡坚持与放弃。

辩论的过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既锻炼了逻辑推理和问题分析能力,也通过观点碰撞与交融,拓展了思维。同时,活动也促进了多元审美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从多角度审视作品,形成独特的审uXlqVGPX3UmsvjQw90sAsQ==美观念。这样的辩论活动让学生感知审美的多样性和相对性,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素养。

四、实施跨学科整合,拓宽审美视野

跨学科整合,有利于打破学科壁垒,使学生得以接触更多艺术形式,拓宽审美视野,丰富审美体验。同时,跨学科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与创新能力,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新颖观点。在高中英语文学语篇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一系列融合不同学科内容的读后创新活动,实现不同学科审美教育的整合。

【教学片段6】

课后,教师布置两项作业,让学生二选一完成。

作业1:创作一幅与“The Old Man and the Sea (Excerpt)”主题相关的美术作品。可以选择素描、版画或综合材料绘画等任何他们擅长的美术形式进行创作,但内容必须体现作品中的核心元素,如老人、大鱼、海洋等,并尽可能展现故事的情感氛围和象征意义。同时,须表达自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感受,例如可以通过描绘老人与大鱼搏斗的场景来表现老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作业2:写一篇关于“The Old Man and the Sea (Excerpt)”所反映的特定历史时期或文化背景的分析文章。收集与作品相关的资料,包括其创作的历史背景,分析作品中反映出的特定历史时期的特点,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生存状态、人的价值观念等。

以上两项作业,将英语学科与美术、历史学科进行整合,使学生或能够以视觉艺术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进一步加深对作品主题和艺术价值的认识,同时提升美术创作能力,或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认识到作品与时代的紧密联系,提升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同时培养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英语文学语篇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载体,而且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在高中英语文学语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语篇的美育元素,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欣赏和理解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使学生感知审美的多样性和相对性,拓宽审美视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32-33.

[2]吴昊.文学语境意义生成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化出版社,2021:2.

[3]熊芳芳.语文审美教育12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43.

*本文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十四五”规划“阅读与教师发展”专项重点课题“学科育人视域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美育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3JS0037)和“指向读后续写能力提升的高中英语阅读课程群建设行动研究”(课题编号:2022JS006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