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接触对留学生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2024-11-02王媛

大学教育 2024年19期

[摘 要]课题组以地方高校留学生为样本展开问卷调查,利用结构方程式分析网络教学环境下跨文化因素对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机制。调查结果表明,留学生的跨文化接触和跨文化敏感度是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跨文化敏感度对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跨文化敏感度在跨文化接触与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效应。因此,高校应注重有意义的网络资源类学习环境的建设,积极融入跨文化敏感度培养内容,以提升留学生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

[关键词]留学生;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网络环境;跨文化接触;跨文化敏感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9-0084-04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要求。新时代下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更坚定了传统的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走向汉语教育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智慧教育。如何办好来华留学生的智慧教育,关系到我国国际教育能否向先进化、智能化、智慧化发展。当下来华留学生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网络环境下的自学效果不佳[1]。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提出的自我效能感发展而来,它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在网络学习活动中取得成功的信念,是个体对自己使用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或网络通信工具等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直接影响到个体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效果[2]。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研究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当前学术界对影响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研究主要包括内部和外部两个部分。一方面重视内在的情感因素,比如减少学生的学习焦虑、提升学习者个人能力和品质等可以提升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通过外部环境实施干预——提供并完善学生依赖的网络学习环境,强化其与其他群体的互动沟通,以此来提升自我效能感[3]。来华留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其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受到与普通大学生不同的因素的影响。跨文化接触和跨文化敏感度作为留学生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和达成跨文化交际目标的重要内在心理指标,从内、外两方面影响着留学生的跨文化学习,成为跨文化研究领域的主要课题。一方面,留学生参与跨文化交流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文化差异的存在,而个体能否识别和判断文化差异,即是否具有跨文化敏感度,被认为是影响跨文化适应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网络突破了空间限制的障碍,为不同群体间的跨文化接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来华留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得跨文化信息、进行跨文化学习,与学校管理者、教师和中国学生等进行跨文化人际互动。这种学习、信息的获得、人际互动都是跨文化接触的具体形式。因此,有必要考察跨文化相关因素对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作用机制,并以留学生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

鉴于此,本研究基于跨文化视角从内、外两个方面考察影响留学生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及其影响作用机制,为提升留学生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提供对策。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某些地方本科院校留学生为研究样本,发放了380份问卷,回收了350份,有效试卷294份,有效回收率为84%。其中,受访学生样本中男生占比58.4%,女生占比41.6%。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工具包括:(1)跨文化接触量表,主要参考彭仁忠和吴卫平编制的量表[4],共30题;(2)跨文化敏感度量表,以Chen和Starosta编制的跨文化敏感度测量量表为基础[5],包括移情度、交际参与、尊重差异三个维度,共15题;(3)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主要参考谢幼如等编制的量表[2],鉴于本研究重在考察影响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所以不划分具体内在结构,共5题。

三个量表的50个题项构成了本研究拟采用问卷的原始问卷池。根据问卷题项的内容分析及小范围的预调研情况,课程组对题项进行了精简,剔除了有歧义、区分度不高及信度较差的题项,最终剩余18个题项。问卷整体的Cronbach's [α]为0.922,且各因子的Cronbach's [α]均超过了0.7。

(三)数据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26.0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采用AMOS 26.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建模,对其中的中介效应则采用Bootstrap方法检验。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跨文化接触和跨文化敏感度均是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利用SPSS 26.0进行量表的效度分析,表明收集的数据适用于因子分析(KMO=0.93,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小于0.001)。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别抽取8个因子,结果保留了原始数据65.923%的信息量。随后,在8因子一阶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二阶因子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跨文化接触及跨文化敏感度间存在两两之间的正向相关关系(r=0.240,P<0.001;r=0.420,P<0.001;r=0.368,P<0.001)。以往研究指出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中,学习焦虑、个人品质、与他者的互动沟通等是主要因素[2]。基于本研究结果可知,跨文化语境下外部因素的跨文化接触、内部因素的跨文化敏感度也是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二)跨文化接触与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存在相关性

以AMOS 26.0为分析软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验证。从模型适配度来看,本研究所假定的三大变量之间的模型得到了数据的支持,较为契合数据的潜在因子结构(χ2/df=2.692;RMSEA=0.057;CFI=0.913;TLI=0.936;SRMR=0.082)。从影响路径来看(见图1),跨文化接触对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直接影响([β=-0.024])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这说明跨文化接触对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显著。究其原因,可能与网络中的跨文化接触具有积极、消极2种影响有关。

一方面,留学生的网络交流频率越高,其跨文化心理适应状况越好[6]。课题组教师在帮助留学生锻炼语言能力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了解中国的宝贵机会,缓解了他们在学业、社交等方面的跨文化压力。留学生如果在心理上适应于现有的跨文化环境,自然会对现有学习状态形成认可和自信。另一方面,留学生所具有的负性情绪明显多于中国大学生,且情绪波动幅度较大。由于语言交流障碍、学业压力等因素,留学生的思乡情更浓,使得他们更倾于向母语环境中的人或有着相似背景的人寻求帮助。而一味地寻求其他留学生或本国同伴的帮助则会使留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孤独感和焦虑感,一定程度上会在心理方面削弱其的跨文化适应性和学习适应性[7],进而影响他们对自己完成网络学习任务的认知,削弱其完成学业的信心。对此,本研究认为在考察跨文化接触与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时,有必要关注跨文化接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确定。

(三)跨文化敏感度对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起正向预测作用

根据结构方程的影响路径(见图1),跨文化敏感度对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直接影响较显著([β=0.417, P<0.001]),说明跨文化敏感度对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究其原因,在于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之一是调节情感因素[2],而跨文化敏感度是个体参与跨文化活动时能够理解和欣赏文化差异而形成的积极情绪能力,是多元文化环境中重要的个体情感因素。留学生的网络学习归根结底是一种跨文化学习,留学生识别并理解文化差异、建立多元文化身份对跨文化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在跨文化接触环境中,较高的跨文化敏感度能够积极驱动留学生认识、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增强多元文化获得感,进而影响留学生在网络学习中处理异质文化影响、冲击的方式方法。也就是说,具有较高跨文化敏感度的留学生可以一定程度上规避跨文化学习中因文化差异或文化冲突而产生的跨文化学习问题,更适应在华留学生活,对网络学习形成较强的内驱力,从而坚定自身可以完成网络学习任务的认知与信念。因此,跨文化敏感度越高的留学生,其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也越高。

(四)跨文化敏感度在跨文化接触与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根据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见表1)可知,跨文化敏感度对于跨文化接触与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的95%置信区间不包含0,表明中介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鉴于跨文化接触对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直接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可说明跨文化敏感度对于跨文化接触与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是完全中介效应。这一结果证实了跨文化接触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通过跨文化敏感度得以传递和实现的,说明了留学生网络学习的动因和机制。与传统课堂教学截然不同,留学生主导的自主学习模式对网络教学尤为重要。而网络环境产生的物理空间“距离”使得人际互动减少、社交活动受限,这不利于留学生适应目前的跨文化学习。不充分的跨文化接触也会造成留学生主动交际意愿被动减弱,识别、共情文化差异能力被动削弱。与之相对,积极参与网络跨文化接触的留学生,可以充分认识中外文化差异存在的必然性,在情感上可以理解差异产生的社会、文化、历史原因,最终跨越因文化差异引发的跨文化障碍,乐于参与跨文化学习与跨文化交际。这一过程中所养成的积极的跨文化接触态度有助于留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建立自信与乐观,有助于他们保持较高的动机状态、确定清晰的学习目标。因此,跨文化敏感度在网络跨文化接触与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关系中起到关键的中介作用。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第一,网络学习环境下留学生跨文化接触的程度、跨文化敏感度的高低会影响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

第二,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随着跨文化敏感度的提高而提高,跨文化敏感度在跨文化接触与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二)建议

第一,注重有意义的网络资源类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网络学习氛围。网络学习环境作为外部条件,是影响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3]。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能够使留学生更好地、更快地适应数字化时代智慧教育改革下的新型教学方式。因此,当务之急是丰富留学生网络学习资源和建设在线教育课程。目前,国内针对来华留学生国际汉语教育的线上平台建设积累了一定经验,已经建有几个较为成熟的课程资源平台,并被广泛运用在线上混合多元教学中[8]。但从课程的数量和相关学术研究来看,面向留学生的线上汉语资源建设仍处于摸索阶段。具体而言,一方面应从国家层面鼓励国际汉语教师主动投身国际汉语智慧教育。做好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对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意义。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和先进的教学模式是影响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重要因素[9],也是彰显我国教育数字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有必要深化面向来华留学生的高质量线上课程建设,凸显我国国际教育网络环境资源的优质性,借此从根本上推动来华留学生线上教育规模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助力我国新时代教育的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另一方面,应激发国际汉语教师开发国际汉语慕课、微课资源的主动性,提升国际汉语教师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素养。可通过“以赛促改”的形式,为国际汉语教师量身定制高质量竞赛,以国家级赛事为主导、以省级竞赛带动校级竞赛为抓手,激发国际汉语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切实推动国际汉语智慧教育从无形向有形发展,为留学生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提升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将提升留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的目标融入课程内容建设中。根据本研究结果可知,随着留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的提升,其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同步提高;同时,留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跨文化接触也会通过跨文化敏感度正向影响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凸显了跨文化敏感度在留学生网络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应优化留学生线上课程内容,并将其系统融入跨文化敏感度培养中,从情感层面调动留学生参加线上学习的积极性。然而,目前留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培养尚未受到广泛的重视。部分高校通常是将跨文化敏感度的培养寄托在汉语语言类课程上,但是这类课程的实际教学偏重于留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跨文化相关通识类课程的设置不足,不利于留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的培养,因此有必要以提升跨文化敏感度为目标,将有关通识类课程独立出来,积极推进面向留学生的跨文化通识类线上课程的建设。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瑞烽.疫情防控期间汉语技能课线上教学模式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20,34(3):300-310.

[2] 谢幼如,刘春华,朱静静,等.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结构、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30-34.

[3] 谢幼如,盛创新,杨晓彤,等.网络学习空间提升自我效能感的效果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34-40.

[4] 彭仁忠,吴卫平.跨文化能力视域下的大学生跨文化接触路径研究[J].外语界,2016(1):70-78.

[5] CHEN G M, STAROSTA W J.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ensitivity scale[J].Human communication,2000(3):3-14.

[6] 楚亚杰,唐榕蔚.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与跨文化适应[J].新闻界,2020(11):29-38.

[7] 匡文波,武晓立.跨文化视角下在华留学生微信使用行为分析:基于文化适应理论的实证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72(3):115-126.

[8] 文秋芳,杨佳.从新冠疫情下的语言国际教育比较看国际中文在线教育的战略价值[J].语言教学与研究,2020(6):1-8.

[9] 金帷,周曼丽.来华留学教育事业发展趋势与策略选择[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36(4):21-33.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