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核评估视角下具有海洋行业特色的高校质量文化体系构建

2024-11-02曲学智刘俊鹏

大学教育 2024年19期

[摘 要]质量文化建设是持续提升大学教育质量的内生动力,也是新一轮审核评估中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针对当前国内大学质量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缺少抓手、上热下冷、千校一面、缺乏特色等问题,文章以海洋行业特色高校大连海洋大学为例,从精神质量文化、制度质量文化、行为质量文化、物质质量文化四个维度,阐释根植大学特色土壤、自下而上构建质量文化的实践路径,旨在构建具有推广价值的地方行业高校质量文化构建模式。

[关键词]质量文化;海洋行业特色;大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9-0020-04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本科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要适应高等教育转段发展的需求,推动高校积极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大学质量文化。

质量文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土壤,质量文化建设是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保证。当前,很多高校正处于新一轮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关键阶段,对如何构建质量文化、如何将质量文化“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行动自觉”以及如何开展具体工作还存在一些困惑。特别是在质量文化建设过程中如何根植于大学土壤、体现大学特色,如何处理好“制度”与“文化”的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汇聚持续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这些问题需要高校管理者重视。本文尝试以此为突破口,着重从行业特色高校的质量文化建设案例出发,探讨根植大学特色土壤、自下而上构建质量文化的实践路径。

一、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研究现状

20世纪80、90年代,随着大众对高校教育质量保障工作的重视,质量文化的概念被引入高等教育的领域。高等教育质量文化与企业质量文化有较大的相似性。一般认为,20世纪90年代,英国大学校长委员会出版的《高等教育中的教学标准与卓越》正式将“质量文化”概念引入高等教育领域[1]。德国学者埃勒斯在《理解质量文化》中,把质量文化建设分为结构性要素、使能要素、质量文化要素、连接性要素四个要素,质量文化建设就是把各个要素付诸实践的过程[2]。他同时提到,在质量控制过程中,高校应当通过沟通交流,把“自上而下”的外部质量保障与“自下而上”的组织文化要素整合为一个整体。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欧洲国家不尽相同,但高校质量文化的提出背景和现实针对性却又有相似性。质量文化作为新一轮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中新增的审核要素,近年来逐渐受到高等教育研究理论界的重视,这也标志着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保障的关注点逐步从“制度约束”向“文化自觉”转变。但国内关于质量文化的研究与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周廷勇等对质量文化的概念和建设进行了阐释[3]。杜瑞军提出了质量文化建设路径及其与立德树人之间的关系[4]。别敦荣等阐述了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内涵和建设策略,并特别提出高等教育质量文化是高等教育文化的一部分[5]。邬大光提出追求质量保障和标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具有“生态”性质的质量文化[6]。李志义等从新一轮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角度探讨“五自”质量文化建设的方法[7]。

二、当前高校质量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缺少抓手

质量文化作为“无形”的存在,其形成和发展不是暴风骤雨式的,而是春风拂面、润物无声的。然而,对于高校而言,这种无形的属性却使管理者陷入了不知如何开展工作的困境。这导致高校质量文化建设始终处于被动的局面,缺少有效的工作抓手。

(二)高校质量文化建设“上热中温下冷”——“管理者热、教师温、学生冷”

目前,部分高校主要通过印发文件、制定制度等方式开展质量文化建设活动,但由于缺少抓手,且找不准文化建设方向,最终导致管理者和教研人员做得“轰轰烈烈”,而一线教师和学生“冷冷清清”,甚至不知质量文化为何物。

(三)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缺乏学校特色、千校一面

部分高校在质量文化建设中存在认识误区和实践偏差,盲目对标高水平大学而忽视自身办学定位,在质量文化建设上陷入统一的制度框架、标准体系中,无法彰显大学的个性,出现了千篇一律的同质化倾向,导致师生对此不认可、满意度低。

三、具有海洋行业特色的高校质量文化体系构建路径——以大连海洋大学为例

行业特色高校是指行业背景显著、行业特色学科突出,围绕行业需求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周克印等认为,行业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发展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而高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合格的人才,两者虽然具体工作不同,但在质量文化建设方面具有高度同源性[8]。因此,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校质量文化建设应根植高校特色,充分利用其优势学科和办学特色,汲取高校文化中的行业文化养分,不断完善学校的质量文化特色内涵,形成具有民意基础、彰显办学底蕴、师生认可度高的高校质量文化,走出一条适合高校自身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和提升之路。近年来,部分行业特色高校开展了基于自身特色的质量文化建设研究[9-10],也有高校探索了基于地域特色的地方高校质量文化建设路径[11]。但整体而言,行业特色高校质量文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质量文化是由精神质量文化、制度质量文化、行为质量文化、物质质量文化四个要素构成的文化系统[12-15]。这四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可或缺。本文尝试以大连海洋大学为例,从精神质量文化、制度质量文化、行为质量文化、物质质量文化四个维度出发,充分挖掘具有海洋行业特色的高校质量文化中可借鉴的因素,将质量文化理念嵌入日常质量活动,促进大学内部形成师生之间、管理层和学生之间的“质量共同体”意识,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高校质量文化构建模式。

(一)具有海洋行业特色的高校精神质量文化建设

精神质量文化是质量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是质量文化建设的灵魂,但也是目前部分高校在建设中容易忽视的部分。

大连海洋大学形成了“蓝色大学”的办学理念,并塑造了以“海纳百川、行稳致远”为核心的蓝色大学文化特色。近年来,学校提出构建高品质蓝色精神文化体系,进一步弘扬“奔流不息、百折不回”的水的精神和“兼容并蓄、博大深邃”的海的情怀,加强校训、校歌、校史教育,推动师生秉承天道酬勤、海纳百川的传统,持续强化厚德博学、为人师表的教风和明德尚学、志存高远的学风建设,于春风化雨的细微处不断夯实具有海洋特色的蓝色质量文化的根基。

新时代以来,学校以新农科建设为基础,立足海洋强国战略,强化传统文化中的“渔樵耕读”教育,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耕海牧渔”时代内涵,了解海渔精神以及水产精神等,把蓝色海洋精神传授给每一名师生,引导师生共筑“勇立潮头、以苦为乐、战风斗浪”的拼搏精神,并将这种永不放弃、坚韧不拔、舍身奉献的顽强精神带入教师教学中、带到学生学习中,不断丰富蓝色质量文化内涵,提高师生思想素养,夯实其文化基础,营造重视质量、追求卓越蓝色质量文化的浓厚氛围。

(二)具有海洋行业特色的高校制度质量文化建设

格里纳指出,文化不属于技术范畴,但特定的方法和手段可以帮助我们形成质量文化[16]。传统的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建设,也是制度质量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大连海洋大学探索实施了以“学院—专业—课程”全方位递进式评估为核心的质量保障制度,扎实开展了多轮学院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同时不断完善教学督导、教学检查等日常监控制度,实现质量信息的充分利用和质量闭环管理,将制度质量价值文化建设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

作为具有航海类专业的高校,大连海洋大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培训和船员管理质量管理规则》的要求,多年来不断完善具有行业特色的船89d3c420a54aae4aa665d6274352b5254609290ab48d4bdfa2131d41c61646f6员教育与培训质量管理体系,该体系将全校多个职能部门纳入质量管理中,涵盖多项规章制度。航海类专业具有行业特殊性,涉及船员人身安全,因此对质量的管理和控制尤为重要,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为支撑。经过多年宣传,“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改进”等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和各项管理制度已经深入全校师生员工心中。学校在世界海洋日、国际航海日等重要行业节日期间,举办海洋嘉年华、高校城市帆船巡展等特色行业活动,在普及行业知识、弘扬海洋和航海精神等行业精神的同时,一并宣传尊重科学、尊崇规范的制度质量精神和质量文化,注重挖掘追求卓越、勇往直前的积极精神力量,取得了显著效果。

(三)具有海洋行业特色的高校行为质量文化建设

行为质量文化,主要包括在人际关系活动、质量管理活动、宣传教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

从人际关系活动来看,高校的师生关系是一个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一定的学习和研究目标为联结纽带,以探求学问和真理为动力的团体,因此师生之间构成了天然的“命运共同体”。对于质量文化建设而言也不例外,应该激发师生的“质量共同体”意识。大连海洋大学充分挖掘海洋文化和航海文化中的“风雨同舟、和衷共济、休戚与共”精神,在师生间推动形成了“师生共同体”意识,在教学方面形成了相互协作、密不可分、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关系,有效营造了全员共建质量文化的氛围。

从质量管理活动来看,学生应成为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建设的主体。质量文化建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要学习、爱学习、会学习”。为此,大连海洋大学从规范行为的角度出发,从提高听课质量、自习质量、作业质量、实验实习质量、生活质量等方面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增强学生自我学习的内生动力,力争使学生早日达到培养方案中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各项要求,最终成长成才。

从宣传教育活动来看,要通过质量文化要素塑造共享的价值和信念,如塑造榜样人物、强化文化符号,以达到形成正向风气和文化的效果。大连海洋大学的具体措施包括提高优秀教学奖奖金额度,在各类评聘中加大教学效果考核比重,特别是着重宣传优秀教师事迹,从而树立榜样力量,重塑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观和质量观,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引导教师力争优秀、尊重制度、关爱学生。经过学校多年的宣传浸润,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观念已发生转变,回归教学、潜心育人、争创一流、崇尚质量的理念深入人心。

(四)具有海洋行业特色的高校物质质量文化建设

质量文化的发展不应只体现在精神、内涵等“软件”上,还应在高校建筑设施以及实验、活动等“硬件”上有所展现。高校物质质量文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形态,也是学校特色校园文化的直接体现,其不仅体现了学校的审美意向和价值目标,还体现了富有内涵的人文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高校物质质量文化是学校成员智慧、思想和力量的象征,是隐性的教育元素,对增强师生文化自信以及推动人才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连海洋大学打造了蓝色图书馆、“海景房”教学楼等独具蓝色物质质量文化特色的教育教学建筑物,设立了“黑石礁湾·鱼园”、海易集市等供师生体验蓝色物质质量文化的寓教于乐的活动区域,潜移默化地让蓝色物质质量文化思想深入学生内心,彰显了海洋大学的“蓝色”特色。同时在行业特色的基础上,加强对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将蓝色物质质量文化融入教学实验楼、教室等相关教学场所建设中,使师生增强对蓝色质量文化的认识,从而夯实蓝色物质质量文化基础。

四、结语

质量文化建设是推动高校教育质量持续提升的内生动力,是高校的一项长期工作。质量文化建设不能拘泥于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避免过度依赖学校管理者,而应借助高校文化建设力量,激发广大师生内生自觉性和积极性,强化师生共同体意识,共筑具有本校特色的质量文化。

对于行业特色高校来说,质量文化尤其应根植高校特色,汲取高校文化中的行业文化养分,从精神质量文化、行为质量文化、制度质量文化、物质质量文化四个维度,不断丰富学校自身的质量文化特色内涵,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质量文化,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战略支撑和先导力量。

[ 参 考 文 献 ]

[1] 撒丽斯 .全面质量教育[M].何瑞薇,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EHLERS U D. Understanding quality culture[J]. Quality assurance in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2009, 17(4): 343-363.

[3] 周廷勇,周作宇.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理论反思[J].大学教育科学,2018(2):9-18.

[4] 杜瑞军.立德树人: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及价值坐标[J].大学与学科,2021,2(2):89-102.

[5] 别敦荣,易梦春.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及其建设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21,42(3):7-16.

[6] 邬大光.高等教育:质量、质量保障与质量文化[J].中国高教研究,2022(9):18-24.

[7] 李志义,黎青青,宫文飞.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中的质量文化[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4,40(2):19-29.

[8] 周克印,孙彩云.基于行业精神的高校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研究[J].教育评论,2021(12):70-76.

[9] 车琳琳,闫忠红,郭宏伟.高等中医药院校质量文化建设策略[J].中国医药导报,2022,19(6):190-193.

8C50wWIw0xTK4/HquEGM4rjdlietLnyKGROM5B8Xn6s=[10] 刘冰,张璐,张科静,等.纺织行业特色文化在高校质量文化建设中的应用[J].科技风,2020(4):196-197.

[11] 韦文华,马晓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贵州高校教学质量文化的特征和建设路径[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9(1):97-102.

[12] 朱永江.质量文化: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灵魂[J].现代教育科学,2012(7):98-101.

[13] 谷陟云.高校教育质量文化研究:脉络梳理与路向展望[J].高教探索,2021(5):26-33.

[14] 赵高丽,宋军平,傅宇.地方本科院校质量文化的生成要素及建设路径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3,43(8):34-39.

[15] 张蓓.高校质量文化构建探析[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75-78.

[16] 格里纳.质量策划与分析:第4版[M].何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苏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