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目标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建构
2024-11-01赵利红
摘 要:立德树人目标下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构建,将有效实现大学生体育教育、思想教育的多元化推进,增强大学生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的育人能力,为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成长奠定坚实基础。新时期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构建,要在有效解决学科融合体系不完善与教育方法单一问题的同时,采用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及丰富育人方法等举措,持续提升课程思政教育引导能力,实现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质量的进一步强化,满足新时期高校课程思政育人培养的新需求。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052(2024)10-0160-03
引言
现今,立德树人逐渐成为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的主要目标。基于立德树人教育视角推进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实践,则需要通过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培养能力,构建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培养新模式,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育人成果转化能力,实现高校大学生体育教育、思想教育双向协同。
一、立德树人目标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育人要求
新时期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要以立德树人培养为中心,持续加强思政教育实践引领,进一步围绕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建设,推动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多元化开展。有效把课程思政教育内容、教学要素嵌入公共体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让思政教育能贯穿公共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供保障。所以,基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构建,将紧紧围绕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素质教育、体育教育等路线,逐步拓展公共体育育人培养的教育功能,使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能与基础学科、应用学科课程思政教育形成紧密衔接,充分满足新时期公共体育课程高质量推进与课程思政教育多位一体稳步推进的育人要求。2022年5月15日,《光明日报》发表关于《“体育思政”深化综合育人》专题报道的文章提到将文化教育、团队协作、学习态度培养、体育意识等内容,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体系,让思政教育能与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形成紧密衔接,重点体现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利用环境熏陶加深思政教育对大学生的教学影响[1]。体育课程思政的科学内涵体现为教师在充分挖掘体育的德育元素和思政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对课程的合理设计和教学的精心安排,在教学过程中依托运动技能和体育知识传授,实现“以体育人”的课程理念和教学观念[2]。所以,立德树人目标下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构建,要以环境渗透、教育生态建设为抓手,不断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新路径,为高校更好加强公共体育的课程思政教育布局提供保障。
二、立德树人目标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构建的内在支撑
(一)学科交叉多元协同
多元协同教育体系的建设主要体现在教师层面,需要增强思政教师、体育教师与专业学科教师之间的协同教学能力,以推进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实践,通过不同学科教师的教育互动与思政课程教育内容的融合,实现对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生态的建设,将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公共体育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确保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多元化开展。所以,学科交叉多元协同,是立德树人目标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构建的重要支撑,对于拓展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完善课程体系等具有促进作用,能基于课程思政结构串联,更好地提升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的渗透能力,使各个学科教师能与体育教师共同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决策,并以思政教育为引领,持续挖掘公共体育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加强高校对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教育扶持能力,为高校公共体育中课程思政的长效化推进夯实基础。
(二)教育环境因地制宜
建设因地制宜的教育环境,推动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个体化教育引导,根据大学生个体化差异,有的放矢地做好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深化课程教学环境对大学生的教育影响,则是立德树人目标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构建的有力支撑。为此,高校应着力面向校园环境、体育环境建设开展教育设计,把道德思想教育、道德价值观培养、行为道德管理等内容,融入学生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并加强公共体育课程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通过提升大学生道德评价标准,增强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专业素养与道德品质,有效利用环境的耳濡目染,加强对大学生行为纠正。以此,根据大学生呈现的思想道德问题,系统化地做好公共体育的课程思政教育决策,把环境建设与环境引导,作为解决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的重要工具。从而,让环境建设成为提升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育人质量的支撑力,为后续高校公共体育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构建做好充分铺垫。
(三)教学资源有力保障
难有所帮的教育保障,是指从教育资源的运用方面,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提供教育支持,重点面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做好课程思政教育衔接,运用公共体育的线上教育平台建设,加强课程思政教育针对大学生的帮扶能力,有效利用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及线上思政教育资源,创新公共体育的课程思政教育新路径,确保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能采取多种方式推进课程思政教育实践工作,实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与时俱进开展,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高质量推进夯实基础[3]。因此,难有所帮教育保障,实际上是通过思政教育保障体系建设,为公共体育的课程思政教育创造有利条件,提升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对各类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并在提升大学生体能素质及体育知识学习水平的同时,逐步地提升课程思政教育地位,明确以课程思政为引导的公共体育教育路线,为高校更好地加强公共体育的课程思政育人培养夯实基础,满足后续立德树人目标下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构建的多方面需求。
三、立德树人目标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构建的困境
(一)高校公共体育的学科融合教育体系尚未完善
目前,高校公共体育的课程思政教育,主要是基于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运用来推进教育布局。从需求导向来看,依托思政课程教学推进课程思政教育建设,的确能为公共体育的课程思政教育提供教育内容支持,但在教育实践方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却未能与思政课形成深度融合的教育关系。部分高校中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课教育结构相对孤立,导致思政教育资源和内容难以有效融入公共体育课程。换言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未能与思政课程形成学科交叉融合,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构建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部分公共体育的课程思政,虽然在教育实践中基于道德价值观培养进行教育渗透,但由于公共体育学科融合的教育体系尚未完善,使其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缺乏全面性与针对性。最终,降低高校公共体育的教育质量与教育有效性。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环境束缚感较强
高校公共体育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构建,应侧重于加强教育互动性与趣味性,进一步基于倾向轻松的教育环境建设,培养学生对课程思政知识的自主学习探索能力,消除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紧迫感。然而,从现实环境来看,部分高校公共体育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构建,未能将打造宽松的育人环境作为主要内容,而是基于应用学科、基础学科相对高压的学习竞争环境构建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导致学生无法有效地融入公共体育的课程思政学习环境,甚至部分学生对公共体育的课程思政教育存在抵触情绪。长此以往将会降低公共体育的课程思政教育趣味性与互动性,使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质量大打折扣。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部分高校的公共体育学科建设,过于注重课程思政教育“严肃性”教学特征的体现,导致公共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加剧对大学生的教学束缚感,体育课程原有的轻松氛围荡然无存。从而,造成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环境对立,不利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高质量推进。
(三)高校公共体育的课程思政教育方法单一
高校应基于公共体育教育受众的特点,合理地选择课程思政教育方法。但部分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却未能面向课程思政教育做好对教育方法的创新,使部分基于说教式教学方法的教育模式在课程思政教育方面占据主导地位,难以有效地提升课程思政教育个性化教学水平。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育设计来看,部分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往往是按照传统的思政教育逻辑制定教育规划,在教育方法的运用方面也对传统教育方法进行承袭,使部分存在认知差异的大学生,难以有效地针对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知识内容进行消化,不利于课程思政教育的高质量推进。
四、新时期立德树人目标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构建策略
(一)深化高校公共体育的学科交叉融合教育布局
深化高校公共体育的学科交叉融合教育布局,是解决高校公共体育的学科融合教育体系尚未完善问题的关键。高校要以立德树人培养为核心目标,将公共体育与思政课教学进行紧密衔接,充分借助思政课教学实践平台,为公共体育的课程思政教育提供支持,让思政课教学资源与教育内容,能面向公共体育的课程思政做好倾斜,帮助高校更好提升公共体育的课程思政教育内容渗透能力[4]。譬如,在高校公共体育的课程教学实训方面,教师可以基于传统体育文化、体育项目的运用,把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德为行 以学为上的中心思想融入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在体育运动、体育锻炼方面的互帮互助能力,从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多个方面,加强课程思政的教育引领,充分提升公共体育课程教学针对大学生的立德树人培养能力。使高校的体育文化、体育项目,能以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为宣传与设置导向,更好地推进思政教育与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融合发展,实现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实践的双向互补,增强高校公共体育的课程思政教育实践能力,让文化教育成为推动公共体育学科交叉融合的桥梁,进一步增强高校公共体育的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二)打造高校公共体育宽松的课程思政教育环境
打造高校公共体育宽松的课程思政教育环境,转变以往以竞争压力为主的教育模式,就是要把大学生课程思政学习感受、学习体验作为构建课程思政教育环境的重要内容参考,消除课程思政教育对大学生的束缚感,进一步采用柔性策略推进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建设,从而让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能更好融入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实现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构建提供保障。譬如,在高校公共体育的课程教学实践方面,教师可以采取互动式教学引导进行教育设计,将提升大学生道德评价标准、道德行为管理能力作为重点内容,并建立基于课程思政的项目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利用体育互动、体育实训完善各个不同体育项目中的学习任务,并在各项学习项目中针对学生体育互动行为、互帮互助能力进行评价。同时把部分违反体育精神的负面案例融入公共体育课程教学,通过学生对反面教材及负面案例的学习,树立学生正确的道德观,提升大学生道德评价标准,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能力[5]。另外,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做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根据不同专项特点差异化设计教案,利用翻转课堂等形式融入中华体育精神教学内容,深化学生对中华体育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让每名学生从丰富的运动实践中领悟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6]。以此提升高校立德树人目标下公共体育的课程思政育人培养能力,加强公共体育的课程思政教育成果转化,让大学生能在相对轻松的公共体育教育环境中学习成长。
(三)丰富高校公共体育的课程思政教育方法
丰富高校公共体育的课程思政教育方法,高校就应在课程思政教育任务布置的初期阶段,优先针对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受众的思维特点、思想认识水平等进行分析,根据大学生课程思政学习需求,科学地进行教育方法的选择,并在公共体育教育实践中加强课程思政教育创新。譬如,基于立德树人培养的课程思政教育设计,要重点针对大学生道德思想认识进行分析,了解不同大学生对于“道德”这一词汇概念的理解方式、认知能力。对于认知水平相对较差的大学生,公共体育的课程思政教育则要采取具象思维开展教育引导。如,通过部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方式,从情感表达、行为模仿等角度开展道德思想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思想水平。对于部分认知水平较高的大学生,教师则可采用相对抽象化的道德思想教育方式,把部分涉及体育哲学、人文教育的内容,融入道德思想教育模块。如基于科学的体育观、体育认识论、体育科学方法论等内容,面向道德思想教育进行延伸,把体育运动与体育的辩证发展规律进行联系,在从社会规律、社会公德的角度进行道德思想教育拓展。以此,提升公共体育课程基于课程思政教育的立德树人教育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目标下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培养,能够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一体化开展,使高校思政教育能以课程思政建设为主体,持续在公共体育课程中渗透教育理念,有效强化新时期大学生道德思想水平与价值观的培养能力,为高校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何海华,吴卫明.“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难点与路径[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06):83-86.
[2]胡德平.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内容体系与建设路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2,56(5):13-21.
[3]赵翠青,王统领,王法涛.困境与疏解:新时代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提质增效的逻辑进路[J].吉林教育,2023,(35):70-73.
[4]胡毓霞.教学能力比赛视域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3,(23):161-163.
[5]钱建龙,谭忠权,沈乐川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的体育课程思政研究可视化分析[J].体育视野,2023,(23):4-6.
[6]张一弛,张萍.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课程思政探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23,(11): 9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