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高本贯通学制下高职茶学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研究

2024-11-01楼绯昊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10期

摘 要: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实行的是“一体化设计,分阶段培养”模式,按照各级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中职教育、高职教育、职业本科各自的培养任务,做到目标一致、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本文以茶学专业为例,着重研究如何把核心课程群纳入中高本贯通教育的培养任务中。特别是高职院校对应专业的核心课程群建设,以期解决中高职教学重复问题与盲区问题,减少在师资配备、实训室建设、实习时间等方面的浪费,更好地推进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深化中高本职业教育一体化课程改革工作。

关键词:中高本贯通;核心课程群;高职教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052(2024)10-0217-03

引言

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关键是做好中职、高职及职业本科教育三个教育层次的衔接贯通。只有打破专业设置、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规格等边界壁垒,完善各类各级职业教育衔接体系,才能实现中高本职业教育“多层立交、融会贯通”的新局面。传统职业教育培养过程中,中职教育实践教学偏弱,偏重文化学科;高职教育重视实践教学,科研偏弱;职业本科教育重视科研,实践教学偏弱。各阶段职业教育各有所长,经过一轮培养,学生容易成为“通才”,而非“专才”。究其原因,会发现传统职业教育更注重横向发展,跨级教育缺乏联动,学生缺少纵贯性学习逻辑。

由此可以看出,传统职业教育和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是传统职业教育人才的优化升级。各级教育应在准确定位各阶段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深化教育改革,共建专业核心课程群,推动中高本贯通专业人才培养。立足核心课程群升级建设,赋能学科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手段,也是大势所趋[1]。

一、当前茶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茶学专业是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开设较早的特色精品专业之一,该专业由浙大茶学专业、浙茶集团、杭州茶叶研究院及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四方合作筹建,通过“工学结合,学中做、做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掌握茶艺技能、茶叶产品营销、茶产品检验检测和茶企管理经营,具有茶叶品质管理、茶艺服务、营销贸易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茶叶行业的细化分层发展,以及对茶学专业人才高素质高技能的需求,致使传统的茶学专业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已不能满足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解构分析核心课程群对中高本贯通人才高职阶段的影响因子

(一) 样本分析

利用T检验分析中高职衔接核心课程群建设与茶学专业学生高职阶段第一学期专业总成绩差异是否相关(假设学习茶叶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专业学习成绩)。

随机抽取中职学校五年制A班茶学专业学生样本数10人,并带领他们进入核心课程群进行学习,在样本进入高职后统计他们在高职第一学期五门课程的专业综合总成绩,与往年同期平均成绩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

样本数n=10,x—=396.8, μ0=370(往年同期平均成绩),

s=Σni=1(xi-x—)2n s=30.69

建立假设、确定检验水准α

H0:μ = μ0 中高衔接核心课程群与学生高职阶段第一学期专业总成绩无关(零假设null hypothesis)

H1:μ ≠ μ0 中高衔接核心课程群与学生高职阶段第一学期专业总成绩有关(备择假设alternative hypothesis)

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

t=x—-μ0Sn

t=396.8-370.730.6910=26.11030.69=82.47630.69 = 2.687

t=2.687

查相应界值表,确定P值,下结论。

查t值,P=t0.05 =2.228,t=2.687>P,按检验水准α=0.05,两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也就说明了中高衔接核心课程群对学生高职阶段第一学期专业总成绩有正向作用。

(二)核心课程群正向赋能意义

由以上分析可知,若想全面强化人才培养,则需要院校进行核心课程群建设。即制定由院校牵头,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立足省域视角,结合实际需求,明确专业所对应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对接职业能力标准,清晰界定各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据此制定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一体化核心课程标准、一体化实训条件建设标准和一体化顶岗实习标准。构建中高本层次渐进衔接的课程体系,避免课程内容的繁复和脱节,实现课程内容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有机结合,着力提升课程有效性和适应性[2]。

应积极统筹三方力量,利用企业、行业、职业院校积累的教学资源储能打造一系列一体化金牌课程与教材,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这种理念对比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主张以学生们每个培养阶段的预期能力提升为根本的落脚点,落实好正向实施教学和反向课堂设计,将学生们能力的提升视为教学的重点,专业上落实相应的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3]。同时要加快开发符合新形态一体化人才培养诉求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集中建设一体化专业教学资源库,完善现代化智慧教室环境建设升级改造,尽量满足学生日益增加的多样化课程资源需求。

三、茶学专业核心课程群的框架构建策略

(一)构建一组茶学专业核心课程群

通过对中职学校、高职院校、职业本科院校大数据调研分析,发现茶学专业课程主要包含三大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这三大课程体系中,《茶叶加工技术》《茶叶市场营销》《茶叶机械与设备》《茶叶深加工实训》《茶叶审评实训》《茶艺》《茶叶国际贸易》七门课程共同构成茶学专业核心课程群。核心课程群重点培养学生茶类机械操作能力、茶类消费品鉴赏能力、茶叶贸易管理能力,课程涉及茶学类、营销类、机械类、鉴赏类等,是对符合一体化人陪要求的原课程群升级改造。

核心课程群内七门课程内部存在逻辑关系,培养目标却各有侧重。其中,《茶叶加工技术》与《茶叶市场营销》是专业基础课,为另五门课程的学习提供茶学学习理论基础,是茶学专业的敲门砖。《茶叶加工技术》侧重培养茶学深加工技术能力及研究方法,《茶叶市场营销》结合市场营销理论,侧重培养茶学专业学生的市场营销管理能力。这几门课程通过增加学生的实践教学、尝试教学、试错教学,提升学生自身实践学习能力。在核心课程实施过程中,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小组为单位,明确分工,通过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实施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

《茶叶机械与设备》培养学生熟悉茶类机器深加工流程,《茶叶深加工实训》是学生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能力的应用和掌握,《茶叶审评实训》侧重培养学生对茶产品的鉴赏品鉴能力,是茶类实践中难度最高的环节。这三门实训类课程,依次递进,层层推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茶艺》和《茶叶国际贸易》两门课程是创新创业课程。《茶艺》侧重比较传统茶艺与现代茶艺的区别,《茶叶国际贸易》则为学生讲解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老店新开,打通茶叶新的丝绸之路。这两门课程是核心课程群的拓展深化部分,能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在专业领域激发头脑风暴。

(二)打破纵向壁垒,梳理、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群是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将有内在逻辑联系而又彼此独立的多门课程进行重新设计整合而成的课程系统[5]。从大局观看,要完成中高本贯通人才培育,必须纵向打破中职茶学专业、高职茶学专业、职业本科茶学专业的学习边界壁垒,形成系统学习观,把三者所属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优化、整合。我校积极组织三个层次学校的相关课程授课教师,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会;探索同类别教研室的长期跟踪对接;通过点对点的深入交流研讨,对茶学专业的基本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升级。求同存异,梳理专业知识,去除陈旧内容,纵向吸收兄弟院校在茶学领域的前沿热点知识,探讨茶学专业教学顺序及知识点概况,重新解构茶学专业的知识点网络,以期打造完善有效的知识学习体系。

例如,《茶叶加工技术》《茶叶深加工实训》《茶叶机械与设备》三门课程都是茶类机械实践操作能力的研究及延伸。三门课程交叉教学内容多,属于时间跨越长,实操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的纵向学习课程典型。需要学生在中职去记忆理解,高职入门研究,本科深化科研。中职学校、高职学校、职业本科学校各派三名授课教师,进行充分沟通研讨,依据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确定了这三门课程的学习区间侧重点,中职阶段主要学习《茶叶加工技术》的理论基础知识,高职与本科是巩固与加深。高职阶段主要学习《茶叶深加工实训》,本科阶段是熟练与总结。本科阶段主要学习《茶叶机械与设备》,是对茶叶深加工技术的科研研发和创新改造。三门核心课程在每个学习区间阶段都必须有所体现,但侧重不同,重点强调入门--记忆--理解--巩固的长效学习过程。

(三)共建茶学专业横向教学资源平台

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是充实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内涵的重要步骤。目前,各阶段中高本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质量颗粒度不齐,存在资源分配不合理等现象,必须整合统一平台资源,量化标准,共享资源平台达到教学资源利用最大化。以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6]。

我校与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共同主持,联合17所高职院校、3所本科院校、5所中职校、8家著名茶叶企业、3个行业协会、2家出版机构共同建设中华茶文化传承与创新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简称中华茶文化资源库)。中华茶文化资源库面向中职类、高职类、职业本科类茶学专业学生,社会学习者与企业员工、授课者等四大群体,以“中华茶文化+非遗文化”为主线,合计开发15门茶叶类专业核心课程资源、8个著名的民俗茶艺课程、6门创新创业课程、10个中英以及东盟小语种课程资源;抽选18个非遗名录的茶叶加工技艺开发18门非遗技艺课程、3门茶器技艺课程;共建50门非遗技艺课程与20门社会培训课程;以茶产业链为主线建成系统性的中华茶文化资源库。

通过资源库使用数据反馈分析,教师利用中华茶文化资源库较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深化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所存在的优势。资源库本身的“能学、辅教”功能,有效促进茶学专业的探索发展,同时能进一步发挥民族文化进校园、进专业、进课程的作用,大力传播和弘扬中华茶文化。从创新角度来看,资源库中部分资源的中英、小语种版本的上线,为东盟国家的留学生、国际交流生、研修生学习中国茶艺、了解中国茶文化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途径。

(四)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兼具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茶学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前提是要保障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授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自身知识体系。院校要全力打造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充分利用师资“三位一体”进行团队协作、小组讨论、个人竞争共同探索发展教学新模式。定期组织同行听课、示范说课、专家讲课等教研活动,培养茶学专业授课教师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的案例教学讨论。

一方面,打开双向培训通道,将企业茶培高级专业人才引入高校,参与科研,参与教学;同时学校茶培类师资队伍,也要进入茶叶生产企业挂职锻炼,熟悉茶叶生产实践经验,掌握了解业内新知识和新方向,通过双向交流合作培训模式打造一支“真双师”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要换位轮岗,打造“一课多人”的教学新局面。中职老师要来高职院校给学生上课,本科老师要去中职学校给学生上课。上下贯通,全员调动,各级各类授课教师,面对不同层次学生上同一门课,可以换位思考,扬长避短,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出更深层次的思考。通过师资互通,可以使各院校的培养任务得以更清晰划分,教育资源得到共同开发与利用,并能解决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的师资薄弱问题[7]。

结语

高水平专业群是“双高计划”建设的关键所在。核心课程群建设是对原有专业建设群的必然改造,只有每个专业抓牢自己的核心课程群,才能对接其他专业需求,完成各专业之间的共同协作与资源共享。组建专业群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这种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既强调寻求专业内部核心课程群中的知识逻辑架构及导向,又注重结合核心课程群中岗位逻辑范围及引导。专业群建设是对中高职贯通人才专业的核心课程群建设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和新要求。

参考文献:

[1]熊伟.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群的建设发展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0,(16):118-119.

[2]张莉捐,吕会芳.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与改革[J].绿色环保建材,2020,(05):199-200.

[3]李建霖.基于成果导向的中职机电专业群核心课程浅谈[J].时代汽车,2021,(05):81-82.

[4]吴东森.技工院校汽车运输专业群核心课程建设策略研究[J].职业,2021,(05):60-61.

[5]朱辉,何剑,方敏.经济统计学专业统计学课程群的构建与实践[J].统计与管理,2018,(06):21-26.

[6]韩新洲.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04):89-91.

[7]朱军,张文忠.基于能力层次结构理论的职业教育中高本贯通教学衔接探究[J].职教论坛,2020,36(08):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