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媒体下思政教育传播有效性分析

2024-11-01赵婧雯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10期

摘 要:依托数字媒体与网络媒体发展的社交媒体,在信息传播时效性与内容聚合性方面具有核心优势。利用社交媒体深化思政教育传播,将极大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前瞻性。教育机构应根据新时期思政教育新要求以及社交媒体的思政教育传播优势,科学地做好教育传播有效性的分析,并针对当前思政教育问题与社交媒体的应用不足,制定思政教育传播发展策略,提升社交媒体下思政教育传播发展水平,保证新时期思政教育传播的有效性。

关键词:社交媒体;思政教育;传播发展;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052(2024)10-0145-03

引言

现今,社交媒体的兴起为思政教育实践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教育机构应基于社交媒体信息传播,做好对思政教育传播能力与传播有效性的强化,进一步结合当前学生思政学习需求与学习问题,系统化地做好思政教育传播设计。提升社交媒体下思政教育传播发展的内容渗透能力,为思政教育的高水平推进提供有力保障。

一、社交媒体下思政教育传播要求与育人优势

2020年6月与2022年8月,教育部与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十部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利用社交媒体、网络媒体、数字媒体等推进思政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实现思政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开展,有效建立教育机构依托媒体发展的思政教育新体系,为新时期教育机构更好提升思政教育质量与育人培养针对性夯实基础[1]。其中,社交媒体作为学生开展学习、生活与娱乐的重要工具,其信息内容对于学生行为认知、思维水平及思想认识等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利用社交媒体推动思政教育传播,加强思政教育渗透,将是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科学举措,有助于提升教育机构思政教育影响力,为教育机构思政教育的高水平推进与长效化开展提供内在支撑[2]。所以,相较于传统的思政教育实践模式,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思政教育传播,不仅可强化思政教育的内容丰富性,同时也可拓展思政教育的传播渠道,使学生在社交媒体亦可更好的开展学习互动,满足新形势下学生思政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增强教育机构思政教育成果的转化能力。另外,教育机构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开展教育实践创新,把社交媒体作为检验教育成果的工具加以运用,帮助教师更为精准定位教育实践方向,提升教师对教育节奏的把控能力,有效保持教育机构思政教育多元发展核心优势。社交媒体下的思政教育传播发展,可充分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思政教育体系,并强化思政课堂教学与生活化教育实践衔接,实现思政教育工作的多位一体协同推进,为高校更好完善当前思政教育的育人培养体系及构建思政教育新生态奠定坚实基础。

二、社交媒体下体现思政教育传播有效性的内在支撑

(一)社交媒体工具的运用

社交媒体下思政教育传播有效性的体现,主要受社交媒体工具的应用影响。不同的社交媒体工具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应用价值、教育功能与适用性各不相同。依托社交媒体的思政教育传播,需要根据学生的网络社交特点、社交媒体应用习惯与思政教育需求,科学地做好对社交媒体的选用。譬如,在大学生群体中应用较为普遍的小红书、抖音、豆瓣、知乎、BiliBili、WhatsApp、微信、LinkedIn、Pinterest、新浪微博、百度贴吧等,均在思政教育传播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3]。以Pinterest为例,该社交媒体以图像为中心开展社交互动,并能为用户提供图片编辑、图片分享及图片链接来源检索等系统功能支持。用户可以将感兴趣的图片内容,钉在用于白板的共享面板,以供其他用户进行浏览或查阅。思政教育传播可以借助Pinterest图像编辑与图像共享,将部分较为生活化的思政内容进行立体化呈现,并能通过建立思政兴趣墙的方式,加强教师与学生在社交媒体中的教育互动,为教师更好地做好思政教育的社交媒体传播设计提供内在支撑,有效丰富社交媒体下的思政传播发展路径,为思政教育传播有效性的提升做好充分铺垫。

(二)社交媒体的教育生态建设

建立依托社交媒体的教育生态,开发社交媒体思政教育资源,将社交媒体建设成为开展思政教育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则是社交媒体下体现思政教育传播有效性的内在支撑之一。为此,教育机构可以通过为教师、学生提供社交媒体教育资源支持,搭建多元循环的思政教育发展生态等方式,将社交媒体牢牢嵌入现有的思政教育实践体系,再运用社交媒体开展思政教育实践互动或教育资源整合,建立以社交媒体为中心的思政教育生态环境。譬如,利用社交媒体烘托思政教育氛围,根据各个单元思政教育内容的不同,动态化地调整思政教育环境,将与当前思政教育课程息息相关的教育元素融入社交媒体,从而增强学生的思政学习感知能力。社交媒体的教育生态建设,为教育机构更好利用社交媒体开展思政教育实践及加强思政教育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撑,让教师能利用多种方式制定科学的教育实践方法,实现对教师思政教育创新能力的充分强化,为思政教育工作的高质量推进提供切实保障。

(三)社交媒体教育传播方式的选择

目前,学生对社交媒体信息内容的接收能力相对有限,信息传播的守恒性原则,对社交媒体的互动与个体社交需求产生了直观影响。基于社交媒体下的思政教育传播,推进思政教育体系建设,则需要合理地针对教育传播方式进行选择,进一步提升社交媒体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应用前瞻性与有效性,使社交媒体的思政教育传播,能为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及深化思政教育影响力提供助力。例如,以课堂教学为导向的社交媒体教育传播,则要把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结构拆分,采用逐级递进的方式进行教育内容的融入,通过不断地进行内容融合,完善学生的思政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对课堂思政知识充分的消化与吸收。因此,教育机构与教师应根据思政教育场景的不同,灵活地做好对社交媒体教育传播方式的调整,选择与当前思政教育需求相对较为契合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传播,为思政教育工作的高质量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三、基于社交媒体的思政教育传播困境与问题

(一)社交媒体的思政教育传播呈现碎片化结构

当前,社交媒体在思政教育传播方面的运用,普遍存在结构碎片化问题。从需求导向来看,教育机构主要按照教材内容开展思政教育传播,部分涉及人文、社会、法治建设的教育内容,仅基于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教育延伸,未能将现实环境中部分教育要素、新闻案例等运用于社交媒体的思政教育传播,使各个单元的社交媒体教育传播内容较为单一,无法实现教育内容的一体化串联,不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4]。所以,社交媒体下思政教育传播碎片化,导致依托社交媒体的思政教育脱离现实环境,未能将学生在现实环境中的感受及接触的社交媒体信息融入教育体系,使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与思政教育实践内容相互割裂,进一步加剧了基于社交媒体的思政教育结构分化。最终,使社交媒体的思政教育传播影响力有所下降。因此,社交媒体的思政教育传播结构碎片化问题,实际上限制部分思政教育内容的传播发展,使社交媒体的思政教育传播仅局限于课堂环境,难以在课堂环境之外完善学生知识体系及提升内容衔接的紧密性。

(二)教育机构社交媒体的思政教育资源匮乏

教育机构的社交媒体资源匮乏问题由来已久。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来看。教育机构对社交媒体的运用,更多是基于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开展教育引导,思政教育主要运用社交媒体发布教育任务。在课程教学方面社交媒体未能发挥实际的教育引领作用[5]。其中,教育机构的思政教育之所以难以面向更深层次地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传播,其主要原因是教育机构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仅能运用校内资源为教师提供部分教育支持,难以与社交媒体所需的资源内容及含量相匹配。受此影响,教育机构基于社交媒体的思政教育传播,也仅能满足部分较为基础的教育实践需求,无法向教育生态建设与教育路径拓展等提供支持。此外,部分教育机构由于缺乏良好的教育发展意识,未能利用fgbrOGWCDe6Qw/o2LqO+Gw==社交媒体开展多元化的教育实践探索,导致社交媒体下思政教育传播应用功能受限,无法更好地开展基于社交媒体的教育衔接,使社交媒体在思政教育方面的运用流于形式。

(三)教师对社交媒体的思政教育传播内容设计能力不足

教师数字媒体、网络媒体素养的提升,为其更好借助社交媒体开展思政教育传播提供充分保障。但部分教师对数字媒体、网络媒体知识的学习与素养的强化,更多是提升教师对社交媒体工具的运用能力及在社交媒体中的教学能力,教师针对社交媒体的思政教育设计能力则未能得到充分强化。基于社交媒体的思政教育设计,不仅要求教师能对学生媒体话语充分了解,同时,也要求教师能对学生逻辑思维、学习特点等有效掌握,使教师能根据当前数字媒体、网络媒体发展趋势及主流信息内容,科学地做好教育设计与教育布局。然而,从现实环境来看,部分教师对于学生网络媒体话语内容缺乏了解,无法针对部分网络热梗及网络热词等进行有效掌握,教师对社交媒体信息要素的运用也缺乏灵活性,使社交媒体下的思政教育传播发展,不能转化为思政教育成果,影响思政教育传播发展的质量。

四、新时期社交媒体下思政教育传播策略

(一)明确社交媒体下生活化的思政教育传播思路

社交媒体生活化的思政教育传播思路就是要基于生活化的教育传播思想开展教育实践探索,将学生现实生活中部分学习、娱乐实践要素加入思政教育信息传播体系,改变教育机构以教材内容为中心的教育实践模式,让学生更为关注的社会信息、新闻内容成为思政教育传播的重要内容,让学生能将思政内容与现实生活环境进行紧密联系,实现思政教育内容与思政教育传播要素的一体化串联。这将是解决社交媒体的思政教育传播呈现碎片化结构问题的关键。所以,教育机构应在思政教育实践方面,进一步根据各个单元课程教学内容的,把与学生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要素融入思政教育实践体系,再利用微信、抖音、百度贴吧及LinkedIn等学生较为常用的社交媒体开展教学互动,通过社交媒体的教育实践平台搭建,使社交媒体成为思政内容传播的主要工具。同时要按照各个阶段不同的课程教学需求,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引导,充分避免社交媒体下思政教育结构分化的问题,把思政教育课堂内容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与娱乐环境的各个方面。从而,强化学生对思政知识内容的学习运用能力,借助社交媒体的内容传播,为思政教育的稳步推进夯实基础。

(二)深化社交媒体下思政教育传播的多元合作发展

深化社交媒体下思政教育传播的多元合作发展,就是要借助企业、博物馆、图书馆、教育研究机构等教育资源,为思政教育传播提供多方面支持,并积极地利用社交媒体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丰富思政教育传播方式与传播内容,提升思政教育传播的内容针对性。而这将是解决教育机构社交媒体的思政教育资源匮乏问题的有效策略。为此,教育机构应基于社交媒体平台资源整合,拓展思政教育的合作发展路径,让社交媒体平台成为思政教育传播的重要载体。譬如,在思政的法治教育方面,教育机构可以通过与历史博物馆、图书馆开展教育合作对接,利用知乎、BiliBili 、Reddit等短视频社交媒体、新闻媒体社交站,采用双向互动的方式开展社交媒体的思政教育传播,并运用视频制作、线上视频互动等方式开展题为法治建设、依法治国的学习实践活动,充分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与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制度等内容,作为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视频传播及互动功能,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共享、学习讨论的教育支持,提升教育机构法治教育时效性。使教育机构能利用社交媒体的多元合作,更好深化思政教育传播发展。

(三)搭建基于社交媒体的网络互动教育社区

搭建基于社交媒体的网络互动教育社区,是指通过提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能力,加深教师对网络媒体主流文化内容、学生网络话语的理解能力,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逻辑思维特点,做好思政教育传播内容的设计,提升教师在社交媒体上的教育影响力和亲和力,充分解决教师对社交媒体的思政教育传播内容设计能力不足的现实问题。譬如,在派派、新浪微博、百度贴吧与Reddit等社交媒体平台建立新闻互动社区,根据时事新闻的内容进行思政教育设计内容的拓展,并将学生熟悉的话语表达方式应用于思政教育传播,提升学生对社交媒体中思政教育要素的学习、接收能力。再通过对学生社交媒体话语的运用,加强思政教育传播的内容渗透能力,使社交媒体的思政教育传播能契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帮助教师灵活地开展思政教育实践,让社交媒体下的思政教育传播发展,能更好融入当前思政教育实践环境,满足基于社交媒体的思政教育新需求。

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基于社交媒体下的思政教育传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做好教育资源挖掘,充分为教师提供多种思政教育传播支持,有效借助社交媒体的教育传播路径,完善新时期思政教育的育人培养体系,实现新时期思政教育工作的高水平推进。社交媒体下思政教育传播发展,将为思政教育实践工作的稳步推进提供内在支撑,使教师能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更好地开展教育实践渗透与教育互动,提升社交媒体下思政教育的实践质量。

参考文献:

[1]胡馨平,袁瑜,刘艳琼.社交媒体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与反思[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9):173-175.

[2]于杰.数字化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会展活动的传播策略与思政实践[J].中国会展(中国会议),2023,(18):97-99.

[3]魏芽芽.新媒体技术助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效果的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6):194-196.

[4]师秀芳.基于传媒工具的高职院校大思政课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3):205-207.

[5]冯英华,张楚怡.大学生社交媒体阅读文化育人现状调查与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27):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