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学前教育的亲职教育现状与需求研究
2024-11-01姚丽娇
摘 要:“双减”政策作为国家层面对教育领域的重要调控,旨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压力。此政策的实施影响了学校教育的布局,也对学前教育领域的家庭教育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亲职教育作为连接家庭和学校的重要桥梁,其优化和发展显得尤为关键。而分析当前亲职教育现状,探讨在“双减”政策下学前教育亲职教育的发展需求,并基于此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可促进教育优化,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双减”政策;学前教育;亲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052(2024)10-0142-03
引言
教育领域中,家庭和学校共同构成了儿童成长的两大支柱。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双减”政策应运而生,旨在优化教育生态,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该政策的实施对家庭教育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在学前教育阶段,亲职教育的角色及其面临的挑战愈发凸显[1]。亲职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情感建构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探索“双减”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提升亲职教育质量,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
一、“双减”政策下学前教育的亲职教育现状
(一)家长对亲职教育角色和方法认识不足
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较高,认识到早期教育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影响。然而,在“双减”政策实施后,家长在亲职教育的角色定位与具体实施方法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和不足。然而,多数家长对于在家庭环境中有效地进行学前教育缺乏认识和技能,特别是在平衡娱乐与学习、情感支持与学业指导之间找到合适的方法上。这种状况部分原因是家长自身教育资源的限制,包括时间、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约束[2]。加之,现有的亲职教育资源和指导多聚焦于学龄后儿童,对于学前阶段特有的教育需求和方法探讨不足,使得家长在实际操作中感到困惑和无力。
(二)家长参与积极性提高但参与效果不佳
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家长愿意并试图更多地参与到孩子的早期教育中。然而,实际的参与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多数家长面临着有效分配时间参与孩子教育的难题,尤其是对于工作繁忙的双职工家庭而言,找到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支持孩子的学前教育显得尤为困难。但即便有时间,家长在参与方式方面也往往缺乏明确的方向和有效的方法。另一方面,对于参与成效的评估也是一个遗漏的环节,家长很难获得关于自己亲职教育行为效果的反馈,这不利于家长及时调整和改进参与策略,从而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这种状态反映出在家长参与学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认知、资源和方法上的多重挑战。
(三)学前教育资源丰富但城与乡分布不均
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尽管政策和社会各界对早教资源的投入不断增加,教育资源总体上看似丰富。但深入观察可以发现,这些资源在地域分布上极不平衡,城市与农村、不同区域之间的教育资源差异显著。城市地区的孩子能够享受到更多元、更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包括优质的幼儿园教育、丰富的课外活动和学前辅导等。相比之下,农村地区以及经济欠发达区域的学前儿童所能接触到的教育资源相对有限,这些地区的孩子和家长难以获得同等水平的教育机会和亲职教育支持。此外,即便在资源较为丰富的城市地区,高品质的教育资源也往往集中在少数高收入家庭中,加剧了社会阶层间的教育不平等。这种不平衡的资源配置对于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每个孩子全面发展构成了严重阻碍。
二、“双减”政策下学前教育的亲职教育需求
(一)需求多样性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亲职教育需求呈现出显著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源于家庭背景、教育观念以及子女成长阶段的差异。由于来自不同社会经济层次的家庭,可利用的资源、对教育的期望以及面临的挑战各不相同。贫困家庭可能更多地关注通过教育改善子女的未来,而中高收入家庭则可能更加注重教育的全面性和质量。教育观念的差异也导致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方式和内容有着不同的期待,一些家长可能倾向于传统的学科学习,而另一些则更重视孩子的兴趣培养和情感发展。随着孩子成长,不同阶段的特定需求也对亲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3]。例如,幼儿阶段的家长可能更关注于培养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和社会交往能力,而学龄前阶段的家长则可能更加关心语言、逻辑思维等能力的培养。这种多样化的需求要求亲职教育资源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能够更加个性化且阶段性的,以适应不同家庭和孩子的具体情况。
(二)提升家长知识与技能
在亲职教育领域,家长对于提升自身的知识和技能表现出了强烈的需求,特别是在儿童心理理解、行为管理和学习引导等方面。这一需求的背后是家长对于育儿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困惑的直接体验。随着对儿童成长需求的深入了解,家长越来越认识到,传统的教育方式可能无法完全满足当代儿童的成长需求,而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则要求家长具备更加专业和系统的知识基础。而在儿童心理学方面,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阶段、性格特点和情感需求对于家长来说至关重要。这能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为,还能促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沟通,为孩子营造一个“支持和理解”的成长环境。同时,行为管理的技能也是家长迫切需要提升的方面。在面对孩子的不同行为问题时,设置合理的界限,使用积极的纪律方法,以及教导孩子自我管理能力,都是家长需要学习的内容。此外,随着教育竞争的加剧,家长对于有效引导孩子学习的需求也日益增强。这包括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帮助孩子建立有效的学习习惯,以及在家庭环境中创造有利于学习的氛围等方面。总体来看,这种对知识和技能提升的需求,反映了家长对于提高亲职效能、更好地支持孩子全面发展的迫切期待。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家长寻求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和资源,包括参加亲职教育课程、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加入家长交流群等。通过这些方式,家长希望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育儿能力,以更好地应对育儿过程中的挑战。
(三)支持与资源获取需求增加
随着对学前教育重要性认识的加深,家长对于获取专业教育支持与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现代家庭面临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复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知识传授,更多地涉及孩子的心理健康、情感发展、社交能力等多方面的成长需要。因此,家长急切希望能够接触到更多元化的教育资源,这包括但不限于专业的教育平台、有经验的教育专家咨询以及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教育平台能够提供大量的教育信息和资源,帮助家长获取关于学前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教育理念,以及具体的教学方法和家庭教育技巧[4]。专家咨询服务则能够针对家庭和孩子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建议和解决方案,帮助家长在遇到具体教育挑战时能够找到有效的应对策略。社区活动作为一个互动的平台,能够让孩子在参与中学习和成长,同时也为家长提供了学习交流和相互支持的机会。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家长可以与其他家长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提升亲职教育的能力。
三、“双减”政策下学前教育的亲职教育发展策略
(一)构建多元亲职教育平台,提供个性化亲职教育内容和指导
在应对“双减”政策带来的学前教育新挑战中,构建多元亲职教育平台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平台通过整合线上与线下资源,能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亲职教育支持和指导,帮助家长更好地应对学前教育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具体而言,多元亲职教育平台能够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线上平台可以聚集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包括但不限于心理健康、情感培养、认知发展等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及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案例。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内容,满足不同家庭背景和孩子成长阶段的特定需求,帮助家长获取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资源。
个性化的亲职教育内容和指导是多元平台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可以根据家长的反馈和孩子的成长情况,推荐最适合的教育资源和指导策略。这种个性化服务能够提高教育效果,也能够增强家长的参与感和满足感。
线上线下结合的教育资源开发,能够让亲职教育不再受地域限制,提高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和可达性。线上平台能够提供便捷的信息获取和交流场所,家长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亲职教育的相关知识,参与线上讨论和咨询。线下活动则提供了真实的交流和体验机会,使家长能够亲身参与到教育实践中,与其他家长和教育者面对面交流,共同学习和成长。
此外,多元亲职教育平台还能够促进家长之间的互助与支持。通过构建一个包容、开放的社区环境,家长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困惑,互相提供支持和鼓励。这种社区支持能够增强家长面对教育挑战的信心和能力,也能够建立起一种正向的、互助的亲职教育文化。
多元亲职教育平台的建设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教育机构、非政府组织以及科技企业等,都可以在资源整合、内容创新、技术支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跨领域、跨行业的合作,可以更有效地聚集和利用资源,提高亲职教育的整体效果和质量。
总之,构建多元亲职教育平台是应对“双减”政策下学前教育挑战的有效策略之一。通过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资源和指导,以及线上线下结合的教育方式,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同时也为构建一个健康、积极的亲职教育环境做出贡献。
(二)通过多元形式,提升家长教育实操能力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成为亲职教育发展的关键策略之一。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包括组织工作坊、讲座和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旨在增强家长在情感调适、行为引导和学习支持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这些活动能够帮助家长深入理解孩子的成长需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应用。
工作坊通常具有强烈的实践导向,能够提供一个平台,让家长在专家的引导下通过亲身实践学习到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解决常见的教养问题等技能。在这些活动中,家长能够学习到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模拟情景中实践这些知识,如模拟孩子的行为问题并尝试不同的解决策略,这种方式能够显著提高家长的学习效率和技能掌握程度。
讲座则提供了一个从理论层面深入了解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以及亲子沟通等领域知识的机会。通过邀请教育专家、心理学家或经验丰富的教育工作者分享其见解和研究成果,家长能够获得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成长的深刻洞见。这些讲座通常涵盖了从婴儿期到青少年期孩子成长的各个方面,帮助家长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选择最适合的教育和引导方法。
互动体验活动则更加注重于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和沟通。通过设计的家庭互动游戏或挑战任务,家长和孩子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强彼此的情感联系,同时家长也能够在活动中观察和了解孩子的兴趣、性格特点和需求[5]。这种形式的活动加深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也为家长提供了观察孩子在社交、学习等方面表现的机会,进而能够更加精准地提供学习和情感上的支持。
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活动,家长能够在多个层面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提升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提升技能的应用和完成情感的调适。这种综合能力的提升对于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至关重要,能够帮助家长在“双减”政策下更好地支持孩子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家校社协同,形成亲职教育共育网络
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亲职教育的共育网络,是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策略之一。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促进各方面的有效沟通和资源共享,为孩子的全面成长创造一个协同支持的环境。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其在孩子早期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学校作为正规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任务。社会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和实践平台,能够帮助孩子了解多元文化,培养社会交往能力。
通过家庭与学校的互动交流,可以有效地增强家长对学校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也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特点,从而采取更加个性化的教学策略。这种双向的沟通机制有助于构建一种基于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教育合作关系,进一步促进家校共育。
扩大社会支持系统是构建亲职教育共育网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社会各界,包括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企业以及社区等,都能够在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有利于亲职教育的政策和提供资金支持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非政府组织和企业可以发起或资助教育项目,提供学习资源或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社区可以作为连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桥梁,举办各种文化、教育活动,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
形成亲职教育的共育网络,要求各方面要加强沟通和协作,更需要在目标和行动上实现一致,共同致力于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这种协同合作不是简单的任务分配,而是一个相互支持、资源共享的动态过程,需要各方面根据孩子成长的实际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合作模式。通过共育网络,可以最大化地整合和利用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和力量,为孩子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谐、富有成效的成长环境。
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亲职教育的优化需要家庭的主动适应和提升,更需要教育政策的支持、学校教育的配合和社会资源的整合。未来的亲职教育发展应致力于创建一个开放、包容、互动和支持的教育生态系统,通过家庭、学校及社会的紧密合作,共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严建斌.“双减”视域下的幼小衔接价值、问题与策略[J].教育观察,2023,12(30):24-27.
[2]周怡.“双减”背景下的幼儿园打开方式[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19):148-150.
[3]张燕.“双减”背景下幼小科学衔接课程的开发策略[J].好家长,2023,(33):96.
[4]雒新盈.“双减”:学前教育也要顺势而为——基于“双减”政策对幼教改革积极影响的思考[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3,25(04):53-57.
[5]赖冰,邸小桐,谷冰莹.“双减”政策下的“去小学化”解读[J].家庭生活指南,2023,39(06):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