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大学生入党分层次递进式教育培养体系研究

2024-11-01于颖陈星宇贺成虎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10期

摘 要:大学生入党教育培训工作是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一环,是把好党员“入口关”、提升党员质量的必然要求。传统的党员教育培训体系已不能满足高质量党员发展的需要。探索构建大学生入党分层次递进式教育培训体系,一方面可以保障党员培训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全程化、连续性教育,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提高党性认识,引导大学生加强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切实提高党员发展质量。基于此,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校工作的重要论述为遵循,就大学生入党教育培训工作进展困境、分层次递进式教育培训的价值内涵,结合高校党建工作实际科学构建教育培训体系研究策略展开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入党;分层次教育;培训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052(2024)10-0130-03

引言

构建大学生入党分层次递进式教育培训体系,应以“分类指导”为原则,根据发展阶段不同递进式提供不同的教育培训服务,切实提高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助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高校应积极研究构建大学生入党分层次教育培训体系的具体策略和方法,以确保入党教育培训目标的实现。

一、大学生入党教育培训工作进展阻碍

(一)不同阶段设置的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大学生入党教育培训工作面向的服务对象是大学生,入党培训也应涵盖新生入党启蒙教育、入党申请人培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发展对象培训、预备党员培训、转正后一年内党员培训、党员骨干培训等七个层次的培训过程,高校应建立起党员教育培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联动的组织育人机制,助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但从目前大学生入党教育培训内容上来看,不同阶段设置的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存在“眉毛胡子一把抓”现象,所有大学生普遍接受统一模式的培训,未充分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个性化培训需求,这造成了学习效果参差不齐,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大学生入党,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目的是追求更高的理想和目标;大学生已经入党,成为一名正式党员,应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表现出积极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现采取“一刀切”教学模式,应用“上下口径一般粗”的教育培训内容,将难以提升大学生的党性认识,不利于发展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更不能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由此可见,不同阶段设置的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是目前大学生入党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开展最大阻碍,需针对性研究,有效解决。

(二)大学生入党接受的教育培训过程不够系统

从大学生从申请入党到成为一名正式的合格党员需要经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需要采取不同的教育培训内容和方式,这样才能实现大学生入党教育培训目的。但从目前大学生入党接受的教育培训效果来看,教育培训过程不够系统,培训内容过于零散和片面问题严重。实际上,大学生入党教育培训过程应是由浅入深、由点及面进行的,应有系统的规划和教育内容设计。但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入党接受的教育培训多侧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及社会主义教育等个别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对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性质宗旨等核心知识的覆盖尚显不足,这就导致大学生在接受入党教育培训时出现迷茫和困惑,甚至对入党产生误解和抵触情绪。与此同时,还有部分高校在大学生入党教育培训中只关注党员的政治素养、个人修养、自律性及慎独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对于大学生党员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管理协调能力等各项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致使大学生党员的综合能力不强,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不能在大学生群体中发挥带头、模范和榜样作用。由此可见,大学生入党接受的教育培训过程不够系统,是导致大学生入党教育培训工作效果不显著的重要原因之一,需进一步研究和合理改进。

(三)大学生入党教育培训方式单一

大学生入党教育培训方式单一也是影响大学生入党教育培训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有关调查中发现,目前大学生在校接受的入党教育培训方式多为听课和自主读书,学校安排党校课程,学生按照课程安排有序听课学习,课程教学内容多为理论知识讲解;学校会为学生布置读书单任务,要求学生定期阅读与党课学习内容相关的书籍,并完成相应的阅读作业。虽然听课和读书的培训方式可以让大学生了解并学习党的相关理论知识,但因为这两种方式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导致大学生仅掌握理论知识,不能用于实践,部分大学生甚至为了应付考试而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导致理论学习片面化,难以形成深刻的党性认识,进而影响了政治素养的培育效果。除以上问题外,部分学校开展的大学生入党教育培训多注重入党前的教育培训,忽视入党后的教育培训,致使入党教育培训出现断层情况,影响党员教育培训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影响培训效果。由此可见,大学生入党教育培训方式单一,不仅影响入党前的培训质量和效果,还影响入党后的教育作用发挥,所以必须重视改变传统的教育培训方式,引入更多的互动和实践元素,丰富教育培训方式,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发展。

二、大学生入党分层次教育培训的价值内涵

(一)提升政治素养

大学生入党分层次教育培训主要是将大学生按照新生入学、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发展对象、预备党员、正式党员、毕业生党员分为六个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进行不同内容、不同方式的教育培训,以此提高他们的党性认识,提升政治素养。通过分层次教育培训,大学生可以逐步了解、学习并掌握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要求、基本经验,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性质及宗旨等知识内容,从而不断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政治判断力[1]。与此同时,在分层次的教育培训中,大学生会因其所在的层次而学习不同的重点内容,所以学习目标更清晰,学习要点更明确,在接受教育培训时也更有方向,可以依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加深对党的认知理解,为政治素养形成发展做好铺垫。此外,分层次的教育培训可以帮助大学生更系统地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共产主义形成坚定信念,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四个自信”,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实际行动表示态度。

(二)加强党性教育

党性教育主要是面向党员的一种教育,新入学的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发展对象及预备党员需接受其所在层次的入党教育培训,而正式党员及毕业生党员则需要接受党性教育。党性教育主要是指教育培训人员用无产阶级的优良特性、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作风对每一名党员进行本质上的教育改造,从而让大学生对与党相关的知识全面理解掌握,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和任务做出积极贡献。大学生在入党分层次教育培训中,将在各自所在的层次中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而明白并深刻理解党的性质、党的宗旨、党的纲领、党的原则、党的目标以及党的纪律等,理论学习将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党性的观念认知,使其在学习与生活中坚定党性原则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坚守党的政治立场,提高党性修养。在分层教育培训中,大学生还将参加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强化党性的理论认知。比如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参加社会性质的志愿服务活动,参加家庭及学校所在社区的服务活动等,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中运用并检验理论知识,逐步增强党性意识和党性修养[2]。在分层次的教育培训中,所有大学生都需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党性教育课程、党性教育讲座以及党性教育活动等,以便于更加深入地理解体悟党性教育,扎实系统地学习党性知识,提高党性认知。

(三)优化党员队伍结构

构建大学生入党分层次教育培训体系是可以有效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的。具体分析可知,分层次教育培训主要是根据大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分层次培训内容,选择适合的分层次培训方法,所以入党教育培训应根据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大学生的入党学习需求,稳步提高其政治素养和专业素质,促进其整体素质提高[3]。大学生因处于不同的入党层次,所以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参与的实践活动也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其在各自所在层次接受能力培养和党性意识的教育,所具备的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是有明显差异的,这时学校内的党员队伍结构也会体现明显的层次性,有助于针对这一层次性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合理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在分层次教育培训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将明白入党、成为党员,成为一名合格又优秀的党员应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进而积极参加分层次教育培训,认真学习,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此时,党员队伍活力增强,整个党员队伍结构也会更加合理、优化,从而推动党员队伍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适应社会与时代发展。

三、构建大学生入党分层次递进式教育培训体系研究策略

(一)设立分层次递进式教育培训体系

在构建大学生入党分层次教育培训体系研究中,设立分层次教育培训体系是最为关键的核心部分,只有设立系统科学的分层次教育培训体系,才能开展有效的教育培训课程,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强化党性认识,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因此在设立分层次教育培训体系时,应先确定教育培训的目标和要求,然后按照大学生所在的阶段划分教育培训的层次,接着针对性地设计教育培训内容和方法,最后为教育培训设计科学的评估机制。首先,在分层次教育培训的目标和要求确定阶段,应知晓教育培训的目标是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提高大学生的党性认识,以及发展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具体要求应包括政治理论知识系统教学、党性教育强化教学、专业技能全面培养等[4]。其次,在划分分层次教育培训的层次和阶段时,需要依据大学生的特点、需求和所在阶段划分。如,将学生划分为新入学的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发展对象、预备党员、正式党员、毕业生党员六个层次。在设立分层次教育培训和内容和方法时,需依据分好的六个层次确定培训内容和要求,如应对大学新生开展启蒙教育,对入党积极分子开展基础教育,对党员发展对象开展强化教育,对预备党员开展跟踪教育,对正式党员开展先锋教育,对毕业生党员开展旗帜教育。采取的教育培训方法应包括理论讲解、讲座、实践活动等。最后,在建立分层次教育培训的评估机制时,应包括对教育培训的分层次培训效果作评估,对分层次教育培训体系作评估,以便于持续性改进教育培训体系。

(二)完善分层次递进式教育评估机制

一个优秀的、完整的入党分层次教育培训体系需要配套完善的分层次教育评估机制,这样才能利用评估机制监管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得是否适合,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和优化。具体分析分层次教育评估机制,可以发现应从评估标准、评估体系、评估方法及反馈机制四个方面做出研究。首先,评估标准的设定应科学并合理。评估标准应涵盖政治理论知识、党性教育以及实践技能等多个方面,评估标准同样需遵循分层原则,要为处于不同层次的大学生设定不同的评价标准。比如入党积极分子和正式的党员就要有不同的教育培训评估标准;预备党员和党员发展对象也要有不同的评估标准。其次,评估体系的建立应科学且完善,具体应包括教师评估、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以及不定期的抽查和考核评价等,评价内容应全面且具体,评价内容应符合分层原则,以保障评估的公平性和准确性。再次,评估方法的选择应多样化和有效化。具体应包括问卷调查、观察法、卷面测试以及面试等,以便于更全面和具体地了解大学生在分层次教育培训中的培训收获和效果,为后续教育培训创新改革提供有用参考[5]。最后,反馈机制的建立应完善且合理。反馈机制的目的是充分利用评估结果,无论是做教育培训的教师,还是接受教育培训的大学生,都需要了解评估结果,所以反馈机制必须可以将评估结果第一时间发送到教师和学生手中,便于教师全面了解采取的教育培训方法和策略是否适合,教育培训内容是否科学,从而针对性地对课程进行优化完善;学生则可以通过评估结果知晓自己还有哪些不足和问题,进而针对性地改正不足和问题,提高教育培训效果。

结语

综上分析可知,大学生入党教育培训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遇到一些阻碍,导致入党教育培训工作难以取得显著成效。因此应在传统的入党教育培训体系基础上进行创新研究,针对大学生的不同阶段和特点将教育培训合理分层,对大学新生开展启蒙教育,对入党积极分子开展基础教育,对党员发展对象开展强化教育,对预备党员开展跟踪教育,对正式党员开展先锋教育,对毕业生党员开展旗帜教育。通过设立分层次教育培训体系、创新分层次教育方式以及完善分层次递进式教育评估机制,科学构建大学生入党分层次递进式教育培训体系,实现教育培训目标,提升大学生政治素养、提高党性认识,促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勇,苏海泉,刘士伟,黄庆双.提高当代大学生入党教育培养有效性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4):41-42.

[2]汝勇.大学生入党教育探讨[J].上海教育,2017,(15):66-67.

[3]田国胜,徐若虹,王健.谈大学生入党培养教育机制创新[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5,38(02):138-140.

[4]赵茜.构建大学生入党分层教育培养体系的实践探索[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4,(03):75-76.

[5]刘洋,韩雪峰.高校党校构建大学生入党分层次教育培训体系的实践探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22(07):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