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职业院校弘扬和培育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路径探究
2024-11-01姚震程育新
摘 要:近几年来,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因此,教育体制也在结合社会发展的同时进行了快速改革和创新。针对全面发展以及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尤其在职业院校人才培育上,不能再像以往一样只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育,而是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置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德育教育与知识技能学习同样重要。在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培育上,要加大培育力度,同时也要发挥工会的作用,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既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又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与道德品质,以此才能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职业院校;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G7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052(2024)10-0127-03
引言
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每年为社会输送大量具备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这满足了社会的生产需求和经营需求。但是,伴随时代发展的不断加快,现代技术的快速更新使得企业的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对此,职业院校的学生不仅需具备坚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需具备精益求精、敬业等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对人才需求的转变,职业院校要从不同角度进行优化设计,以使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育可以融入教育教学的所有环节中,这样才能培育出高端水平技能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一、新时代职业院校弘扬与培育劳模精神的必要性
(一)弘扬劳模精神是新时代职业院校的重要使命
在新时代背景下,劳模精神的弘扬对职业院校而言既是重要的使命,也是实现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并进一步提升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的关键一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劳模精神体现了创新、敬业、勤奋、奉献等核心价值观。这些观念对于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既能激励其锤炼技能,追求卓越的品质,也能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我国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各行各业中的表现十分出色,而且有众多劳模工匠的身影得到了表彰[1]。这些优秀毕业生既在岗位上获得了卓越的成绩,也在行业的楷模和引领作用下带动了行业的发展。这些优Yy6oqO0XwH6NdOKOAxemrg==秀毕业生的成功,是职业院校弘扬劳模精神的具体表现之一。通过加强劳模精神的有效培育,职业院校可以为社会输送更多具备高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人才,这能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劳模精神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作为一种积极向上且具备勤奋进取工作态度和精神风貌的一种良好品质,劳模精神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具备着深远的影响。这种精神使学生在学业上更加拼搏,也能使学生形成勇于创新、坚韧不拔的良好品质。劳模精神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热情方面有着良好的推动力。在职业院校中,学生会面临着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学习的双重压力,但是通过对劳模精神的学习和践行,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以劳动模范作为榜样,可以使学生不断追求卓越,这能使学生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与此同时,劳模精神可以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劳模精神十分强调专注、勤奋、创新与责任,这些品质是现代职业人所必备的核心素养。在学习和践行劳模精神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在实践下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这也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除此以外,劳模精神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具备着创新创造能力,而且这也是实现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劳模精神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创新,而这种精神在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中也适用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通过学习并践行劳模精神,学生可以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更有自信,结合手边一切拥有的资源,找寻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与途径。这种培育能使学生在学业上取得良好的成绩,也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拥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劳模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在新时代背景下,劳模精神的时代价值得到了充分显现。劳模精神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引领时代风尚的一个鲜明旗帜。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需要广大劳动者尤其是新一代充分发挥劳模精神,这样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良好的保障。近几年来,我国在劳动模范旗帜的树立上做出了大量的工作,我国的劳动模范数量和影响力也得到了提升。这些劳动模范既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了卓越的成绩,也在全社会范围内向所有人传递了正能量,使广大劳动者的奋斗热情得到了激发。例如,任正非作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主要创始人,也是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不仅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将华为打造成了全球领先的科技企业,也将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落到了实处。通过多年的奋斗激励了无数华为员工为实现企业愿景而奋斗努力。劳模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价值,充分体现在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推动作用上。劳模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技能水平和工作效率,也在不懈努力下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二、新时代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探索
(一)构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在新时代,职业院校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方面也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要实现这一目标,需构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全面覆盖传统理论知识,也要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与发展,保证工匠精神的熏陶可以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学习的所有环节中。在课程内容的调整上,要结合工匠精神的内涵,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对工匠精神的实质产生深刻的体会。像德国所使用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就可以在我国职业院校教育中对其成功经验进行吸纳,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进行紧密结合,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与成长。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完善跨学科融合的建设,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各个学科领域当中[2]。像工程技术专业,可引入工匠精神与技术创新教育,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术的同时,能够拥有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并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模式,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也能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除此以外,通过构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并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优化,在校企合作以及实习实训等方面,也能够使学生在深入一线的同时,亲身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实际魅力。通过邀请企业中的工匠大师走入校园,分享其经验与故事,使学生更加了解更加精神的内涵所在。因而,要围绕工匠精神改革课程体系,并设立与工匠精神相关的评价指标,才能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像团队合作能力、项目完成质量等。这种评价方式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工匠精神。值得注意的是,工会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方面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工会可以与职业院校紧密合作,共同构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计上,工会可以参与课程内容的调整,结合工匠精神的内涵,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工作场景的学习体验。同时,工会还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和网络,邀请经验丰富的工匠或企业代表来校授课,分享其实践经验和工匠精神,使学生从真实的案例中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实质。
(二)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工匠技能
在新时代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可以有效培育学生的工匠技能。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下,通过动手操作完成对理论知识的转化,以此加深学生对实操技能的掌握,这能使学生的工匠精神与技能得到同时培育。但是,想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职业院校需要构建出以工匠精神为内核的课程体系,更要使实践教学贯穿到教学的所有过程中。比如,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可以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有效发展,更能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例如,在机械类专业的教学中,通过与知名机械制造企业建立亲密合作关系,并共同开展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在企业的生产车间中进行实际操作,对机器制造的全过程以及细节有全面地了解,这能加深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的有效理解和掌握。这种实践教学模式,既使学生的工匠技能得到了提高,也使学生的团队协作与创新能力得到发展。此外,在实践环节上,工会的加入可以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从而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机会。通过亲身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并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的技能和态度。同时,工会还可以组织定期的实践活动和比赛,像技能竞赛、创新大赛等,这些都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动力。与此同时,想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职业院校需要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进行加强。通过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工匠精神的教师,使之成为实践教学的引领者与示范者,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而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育和实践,使其综合素质与能力得到提升,也能在实践教学中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三)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在新时代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工匠精神校园文化氛围十分重要。在这种氛围的塑造下,能够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得到有效培养,也能为社会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职业院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类工匠技能竞赛以及展览活动等,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魅力。像评选活动的开展,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自己的工匠技能和创新成果进行展示,既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也能在实践下磨炼学生的技能。同时,学校通过邀请优秀的毕业生以及行业大师来进行分享以及亲身经历,给予学生深刻的启示和激励,能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更能够鼓励学生设立自己的发展目标[3]。此外,工会作为连接学校与学生、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应当在营造工匠精神校园文化氛围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工会组织的各类活动,可以进一步推动工匠精神的传播和实践。比如,工会组织可以与学校的教学部门合作,共同开设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课程和活动。像设立工匠技能选修课,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传统手工艺、制作技艺等,这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新时代职业院校在培育学生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实际依托
(一)把握精神内涵,明确培育目标
在新时代下,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时代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要将培育学生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作为核心教育目标。通过明确这一教育目标,职业院校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并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作为劳模精神的核心,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注重培养学生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可以使其懂得珍惜工作岗位,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争创一流的意识,可以激发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敢于担当,勇于挑战,努力成为行业翘楚;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可以使学生在逆境中挺身而出,并养成勤奋刻苦的学习习惯,培养勇于拼搏、敢于担当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有助于不断激励学生探索新技术、新方法。同时,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研项目,为其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劳模精神的鲜明特征,培养学生具备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品质,可以使其不拘泥于个人得失,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学会关心社会与他人,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工匠精神中的精益求精,意味着追求卓越,不断完善自身的职业素养。这就需要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细致、专注投入的工作态度,使学生能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二)培养一支具备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
为了更好地发挥职业院校的作用,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具备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优秀的教师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优秀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经验和高度的责任心。通过采取积极措施,吸引一批具备高素质的教师加入队伍,同时关注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使之更加合理,更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4]。与此同时,职业院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课程,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在培训中应涵盖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学科前沿知识、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以满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需求。此外,教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因此,职业院校应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引导教师关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此外,教师应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产生深远影响。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职业追求[5]。
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在新时代培育学生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对学生个人和社会均有重要意义。在多方面合作下,职业院校将为社会培养更多具备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人才,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马晖,唐国伟,吴丹. 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培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研究[J].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3,38(06):111-116.
[2]欧文静. “三种精神”融入职业院校“大思政课”建设路径探究[J].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4(02):81-85.
[3]张竹筠,秦安. 劳模精神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J].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23,13(02):1-6+21.
[4]陈亮. 新时代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弘扬和培育路径研究[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1,(05):124-126.
[5]汪淼. 新时代职业院校弘扬和培育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路径[J]. 劳动保障世界,2020,(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