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路径探究

2024-11-01肖甜尚云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10期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本文是简要围绕“大思政”格局下中国特色鲜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建设问题探究。“大思政”格局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育德与育心相结合的教育,是心理科学与“思政育人”有机结合的教育,是培养积极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教育,是全员参与的教育,是发展与预防相结合的教育,是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秉持中国化的价值禀赋,以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君子人格为价值追求。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与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在政治逻辑上以强化政策为保障,在历史逻辑上以赓续中华文脉为理论助力,在学科逻辑上以变革研究范式赋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化模式的深度探索。

关键词:大思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052(2024)10-0124-03

引言

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心理育人”纳入高校“十大”育人体系。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纲要》是做好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顶层设计,要求高校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教育与咨询相结合、发展与预防相结合,聚焦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用“大思政课”,明确教育导向,打通教育场域。从本质上看,“大思政”是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形成的育人新理念。在“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与时代同向、与现实同频、与实践同行,真正发挥培根铸魂、强德润心的基础性作用。

一、“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涵

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始于90年代的学校德育工作,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就包含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内容上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和掌握心理健康技能。但值得注意的是,“大思政”格局涵盖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大思政”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泛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也不宜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特别需要注意明确区分‘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的界限,防止心理健康教育过度‘政治化’,确保内容和形式的科学性与专业性。“大思政”格局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明确一点,必须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基本理论指导,以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核心,综合运用中西方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方法,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一)“大思政”格局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育德与育心相结合的教育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和目标是对学生全方面地培养。欲成才先成人,“大思政”的格局为大学育人点明了方向,育人的根本先在“立德”,“立德”在大学生培养中具有价值引领作用和导向作用。“德”既有“私德”也有“公德”,有“小德”也有“大德”,高校既要培养大学生做人的基本道德素养,还要厚植家国情怀和共产主义信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充分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培养大学生道德意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有效手段,是隐性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关键途径[1]。因此,育德在先,育德与育心相结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之义,共同为“育人”服务,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补益。

(二)“大思政”格局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科学与思政育人有机结合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高校课程或者作为一项学生思想工作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却有一个漫长的过去。近代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和发展起源于欧美,我国清末随着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心理卫生”的概念,《变态心理学》课程已经在清末的高校开设。1918年,孙中山明确提出“心理建设”的政治主张,将心理建设与民族精神、建国方略联系起来。在近代中国史上,心理健康教育的雏形以“心理卫生”课程的形式出现,并与振兴国民精神、爱国运动相结合,奠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兼具科学方法与政治追求的基调。在明末清初时,在中小学完成了“修身”教育的基础上,高校将西方的心理科学知识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追求相融合,探索了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教育的模式[2],目的是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义有机统一,有效激发学生的精神斗志,塑造具有健全人格、健康情感和高尚理想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大思政”格局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积极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教育

“大思政”格局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必须明确培养的对象性质。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育人功能,目的是要培育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培养本科生,也要培养硕博研究生。本科生是大学教育中最大的主体,也是当下高校思政工作的重点对象,但硕博研究生是高校科研的第一生产力,又是我国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人才。伴随我国硕博研究生招生和在学规模的扩大,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态却鲜少得到关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覆盖在读的硕博研究生,充分体现“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心理育人的广度和深度。

(四)“大思政”格局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未间断地塑造着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代代传承、深远地影响着每个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的心理基因。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适应,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内心所想和所期。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不能单纯秉持对西方心理学的拿来主义,而要因地制宜,与我国的文化环境、文化传统相结合,遵从我国的社会规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结合西方心理学研究成果,形成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3]。

二、“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价值追求,因此,“立德树人”是“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价值基点,立足中国国情和中华历史文化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化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承载着中华精神文明赓续的时代使命。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当前世界形势波诡云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更具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立什么样的德”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大学生心理健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其独特的发展历程明确了育德与育心相统一的关系。21世纪初,新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了培养人才的重要功能,强调了心理和谐在构建社会和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心理育人”成为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支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功能不断增强,育人深度和广度不断提升。今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与国家、民族的发展同频共振,坚定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进一步提升心理育人的高度。

(二)秉持中国化的价值禀赋

“仁”与“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秉持的最高价值理念,是古代圣贤最为推崇的道德精神,同时也是对人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最高状态的要求。成为君子的路径对内强调立德,对外需要修身,通过修身立德达到身心的平衡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也是文化的产物,文化不断地影响并重塑着个体、群体、民族和国家的价值观和认同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刻挖掘这种中国化的精神内核,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重新连接历史与现代的心理纽带。强健大学生红红的“中国心”,培养浓浓的“中国情”,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以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君子人格为价值追求

君子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基本要素,是普通人能通过“修平治齐”而达到的理想人格状态,而人格恰好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核心而又贯穿始终的内容,君子人格的培养目标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一致。君子人格的培养与形成并非单一的课程或活动就能塑造的,而是从微观到宏观的教育生态环境营造,内涵式发展的课程体系创设,全要素的心理育人格局构建中逐步形塑[4]。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心理育人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育人要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量的发展转向质的深化,在一系列中央政策文件中一致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系统的建设,加强全员、全程、全方位培育新时代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君子人格的培育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

三、“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为依据,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政治逻辑、历史逻辑和学科逻辑,持续为高校心理育人提供内在动力。

(一)强化政策保障,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成色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心理健康逐渐进入国家治理的视野。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开始把“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放在突出而重要的位置。20世纪90年代,以德育工作为抓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正式概念进入政策条文,从1995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开始,明确要对大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到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脉络逐渐清晰。21世纪以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迎来蓬勃发展,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四份文件,对全面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系统部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主要任务、工作内容、方法途径、队伍建设和管理机制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得益于这些政策文件的指导和规划,使得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获得大量政策和财政的支持,在全国各地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5]。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来临之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2017)中提出了深入构建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把“心理育人”纳入高校思政育人的大体系,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育人要素。并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6)中将“促进心理健康”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从医疗模式到教育模式再到服务模式,发展到目前的育人模式,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逐渐打通教育场域,进一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全面提升高校心理育人成效。

(二)赓续中华文脉,助力中国特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

中华传统文化是历代先贤领悟并传承下来的精神与物质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道德素养、健康标准的由来,它包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知行合一的心理学思想,这是激发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繁衍、发展和进步的精神源泉。从近代史的视角看来,中国的学者和革命先辈们不遗余力地借助心理学的现代化改造救国救民于水火,心理学从进入中国的那一刻起就与传统士人的家国情怀和人生追求息息相关。孙中山和梁启超都将心理建设与政治建设放在一同讨论,孙中山更是将心理建设提升到国家发展规划的高度。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有一种天然的连结,这种“家国情怀”和追求“君子人格”的历史内驱力不断激励着历代心理学人探索顺应中国社会发展,符合中国人思想内核的心理学理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国社会发展最深切的需求紧密相连,并将对君子人格的追求与人民和家国的关切深度融入心理育人的每一个环节中,建立起凸显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三)变革研究范式,赋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化模式探索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多学科属性的特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交叉融合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社会实践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正在作为新的学科被酝酿。教育学和心理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干母学科,有各自独特的发展历史、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式,但作为单一学科已经无法满足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这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各级层面的系统性建设有关,也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性质的特点有关,还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对象有关。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更丰富的研究内容,采用的方法也应更加多元,内容也更加丰富。

结语

大学阶段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更是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阶段,培养大学生拥有一颗健康的“中国心”是大学的重要任务。随着“大思政”格局的逐步展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不断丰富,价值取向更加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中国化的价值追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理”体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和现实逻辑。

参考文献:

[1]吕小康. 高校心理育人体系的现实困境与历史反思[J].社会科学,2023,(2):13-23.

[2]高芳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16):118-120.

[3]王仕民,黄科 .从“君子人格”到“时代新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2022,(4):23-29.

[4]黄希庭,郑涌,李宏翰.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心理学观点.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6,42(3),90-94.

[5]裴学进,王雄杰,周瑶瑶.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脉络与启迪[J]. 中国高教研究,2009(9):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