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育人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探究
2024-11-01吴姗
摘 要: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育人管理过程中的应用,进一步为大学生立德树人教育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实现对高校高素质人才教育培养质量的充分强化。基于高校基于新时代发展视角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运用,在分析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单一、教育内容渗透能力不足等问题的同时,通过研究,明确育人管理教育需求,并利用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数据库、构建生活化育人管理服务体系等举措,为高校育人管理工作的推进指明新方向,保证优秀传统文化能在高校育人管理中起到教育引领作用。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育人管理;工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052(2024)10-0067-03
引言
现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发展,为高校育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高校应基于深化育人管理教育服务创新与教育改革,持续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运用,进一步构建多位一体的文化教育发展体系,并以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文化素养为主要目标,逐步地加强育人管理工作的文化教育引领,为高校更好地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提供内在支撑。
一、新时代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育人管理中的应用意义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首次以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导向,针对高校以文化人教育改革提出系统化要求。其中提到,高校需以立德树人教育要求为基础,持续推进大学生人生观、成才观、劳动观与社会观教育引导,始终围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教育传承构建育人培养体系。2018年9月,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关于《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并在工作目标中提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提出中华经典教育、诵读、书写、讲解资源已基本满足了全社会的学习需求”。因此,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深化优秀传统文化多元融合教育的重点应从资源建设转化到人文精神、道德思想教育、审美价值观培养等方向上,这将是未来高校育人管理工作实践改革的重点[1]。2021年8月,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的通知中再次提出“推进耕读文明进校园、进课堂,让学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要求。依据这一要求可认识到,继承劳动人民发展智慧、传承劳动人民奋斗精神、推动人文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素质教育与劳动教育等内容的多元融合,将是新时期高校构建文化教育新生态的关键。此外,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讲到,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由此可见,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不仅与国家命运、民族发展振兴紧密联系,同时,也是凝聚民族发展共识及文化发展创新的关键。高校的育人管理教育体系建设,要在纪律管理、教育管理等多个层面,进一步做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衔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位一体协同开展,把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贯穿育人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并持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提炼,为学生更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文化思想夯实基础。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育人管理中的应用经验借鉴
2018年4月,清华大学以“戏曲进校园”活动为契机,持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建设,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工艺技术、服饰文化、曲艺等相关内容,融入高等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并以立德树人培养为导向,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唐诗鉴赏、好读书等文化活动,成为大学生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养料的重要支撑。2023年6月,北京科技大学以打造搭建引领平台、全员育人平台、自治管理平台及文化沁润平台四个平台为主体,面向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站式学习社区建设开展文化教育布局,进一步围绕党建工作、教学工作、育人管理工作、校园环境建设各项内容,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各类艺术元素、文化概念等融入大学生现实生活,为大学生更近距离接触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保障,使优秀传统文化能在新时期学生管理方面,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同年,福建农林大学同样以建立一站式学生社区为内容,重点围绕文化教育环境建设,以线上、线下学生管理与教育管理为主题,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纪律管理等多个方面,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环境中的全覆盖。以此,建立完善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综合以上高校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经验来看,高校育人管理工作的推进,往往是采用多元协同的教育策略,通过学生管理、教育管理与课程教学的多元融合教育体系建设,构建一体化文化教育培养机制,并借助信息化、数字化手段,为学生搭建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平台,将优秀传统文化中各类不同教育要素,面向不同教育、管理工作渠道进行渗透,以此来满足高校育人管理工作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方面应用需求。
三、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育人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困境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性有待提升
目前,高校育人管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主要是以培养学生服从意识及尊师重道学习意识作为主要内容,部分高校未能基于学生视角,针对育人管理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元素进行丰富,使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接触途径较为单一,范围较为狭窄,导致各类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未能在育人管理过程中对学生形成深层次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资源储备不足,难以面向学生管理、教育管理等提供更加广泛的资源支持。从而,使优秀传统文化虽然通过个人管理渠道进行了传播,但却不具备良好的教育影响力,对学生的教育价值也大打折扣。此外,部分高校虽然将仁者爱人、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融入了育人管理的服务体系,但由于其在育人管理工作执行方面,未能加强管理工作内容衔接,使仁者爱人、以人为本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难以与学生管理、教育管理工作内容充分契合。最终,导致高校未能按照仁者爱人、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针对学生管理、教育管理等育人管理工作进行改革,降低了高校育人管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有效性。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管理内容渗透能力不足
新时代数字媒体、网络媒体的发展,改变文化教育的工作形态。优秀传统文化在育人管理方面的运用,同样要基于对数字媒体、网络媒体的运用,加强学生对文化内容的环境感知,将优秀传统文化面向大学生生活、娱乐环境进行渗透。但部分高校在育人管理工作布局方面,实际上仅为教师的课程教学工作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进行服务,未能充分加强优秀传统文化面向学生生活、娱乐环境的教育渗透,使部分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感知能力相对较差,无法高效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养分[2]。从需求导向来看,高校育人管理在数字化管理服务与动态化管理布局两个方面,未能有效地做好教育设计。譬如,部分高校的育人管理工作,仍然采用相对滞后的线下管理服务模式开展服务对接,未能通过对数字媒体资源的运用,面向线上做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教育辐射。此外,部分高校在育人管理实践方面,也未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娱乐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选择。从而,使优秀传统文化在育人管理工作中的教育渗透能力下降,难以更好地加强对大学生的文化教育培养。
(三)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管理教育生态有待完善
基于课程教学、校园环境建设、教育管理等多个层面,建立多元融合的育人管理教育生态,把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成为深化文化教育、思想教育、素质教育与道德价值观培养教育融合的教育桥梁,对于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育人管理过程中的应用质量有着促进作用[3]。然而,从现实环境来看,部分高校在育人管理体系的建设方面,未能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课程教学与教育管理的内在联系,而是将优秀传统文化拆分为多个不同模块,资源呈现碎片化,相互难以关联。
同时,由于教师、管理人员、辅导员等对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乏内在关联性,使其难以让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教学与校园环境建设形成合力。最终加剧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分化问题,降低了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文化思想的学习与传承能力。譬如,部分高校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仅由教师、管理人员进行单方面地教育输出,未能通过教师与辅导员的教育工作衔接,把教师课程教学中与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有效串联。进而,使得学生所学习到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碎片化的,不利于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理解、学习、认知。
四、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育人管理过程中的应用策略
(一)建立基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育的育人管理数据信息库
借助信息化、数字化手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育人管理工作中的运用提供支持,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拓展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接触途径,帮助教职员工、管理人员更好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做好育人管理服务引导,对于更好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影响力及提升学生管理、教育管理有效性有着推进作用。为此,高校应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分类,结合各个阶段育人管理工作需求,做好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运用。譬如,在学生纪律管理方面,可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法家思想,以“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为中心思想,明确对纪律管理的工作概念,并在学生管理、教育管理实践中针对相关管理措施进行落实,通过对高校数据信息库中“以法为教”的法家思想的运用,为学生管理与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引,并培养学生严以修身、严以律己的优秀品质,持续强化学生自我管理及自我约束的能力。此外,高校应利用育人管理数据信息库,做好对育人管理工作的统筹,进一步按照教师课程教学需求、学生管理工作需求等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要素与育人管理工作内容的衔接,保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用与育人管理工作要求的内容契合度,充分强化教职员工、管理人员对各类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应用能力,保证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可以贯穿高校育人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为高校育人管理工作的高质量推进夯实基础[4]。
(二)构建数字媒体的生活化育人管理服务体系
构建依托数字媒体的生活化育人管理服务体系,主要目的是借助数字媒体平台、数字媒体资源等内容,构建动态化、数字化的育人管理服务机制,并在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方面,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娱乐需求及生活需求等,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选择及教育衔接,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环境中对大学生的辐射能力。以此,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在育人管理工作中的内容渗透。譬如,将学生喜爱的动漫、电子游戏、文学作品中的部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学生宿舍管理、学习管理方面加以运用,充分引起学生对部分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共鸣,培养加强学生对相应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探索能力,让高校能通过对学生娱乐需求、娱乐特点的分析,有的放矢地选择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5]。又如,高校可以通过开通线上管理工作渠道,利用数字媒体平台发布相应的管理工作任务,并在部分短视频平台、网络社交平台开设专属账号,定期发布优秀传统文化动态视频或音频,通过学生与教师、管理人员的互动,把优秀传统文化以隐性教育的方式融入当前育人管理教育体系,让学生能通过数字媒体平台更好地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养分。以此,通过育人管理工作实践,把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与娱乐的各个方面。
(三)构建多元融合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
构建多元融合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进一步加强教师课程教学、辅导员教育管理及管理人员管理服务教育融合能力,让高校育人管理工作能在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方面,基于多管齐下的教育思维,充分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与教育生态。譬如,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以德报怨、宽以待人的良好思想品质。高校要优先通过课程教学实践,针对相关的故事典故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内容进行讲解。而后,通过现实环境的教育引导,由辅导员基于组织班集体活动,在现实环境中培养学生以德报怨、宽以待人的思想意识,让学生能把“以善为本、推己及人”基础原则,融入学生人际交往与学习环境。在高校学生管理与教育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与教师则需要秉承以德报怨、宽以待人的原则,为学生树立一个善待他人、有容乃大的学习榜样,帮助学生更好培养“以善胜恶”的优秀品质。以此,通过多元融合的教育内容衔接,让优秀传统文化能以更为立体化、系统化的形式在教育工作、学生管理工作中进行呈现,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在育人管理工作中的教育表达能力,确保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更为多元化的感悟。以此,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育人管理过程中的有效运用做好充分铺垫。
结语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育人管理过程中的融入,不仅能够提升高校“以文化人”的人才培养能力,同时,亦可基于高校学生教育、教育管理等工作的推进,持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引领,进一步围绕大学生立德树人教育培养体系建设,推进育人管理教育改革与教育创新,有效丰富高校育人管理工作内容。这就使得优秀传统文化能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娱乐的各个不同环境中得到充分地教育体现,进而可以提升高校对大学生文化教育、素质教育与道德思想教育的培育质量。
参考文献:
[1]罗刚.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高校文化建设的思考[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6(02):109-117+215.
[2]王朝辉,姜东霞.基于C-STEAM的大学外语教学方式探索[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36(01):72-76.
[3]王琪.新媒体环境下基于文化育人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对策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04):170-172.
[4]孙雷,高迪迪.中国传统书院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与实践[J].沈阳干部学刊,2024,26(01):48-52.
[5]张婷燕,张海燕,贺宏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剪纸课文化育人的价值思考[J].新疆社科论坛,2024,(01):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