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蕴及启示探析

2024-11-01江燕娇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10期

摘 要: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将科技创新运用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阶段,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迈入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对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发挥科技创新对于现代化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

关键词:科技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052(2024)10-0007-03

引言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伟大事业,动力源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对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对于在新征程上推进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因此,厘清科技创新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理路、剖析科技创新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蕴、学习科技创新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启示,对于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指引作用。

一、科技创新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双重逻辑

(一)科技创新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根植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从提出“四个现代化”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科技创新一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从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向科学进军”、邓小平同志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江泽民同志的“科教兴国战略”,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体现了科技创新在党和人民事业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并且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

习近平指出:“纵观人类历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3]。”回顾中国共产党历经的百年辉煌,我们得出一个沉痛又深刻的教训“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而落后就意味着挨打。自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有志之士开始寻找振兴中华的正确道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科学技术与革命战争、生产技术相结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随着新中国成立,科学技术成为中国摆脱落后、化被动为主动的支撑动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共产党针对发展进步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现代化战略思想,如坚持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结合、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等,极大支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的科技事业迎来了崭新阶段,确定了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来推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

(二)科技创新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逻辑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发挥着如此巨大的作用,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寻找科技创新突破口,争取抓住新一轮的科技创新机遇。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民族强。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因此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进入新时代,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攻坚阶段,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攻坚阶段。因此基于国内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国际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对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科技创新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意蕴

(一)科技创新是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点。基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的现实国情,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也必然艰难重重,发展路径和实现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着不平衡不充分、资源约束趋紧、粗放发展方式的现实危机,亟须转变发展方式,利用科技创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提出要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路径。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决定着发展质量、发展速度和发展的可持续性。科技创新能够实现技术、知识、人才三者的相互结合,通过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催生新的经济业态和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科技创新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4]。”科技创新带动经济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科技创新还能解决分配不均难题,科技创新能够同时兼顾效率和公平,确保科技成果最大程度上惠及全体人民。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破解了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区域不协调问题,通过大数据分析比对不同区域不同的地理、历史特色,建立起符合各区域优势的振兴方案,激发各区域潜力,量身定做区域发展战略、资金扶持、人员倾斜等应对方案。以数字经济、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业态打破了地域限制,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拉动当地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有效化解就业危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三)科技创新是促进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协调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需要发展创造先进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首先,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孕育产生的科学精神是促进现代化的重要精神力量,科学精神作为一种先进力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理想信念、思想观念。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科学的思想观念,才会产生先进的生产力。我国能在几十年内追赶上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与国人科学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具有紧密联系。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和弘扬提供载体,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信。文物、图书、遗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大屏”“小屏”等数字化形式向实体延伸;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和互联网体系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线上交流平台;新科技加成的文化创意、信息服务不断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的精神需求。

(四)科技创新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实桥梁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道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发展原则,辩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入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为了人民的思想理念。在以习近平同志为中心的党中央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导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首先,科技创新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精神力量,通过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促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科技思想和尊重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促使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不断被揭露。人们开始意识到造成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土地荒漠化的真正原因并不是科学技术,而是人们的科技伦理观。人类在谋求发展过程中,也要考虑到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次科技创新推动生态现代化的实现。利用科技创新发展绿色农业技术,如科技创新可以把固氮基因转移到小麦、水稻等非豆科作物上,这种技术不仅可以增加作物产量,又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减少对土地、环境的污染;利用光伏发电助推绿色低碳发展等科学技术既节约了成本[5],又实现了绿色发展。人类同自然界的交往中,从刚开始的依赖自然、利用科技征服自然、到现在的利用科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只有利用好科技创新是最关键的。

(五)科技创新是支撑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外部保障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核心要求。中国式现代化自其发轫起就决定了要走和平的发展道路,根源于中华悠久的爱好和平的传统美德和近代以来备受侵犯的民族情感基因。当今世界,全球经济发展中不确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增加,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不断增加,我们坚持以全球视野主动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深入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积极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建设“一带一路”创新之路,其次,中国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还体现在中国办好自己国家的事,提升国家综合实力。通过国防现代化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保障中国发展特色外交。国防安全重于泰山,需要通过科技强军,发展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军事战略装备,保障人民的生命和生活安全。坚持在关键领域采取“非对称”赶超战略,努力向深海、深空探测。

三、科技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启示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复杂曲折的道路,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汇聚现代化建设的全部力量。因此,需要发挥执政党强大的社会整合能力。首先,全面加强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也在党。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统一领导,不断深化对创新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强大贡献。新征程上,我们继续把党的主张贯彻到科技事业中,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做好重大科技布局规划,组织好重大科技任务的攻关工作。

其次,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习近平认为:“我们的最大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今天我们推进科技创新跨越也要依靠这一法宝,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新型举国体制的最终目标是维护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战略目标是实现好维护好现代化重大创新工程。过去我们凭借这个优势取得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超级计算等一系列重大科技突破,今天我们继续发挥新型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另外,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协同参与的治理优势。新型举国体制能够兼顾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和最大限度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推动政产学研深度结合,形成组织、生产、学习、科研、实践协同发展的先进模式。

(二)坚持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做好民生领域重点工作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复杂须长期坚持的事业,需要科技创新提供动力,需要制度改革保驾护航。科技创新和制度改革好比车之双轮,“双轮驱动”才能行稳致远,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制度改革是完善社会发展的上层建筑,也是激发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制度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制度改革的宏观设计,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改革。

习近平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中国人民共同的事业,是事关亿万中华人民的宏图伟业,必须利用科技创新成果服务人民,惠及民生。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部署工作,以惠民、利民、富民为主要方向,以保障人民健康、保护生态环境为行动指南,利用科技创新为健康中国、美丽中国提供了技术支撑。在应对新冠疫情中,科技界全力推进新冠疫情防控攻坚工作,为打赢新冠疫情防控战役,保护人民生命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加大对重大新药的研发投入力度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需求。其次,科技创新为人民生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国家不断完善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顶层设计,持续加大科学技术在改善生态环境领域的资金投入,重点对大气、水、土壤等脆弱生态的修复处理。

(三)加强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人才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初心使命的关键力量。党和国家始终重视人才资源,积极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战略引领作用,加强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培养。首先,始终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适合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教育环境,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吸引全世界优秀创新人才。

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标志着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内在涵养。“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广泛宣传基础研究等科技领域涌现的先进典型和事迹,教育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过程中,需要弘扬科学家精神作为价值引导和精神支撑。在加强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之外,注重全社会科学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积极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提升中国整体科学素养。

结语

科技创新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是经由历史证明的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科技实力大幅提升,从过去的“跟跑”阶段跃升为今天的“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的提升,带来的是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新征程上,我们坚定不移地继续发挥科技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内驱力,利用科技创新破解现代化进程中的瓶颈难题,应对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等方面的种种难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邱海平.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及其重大意义[J]. 理论导报, 2022, (12): 10-13.

[3]万秀丽, 王月琴. 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研究[J]. 社科纵横, 2022, 37 (03): 7-14.

[4]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N],人民日报,2021.08.18

[5]贾淑品.科技创新赋能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22(06):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