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臣略纂闻》展卷一睹明代战争风云
2024-11-01吴婧茸
《皇明臣略纂闻》,由明代苏州常熟人瞿汝说撰写,共十二卷。主要论述了瞿汝说自己的军事思想,从多个方面如枢、筹、御、制、攘、讨、擒、弭、捍、柔、化、勋等详细讨论了军事策略和战术,展现了作者对于古代兵事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这本书不仅是研究古代兵事的重要文献,而且为了解明代及之前的军事思想和战略布局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皇明臣略纂闻》的影印出版是《苏州全书》继《裒谷子商隲武经七书》之后,对古代兵书又一次重要的整理和影印工作。今天,让我们跟随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黄镇伟,一起来聊点“兵家常事”。
《现代苏州》&舒君:《皇明臣略纂闻》十二卷,各卷皆在大题后标有小题“兵事类”,全书主要记述洪武迄万历历朝名臣有关军事建言及处置范例。它属于兵书吗?若有不同,那它与传统意义上的兵书有什么区别?
黄镇伟:本书最早见于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的著录。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前后,黄虞稷在其父黄居中所撰《千顷斋藏书目录》的基础上增补编撰《千顷堂书目》,此时距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瞿式耜刻《皇明臣略纂闻》仅仅半个世纪。然而,黄虞稷的著录出现了失误:既在史部传记类著录瞿汝说《皇明臣略纂闻》十二卷,又在子部兵家类著录瞿汝稷(汝说之兄)《兵略纂闻》十二卷。将一书视为二目,并误植作者,足以说明黄氏当时未见原书,著录源于转录。
后黄虞稷入明史馆,《千顷堂书目》成为他主修《艺文志》的底稿。虽经多次删削,《明史艺文志》还是保留了《千顷堂书目》对此书的著录,惟前者删去“皇明”二字。二百年后,《〔光绪〕常昭合志》的著录,仍沿袭了源自黄虞稷的失误。
追溯这一失误的缘由,要从原书的题名说起。由于原书在书题和书序上名目不一,造成后来在著录上的分歧和错误。原书各卷大题均为《皇明臣略纂闻》,而卷首目录却作《皇明兵略纂闻目》。三篇序文虽然名目不一,如钱谦益《兵略序》,钱继登《国朝兵略序》,瞿式耜《刻兵略纂闻述》,但都以“兵略”为目。于是就出现“臣略”与“兵略”之异。由于原书各卷皆有小题“兵事类”,可见编者和三篇序的作者都认为本书属于兵书。
说到兵书,总是要提到孙武。据《史记》记载,春秋末,齐国孙武奔吴,向吴王阖闾献所著兵法。这部享有“兵家圣典”之誉的《孙子兵法》,传世有十三篇:《始计》《作战》《谋攻》《军形》《兵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全面分析阐述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和条件,系统提出克敌制胜的理论和原则。所以,讨论阐述兵法(军事理论)是兵书的基本内容。
北宋年间,兵书出现了兵法加汇辑实战案例的组合体例。宋仁宗唯恐天下承平已久,将帅不明古今兵法,缺乏将兵法运用于实战的经验,特命曾公亮、丁度等编撰《武经总要》四十卷。其前集二十卷备录古今兵法,名之曰“制度”。后集有十五卷选录春秋以来至本朝有关军事计谋方略的具体战例,依仿兵法,分列类目,总名“故事”。
《皇明臣略纂闻》与《武经总要》中《故事》部分类似,其十二卷分别是:卷一枢,记兵部决策;卷二筹,记军饷、屯田、备边诸事;卷三御,御敌,及名将御军诸事;卷四制,制敌外夷;卷五攘,攘外,备东倭西虏;卷六讨,讨内外之乱;卷七擒,遇敌设计智取;卷八弭,弭兵;卷九捍,记捍贼、守城事;卷十柔,卷十一化,皆言怀柔之策;卷十二勋,记开国功勋徐达、常遇春、李善长等将帅的常胜范例。其通篇辑录具体战事案例,记述从谋划到实施的过程,展示作战进程,特别突出主要军事指挥者运用兵法取胜的主导作用。如卷十二“勋”中,有这样一则记载:陈友谅破姑孰,势将进取建康。朱元璋召见康茂才,授意诈降。茂才修书,称自己驻守江东桥,可作内应。陈友谅得书大喜,问:桥何为?答:木桥。于是复书相约:某日至江东桥,呼老康,公即应我。朱元璋得信,即命李善长连夜将江东桥改建为铁石桥。友谅军至,见铁石桥,愕然,呼老康,不应。知中计,未及撤军,伏兵四起。友谅狼狈逃窜,损兵折将,大败而归。
这一案例生动地记录了朱元璋成功运用诈降之法取得胜利的过程,清康熙御敕编修的类书《渊鉴类函》在《武功部》“军诈”目下摘录了这一案例。所以不论兵法,只录案例,不加评说是本书的特点。
《现代苏州》&舒君:为什么到了明代,尤其是中晚期,军事类书籍编撰、出版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而《皇明臣略纂闻》对当时的军事建设有着怎样的价值?对后世又有着怎样的影响?
黄镇伟: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北方瓦剌分兵三路,大举入侵辽东、宣府(今张家口)、大同。年仅22岁的皇帝朱祁镇亲率一支庞大的军队,北上大同,迎击瓦剌部首领也先的部队。结果明军大败,皇帝匆忙自宣府回撤北京,途中在土木堡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自此,明王朝国势转弱,外患内乱频发。成化朝,为防御北方蒙古部落的入侵,大规模修建长城,筑墩台,修营堡,加强防御体系。嘉靖朝,倭寇作乱,东南沿海地区屡遭侵掠。万历末,努尔哈赤的后金大军攻城掠地,剑指山海关。天启朝,荷兰殖民主义者进犯澎湖,被明军逐出,转而侵占台湾。内乱除宁王朱宸濠反叛,东南、西南少数民族,如广西的瑶族、苗族,海南的黎族,他们的反叛也此起彼伏。朝廷长期频繁的内外用兵,自然会引发有识之士对国家军事活动的关注。军事类书籍的编撰刊刻,正是这类关注的一种体现。
《千顷堂书目》兵家类著录明代兵书200种,后来《明史艺文志》根据“书名不著,作者不明”的原则进行删削,其兵书类仍著录有58种,数量还是相当可观的。
《皇明臣略纂闻》刻于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下至明亡仅仅十年。大厦将倾,人皆惶惶,诸将帅不会临阵抱佛脚。加之书为家刻,流传不会很广。
半个多世纪后,康熙御敕编撰大型类书《渊鉴类函》,编修大员张英、王士祯等注意到此书,在《武功门》中引录了《兵略纂闻》中的几十则战例。如卷二“筹”,录成化年间,副都御使余子俊巡抚延绥,上边务策,称大同地方山川平旷,主张御敌用车战为宜:大率万人为一军,战车五百余辆,用步卒千人驾拽,行则纵以为阵,止则横以为营。车空缺去处,用鹿角柞补塞。若贼合众对垒,彼用弓矢,止有百步技能,我用枪炮,动有三四百步。此守边简易之法也。又录隆庆中,戚继光都督蓟门,议立车营:出战则以代城郭。车四面结靷,为方阵,中置步骑各一旅。遇敌则车上火器悉发,自数百步外,先薄之。稍近,则步兵出辕下,排击敌马。敌却而乘胜逐北,乃出骑兵。《渊鉴类函》武功门并录于“车战”类。
又半个多世纪,乾隆间,朝廷编修《四库全书》,实施“寓禁于征”的文化政策,查禁了大量图书,明末清初的著作成为重灾区。《兵略纂闻》被列入《外省移咨应毁各种书目》,受到查禁。此后,公私目录罕见著录。20世纪90年代,全国(除台湾省以外)进行古籍善本普查,结果汇编成《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其中瞿汝说《皇明臣略纂闻》,仅有四家有收藏。
现在,苏州大学出版社影印国家图书馆藏崇祯原刻《皇明臣略纂闻》,辑入《苏州全书》,秘藏之本,转为易得之书。由于书中记载了从明初的统一战争,到万历末的辽东鏖战,几乎明代历朝较大的御外敌、平内乱之役,书中都有所记载,点点滴滴,汇聚成一幅展现明代战争风云的历史长卷。我们今天展卷阅读,鉴古知今,可以明是非,知得失,不仅增长历史知识而已。
《现代苏州》&舒君:编者明代常熟人瞿汝说为何会如此倾心于兵事,甚至晚年因此心力殚瘁?能否请您为读者介绍一下瞿汝说的情况。
黄镇伟:瞿汝说,字星卿,号达观。他的父亲瞿景淳是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的榜眼,仕至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为官清廉刚直。曾任《永乐大典》总校,与修《嘉靖实录》。汝说早年与瞿纯仁、顾云鸿、钱谦益辈读书拂水岩下,名闻吴下。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进士,历官工部主事、湖广提学佥事。立朝亦以刚正闻。擢江西右参议,不赴。告病归田后,仍留意经济及本朝人物,筑东皋草堂,编述不辍。
于是,瞿汝说开始广搜本朝国史家乘,笔记文集,取洪武以来名臣有关军国大事之嘉言懿行,手自纂录,依人物官秩品级编排,凡百余卷。晚年心力殚瘁于此。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明军遭遇西平堡(今辽宁盘锦)大败,举国震惊。汝说亟取书分类重编,尤注意兵事,其中兵略部分裒辑而成《兵略纂闻》,亦即此书。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后金攻陷沈阳、辽阳。次年正月,驻守辽阳的努尔哈赤,亲帅后金大军西渡辽河,直取辽西重镇广宁。明军作了相应的防御布置:三万兵力沿辽河三岔河一线驻防,二线西平堡由副总兵罗一贯率三千人防守,总兵祁秉忠以万人防守闾阳,总兵刘渠以二万人守镇武堡。右佥都御史兼广宁巡抚王化贞带数万兵力坐镇广宁,经略熊廷弼带兵四千人驻右屯。定议各自加固堡垒,急则互相驰援。
20日,金军强渡三岔河,三万分散守河的明军,顿时崩溃。努尔哈赤的大军直扑广宁的前哨西平堡。西平堡守将罗一贯身先士卒,率三千将士死守城池,最后全部战死,罗一贯自刎殉国。西平堡失守。
在西平堡守军与后金军激战时,王化贞派游击孙得功、总兵祁秉忠,熊廷弼派总兵刘渠带兵驰援西平堡。努尔哈赤得报,立即命代善、皇太极领军打援。两军在西平堡北边的沙岭相遇,刚接战,畏敌如虎的明军主将孙得功就败下阵来,其他各路不明就里的明军顿时乱作一团,被强悍的金军分割包围,总兵刘渠、祁秉忠,镇武堡副将刘征等先后战死,明军几乎全军覆没。随即广宁城破,明军残部及难民随熊廷弼退守山海关。
明军在辽东的惨败,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兵部、边帅和主将们疏于兵法、不善打仗是很重要的原因。所以已经归田十年的瞿汝说,将编辑本书作为首务。临终前,嘱子瞿式耜刊刻行世,国家多事之秋,欲使文武将吏借此而能知兵事。可谓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