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档案荟萃,构建出一座立体的城市

2024-11-01邹孝听

现代苏州 2024年18期

以书画档案为特色,民生档案集聚、专门档案集中、照片档案会集、史志宗谱档案荟萃……41万余卷(册)、52万余件珍贵档案、1.6万余册资料,足以构建出一座立体的城市。

镜头聚焦太仓市档案馆,透过馆藏系列展示,在历史的长河中,记者试图去发现和探索,这座拥有4500多年历史的江南小城的档案故事。

娄东文化继往开来

明代至清代中早期,是太仓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兴盛时期,娄东画派、娄东诗派、娄东印派、娄东琴派等流派纷呈,人才辈出,形成了著称于世的“娄东文化”。

太仓市档案馆注重对地方特色档案的征集,形成了书画、名人、名特优、荣誉礼品、史志宗谱等7个专题库。其中书画档案是馆藏重要组成部分,在馆藏资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藏有明清书画、近现代名人书画等珍贵作品2000余幅,从年代上大致可以分为明清和近代两大部分,呈现鲜明的“娄东书画之乡”特色。这些书画档案中,名家佳作不胜枚举,包括文徵明书画、吴伟业书画等多件。娄东画派绘画作品、朱屺瞻绘画作品、宋文治绘画作品等多幅入选江苏省珍贵档案名录。除了绘画之外,馆藏中还有马士达印章、顾子惠书法等多种艺术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清代书画家王原祁的《山水轴》被列为“镇馆之宝”,王原祁与王时敏、王鉴、王翚合称“清初四王”,作为“四王”中最年轻的一位画家,其为娄东画派的形成夯实了基础。

馆藏清代书画中,娄东画派和娄东系书画家的作品所占比重较大,虞山画派作家也有所收藏。“四王”的作品还有王原祁的《山水扇面》以及王翚《山水四条屏》和《山水扇页》。王翚的《山水扇页》仿黄公望笔意,是他晚年的作品。跋署“山川浑厚,草木华滋”,这是“四王”画风的主旨,也是娄东画派和虞山画派的共同特色。此外,馆藏中“小四王”以及娄东王氏后裔和娄东画派传承作家的作品为数不少,且品类较全。

“四王”画风代代传承,娄东画派后继绵延,主导了清代文人画的发展,推动了文人新山水画格调的形成,这些作品是娄东文脉生生继往、蓬勃发展的生动展示,对江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重要意义,也为学习和继承娄东画派提供借鉴。

吴门要津人杰地灵

历史上,太仓迎来过很多高光时刻。维新遗址的发掘成果证明:早在距今4500余年时,我们的祖先已经在这片江海之滨的沃土上渔猎,并留下了文明的印记。自春秋时期,吴王在太仓设仓,太仓便以“天下粮仓”名闻四海。两晋至唐宋时期,太仓海岸线成陆渐次成型,农耕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海运亦初露端倪,被称为“吴门要津”。

在展厅,我们可以看到郑和下西洋的盛景;可以看到良渚和马桥文化的陶罐、石锤;明清时期的商标牌、管军印鉴、丝绸衣服、文化载体等影像记载;太仓籍人士接受历史不同时期领导人接见的宝贵资料;六国码头的风光历史,六国码头的古老称号把时间线拉回元代,刘家港在当时被称为“天下第一码头”,《六国码头通商图》《太仓州志》无不记载着它彼时的繁荣景象,元代文人的碑刻也记载了当时太仓海运及对外贸易的情况,还有出土的海船配件等。

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先进科技的输入,加上清政府放宽对民族工业的限制,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初步发展,太仓近代工业萌芽。

1905年,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太仓的巨绅蒋伯言等人,深受“实业救国”思潮的鼓舞,他们怀揣着振兴民族工业、强国富民的理想,毅然决然地集资五十万两白银,于太仓沙溪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创办了拥有纱锭1.3万枚的济泰纱厂(后更名为太仓利泰纺织厂有限公司)。这家纱厂的诞生,不仅标志着太仓近代工业的正式起步,更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地方经济的未来之路。利泰纺织厂以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优质的产品质量,迅速在业界声名鹊起,为太仓乃至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成为推动地方工业化的重要引擎。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转眼间来到了1922年。这一年,太仓再次迎来了交通史上的重大突破。在洪锡范、吴仲裔、项尧仁、朱增元等地方贤达的共同努力下,全长40公里的沪太(上海至太仓浏河)公路正式建成。这条公路不仅是江苏省首条民营公路,更是连接太仓与上海这一国际大都市的重要纽带。

回望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近代工业的萌芽和发展,为太仓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太仓的经济发展之路,是一条充满挑战与机遇、奋斗与创新的道路。从20世纪初的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到如今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太仓人民始终保持着开放包容的心态、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不懈奋斗的姿态。正是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汇聚成了推动太仓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

便民服务与时俱进

在时代的浪潮中,太仓市档案馆始终走在前列,致力于构建一个集档案安全、教育、利用、信息及电子文件于一体的“五位一体”公共服务平台。凭借卓越的表现,它不仅以全国顶尖成绩荣获国家一级档案馆的殊荣,还接连摘得多个国家级和省级荣誉桂冠,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

太仓市档案馆在档案资源建设上展现出非凡的远见与实力。它深谙民生之重,大力整合各类民生档案资源,从退伍士兵到独生子女,从婚姻档案到优抚政策,无一不精心收集,建立了多达56个民生档案专题数据库,其数量之丰,占据了馆藏的半壁江山。这一举措,无疑为市民查询、使用档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为了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太仓市档案馆多管齐下。一方面,持续强化档案资源建设,确保机关事业单位的到期档案能够及时、完整地进入档案馆,同时通过征集大事照片、视频、口述档案及实物档案等方式,不断丰富馆藏内容,优化资源结构。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档案的文化价值,深入挖掘太仓地方特色档案,通过举办流动展览、开设宣讲课程等形式,让档案文化走进社区、校园,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值得一提的是,太仓市档案馆积极挖掘馆藏老报刊资源,继《太仓老报刊辑存(馆藏民国报刊年)》之后,计划在今年出版《太仓老报刊辑存(1956-1960年)》。

此外,太仓市档案馆还积极推动档案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利用全国、省及长三角等平台实现异地查档服务,并与多个部门签订共享协议,实现民生档案跨部门出证,极大地缩短了市民查档的时间成本,真正做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如今的太仓市档案馆,已经成为市民心中不可或缺的便民服务窗口。每年,它都为数以万计的社会各界人士提供线上和线下服务,满足了人们对档案信息的多元化需求。在这里,档案不再是尘封的历史记忆,而是连接现在与未来的桥梁,是服务民生、促进发展的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