葑门横街:菜市场里重温江南旧梦
2024-11-01王娇蓉
娄葑附近的居民对于到横街上去买菜是有一些精神执拗的,有一些葑门附近的老居民,在搬迁到其他地方居住以后,甚至还要坐两三个小时的公交车到横街菜市场买菜。
对于本地人来说,这里是连接着钢筋水泥的城市和江南地道风物的味觉集散地;对于外地游客来说,这里最能感受到那种从淤泥里生长出清新莲花的江南式市井烟火气。
街坊巷弄,枕河人家
葑门横街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繁华于明清,是毗邻古城东南的集镇式城乡贸易中心。这条街道因邻近葑门而得名,葑门相传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伐吴时所开,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葑门横街位于葑门的外侧,葑门塘的北岸,西起徐公桥、东至石炮头,地处交通要冲,因此自然而然成为人员与物资的集散地。商贾们在这里开设商铺、茶馆、饭馆等,逐渐形成了熙熙攘攘的繁荣集市,成为苏州古城东侧繁华的商业副中心。
苏州其实有很多街巷都名为横街,但葑门横街是其中唯一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条,街上绝大部分建筑仍保留着明末清初枕河人家的风格,前街后河,河街并行。过去,来自吴江、太湖等地的货船会载着当地生产的农作物或渔获到葑门横街进行贩卖。特别是到了夏天,一艘艘满载西瓜的货船开进河道,满满当当的西瓜能把船舶的吃水深度压到几乎与船舷持平。住在横街和石炮头的居民看货船,对着河面大喊:“喂,卖西瓜的!”船夫听到后将船靠近民居临水的后门,一笔交易也可就此促成,这可能是苏州最早的原产地直销销售模式。
虽然丰富多样的物资和繁华的市场给居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便利,但其中也不乏烦恼。最大的问题就是散乱的农贸市场会使公共环境变得极其脏乱,20世纪80年代,这条街道改铺了水泥六角道板路面,可是随着经年累月的频繁使用,路面损坏严重,一到下雨天,不知道哪一脚就会踩中松动的石板,底下积压的脏水飞溅上来,被人们戏称为“地雷”。
2011年葑门横街改造,改为长方形石板路面。不仅路面整洁了,大大小小的商铺也变得更加规范。这里有不少经营了几十年的老店,像友谊钟表修理门市部、晓梅春卷皮、瑞泰酱园、国盛百货店、葑门孵坊等商店,都在自己的一方领域为街坊四邻服务了很多年,也获得了大家的信任和认可。而像小孙卤菜店、许氏蛋饺、田记汤圆、许记汤圆、眼镜烤鸭等以店主的姓氏、特点命名的商店,不仅充满了让人熟悉怀念的市井气息,也便于街坊们记忆,相信没有哪个葑门长大的“80后”能在放学后拒绝眼镜烤鸭带来的诱惑。
葑门横街北侧有一条南北向、长度不过百米的支巷,名为“七公堂”,因为纵向贯穿葑门横街而常年人头攒动,弄堂内曾有一座小庙名为张七公庙,祭祀被奉为“东吴下乡土谷神”和“七公明王”的张翰,就是那位因为“莼鲈之思”去官返乡的西晋文学家。他被充斥着丰沛物产的横街一带视为“土地爷爷”,不知是不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张七公庙拆除前,在横街农贸贩卖河鲜的朱阿姨总会定期去祈福,她说,当年经济困难时期,她的外婆就抄着篮子在横街红板桥桥堍贩卖鱼虾维持生计,到了母亲那一辈,这项营生被延续下来,如今,她靠着母亲教会的生意经,把儿子供到了新西兰的顶尖大学学习。说到儿子,朱阿姨嘴里有讲不完的趣事:“我们的文化程度没办法指导儿子的未来了,但是他毕业后估计是要回来发展的,最近螃蟹上市了,小赤佬天天跟我说想念苏州的螃蟹。”
横街的商贸滋养了许多像这样的家庭、这样的人,“莼鲈之思”也成为横街孩子共同的舌尖记忆和家乡印记。
四方滋味,一处温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苏州迎来了更多的外来人口,人们的口味也越来越多样化。葑门横街,这条曾经以传统苏州物产闻名的街市,如今也被来自五湖四海的风味充斥其中。
在章氏贵州甜酒酿,同样热爱酒酿的苏州人可以买到来自贵州的纯手工酒酿;青稞烤馍特别受上年纪的食客欢迎,天天门庭若市;重庆长长生面店里光是面条种类就有十几种,能满足来自天南海北的顾客……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美食不仅丰富了苏州人的味蕾,也让葑门横街变得更加热闹非凡。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外地商品的背后,是许多外地来的店主在葑门横街上辛勤经营的故事。张记大饼店的店员之一,是个外地来苏的大姐,据她所说,经营大饼店本就不是易事,除了要早起以外,还得克服高温、油炸可能带来的烫伤,不过在横街开大饼店,有一项技能必须掌握,那就是苏州话。因为来此采买的老爷爷、老奶奶特别多,如果对方言一窍不通,不仅会降低销售效率,还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大姐说:“多学会点东西总是好的。现在说苏州话的小孩越来越少了,虽然我说得不标准,但有人讲总比就此让苏州话消失要好。”
葑门横街上,有一家名为甲甲豆芽的店铺,老板自己发豆芽、卖豆芽,一开就是好多年,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老板也可以被称为“豆芽仙人”。他的这份坚持和用心也深深抓住了街坊们的心,在横街上,随便问一个居民哪家豆芽好,得到的答案肯定是甲甲豆芽。小小的豆芽也让老板一家在苏州深深扎根,成了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就着便利的地势,有的人家会在夹弄摆个小摊,卖卖蔬菜什么的补贴家用。正值秋季,则是家家户户剥起了鸡头米,一个小筐,一颗颗堆成小山的棕褐色果实,经由铜质的假指甲,被剥成一小碗雪白晶莹的鸡头米。坐在店内剥鸡头米的叔叔阿姨们一边晒着太阳一边聊着天,笑容里满是对更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街巷深深处包容着老街坊和新街坊的生活。葑门横街不仅是一条普通的街道,更是一个充满故事和情感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感受到苏州人民的热情好客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它的变迁是苏州这座城市的开放包容和多元发展的缩影。
一城烟火,一方街巷
现在的葑门横街,上午属于买菜的居民,下午属于打卡的游客,特别是到了节假日或是周末,这里总是人山人海,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游玩。那么,为什么游客们会如此喜欢游葑门横街呢?
答案是这里有着浓浓的苏州味。
走在这条街上,你可以看到许多古老的建筑、传统的店铺和原汁原味的水乡生活,这些古老的元素让游客们感受到了苏州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仿佛穿越了年代。
此外,真的没有比菜场更适合“轧闹猛”的地方了。
秋风起,来这里逛逛,称一包红菱,剥剥菱角,晒晒太阳,感受江南水土生长出的一汪清脆爽甜是如何在干燥的秋风里抚慰烦躁身心的;买一大包昆艺茨菰片,一边走,一边“咔嚓咔嚓”地享受这份超越薯片的美味;在桥边跟着人群排队买老摊头爆鱼;买块蛋液大排,去馄饨店就着泡泡馄饨吃;胆子大的还可以去葑门孵坊挑战“喜蛋”“半喜蛋”甚至“全喜蛋”……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品尝地道苏州味,还能沉浸式体验做个苏州人。
无论是看店的老板,还是住在横街上的居民,似乎都已习惯了成为“网红景点”的一部分,对于游客的询问和要求,基本都有求必应。一位外地网友回忆,一次她在横街时想要问路找一家汤团店,一位本地口音很重的老奶奶热情地向她提供帮助,只不过因为双方本就在语言沟通上存在障碍,加上奶奶听力下降,不得不大声地、反复地进行问答,最后老奶奶索性跟他们一起去了那家店,网友则请她吃了馄饨。
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马路菜场,是怎么演绎成网红打卡地的呢?是坚持与守望,是包容与开放,是特色与发展。这个原先脏乱的小菜场,褪去了厚重岁月下的陈旧外壳,却始终守护着它柔软精神内核里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原汁原味的本土的生活方式和江南文化习俗,使这里的氛围让所有人感到熟悉、亲切和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