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与策略探究
2024-10-31贾海娜
[摘 要]装配式建筑是一种先在工厂预制构件再将其运输至施工现场进行装配的建筑形式,其具有节约资源、绿色环保、高效率等特点,与绿色发展理念相契合。建筑行业绿色转型背景下,中央与地方政府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文件以支持装配式建筑发展。目前来看,装配式建筑在各地建筑项目建设中得到了推广与应用。本文首先阐述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其次对规范标准、产业发展、建筑技术、人才队伍、监督管理等制约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讨论,最后站在建筑企业视角下提出了持续健全规范标准体系、推进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发展、不断改进建筑技术、培养造就专业人才队伍、加强监督管理等策略,旨在装配式建筑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启发。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TU3 文献标志码:A
建筑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城乡建设、改善民生等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新经济常态下,传统建筑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其建筑过程中的资源消耗、扬尘、噪声等都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2020年,我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双碳”目标。2022年,住建部发布了《“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提出“推广新型绿色建造方式”。这意味着建筑业必须走绿色转型的道路。装配式建筑与绿色发展理念相契合,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有利于促进建筑业绿色转型。
1 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
1.1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随后,各地因地制宜相继制定了以装配式建筑为主题的政策,为地方装配式建筑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例如,《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提到“推动装配式建筑向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方向迈进”;四川省住建厅发布《关于加强装配式建筑全过程工程质量管控的通知》,强调“提升装配式建筑设计水平”“加强构件生产质量管控”;新疆住建厅联合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指出“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和建材部品化”。
1.2 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增加
在政策的支持下,各地装配式建筑规模扩大,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增加。例如,北京市住建委员会门户网站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为1 145.18万m2,新建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为47.44 %,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累计超过1亿m2。
1.3 PC结构占比较大,其他结构前景广阔
目前来看,装配式建筑结构主要有三种,分别为PC结构(即预制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其中,PC结构占比较大。住建部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中PC结构建筑面积为4.9亿m2,占比为67.7 %,同比增长13.95 %;钢结构次之,面积为2.1亿m2,占比28.8 %,同比增长10.53 %;木结构等占比3.5 %[2]。从企业数量来看,2021年PC结构企业达到1261家。就性能而言,钢结构强度高、自重轻、抗震性好,各地政策文件中大多指出“公共建筑优先采用钢结构”,如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在《北京市发展装配式建筑2020年工作要点》中指出“鼓励学校、医院、体育馆、商场、写字楼等新建公共建筑优先采用钢结构建筑”。由此可见,钢结构的发展前景较为广阔。
2 制约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规范标准
相较于传统的建筑模式,装配式建筑对材料、工艺等有更高的要求,由于规范标准不统一、不成熟,其造价成本居高不下,效益优势发挥不明显[3]。比如,仍然以传统方式来设计部品部件后再进行二次拆分与深化设计,使得生产中部品部件的常用尺寸无法定型,只能够进行定制化生产,在此情况下,企业模具摊销大,施工安装效率低下。
2.2 产业发展
装配式建筑的推广与应用需要完整的产业链加以支撑。但从目前来看,其产业链发展还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创新驱动不足,多数企业没有核心的产品与技术,究其原因,主要是创新效益低、创新成果保护难。二是产业链各主体协同不足,各主体往往专注于各自领域的业务内容,与其他主体之间缺乏工作协同。比如设计方在设计时缺乏与施工方的沟通和交流,没有考虑后续预制构件拆分与安装的问题,从而增加了建造与管理成本。
2.3 建筑技术
在“双碳”目标下,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建设需要遵循绿色发展理念,这就要求企业应用绿色技术。然而,目前企业实施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所应用的技术绿色化程度较低,导致其在建设过程中仍然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除此之外,装配式建筑对施工技术的精度要求更高,受技术标准不完善的影响,易出现施工质量问题。
2.4 人才队伍
与传统建筑模式相比,装配式建筑在建设施工中增加了更多的工作需求,如构件预制、构件吊装、装配模板拆装等,因此其人才需求上涨。但是,全产业链人才结构性短缺的问题尤为突出。一方面,大多高校尚未设置相关的专业课,造成后备人才不足;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并未建立完善的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机制,造成现有人员知识、技能更新不及时,实用型工人严重短缺。
2.5 监督管理
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模式,其建设施工仍然需要质量监管。但就当前施工情况来看,多数企业质量监管不够。比如,缺乏对预制构件生产、运输、现场吊装等关键流程环节的质量监管,特别是对套筒灌浆连接等关键工序的细节把控不到位,从而出现了大量的工程返工情况。
3 装配式建筑发展策略
3.1 持续健全规范标准体系
企业参考住建部标准定额司发布的“1+3”标准化设计和生产体系,结合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等,从实际出发建立装配式建筑规范标准体系,协同统一构件与部品部件的常用尺寸,规范各项流程运作与技术工艺应用,并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对该体系进行持续健全。首先,企业要了解自身的规范标准体系建设现状与需求,明确把握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所拥有和缺少的标准,并认识到企业规范标准体系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差异,在此基础上确定体系建设的目的与重点。其次,按照企业特点与最新标准政策来设计规范标准体系框架,分清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工作标准等标准层次,基于此编写标准文件,经内部专家审查后予以发布。最后,针对关键岗位职工进行培训,确保其掌握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新标准,并根据规范标准体系的执行情况对其予以改进。
3.2 推进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发展
《意见》提出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重点任务,“推行工程总承包”是其中之一。建筑企业有必要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进行相关项目建设,以促进产业链各主体的协同,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发展[4]。
在决策环节,基于对项目规模、目标、复杂程度等的充分考量,遵循人岗匹配、工作协同、动态调整等原则组建总承包项目部,将项目部职能与相关岗位职责压实压细。
在投标环节,经过深入的市场调查来了解政策、市场、社会等环境信息,明确投标人资信要求,形成相应的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预测市场价格行情,测算投标报价平衡点,实施项目投标。项目中标后做好项目营销交底与项目策划工作,同时加强合同管理。
在设计环节,选择具备专业设计资质的企业承担总承包项目设计,并统筹安排设计管理工作,由该部门与项目部其他部门、构件生产与供应商、施工分包商等建立有效的协调与沟通机制,形成工作联动,特别强调对技术选型、技术经济可行性、可建造性、施工安全性等的评估,结合其评估结果确定最终的方案。
在采购环节,实行采购全过程管理,明确采购部门的职责,采购前由设计方参与采购文件编制,经过市场考察确定采购材料类型,采购中加强合同管理,详细审查合同条款,确定合同注明供货品种、质量、价格、交货时间、供货方式、支付方式以及双方应履行的责任与义务等信息,并做好到货监督与质量验收,采购后针对各类材料、构配件分别办理入库手续。
在构件加工与运输环节,按企业所建立的规范标准体系进行构件加工,做好存放、运输等方面的保护措施,采用分类存放方法,按照构件特点选择不同的运输方式,对于特殊构件专门设计保护措施。
在安装环节,同样实行全过程管理,安装前针对现场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等进行培训教育,牢固其安全生产意识,并制订专项施工方案,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与预制构件进场验收工作,安装中先进行试安装,依据其结果调整施工方案,再在正式安装时对施工过程进行动态的跟踪监督,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机械设备的配置与使用状态的安全性,着重监督关键工序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安装后对施工记录留存影像资料并存档。
3.3 不断改进建筑技术
绿色化是建筑业转型的主要方向之一,为充分发挥装配式建筑节能环保的作用,建筑企业有必要不断改进建筑技术。第一,提高现有技术的绿色化程度。根据《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将光伏技术应用于装配式建筑当中,推动建筑光伏一体化;加强对超低能耗、低碳、零碳等新技术的研发,并对超低能耗建筑构配件、高效节能低碳设备系统等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同时探索薄膜电池技术在装配式建筑领域的应用。第二,改进施工技术,提高施工精度。以主体梁柱的浇捣为例,对于柱节点核心区域的混凝土,不管柱顶是不是留有施工缝,都必须用吊斗输送柱等级的混凝土就位,分层振捣;对于梁柱节点钢筋较为密集的核心区域,用小型插入振捣器加强振捣[5]。如果钢筋过分密集,则与设计方进行商议,看是否需要更新施工材料。
装配式建筑虽然是一种新的建筑模式,但其施工并没有完全脱离传统施工,在PC结构建筑施工过程中,主体梁柱浇捣较为复杂,也是一个施工难点,建筑企业要提高施工精度,重点在于把握其施工要点。
3.4 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人才是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关键条件,面对人才结构性短缺的问题,建筑企业有必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专业人才队伍。企业可围绕装配式建筑的模型设计、基础装置、构建组装、施工管理等开展技能竞赛,通过竞赛检验企业人员在装配式建筑方面的真实水平,同时使其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企业也可与地方高校展开合作,由高校从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人才需求出发研究开设相关课程模块,企业利用高校教育资源丰富自身人才培养内容,并与高校共建实训基地,从而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完成专业人才的定向培养。
3.5 加强监督管理
监督管理是保障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建筑企业应当加强监督管理。
第一,强化监理方监管责任。企业委托有资质的监理单位进行工程项目监理,要求其依据设计文件与相关标准编制专项监理实施细则,并对其进行审查,审查后由监理单位实施专项监督,重点核查关键工序的技术交底,并对关键工序、关键部位等实施旁站监理,重点巡察外围护预制构件密封防水施工,举牌验收隐蔽施工,形成相应的记录资料。
第二,规范竣工验收行为。企业组织各项目主体进行项目竣工验收,全面检查项目是否符合标准与设计要求,实际建设情况是否与合同内容保持一致,建筑构配件、材料、设备等进场实验报告是否满足竣工验收条件等。
第三,加强质量监管。企业监督管理部门对各主体责任履行情况与管理行为表现情况等进行过程监督,并抽查预制构件进场质量、工程实体结构质量等。一旦发现履责不力、行为违规、质量不符合要求等问题,要督促涉事单位、部门等对其及时整改,同时公示整改过程信息。
4 结语
新时代,中央与地方对于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在政策的支持下,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增加。就结构应用而言,PC结构仍是主流,钢结构、木结构等结构发展前景广阔。规范标准不统一、不成熟,产业协同不足,建筑技术有待更新,人才结构性短缺,质量监管不力等制约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建筑企业应当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为参考,制定可应用于自身发展的规范标准体系,通过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促进各产业链主体协同,推进其产业链发展,同时不断改进建筑技术,特别注重绿色技术的研发应用以及施工技术的改进。除此之外,建筑企业也要认识到人才的价值,通过举办技能竞赛、构建校企合作模式等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并加强监督管理,为装配式建筑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瑛泽.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J]. 科技经济市场,2023(10):22-25.
[2]李珊,张豪杰. 新型建筑工业化背景下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及策略分析[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3(23):62-64.
[3]王玮. 绿色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J]. 居业,2021(8):177-178.
[4]袁富贵,唐小方,陈晓旭. 装配式建筑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J]. 四川建材,2018,44(9):50-51.
[5]黄国财. 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 住宅与房地产,2023(26):57-59.
[作者简介]贾海娜,女,河北保定人,北京首农信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中级经济师,本科,研究方向:建筑与房地产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