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筷子与传统武术

2024-10-31郭志禹

少林与太极 2024年9期

筷子与传统武术究竟有无关系,本文就谈谈这个问题。

中国的筷子与传统武术都有悠久的历史,它们之中都申报了许多非遗保护项目。筷子,如福州的漆筷、杭州的天竺筷的制作技艺与民俗文化都是省级非遗遗产,四川江安的龙凤竹筷制作精妙绝伦,在筷头雕龙刻凤,曾被毛主席定为国庆十周年国礼。各地名箸还有山东潍坊的嵌丝筷、河南南阳的冬青烙花筷等制作技艺都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成就。

和箸文化一样,中国也是传统武术的发源国。传统武术文化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就有两人对搏和手执兵器的象形字,出土汉简上的“相错畜,相散手”字文,《汉书》载录的《手搏六篇》《剑道三十八篇》书目,晋代葛洪说的口诀要术、秘法,梁朝的《马槊谱》,以及宋初的《角力记》,明代兵家兵书上形形色色的拳械记载,逮至当代的太极拳、查拳、少林武术、武当武术、峨眉武术、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通背拳、红拳、咏春拳等等南拳北腿各大名拳,或为国家级或为省市级非遗项目。这可谓筷子与传统武术同出一国的不解之缘。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传统。大多数中国人习惯用筷子吃饭已经数千年了,而且是用两根筷子组成的一双筷子,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其合理性、科学性。筷子的餐具实用性在于一双筷子可以灵活配合,做夹、挑、拨等诸多动作,以便供人进食各种食物。而单根筷子则难以完成这些复杂操作。筷子不仅仅是餐具,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双筷子代表阴阳和谐、合二为一的哲学思想,与太极和八卦等传统文化理念相契合。此外,筷子的尺寸、选材等也都有讲究和特定的寓意。李政道博士曾高度评价筷子的智慧,他指出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长,手指能做的事筷子也能做。国外研究认为使用筷子能使人心灵手巧,对大脑功能有积极影响。从历史传承上看,筷子的使用年代悠久,经过漫长岁月的演变,形成了现在的样式和使用习惯。一双筷子作为餐具的固定搭配,成为中国人用餐的必备之物,已经深入人心。

前不久,当记者采访奥运冠军全红婵吃牛排时为何用筷子而不用刀叉,小小年纪的婵宝脱口而出说道:中国人吃饭用筷子是传统啊!可见这种习俗白小就深刻烙印在小姑娘的骨子里,她的一句话洋溢着满满的中国情怀。按西餐牛排的常规吃法是用刀和叉,用餐者须右手拿刀切肉,左手拿叉将食物送人口中,全红婵却在众日睽睽之下用筷子夹起大块牛排津津有味地吃着,这是对西式固定吃法极不习惯的自然流露,也是中国人的生活习俗对西洋模式限制的回应。中国人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吃饭吃牛排理所当然。在中国,外国人采访就请他说中国话;在中国,咱吃牛排不用刀和叉。

筷子与传统武术的关系,在用它们的故事告诉人们:中国人的传承应该是怎样的。传统武术的套路演练和对抗搏击两种形式就如一双筷子不可分割,否则就有失优良传统。单一的套路演练就像用一根筷子吃饭,有失华夏礼仪,恰似抱拳礼只有掌缺了拳,无法正确表达“抱拳”的真实含义,实用性大打折扣;而且在中国人的哲学理念上是只虚无实,孤阴自专,阴不遇阳而滞,难有变化和前行的进步,只有阴得阳而后行才谓之通,非此不能解决传统武术之痛。也就是说传统武术的运动形式和技术体系理应是完整一体的,两者前后和谐衔接,学以致用。传武人既要善于套路演练又能对抗实践,两者不做人为割弃,这样才是阴阳合一,才具有攻防本质之功用,回归到中国武术的传统本色。余下,言毕感慨而作以飨读者:

传武如筷吟

筷子一双是吾称,洋人才叫筷两根。

两根把双分为二,一双将两合而一。

传武套子不能击,西式思维执一根。

一根筷子餐中舞,笑煞武林众仙翁。

华夏传统疑丢尽,难立武林难复兴。

钮子扣错衣不整,正道用筷必成双。

击舞犹如一双筷,今人所议非无理。

知筷谓双在于行,知理践行觅同章。

(作者为上海体育大学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