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扎好马步是杨氏太极拳进阶的必由之路

2024-10-31南玉荣杨浩动

少林与太极 2024年9期

中华武术门派均主张扎好马步,即桩步,其目的是练意、练气、练神、练平衡感等,使腿、脚通过锻炼增长力量,做到下盘稳固,习练杨氏太极拳也不例外,以此做到在太极拳进阶过程中沉着、自然,不犯浮漂的毛病。

一、马步是太极拳基本功

马步是中华武术门派所采用的基本功训练,杨氏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一枝,太极拳也有马步训练,习练杨氏太极拳一定要重视扎好马步,马步不仅是基本功,而且也是杨氏太极拳进阶的必由之路。

马步练习是武术最基本的桩步,因此有“入门先站三年桩”、“要学打先扎马”的说法。马步桩即双脚分开略宽于肩,采半蹲姿态,两脚尖平行向前,不可外撇,膝盖不承重。因姿势有如骑马一般,而且如桩柱般稳固,因而得名。马步扎得好,可壮肾腰,强筋补气,调节精气神,而且下盘稳固,平衡能力好,身体稳固,还能提升身体的反应能力。马步是习武的基本功之一,所谓“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意指空学那些拳谱套路上的招式,而没有实际进行全身肌肉的重力与耐力、意念的训练,最终将会沦为花拳绣腿。

二、马步练的什么

扎马步一是增强体能、提高耐力、腰力腿力,聚气凝神,练内壮之效。

二是扎马步可以提高免疫能力,有利于肝脏代谢,调节血量解毒功能。

三是马步扎得好,可壮肾腰,强筋补气,调节精气神。

四是扎马步让人下盘稳固,平衡能力好,不易被人推倒、拉倒和摔倒,还能提升胸腹部的抗击打能力;也可以培养人的忍力和耐性。

五是扎马步能产生大量的热,刺激新陈代谢,增加脂肪的氧化消耗,能起到减肥作用,对因脂肪过多引起的心脏负担有很好的效果。

六是能锻炼腿部肌肉力量;下盘无功,重心易偏。

三、怎样扎好马步

杨氏太极拳讲究内外兼修,扎马步有高、中、低架之分。平时太极拳的马步站桩我们看到的都是属于高桩,是为了让练习者调气血、养精神,这时候主要是修炼人的心性和内功,同时可以让桩功有个适应过程,随着功力的逐步加深,可以慢慢调整桩功的高度,达到马步状态。

在扎马步的时候,常常要求要凝神静气,要呼吸自然,要扎得深、平、稳,以练习喉、胸、肾等器官,并使腹部肌肉缩进,腿步肌肉紧张,以图达到全身性的综合训练。由于它是长时间的静功,所以对于人体全身各器官是很好的锻炼,通过这样的锻炼能够有效地提升在剧烈运动时人体的反应能力。

开始扎马步可以采用高架,随着功力的增加逐渐降低身架,但要做到高不能直立,低时大腿不能低于大腿水平面。头正项直,身躯中正,膝盖不超过脚尖。垂肩坠肘,胸部微含,松腰落胯,收腹敛臀,全身放松,如同端坐在凳子上。两手可环抱于胸前,如同抱一棵大树;做好“调式”、“调息”、“调心”,然后静站不动,坚持时间从几分钟逐渐增加到几十分钟。

“调式”即调整控制身躯,保持一定的姿势,以帮助入静。长时间维持静态姿势,可以调整全身血液的分配,人体脊椎本身有S形曲率,我们在其自然态中,相对“曲中求直”,达到周身舒展,节节松开,让气机通畅,原则上“以自然为高,以舒适为法”,初始以高架为宜。

“调息”即调整和控制呼吸的快慢、呼吸的深浅,以帮助调心和意守入静。基本要求是呼吸要做到“细、静、匀、长”,呼吸是一种自然现象,锻炼时要顺其自然,不可急于求成,以免出现偏差,以放松自然的自然呼吸最为理想。

“调心”即调整、控制意识思维活动。其基本要求是排除私心杂念,做到“清心寡欲”,以达到入静状态。宜选择清静的环境、固定的时间和地点。练前排净二便,再宽衣解带,以防影响入静。所谓入静,就是通过意守的方法,变“胡思乱想”为“静思专想”,再进一步做到“无思无想,恬静愉快,悠然自得”,这是动中求静的方法。所谓意守,就是努力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某一部位或某种活动中,或者意守某种对身体有益的事物。其中最常用的是意守呼吸,结合意守“丹田”,意守呼吸就是调息,意守“丹田”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肚脐下1.5寸的“气海穴”,两者结合叫“气贯丹田”。方法是腹式呼吸,吸气时使膈肌下降,小腹外鼓,后致“丹田”,呼气时小腹回缩。此法可对胸腔、腹腔内脏器官产生柔和的按摩作用,改善内脏的血液循环,加强生理活动。如饭后有腹胀气闷情况,可先进行胸式呼吸,意守两乳之间的“上气海”即膻中穴,以加强心肺功能,改善腹胀气闷。也有人喜欢意守命门穴(十四椎下正对肚脐),以补益肾气。开始练功时往往不能很快入静,这时不可急躁,要循序渐进。

扎马步一定时间后会有种种生理反应,如双腿发胀、酸痛,甚至发抖,双手有麻热感,身体有膨胀感,肠鸣排气等,这些都是正常现象,说明外静内动,血液流动与新陈代谢加快,肠胃蠕动加强,练久了,随着扎马步的深入,学会身体放松,筋膜增厚骨密度增加,全身会感到无比舒畅。

四、杨氏太极拳拳架是活的桩步,也即动的马步

杨澄甫先生在杨氏太极拳之练习谈中指出:“太极拳开始,先练拳架。所谓拳架者,即照拳谱上各式名称,一式一式由师指教,学者悉心静气,默记揣摩,而照行之,谓之练架子。……太极拳之程序,先练拳架(属于徒手),如太极拳、太极长拳;其次单手推挽、原地推手、活步推手、大捋、散手;再次则器械,如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枪(十三枪)等是也。”由此看出,杨氏太极拳讲究盘拳架,盘拳架即是练活桩。盘拳架是学练太极拳的基础,无论练基础架、功力架还是技击架,都要从一式一式中认真揣摩,而照行之。久练自能得即有松沉劲,又有虚灵劲。

腿、脚功是杨氏太极拳的基础功夫,杨氏太极拳是承重型的拳,其拳架轮流以一条腿和一只脚来支撑全身的重量。杨澄甫在《太极拳十要》中云“太极拳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杨氏太极拳讲究“其根在脚”,脚是人体的根基,脚也是肢体的梢节,前进、后退、左右转换均要靠脚来实现。习练太极拳拳架时,脚要平松落地,脚底涌泉六与地面相贴,与大地融为一体。迈步时要松开脚踝,以大拇趾引领方向,轻落脚跟,做到“迈步如猫行”。脚尖的下垂和上翘要适度,否则,影响步伐的灵活。脚掌外摆、内扣的碾转要在腰的带动下,配合胯、膝关节的转动,完成腰一胯一膝一脚节节贯穿的传导过程,才能做到松柔圆活,不可在腰没动的情况下,脚随意妄动。

杨氏太极拳运动中不仅两腿分虚实、两手分虚实,还要上下分虚实、左右分虚实,前后分虚实,意识分虚实,在盘架子当中用心体悟身体的每一微妙变化、劲力走向、攻防的转换,在拳架习练中步中有桩、桩中有步,步桩合一,在步桩中练出真功,做到“举步轻如鸿毛,落步重如泰山”,遵循《太极拳说十要》,使之符合人体运动习惯,使杨氏太极拳功夫更上一层楼。

五、结语

扎好马步在杨氏太极拳中是非常重要的,是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关系到劲的发挥,关系到杨氏太极拳在实战、应战时的运用,也更有利于气血运行而养生,是杨氏太极拳进阶的必由之路。

(作者简介:南玉荣,甘肃省杨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杨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杨浩动,甘肃省杨式太极拳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