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馆共建育新人“大思政”模式创新实践

2024-10-31安娜刘英李波刘赟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20期

摘要:广州新华学院坚持探索“双资源(校方育人平台的思政教育资源、馆方研学基地的红色文化资源)+三抓手(红色展览、党史宣讲、学生参演)”校馆共建育新人“大思政”模式:一是共建校方育人平台,通过一站式升级改造师生党员之家,一体化建设校园红色物质文化地标,一条龙服务师生思想政治学习研究,有效盘活学校思政教育资源;二是拓展馆方研学基地,通过师生党员深入革命纪念馆实地研学,宣讲师资、红色文化馆藏资源进校园,用好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三是夯实“三个抓手”,通过用好“红色展览、党史宣讲、学生参演”三个抓手,逐步探索出了一个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校馆共建育新人“新华”模式。

关键词:时代新人;馆校共建;模式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20.072

1基本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承载着革命精神和历史价值的红色革命纪念馆,正是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实践载体和宝贵财富。遍布中华大地的红色革命纪念馆不仅是红色资源的集聚地,更是学生触摸历史、熔铸红色基因的“社会课堂”。如何有效整合高校教育资源和红色革命纪念馆馆藏资源,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充分挖掘时代新人视域下校馆双方协同育人的内涵及建立有效互动模式,是一个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重要命题,也是一个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的重要课题。

广州新华学院(以下简称“学校”)紧紧围绕育新人这一教育目标,携手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以下简称W2z4vXnZgZn9E/+HuBOS3g==“纪念馆”)紧扣“育新人”的共建目标,坚持探索“双资源(校方育人平台的思政教育资源、馆方研学基地的红色文化资源)+三抓手(红色展览、党史宣讲、学生参演)”校馆共建育新人“大思政”模式,在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培根铸魂之路上踏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论述精神。

2主要做法

2.1共建校方育人平台,盘活学校思政教育资源

2.1.1活起来:一站式升级改造师生党员之家

2021年9月,在学校党委的统筹部署下,学校东莞校区格物楼②A314的师生党员之家升级改造工程率先启动,于10月上旬完工并正式投入使用。国庆假期后,“党员之家”一下子热闹非凡,前来打卡参观、观摩学习的师生党员络绎不绝,不少老党员一走进大门就忍不住感慨“简直是旧貌换新颜”!

升级后的师生党员之家,一方面在内容上,增加了党员宣誓墙、党史学习教育墙、党建制度墙、党建宣传栏等,丰富了党员学习内容和形式,增强了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另一方面在空间上,划分了“一厅、二坊、三区”——党史学习教育展厅,书记谈心坊、党支部学习坊,红色经典阅读区、党日活动区、党员研讨区,较好地展示了学校党建成果、党组织架构和制度规范等,为学校基层党组织活动开展理论学习、交流讨论、组织生活、党日活动提供了立体化、综合性、沉浸式学习交流的空间和平台。

2.1.2亮起来:一体化建设校园红色物质文化地标

大思政育新人工作离不开校园红色文化氛围的沉浸体验式熏陶,学校党委坚持探索将思政教育融入学习工作生活日常,充分发挥校园红色文化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加大投入建设党的二十大文化墙、党史教育展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红色物质文化地标,图文并茂立体化、系统化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展厅,党的一大到党的二十大陈列式映入眼帘,精练的文字配上珍贵的历史照片,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从艰难探索到开拓创新的奋斗历程。这些内容对进一步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的历史规律,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史中汲取踔厉奋发的智慧和力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例如,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后,学校党委迅速建成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文化墙,利用金句、图解等方式对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多维宣传,将集中学习与环境育人有机结合,做到让每一面文化墙“说话”,营造出“润物细无声”的学习氛围,前来学习的师生络绎不绝。

2.1.3读起来:一条龙服务师生思想政治学习研究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学校紧紧围绕“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2023年3月8日,学校党委精心建设的东莞校区图书馆“红色文献资源阅览室”正式落成对广大师生读者开放,占地面积200平方米,设有80个可移动桌位。

走进红色文献资源阅览室,古朴典雅、庄重严肃的革命红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深红色博古架井然有序地靠墙而立,架上以“四史”为主线展陈着精心挑选的馆藏红色文献《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红色广东丛书》《脱贫攻坚》《抗疫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合集、东江纵队革命小说、红色文学作品等,同时还紧跟党中央、教育部、省委教育工委新部署,增购《复兴文库》《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党的二十大党章学习手册》《党的二十大党章修正案学习问答》《党的二十大文件汇编》等3000余册红色图书并在阅览区集中陈列,师生们可以充分领略红色经典、感悟光辉历史、赓续红色血脉、阅览百年故事。

红色文献资源阅览室同时挂牌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广州新华学院馆校共建育新人平台,充分依托学校图书馆馆藏红色文献资源和纪念馆馆藏红色资源而建成,这也是深化校馆合作的又一新成果、新举措。阅览室除面向全体师生开放个人阅览服务外,还采取“团体线上预约”的方式为师生党支部提供集体党日活动空间,已成为学校各级党组织活动的“打卡点”和师生党员思政学习研究的“加油站”。自3月8日开放以来,已吸引了3000余名师生党员前来学习打卡。

2.2拓展馆方研学基地,用好地方红色文化资源

2.2.1走出去:师生党员深入革命纪念馆实地研学增强党性

珠江烟波接海长,莞邑大地映霞光。东莞拥有丰富的红色革命文物资源,如何立足当地,盘活周边红色资源?学校党委努力开创“大思政”教育新路径、积极拓展实践基地,把首站放在了距离学校东莞校区50分钟车程的东莞市大岭山镇——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该馆系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二批10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和东江纵队主题展览两部分)。

2021年10月22日,广州新华学院与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共建基地签约暨揭牌仪式在纪念馆举行。校馆正式签约合作共建广州新华学院党员教育基地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自此,馆校联动的思政工作新格局初步构建,校馆资源共享、协同育人的新篇章正式开启。截至目前,学校党委组织师生党员赴馆实地研学达12次,覆盖1800余人。这种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思政实践教学模式广受师生党员赞誉。

2.2.2引进来:党史进校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纪念馆的丰富红色资源,为学校党委开展“大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成熟、高品质的党史进校园宣讲师资、红色文化馆藏资源、东纵精神实践资源。学校党委积极探索当地红色文化资源与学校思政教育资源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一是积极引进理论研究、党史宣讲水平较高的纪念馆王馆长和唐副馆长受聘担任学校党委宣讲团高级校外导师,合力构建起校馆党史宣讲资源优势互补之矩阵,为学校师生多维度、系统化广泛开展党史宣讲。同时,还邀请纪念馆党史讲解经验丰富的资深讲解员进校为师生讲解东纵图片展览。

二是积极引进红色文化馆藏资源,坚持每年定期进校开展东纵精神图片展,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效破解了师生走出校园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接受革命文化教育的局限;纪念馆为学校红色文献资源阅览室捐赠一整套共40本广东东江纵队革命史珍贵文献书籍,切实丰富了广东革命史类红色文献馆藏。

三是积极引进东纵精神实践资源,依托系列党史进校园宣讲活动及纪念馆丰富的实地研学资源,将伟大建党精神、伟大斗争精神具象化的广东东纵革命精神、革命故事,融入了学校“大思政”育新人中,让青年学子亲身体验、真切感受到了身边的、立体的、具象的广东人民革命精神、革命英烈悲壮事迹,汇聚起为民族复兴伟业接续奋斗的青春力量。

2.3夯实“三个抓手”,馆校共建育新人平台

2.3.1夯实“红色展览”抓手

2021年10月25日,学校党委联合纪念馆首次举办“东江铁流,南粤旌旗”东江纵队历史图片展,这是校馆合作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第二课堂”的首次尝试。展览面向全校师生预约参观,把“走出去学”变为“请进来学”,疫情期间足不出校就能有效实现党史学习教育全覆盖,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使党史学习教育进校园、进师生、进头脑。截至目前,“东江铁流,南粤旌旗”东江纵队历史图片展已入校展览三期,共计80天,校内各级组织、各单位纷纷前来观摩主题展览的同时,还开展了系列主题党日活动,师生参观累计达4700余人次,开展党日活动30余次。

2.3.2夯实“党史宣讲”抓手

学校党委宣讲团成员、高级校外导师王馆长、唐副馆长先后为学校师生党员开展6场党史宣讲,宣讲覆盖400余人次。宣讲主题涵盖“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东纵精神”“重温东纵历史坚持人民至上”“百年奋斗苦难辉煌”“省港大营救”“百花洞战斗”等。2023年,两位馆长还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用好红色资源”的重要论述精神,将党史宣讲与党的二十大精神紧密结合,与时俱进生动讲述党史故事、东纵精神,引发在场100余名学生党员的强烈共鸣与深入思考。

2.3.3用好“学生参演”抓手

学校党委充分发挥党建带团建效能,组织校团委以“革命文化”和“东纵历史”为纽带,创作形式多样、师生喜闻乐见的红色文艺作品,充分彰显了广州新华学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作为新时代青年将努力推动主题教育与红色文艺同频共振,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文艺力量。2021年12月9日,“东纵联大第四季第二期‘我把青春献给党’红色文艺节目展演活动”在纪念馆举办。学校艺术团学生创作的《书的流离》《我把青春献给党》等红色文艺作品参演,广受东莞市10所高校师生好评。2023年5月11日,在全校上下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学校作为“东纵联大”10所高校代表之一,受邀参加纪念馆举办“纪念东江纵队成立80周年——红色印记青年之声”校训校歌展示活动,并在第一篇章《星火燃梦》上表演当代舞《盛开》。

3工作成效

3.1坚定了新时代青年学子理想信念

2021年校馆合作以来,学校党委组织师生党员走出去基地研学、红色展演共计18次,达2200余人次;引进来红色展览、党史宣讲12次,达9000余人次,师生撰写心得1800余篇,择优刊发在学校媒体平台100余篇。在党史进校园、校馆育新人系列活动开展过程中还涌现了青年学子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新气象,提交入党申请书学生占参与活动学生总数的56%,相较于2022级新生提交入党申请书的37.39%,高出近20个百分点,充分表明青年学子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了奋进力量,坚定了青年学子立志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理想信念。

3.2形塑了校馆共建育新人工作品牌

校馆共建育新人、党史进校园系列活动广受社会认可,相关报道发表在国家级媒体平台9篇,南方+、羊城晚报、东莞日报等报刊媒体6篇。其中,“学习强国”平台6篇、《光明日报》1篇、广东省教育厅官网1篇。2022年,《馆校共建“育新人”行学党史“大宣传”》案例获得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党史进校园典型案例二等奖;2022年,孵化系列宣传作品获得省级宣传思想类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这表明,馆校共建育新人、党史进校园系列活动已形塑积累了一定的品牌效应。

3.3持续提升了党建理论研究水平

2022年,依托校外革命展馆的红色资源、校内育人平台的教育资源孵化党建课题校级立项13项、省级立项1项,在此基础上发表党建论文22篇,在理论文章征集的基础上向省里择优报送13篇优秀理论文章,获得广东省高校党建研究会民办院校分会年会论文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有效推动了学校党建理论研究水平的持续进步。

4工作启示

4.1明晰校馆共建的“育新人”目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校馆双方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将习近平时代新人观贯穿校馆合作始终,明晰“育新人”目标,进而实现用好双方红色文化资源、思政教育资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正是双方初心使命同心同向、目标一致,合作才能更加持久、务实,双方资源优势也才能更加共享、互补。

4.2校馆领导班子高度重视领衔推进,保障经费资源投入

校馆双方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校馆共建育新人合作,校方两任党委书记接续领衔推进、持续深化校馆合作,按照合作协议压实主体责任,持续加大资源投入,2021年至今累计投入数十万元建设校内育新人平台、营造“大思政”育新人氛围、组织系列党史进3484edc7efb34bcbc514ca506797529317c3b2dfab5161a3537b33b12729c600校园活动等,其中党员之家、红色文献资源阅览室等校园红色文化地标占地面积500余平方米。这充分彰显了校方推动合作深化育人成果的信心和决心。同时,馆方王馆长、唐副馆长也亲自率团队推动合作、组织活动等,为校馆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3校馆协同持续夯实“三抓手”,长效化推进落地见效

馆校充分发挥双方资源优势,准确把握社会关切和师生需求,科学设计切实可行的实践载体,找准育新人的关键抓手,如:新冠疫情期间,校馆协同“请展进来”,极大满足了各级党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党日活动的现实需求。馆校协同将“红色展览”“党史宣讲”“学生参演”做在经常、融入日常。接下来,校馆双方将坚持不懈夯实“三个抓手”,长效化推进校馆共建“育新人”,为师生成长为时代新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形塑更特色的“大思政”育新人品牌。

参考文献

[1]用好红色资源,总书记再次强调.2021年6月28日,党建网[EB/OL].http://www.dangjian.cn/shouye/sixianglilun/xuexiyuandi/202106/t20210628_6096154.shtml.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6日.

[3]许萍.高校与红色旅游景区协同育人模式分析[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9,(4)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