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性同体视角下《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两译本对比研究

2024-10-31夏懿良

今古文创 2024年39期

【摘要】本文基于双性同体的内涵,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两个英译本中杜十娘形象的再现效果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研究发现,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本中,在对杜十娘的双性同体再现效果的体现上,男性气质较强而女性气质较弱,而杨曙辉和杨韵琴的译本还原效果较好。其原因在于出版社的要求和译者对作者的了解欠缺。

【关键词】双性同体;性别批评;文本操控;再现效果

一、引言

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坊间知识分子和小市民追求个性解放,这导致程朱理学遭到一定的打击。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已经不再专注于刻画传统的阴柔的女性形象,转而逐渐探索出了带有鲜明的“双性同体”色彩的女性英雄,例如《琴心记》中的卓文君,《绿牡丹》中的车静芳等等。[1]而明朝著名作家冯梦龙的“三言”也刻画了不少类似的“双性同体”的女性角色,《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便带有这种特点。而有两对译者的英译本较为值得讨论,就是杨宪益、戴乃迭(后称杨/戴)的《宋明评话选》和杨曙辉、杨韵琴(后称杨/杨)的《警世通言》 (Stories to caution the world)两个译著中的《杜十娘》单篇。两个译本均被收录进《大中华文库》,说明两个译本都具有一定翻译水平和影响力,因此本文选取这两个译本进行对比研究。

二、杜十娘“双性同体”的来源和特点

双性同体(androgyny)是性别研究的重要概念。在各国哲学中,双性同体现象多次出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断言,人类最初是半阴半阳的,是宙斯把他们分成单性别的两半。柏拉图以此来解释男女之间的爱情的来源。中国汉代,“阴阳”(Yin and Yang)原则被用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每一对矛盾的相对差异和相互依赖,这其中就包括男人和女人。阳被视为男性和男性气质,而阴指的是女性和女性气质。而在20世纪的心理学界,荣格(Jung)提出了原型理论来解释人格双性化现象,其中最重要的原型有两种:阿尼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荣格认为,男性存在着潜意识的女性倾向,即阿尼玛,而女性也蕴含着潜意识的男性倾向,即阿尼姆斯。双性同体人的形象成了人格心理学形象上具有“完整”意义的人。[2]

在文学界,关于双性同体的内涵的讨论同样丰富。崔海妍总结了中国批评者对于这个问题主要持有的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双性同体”是一种创作理想,这一思路来源于英国女性主义文学先驱弗吉尼亚·伍尔夫,她在《自己的房间》 (A House of One’s Own)中认为一个作者脑中应该存在两种不同性别的力量,才能产生好的作品,这种双性同体思想表现为突破性别二元对立的理想化创作状态,是一种同时含蕴女性与男性的优秀素质的丰满的人的信念。[3]这种写作模式在中国古代就有类似模式,曹万忠认为,阴阳思维认为人身上都具有两性气质,而这种特征经常被应用在古代的闺怨诗中,诗中女性文本特征与男性文本特征融为一体。[4]而崔海妍总结的第二种观点是将双性同体作为一种人格理想,指文学人物拥有并完美融合了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3]郭笑梅就持这种观点来对简·爱形象进行分析,认为其融合了女性的温柔善良和男性的独立刚强。她是具有男性一样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的新女性。[5]由于简·爱和杜十娘所在的时代都不是女性意识觉醒的现代社会,从传统的两性气质的角度进行讨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此本文选择从两性气质的角度对杜十娘的人物形象,以及对其翻译文本进行分析。

相对于唐宋时期的文学,“三言”中的女性不仅拥有独立自主的爱情观,还拥有自主自强的人生价值。这种描写方法使得“三言”的形象塑造非常生动饱满。[6]冯梦龙这种描写手法的来源很可能来自其人生经历,杨曙辉认为,冯梦龙采用了“香草美人”(Beauty and Flower)的写作策略。被边缘化的他用爱情来隐喻他对君主的复杂感情。而明末文人经历了日益加剧的政治和社会边缘化,这导致了他们与同样被边缘化的女性产生了情感的共鸣。[7]

其次,冯梦龙对抗程朱理学的“情教”观也导致了他的女性意识的觉醒。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社会逐渐形成,话本作为市民社会的精神文明载体,具有提倡女性个性解放的特点。[6]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冯梦龙笔下的女性形象拥有了饱满的性格和形象。

三、译本对杜十娘双性同体的还原

本文将从杜十娘的人物形象的翻译入手,来将两译本对其身上的两性气质的还原进行对比分析。本文将原文,杨/戴和杨/杨的译本放在文中以供对比。

(一)两译本对男性气质的还原对比

1.坚强勇敢

例1:

杜十娘被骂,耐性不住,便回答道:“那李公子不是空手上门的,也曾费过大钱来。”

杨/戴:

Decima,however,would not quietly submit to this.“Mr.Li did not come here empty-handed,”she retorted.“Look at all the money he has spent here!”

杨/杨:

Unable to put up with such abuse,Du Shiniang shot back,“Mr.Li didn’t come with empty hands.He’s been quite generous.”

该段讲述的是杜十娘对老鸨的语言反抗,原文采用的是陈述句,表现出杜十娘虽然执意反抗,但仍不忘显示出克制,这体现出杜十娘勇于反抗压迫的同时仍然保有自身含蓄的女性身份。杨/杨译本在翻译该段时同样译为陈述句,而杨/戴译本则译成了感叹句,语气稍显加强,从而使得感情较为强烈。

例2:

我死而有知,必当诉之神明,尚妄想枕席之欢乎!

杨/戴:

After my death,if I become a ghost,I shall accuse you before the gods.How dare you think of enjoying me yourself!

杨/杨:

If my spirit survives my death,I’ll certainly bring a complaint against you to the gods.As for the pleasures of the pillow,you don’t have a ghost of a chance!

该段是杜十娘对孙富的咒骂,显示出其敢于反抗男权压迫的英勇立场。该句的翻译,杨/戴译本为“How dare you think of enjoying me yourself”,译文较为意译,体现出男性语气的强烈,但没有体现出杜十娘作为女性而所受的性剥削的处境。而杨/杨译本采用的翻译是“As for the pleasures of the pillow,you don’t have a ghost of a chance”。“the pleasures of the pillow”体现了作为男性的孙富所持有的地位较高者的性压迫,“a ghost of a chance”这个短语的本意是“一丝机会”,而“ghost”一词又和杜十娘的死后诅咒有着呼应的效果,相对而言杨/杨译本既体现了杜十娘作为女性所处于的弱势地位,又体现出其反抗压迫的效果。

2.主动的爱意

例1:

歌出元人施君美《拜月亭》杂剧上“状元执盏与婵娟”一曲,名《小桃红》。

杨/戴:

Her song was about a scholar who offered wine to a girl,and was taken from the opera Moon Pavilion by Shi Junmei of the Yuan Dynasty.It was set to the air known as“The Little Red Peach Blossom”.

杨/杨:

Set to the tune of “Small Red Peaches,”the song was about a scholar offering wine to the moon,from the play Moon Pavilion,by Shi Junmei of the Yuan dynasty.

该段描述的是杜十娘吟唱元曲“状元执盏与婵娟”,以委婉的方式赞颂自己与李甲之间的感情。虽然杜十娘与以往文艺中的阴柔女性不同,她敢于主动表达爱意,但这种示爱并不是男性的直抒胸臆,她自身也带有女性含蓄的特点。两个译本都将曲目完整翻译出来,然而“婵娟”一词有“月亮”和“美人”两种含义。杨/戴译本译为“a girl”,直接表现了杜十娘对李甲炽热的爱意,有着较为强烈的男性气质的倾向。而杨/杨译本的“the moon”则较为含蓄,而且月亮也代表了一种“单相思”的含义,更符合杜十娘强烈但含蓄的情感表达。

例2:

妾椟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

杨/戴:

I had jewels in my casket,but you,alas.had no eyes.

杨/杨:

I am not unlike a jewel box that contains precious jade,but you have eyes that fail to recognize value.

该段讲述的是杜十娘对李甲爱而不得,反遭背叛的控诉。杜十娘表达了长期以来对李甲的财务状况的不满。杨/戴译本将该段直译出来,而杨/杨译本则将其委婉地修饰为杜十娘斥责李甲不懂得欣赏自己的价值,相对而言杨/戴译本的语气较为强烈,比较突出了男性气质。

(二)两译本对女性气质的还原对比

1.通情达理

例1:

不意事无终始;然每怀盛情,悒悒未忘。早间曾以小匣托渔人奉致,聊表寸心,从此不复相见矣。

杨/戴:

“I meant to repay you after we reached our destination,

and although I was unable to do so I have never forgotten your great kindness.So this morning I sent you this casket through the fisherman to express my thanks.We shall never meet again.”

杨/杨:

Little did I expect that things would not turn out that way,but I haven’t forgotten my debt of gratitude to you.This morning,I gave you that little box by way of the fisherman as a small token of my gratitude.I shall never see you again.

该段描写的是柳遇春梦见杜十娘的灵魂,杜十娘为答谢柳遇春赎身之恩,谦卑答谢后者。两个译本都译出了杜十娘的答谢之意,但杨/杨译本使用部分短语加深了对柳遇春的歉意,例如“my debt of gratitude”和“a small token of my gratitude”,相对而言,杨/戴译本则缺乏这些表露自谦语气的词汇和语句,削弱了对女性气质的还原效果。

例2:

夫妇之间,死生相共,有事尽可商量,万勿讳也。

杨/戴:

As husband and wife we shall live and die together,so we should discuss our troubles together too.Please don't keep it from me.

杨/杨:

Husband and wife are supposed to share life and death.You can tell me whatever is on your mind.Don’t hide anything from me.

该段描写的是李甲与孙富商议卖掉杜十娘后,回到杜十娘身边唉声叹气。杜十娘见到李甲情绪低落后上前安慰。先前两人已经聊完了未来会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因此她不知道李甲新遭遇的问题,但她愿意帮忙解决,体现出了杜十娘的通情达理的性格特点。“有事尽可商量”,杨/戴译本译为“so we should discuss our troubles together too”,表示的是“我们的麻烦”,而杨/杨译本则为“You can tell me whatever is on your mind”,表示的是“李甲的问题”,相对而言更准确,表现出杜十娘对李甲的体贴和关心,更好地还原了杜十娘的女性气质。

2o9w/s91+teQstLrrjwEE1Q==.心思敏锐

例1:

十娘放开两手,冷笑一声道:“为郎君画此计者,此人乃大英雄也。”

杨/戴:

Taking her arms from his shoulders,Decima gave a strange laugh.“He must be a fine gentleman to have thought out this plan,”she said.

杨/杨:

Shiniang withdrew her hands from him.With a scornful laugh,she said,“What a great hero,the fellow who designed this plan for you!”

杜十娘倾听李甲对孙富的描述后,她领悟到了李甲的背叛,原本拥抱李甲的她将手撤回,随即冷笑回应。“十娘放开两手,冷笑一声道”,杨/戴译本为 “Taking her arms from his shoulders,Decima gave a strange laugh”,将“冷笑”翻译成“怪笑”(strange laugh),并没体现出杜十娘领悟到李甲的背叛,将双手放开译为“将双手从他肩上收回”(taking her hands from his shoulders),而原文中杜十娘是紧紧拥抱李甲的,因此并没能译出杜十娘的心思的细腻变化,相比之下,杨/杨译本则完整翻译出了该部分。

例2:

十娘仍将箱子下锁,亦不言箱中更有何物。但对公子道。

杨/戴:

Decima meantime had locked the box again without saying what else it contained.“How generous of the girls to give us this!” she exclaimed.

杨/杨:

Shiniang locked the box again without mentioning what else it contained.Instead,she said to him.

该段描写的是李甲因路费而烦恼,但杜十娘随即拿出众姐妹的赠礼,以打消他的顾虑。但杜十娘此时并没有放下对李甲的考验,她“将箱子下锁,亦不言箱中更有何物。但对公子道”,她察觉到了李甲摇摆不定的心理,将箱子马上锁起来并转移话题,可见她对李甲的戒心仍然没有放下。对于杜十娘转移话题,杨/戴译本译为“she exclaimed”,而杨/杨译本则为“Instead,she said to him”,较为完整地将杜十娘细腻的心思再现了出来。

综上所述,在还原原著中杜十娘的双性同体特征方面,杨/戴译本中杜十娘的形象的男性气质较为明显,而女性气质稍显欠缺。相对而言,杨/杨译本能完整还原杜十娘的双性同体的特征,呈现出一个更丰富立体的女侠形象。

四、两译本还原效果不同的影响因素

在这两个译本中,杨宪益和杨曙辉作为翻译的主导者,对译本的影响至关重要。杨宪益在访谈中承认,两人的翻译模式常常是戴乃迭听从杨宪益的安排,因为其对古文的理解更好。[8]而关于杨曙辉与杨韵琴,杨曙辉独立完成了关于冯梦龙的研究专著,而且在“三言”英译本中独立撰写了前言介绍,从侧面反映出杨曙辉对译本的主导地位。两位译者对译本的主导地位使得两人对作者的理解至关重要。穆雷认为,在进行翻译时,译者需要具有了解他/她者的性别意识。[9]而落实到现实中,就需要译者理解作者。关于原文作者的了解程度,两对译者中的主导者,也就是杨宪益和杨曙辉,对于作者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

在回忆录中,杨宪益回忆道:“在翻译什么,不翻译什么方面,并没有很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10]证明其译本受到较为明显来自的出版社的要求。而在访谈中,杨宪益谈到自己对古文作者的了解程度:“我译的东西大多是古典的,不太可能去了解作者是什么样的人”(Most of my translations are classics.There is no way for me to know what kind of people their authors were)。[8]由此可见,杨宪益对作者的了解程度并不算丰富,从而导致了其译文较为缺乏对杜十娘的双性同体特点的呈现。而反观杨曙辉,其专著Feng Menglong and the Chinese Vernacular Story全面讨论了冯梦龙的写作风格和影响因素,认为其“香草美人”的写作策略使其凸显了女性的崇高地位,增强了杜十娘的男性气质。而且杨曙辉还考察了冯梦龙的“情教”观,认为其既提倡女性情感的强烈表达,又表扬女性的温柔与美感。

杨荣广从出版社要求的角度进行研究,发现杨宪益、戴乃迭的《宋明评话选》的原文本并非是一套完整的丛书,而是选取若干短篇组成的,属于“先编后译”的图书。该书总体上选取的是讲述我国古代好人好事的故事。[11]《杜十娘》中敢于反抗封建制度和男权社会压迫的杜十娘自然成了选取对象之一。而在这种情况下,杨宪益的译本受到了出版社的指示,译文中杜十娘的语气和情感较为强烈,双性同体特征还原得不太明显。相比之下,杨曙辉的译本比较好地再现了杜十娘的形象,还原了杜十娘的双性同体的特征。

五、结语

冯梦龙在杜十娘身上融合了“情教”思想和较为新颖的性别意识,从而塑造了典型的中国古代双性同体的女性形象。而对于杜十娘双性同体特点的还原,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的效果不太明显,将杜十娘塑造得较为男性化。而杨曙辉、杨韵琴的译本较为完整地还原了杜十娘的双性同体特征,再现了原作丰富的艺术魅力。本文的研究证明,译者如果能深入了解作者,那么会更完整地还原原文本的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蒋小平.“双性同体”:晚明传奇中才女形象的性别解读[J].戏剧艺术,2008,(03):81-86+80.

[2]冷东.“双性同体”的历史演变及文化蕴涵[J].文艺争鸣,1999,(05):17-21.

[3]崔海妍.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理论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J].妇女研究论丛,2009,(05):61-66.

[4]曹万忠.古典闺怨诗中的双性同体与译者的双性意识[J].文艺评论,2012,(12):157-160.

[5]郭笑梅.双性同体的新女性——简·爱形象新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04):41-43.

[6]费洪根,王若明. “三言”中女性形象的文化意蕴[J].东疆学刊,2006,(02):41-44.

[7]Yang,Shuhui.Appropri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Feng Menglong and the Chinese Vernacular Story[M].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8.

[8]Qian,Duoxiu and Almberg,E.SP.Interview with Yang Xianyi[J].Translation Review,2001,62(01):17-25.

[9]穆雷.翻译研究中的性别视角[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10]杨宪益.漏船载酒忆当年[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

[11]杨荣广.我国典籍的对外翻译出版与传播——以《宋明平话选》为例[J].出版广角,2015,(14):114-116.

作者简介:

夏懿良,男,满族,天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外国语言文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