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爱”
2024-10-31谭绮红彭子力
【摘要】“爱”作为人类情感的一种高度抽象表达,在汉字这一兼具表意与象形特色的文字体系中,获得了别具一格的呈现。古人造字时,巧妙地将这种难以言表的情感通过具体的文字符号予以传达,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自古以来,国人对于“爱”这一抽象情感的诠释与理解,均可从其字形的构造中寻得踪迹。深入探究“爱”字的字形演变,不仅有助于理解其造字法的精妙之处,更能通过分析其义项之间的关联与演变,揭示出“爱”字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这一过程不仅是对汉字本身的解读,更是对中华民族性格特点及特定时代背景的深刻洞察。
【关键词】“爱”;字形演变;义项;文化涵义
“爱”字作为日常生活中用以表达情感的常用汉字,其本质承载了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在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这一文字学经典中,“爱”字被诠释为“行貌”,即行走的样子。许慎的此种解释凸显了“爱”的行动性特征,强调爱并非仅仅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而是需要通过具体的行动来体现。尽管这一释义与现代人对“爱”的理解存在显著的差异,它仍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以窥探东汉时期的文化背景与民众的情感表达方式。本文旨在从“爱”字早期的字形结构出发,深入剖析其字形演变和意义变迁的轨迹。通过细致比较和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爱”字的字形构造及其所蕴含的意义,我们不仅能够揭示出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还能进一步探讨这些内涵如何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民族性格。
具体而言,本文将关注“爱”字从金文、篆书、隶书等各个阶段的字形变化,探究这些变化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心理动因。同时,本文还将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探讨“爱”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具体意义及其演变过程。通过这一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爱”这一抽象概念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独特地位,还能够为解读中华民族的性格特点和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提供重要的文化视角。这对于我们全面把握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一、“爱”字的字形演变与其内涵意义
“爱”字最早的字形发现于金文,写作 ,是一个会意字,下面是字符 是一颗心。上面的字符 ,有学者认为像一个人张大嘴巴在哈气,上下字符结合起来可以解释为对别人嘘寒问暖的关心。晚期金文写作 ,在早期金文的右下侧加了像手的字符 ,结合三个字符可以解释像一个人用手捧出自己的心给别人。还有一种更为详细的解释,该字“从心从旡,旡亦声,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旡”是“人”的变形。从这一个解释来阐述“爱”就是心有所系,心中思人。从金文字形来看,总的可以解释“爱”是一个人把“心”捧给别人,也喻心悦他人的爱人的心理感受。金文是最早对抽象情感字“爱”意义的符号表达,这里的“爱”只从“嘘寒问暖”的关心和“从心所系”的意思出发,表示这样一种无形、难以定义的感念,蕴含着早期农业社会人们真实和朴素的情感,随着字形的进一步变化,后来“爱”的意思更加丰富。
“爱”早期篆书写作 ,晚期的篆书写作 。从篆书的字形来看,“爱”的字形发生了些微的变化,多了左下角足形字符 。字符 有人认为是一个人形,对于这个字符的理解有学者持有不同的意见,认为 像 ,应该是一个“肉”字。笔者认同后者的说法,古人在造字的时候基于对事物的普遍认识,选取最具代表性意义的字符组织构造。古人选取“爱”的代表字符很有可能是“手”和“肉”,而不是一个人形。之所以把 看作的“肉”的形符,因为可以理解为“爱”就是把“肉”给予别人,这是一种“爱人”的表现。刘曼认为汉字的形体与它表示的意义之间存在“形局义通”的关系,即体形表示的意义比较具体详细,而它实际表示的意义比较笼统和概括。“爱”字就是这样,这里形体表示把肉送给别人,实际意义就是爱别人。这是因为古时候由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较低,粮食生产量少,食物对于古人来讲非常宝贵,更何况是肉食。从孟子的《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见肉在当时是多么稀少和珍贵,而把最为珍贵的食物献给别人,足以体现“爱”。这样把 当作“肉”的形符,“爱”又多了一层含义,就是“爱”不仅交出自己的“心”,还要把宝贵的“肉”食献给所爱之人。从篆书的字形可以体察到当时人们对于这个抽象情感字“爱”的理解,即古人不再一味地认为“爱”只需要精神感情的付出,而是有了物质意识,“爱人”需要对所爱之人有物质的支持。篆书的“爱”字形从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全面地解释“爱”的含义,那么从这个角度诠释“爱”意义就意味深长了。
接着隶书“爱”在篆书的基础上进行演变,写作 ,其字形已经接近繁体字,后来的正楷写作“愛”,此时的“愛”主要有四个组成部分0sA9kk3LdkdAoBSXyAnou2yIL40wxVtTqjudjiq3uQg=:“爪”“冖”“心”“友”,这四个组成部分都是象形字和部首字,“爪”字在汉字中,凡由“爪”组成的字大都与手或的动作有关。“冖”字读作mì,在汉字中,凡由“冖”组成的字大都有“覆盖”之义。“心”字在汉字楷书中,当它出现在一个字的左边时,写作“忄”。当“心”出现在一个字的下部时,写作“心”。凡由“心”组成的字大都与内心的活动有关。“友”字在甲骨文中是两只右手靠在一起的形状。就像现在的旧友重逢,二人都伸出右手,紧紧相握,表示友谊。综合四个构字部件理解“爱”的实质内涵,就是交友时要以心交心、敞开心扉和倾情付出。这个时期的“爱”字,它投射的物象有了更加具体的对象,也说明了“爱”的本质在于“爱人”。这样通过字形的演变可知国人关于“爱”的理解在层次上更加丰富了。
在深入探讨“爱”字字形演变的三个关键时期时,可以观察到一种恒定的核心元素—— “心”,这一元素始终居于“爱”字的中心位置,这深刻地反映了“爱”的本质及其活动始终紧密围绕着“心”这一核心展开。这种演变不仅揭示了“爱”的复杂性和多维性,还进一步彰显了其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承载的丰富内涵。在早期的金文字形中,“爱”字通过形象化的手法,传达了人类最原始、最直接的关爱之情。这种关爱往往表现为对他人嘘寒问暖、提供物质帮助,从而凸显了“爱”在物质层面上的温暖与关怀。这种表达形式直观而生动,体现了古人对“爱”的朴素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篆书时期的“爱”字字形进一步演变。这一时期的字形不仅保留了物质层面的关爱,还进一步将“爱”的内涵拓展至精神层面。在篆书字形中,“爱”字的构造更加复杂,其笔画间的相互关系也更为紧密,这恰恰反映了“爱”在精神层面上的交流与共鸣。这种交流可能涉及情感、思想、信仰等多个方面,使得“爱”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刻。到了隶书与正楷时期,“爱”字的字形再次发生变化。这一时期的字形更加简洁明了,同时也更加侧重于表达真心交友的“爱”。这种“爱”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纯粹,是人际交往中最为宝贵的情感之一。在隶书与正楷的字形中,“心”字部分被强调得更加突出,这不仅是对“爱”字本质的一种回归,也是对人类情感深处最为真挚和纯粹部分的一种赞美。
在汉字演进的历程中,“心”作为“爱”字的核心构成元素,不仅是古人造字时精心选取的富有象征意义的代表,更承载了古人的情感和思想的深刻内涵。通过深入分析“爱”字的构形特征,我们可以深刻领会到古人对于“爱”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所扮演角色的独到见解,这既展现了中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凸显了“爱”在中国文化中作为一种深沉而复杂的情感特质的独特地位。即心,作为情感和思想的源泉与归宿,在“爱”字的字形演变历程中始终占据核心地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无声地传达着一种深邃的理念,即“爱”的本质在于将心比心,以己之心去感知和理解他人之心。在这一过程中,心不仅是情感的载体,更是思想交流的桥梁,只有通过心的交流与沟通,才能真正实现“爱人”的境界。这一理念深刻揭示了“爱”的本质,体现了中华民族在情感表达与人际交往中的独特智慧。通过这一视角的探究,我们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爱”字的深层文化内涵,从而深化对中华民族情感表达方式的理解与认识。
二、“爱”字的主要义项概括和意义分析
《古代汉语词典》对“爱”的义项划为:①喜爱,宠爱。又敬爱,热爱。又爱慕,敬重;②特指男女间相互爱慕亲热的行为;③惠爱,仁爱。又爱护;④爱惜。引申为吝惜,吝啬。又贪,贪图;⑤护,保卫;⑥通“薆”。隐蔽、隐藏;⑦姓。《汉语大词典》除了有以上七个义项外还有①容易:常常发生;②对别人女儿的尊称;③行貌。《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等重要的字典都涵盖了以上义项,并总共有十个义项。通过对多部字典的查阅,笔者将多个义项进行归类,概括了“爱”的四个常用的主要义项:①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②喜欢,喜好;③爱惜,吝啬;④常常发生的某种行为。
下面是对这四种基本义项的分析。第一种义项“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是基本义项,其他义项由此派生而来,具体派生过程如下。一是,义项①与义项②之间派生关系较为明显,是该情感作用客体类型发生变化,即义项②将义项①作用客体类型由人或事物变为某种活动,其后常接动词宾语,如爱下象棋、爱打球等。二是,义项①与义项③之间具有“原因——结果”关系,即由于主体对某个人或某种事物有很深的感情,自然就会产生珍惜、爱护之感,从而派生出义项③。需要注意的是义项③“吝啬”的引申,这个词语的情感作用指向是物,笔者认为表达对某物强烈的情感,如形容对钱财的强烈的爱惜,可以用“吝啬”一词。三是,义项④由义项②派生而来,由于某人喜欢做某事,该事情通常就常常发生,如喜欢某种爱好。与此相类似的派生关系还有“好”“喜”“善”这三个词。上述四个词均具有“喜好、爱好”之意,同时又都能够表示“容易,常常发生”,可见,义项②和义项④之间具有密切关系。
在深入探究“爱”这一概念的内涵时,我们必须首先明确其核心的、基本的义项,即“对人或事物怀有深厚的情感”。这一基础定义不仅奠定了“爱”的基石,而且为其后续的语义衍生与扩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经过详细地语义分析和逻辑演绎,我们可以观察到“爱”形成了三个主要的引申义项,这些引申义项在精神与物质两个层面上与原始的情感意义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爱”的多维内涵。首先,施事者将自身的主观情感投射至受施者,这一过程是“爱”的核心动力。这种主观情感的流露,通过精神和物质层面的具体行为得以外化表达,从而实现了“爱”的传递与接收。在精神层面,“喜欢,喜好”这一义项集中体现了“爱”的情感色彩,展现了人们对某物或某人的偏爱与欣赏,是对其内在价值或特质的高度认同与赞美。这种情感色彩不仅丰富了“爱”的内涵,也使其在具体应用中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然而,“爱”在物质层面的表现同样不容忽视。虽然“吝啬”这一引申义项在表面上看似与“爱”相悖,但深入分析后不难发现,其实它反映了在物质分配上的审慎态度。这种审慎并非出于吝啬或自私,而是在有限的资源中寻求最佳的分配方式,以确保每一份爱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表达。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吝啬”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爱”的表达,它体现了施事者对受施者的长远关怀和深思熟虑。
当然e8cf2c9dc9836f503e91bd204823b73e也必须注意到,“爱”这一情感在实际应用中,其在精神与物质层面上的意义并非总是泾渭分明。以“爱人”这一概念为例,其内涵展现了爱作为一种复杂情感的多元维度。真正的爱,既源自心灵深处真挚而浓烈的情感,又必然伴随着适当而必要的物质支持。这种情感的表达,在精神层面上,体现为对彼此的深刻共鸣与相互理解,它超越了言语的界限,触及了灵魂的深处;在物质层面上,则展现为对伴侣或亲友细致入微的关心与扶持,这些行为虽具体而微小,却凝聚了无尽的深情。因此,在理解“爱”时,我们需全面审视其在精神与物质两个层面上的丰富内涵,不可偏废其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准确地把握“爱”的本质,进而在人际交往中更好地实践这一美好的情感。
三、“爱”字凝聚了中华民族三种性情态度
“爱”作为一种情愫,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体验,其产生的根本原因至今仍未能被任何科学所彻底揭示。由于世界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显著,一个普遍适用的“爱”的定义往往不可避免地带有各自文化的独特印记。因此,各民族国家所传达的“爱”的概念,除了具备其最基础、最通用的意义之外,还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与情感特殊性的内涵。通过系统梳理“爱”字字形演变的历程,并对与之紧密相关的意象进行深入地分析,笔者发现“爱”字中凝聚着三种典型的中华民族性情态度。
(一)“爱”字体现出中华民族所秉持的“务实”态度
“爱”字作为汉字的一部分,其形态和演变不仅承载了语言的功能,更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价值观,特别是其“务实”的性情态度。中国人认为“爱”产生和发生的基础,不仅包括性情、志趣相投,还包括家庭背景、物质基础的相当。此观念深刻映射出中国人在婚姻爱情问题上的价值取向,虽在当下社会,“精神之恋”依然受到广泛的尊崇与推崇,但在多数国人眼中,男方提供的“彩礼”与女方准备的“嫁妆”仍是婚嫁仪式中不可或缺的礼节,这不仅仅是对传统习俗的尊重,更是对物质条件在爱情与婚姻中重要性的认同。进一步地,从“爱”字在金文中的字形结构来看,其中包含有“心”的字符,象征情感与精神的联结,强调了爱情中情感的核心地位。而在篆书中,“爱”字又常伴随有类似“肉”的字符,这一字符虽与现代意义上的物质有所不同,但在古代文化中往往与生存、滋养等概念相关联。因此,篆书中的“爱”字暗示了物质给予与支持在爱情中的重要性,体现了爱情中物质与精神的相互渗透与融合。通过对“爱”字字形的演变和结构分析,我们可以洞察到中国人在爱情态度上的独特视角。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爱情既建立在精神层面的共鸣之上,也离不开物质的给予与支持。这种对物质与精神双重需求的平衡追求,正是中华民族“务实”性情态度的具体体现。它展示了中国人在面对爱情与婚姻问题时所持有的全面、综合考量的智慧与远见,既重视情感与心灵的交融,也关注物质条件的满足与保障。
(二)“爱”字展现出中国人“内敛”的表达特性
在探讨国人表达爱的方式时,“内敛”这一特性尤为显著。与西方文化中直接、坦率的情感表达相比,中国人的性格更倾向于内敛和含蓄。这种内敛性在“爱”的表达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即国人往往将爱意深藏于心底,不轻易流露于外。这种表达方式与“爱”字通“薆”,蕴含隐蔽、隐藏的意义相契合,同时结合国人最常用的文学语言——诗歌,我们可以探究国人为什么在表达爱时往往是含蓄而内敛的。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浩瀚海洋中,我们鲜少发现直接以“爱”字为眼目的诗词,但这并不意味着古人的情感表达匮乏深沉。相反,通过他们擅长运用的“比兴”艺术手法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学观念,将深沉的情感巧妙地融入字里行间,通过细腻的描绘与隐喻,将内心的情感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如今依旧能够深切感受到那穿越千年、绵延不绝的爱意。这种对“爱”字的慎重与深刻,正是中国人在诗歌创作中的独特体现。因此,在诗词创作中关于爱意的表达上,诗人格外注重字词的推敲与选择,避免过于粗浅直陋,极尽地敛藏而力求以最为精准的笔触传达心底那份无尽的情思与深意。这种内敛而不张扬的“爱”的表达方式,不仅体现了国人的深沉与含蓄,也展现了他们在情感表达上的独特魅力。综上所述,从“爱”字蕴含的隐蔽之意和通过有关“爱”字诗词的搜寻,我们可以窥见国人在表达爱的方式上深沉、含蓄的内敛特性。
(三)“爱”字体现了中国人“博爱为怀”的情感态度
从“爱”字的语义内涵中可以辨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倾向:一是正向的、无私且始终如一的爱;二是负面的、自私且狭隘的爱,而在中国人的日常用语中更倾向于使用表达正面态度的“爱”的字词,这体现了国人对于无私关爱与付出的崇尚。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汉语中,“爱”字已完全摒弃了“吝啬”的负面含义,转而更多地表达施事者对受事者无私的关心与付出,这凸显出一种博大的爱国情怀。这一转变深受先秦诸子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墨子“兼爱”思想的熏陶。在墨子的哲学体系中,“兼爱”是普遍平等的,是不分血缘亲疏和等级贵贱的无差别的。中国人之所以如此推崇墨子的思想,是因为他们将“爱”视作一种普遍而深沉的情感表达,不仅关注个体情感的满足,更致力于将爱的力量播撒到社会的每个角落。这种对“爱”的理解与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人道主义精神的崇高向往。汉代学者刘向于《说苑·君道篇》中深刻阐述了“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的治理哲学。他巧妙地将“博大”的意蕴与“爱”字相融合,强调作为一名仁德之君,必须怀揣广博无私的爱意,视此为君主治理国家的核心要义。同时,这种博爱之心并非仅局限于君主,而是对一切怀有深厚大爱,并积极践行博爱之道的人们的赞誉,他们被普遍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备受尊崇的君子典范,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博爱为怀”这种高尚品格的崇尚与追求。总之,我们可以从“爱”字在其意义的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探寻到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与性格特质,窥见国人在情感交流中所展现的深邃智慧与独特选择。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对“爱”这一抽象情感词汇的理解,历经了从初始的朴素直观到后续的丰富多义之转变。尤为引人瞩目的是,在汉字的初创时期,古人便巧妙地将中华民族特有的性格特质与情感倾向融入了“爱”字的构造之中,体现出深邃的民族心理与文化内涵。尽管随着历史的演进,“爱”字的字形逐渐简化,其涵义也随社会变迁而有所调整,但现代人仍能从古人对“爱”的内涵之诠释中汲取智慧,感悟到其恒久的价值。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人们情感观念的日益深化,今人亦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爱”的涵义,使其更加贴合当代社会的需求与人们的情感表达。通过对“爱”字字形与涵义的演变进行深入分析,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汉字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和灵活适应性,更能够窥见到汉字造字背后的时代背景,理解中华民族深厚的情感观念与独特的民族性格。因此,对“爱”字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情感世界,更能够为我们揭示文化传承的脉络,提供宝贵的视角与启示。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继续深入挖掘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以期更全面地揭示中华民族的情感世界与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王菊菊.浅谈汉语中“爱”的隐喻[J].文教资料,
2012,(32):129-131.
[2](汉)许慎撰,瀚文译注,朱振华按语.说文解字注[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440.
[3]鲁红艳.谈情说“爱”[J].大众文艺,2016,(23):178.
[4]刘曼.同义词“好、喜、爱”的平行演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5,33(02):24-29.
[5]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5.
[6]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古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7-8.
[7]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88:2323.
[8]薛文博.中华民族情感观念“爱”的语义阐释[J].东岳论丛,2017,38(12):174-179.
[9]林燕艺.“爱”的语义分析和文化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9.
[10](汉)刘向编撰,向鲁校证.说苑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