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义对等视角下的《故都的秋》英译研究

2024-10-31吕佳

今古文创 2024年39期

【摘要】《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于1934年创作的散文,表达了他对故都的深情,唤起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祖国的热爱。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故都的秋》原文本与张培基英译本,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研究语义对等与译文质量的动态关系。语义对等视角分为外延意义对等和内涵意义对等两个方面。本文将从词义、句法、语境和语篇四个方面来讨论译本。研究成果表明,语义对等能够从以上四个方面对散文翻译质量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散文英译;张培基;《故都的秋》;语义对等

一、引言

散文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承载着中国的文化内涵和文人精神。《故都的秋》是经典散文的代表作,其精髓是“形散神不散”。郁达夫通过散文的“形”和“神”,表达了对家乡秋天的怀念和喜爱。翻译界学者从功能对等理论、顺应理论、生态翻译学、三美理论等不同角度研究了《故都的秋》的英译本。其中,更多的研究是从功能对等性整体的角度进行的。本文采用的语义对等是功能对等理论的重要分支,分析更加详细,并为其他翻译实践提供更具体的实例。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只有当语言被赋予意义时,才能准确地传达信息。

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准确传达信息,散文的英文翻译应该更有表现力,即翻译文本原有的吸引力和内涵精神,再现原文的效果。本文的翻译难点是如何传达散文的“形”和“神”,给目标语言读者以母语读者相同的感受。因此,本文选取功能对等理论,围绕语义对等视角,从词义、句法、语境、语篇四个方面来研究《故都的秋》张培基译本。

二、语义对等视角下《故都的秋》译本分析

(一)词义

完整的词义由指称意义和内涵意义共同组成。指称意义有助于人们理解世界,形成具体的认知。内涵意义有助于人们传达情感,提高辨别真假的能力。翻译不是静态的文本,而是一个动态的信息载体,暗示着作者的意愿。而译者的任务是如何通过选择翻译策略、技巧和方法等,毫无保留地将作者意愿传递给目标语言读者。

词义的一个层面是指称意义,即语言的基本概念意义。在《故都的秋》中,有很多植物、动物、日常用品等词,可以直接翻译;其次,地名、诗人、作品等,可以采用音译或译成人们所熟知的英文名。比如 “秋师”,译者在括号中解释道:“autumn scholar,meaning an aged scholar grieving over frustrations in his life”,充分诠释了这个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欧阳子和苏东坡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其名字是音译的。但是,作者郁达夫称欧阳修为“欧阳子”,所以翻译时必须恢复他的原名,才能让目标语言读者了解“欧阳子”是谁。对于两位诗人的作品,译者直接使用了广为人知的英文书名On the Autumn Sough和On the Red Clif。此外,作者在原文本中使用的“golden days”和“anthology”在翻译后也有所不同。根据句子中“golden days”的构成,译者在前面加上了冠词“the”。在原文本中,英国和意大利不仅有一本诗集,根据语法规则,“anthology”应改为复数形式“anthologies”。由于大多数表示颜色的单词在中文和英文中都有对应,因此翻译时处理起来较简单。但原文本中有部分特殊表示颜色的词汇需要译者进行单独处理。例如,作者所用的“碧绿的天色”表示天空是蓝色的,晴朗的。张培基选择了“azure”这个词,dYuaosuuXzvVk+neQj3CF348F8BkkxbOYzJ2ZRPRbXA=在柯林斯英汉词典第3版中,Azure is used to describe things that are bright blue,用来形容天空是恰当的。因此,译者在翻译汉语词语的指称意义时,可以使用音译和直译,同时应结合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并加以注释,以避免目标语言读者不理解的情况。

词义的第二个层面是内涵意义,即与指称意义相关的情感意义的总和。“北国”和“南国”是作者郁达夫对祖国南北的称呼,蕴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如果翻译成“the north part of the country”,则无法看出到底是哪个地方。所以要翻译成“The North China”和“The South China”,以体现作者的祖国是中国,让目标语言读者知道作者的家乡在哪里。“特产”一词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通俗地说,该词指的是某个地方的独特特征或某个地方特色的产物。在这段话中,秋蝉的叫声是北方秋季的“特产”。因此,可以翻译成“characteristic”,表达了作者对秋蝉叫声的惊喜和喜爱。“像样”原意是符合规范,是极具汉语特色的口语用词。在原文本中却表示北方的秋雨非常克制,落得很均匀,既不像夏雨那么多,也没有春雨那么少。秋天的雨被作者拟人化,以表示对雨的赞美,于是译者将其翻译为“temperate”,表现了秋雨的温和、懂人性。“秋味”不是秋天的味道,而是指秋天一切意象背后的韵味。“夹”是指作者挤在众人中间,表现了他无所事事的心态,也说明作者没有感觉到南方秋天的存在,所以怀念北方的秋景。译者将其翻译为“muddling along all by myself”,表达了作者孤独无助、彷徨失意的状态。文章末尾处,作者提到外国作家阅读了欧阳修的《秋声》和苏轼的《赤壁赋》后认为中国文人与秋的关系匪浅,但这并不意味着文人善于描写秋天的荒凉景色以抒发悲凉之情,而是意味着文人能真正体会到秋天的魅力。所以,译者将其译成“autumn-minded”,展现了作者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在翻译词语的内涵意义时,要牢牢把握原文本作者的情感,了解作者想通过词语表达何种情感。散文中的情感十分微妙,每个词的选择都有其原因。译者须仔细揣摩作者所选词语的意图,才能翻译出散文的精髓。

(二)句法

句法包括句子原意和情感意思。其中,词序和语法决定了原意。词序是指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是词语与句子成分之间关系的体现,反映了语言使用者的逻辑思维和心理结构模式。对于同一客观事物或事实,英语和中文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英语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是由小到大的,而汉语则相反。此外,英语中有很多结构倒置的句子,但汉语中却很少。汉语是意合语言,英语是形合语言,所以二者在词序排列上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根据不同的语句情况,张培基在词序和句序的处理上也有所不同,运用了一些翻译技巧来提高翻译质量。

在原文本中,作者通过引用“花”和“酒”来描述领略秋的过程。其中,花、酒的状态是一起的,作者使用了四个汉字“半开半醉”来描述秋天的状态。但在英语中,修饰名词的词汇通常在其之前或之后。因此,译者将“半开”和“半醉”分开,分别译成“half opening”和“half drunk”,以此对应名花和美酒,中间使用“or”连接。并增译了“most attractive”,能体现出名贵的花是受人欢迎的。而且,译者还转换了主语和宾语。欣赏秋天的原主语应该是一个人,但翻译后,秋天就成了主语,是人们欣赏的对象。译者以这种方式简化了句子成分,但达到了相同的效果。“Unlike”和“however”两个逻辑连接词使本句话的逻辑更加合理。

作者在看到北方的槐树时,霎时间便想到了秋天。他运用“点缀”一词,冠以槐树在秋天的作用。“点缀”在这里指槐树是秋天的一种装饰品,可以将人与秋天链接到一起。译者改了句子的谓语,将原来的“是”换成了“associate”,相比于直接翻译成“is”,更具有动态性,更能体现槐树对秋与人关系的重要作用。译者在英文句子中加上“nature”,意在指“自然之秋”,使句子的逻辑更清晰。译者对句序做了处理,先说出槐树的属性“点缀”,再说出其功能“使人联想起秋”。散文的句子长短不一,句子的构成很复杂。译者在翻译散文时,为充分表达句子的原意,需根据中英文语言特点调整句子的结构和顺序,以帮助目标语言读者更深入地接受和理解原文内容,领悟作者的情感。另外,译者可以采取意译等方式,尽可能地表达原句的内容。

作者郁达夫已经十余年没见过北方的秋天了,再次看到北方之秋,颇有感慨意味。译者抓住这一情感,对句子顺序做了调整。译者将“十余年”翻译为“more than a decade”放在句子的开头,以显示作者对北方秋天的热切期盼。而且,“不逢”两个字意味着作者很久没有享受北方的秋天美景了。译者将其翻译为 “I last saw autumn in the North”,改变了句子的结构,表达了作者的原意,让目标语言读者理解了作者的意图。

语言是强大而富有情感的,联结起来的词语变成句子后,便蕴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故都的秋》中,几乎是字字句句都体现着作者的爱秋、思秋之情。因此,为了在句子层面和交流目的上达到语义对等,作者的情感必须在翻译中反复出现。

作者形容南方的秋天是“色彩不够浓烈,回味不够绵长”,译者将其翻译成“But they all lack strong color and lingering flavor”,原句子的主语是南方的秋天,但是在句子中没有作为主语出现,译者在此补充了“they”作为主语。译者使用“all”一词,表明从景色、天气或人们的状态来看,南方之秋都比不上北方之秋那么称心如意,所以译者说南方的秋景“all lack strong color”,缺乏强烈的色彩感。“lingering”是指人们徘徊于此,不想离开。意思是作者看到北方的秋景,总会流连忘返,回味无穷,但南方的景色却没有那么吸引人,可见作者对北方秋天的偏爱。

文章末尾,作者表现了愿拿生命换秋天的一个零头,生命弥足珍贵,然而作者宁愿少活十年,也要再次感受秋天的一切。译者增加了“I mean”,凸显出作者对中国北方秋天的重视和嗜爱。译者将“三分之二”翻译成数学意义上的量词,以表明作者对生命毫不吝啬,愿意放弃一切来换取秋天的延续。后者的“三分之一”没有翻译成数字,而是翻译成“prolonged stay”,这表明作者希望秋天持续下去,而不仅仅是三分之一,译者借此强化了作者对秋天的向往之情。

原文本中,作者对秋风和秋雨的描写是“凉的秋风”

“息列索落着下起来的雨”,而风雨来临之时,天气也是“灰沉沉”的。所有的意象都颇有秋天的特点,但是在这句话中,主线是下雨,天色和凉风在为雨铺路。译者将雨的降落译为“start pitter-pattering”,对雨进行了拟人化,也将那种具有动态美感的下雨场景再现了出来。表现了秋雨的灵动,表达了作者对秋雨的热爱。译者将凉风和天空作为点缀来突出雨,符合此句话的主线信息。

该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秋天的热爱和追求,这一情感线贯穿始终。即使在翻译微小的句子单元时,译者也必须运用翻译技巧,重新组织句子结构,改变句子中某些词的词性,以便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传达作者的意图。

(三)语境

语境是指人们在说话时所处的情境和状态。一般来说,语境包括自然语言环境、本地语言环境和人工语言环境。本部分结合作者写作时的背景和心理状态,对译文进行分析。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一段人们在秋天街头的谈话。这段对话虽然很平常,但却表明了三点:一是此时的天气越来越冷;二是人们觉得秋天的天气很舒服;三是作者对秋天的喜爱。译者增译了“nice”这一具有积极含义的词,说明悠闲的乡亲们喜欢秋天。译者将原句的主语“秋雨”改为“天气”,用“Getting cooler”描述天气的状态,以表达秋季天气变化的重要性,渲染了作者的愉悦之感。人们在对话中的心理状态是欢迎秋雨的到来,更是期待秋高气爽的季节,作者的心理状态也是如此。因此,译者应根据语境,选择积极性词语、置换主语等方式,来表现该语境下人物的心理状态。此外,译者还需将自己带入语境之中,想象和体味当下的人物状态,再着手进行翻译。

郁达夫喜爱阅读各类诗集,尤其是关于秋的诗歌。因而他在阅读了西方诗人的诗集后,着重赏析了其关于秋的部分。对作者来说,诗人对秋天的描写远比他对其他季节的描写更引人入胜。诗集对作者的吸引力,来自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受。作者欣赏诗人关于秋天的写作是出于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在这句话中,译者增加了“beautiful moving lines”来指代秋天的美丽,而不是单薄或苍白的秋天,为句子增添了活力。“mostly distinguished”指出秋天的色彩比其他季节好得多,韵味也更甚于其他季节。译者采用省略的方法,只用一个词表达“出色”“有味”这两层意思,使句子简洁易懂。

在原文本中,作者使用反问句提到了秋天对人来说,没有任何区别。无论来自哪个国家,是何类人种,处于何等阶级,都可以欣赏秋天。换句话说,秋天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不管是深沉还是喜爱,都是人们对秋天的感受。译者将反问句翻译成陈述句,翻译后,句子的主语是秋天,它被赋予人的性格特点,具有人的动作。“对待”二字的意思是秋天就像人一样,平等地对待所有人。结合这句话的语境,作者的心理状态需要通过翻译来完整表达出来。故都的秋天,其实是作者生命中的秋天,是表达他主观感受、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天。

时代背景是语境的另一个重要部分。英语母语者和汉语母语者的民族意识形态和历史背景不同,因此译者有必要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语境是否能够完全理解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转换一些语境,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相结合,突出作者的情感。

“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作者郁达夫于1934年写下这段话,当时,他为了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从上海搬到了杭州,又从杭州经青岛到北平,再次经历了故都的秋天。作者在恐怖威胁下多次搬家后,心情非常复杂。无奈、犹豫、消极等情绪都涌上心头,于是他被“夹”在市民中间,在混乱中走过人群,感受不到南国的秋色。因此,译者用“muddling alone all by myself”来表达作者的孤独和无奈。译者必须牢牢把握住作者彷徨失意、追求安稳的情感,而非仅仅停留在句子表面的秋味、秋色等等。

原文本中对故都的描写更是娓娓道来,含蓄婉约。因为作者是在旧都,皇城中有破屋,暗含着历史的变迁。也正是这间简陋的房子给作者带来许多的秋之韵味。“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体现了天空的“清澈”;“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表明了环境的“安静”。作者以声写静,用驯鸽的声音衬托秋的寂静。故都的人们“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对人们来说更“清静”,没有了过去的忙碌。作者的情感就体现在这些看似琐碎的话语中。作者此时生活在一个纷乱的世界里,他十分向往这种平静的生活。译者连用“sit”“watch”“listen”三个动词,表现出坐、看、听等几个动作的连贯性,突出这种生活的闲适和美感。译者直接省略了“即使不出门去罢”,这句话缺失也并不会影响信息传达和情感表现,并且在句法上减少了句子成分并避免了冗余。

作者在原文本中提到了牵牛花的颜色与秋草进行搭配以作欣赏之用。作者在这座“旧城”看到的,就是这朵蓝色的牵牛花,是当年城市的遗产。秋天与旧城紧密相连。译者用“set off”一词来说明牵牛花的美丽需要稀疏的秋草来衬托,就像故都的风情需要破败的建筑来衬托一样。在作者郁达夫的人生中,他的成功和名声,也需要现在的寂寞和失败来做陪衬,表现其经历的曲折与凄美。

这篇散文的凄美与传统的悲秋情结、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性格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息息相关。因此,文中提及的著名诗人的悲秋作品和个人经历都具有较高的参考性。译者在着手翻译前,应深度阅读文章中提到的悲秋作品,品味文人们的悲秋情怀,以进一步体会作者对于这类作品的赏析,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翻译散文时,译者应牢记这点,并采取适当的补译或减译法来翻译原文。

(四)语篇

语篇是交际过程中由一系列连续的片段或句子组成的语言整体,指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翻译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不仅要注意细枝末节的对等和转化,还要把握宏观上全文的对等。根据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译者要通读全文,把握作者隐含在文章里的情感。

在原文本中,作者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奠定了全文思秋、爱秋的情感基调。后与南国之秋做对比,指出南方的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这种对比是作者表达更深层次情感的手段,使他对秋天的理解和感情更加明显。为了衬托这种情绪,作者在开头和结尾重复了北方之秋与南方之秋的对比。这种重复使作者对北方之秋的情感表达更加强烈。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多次运用对比和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南国秋天与北方秋天的差异,突出了作者对北方之秋的热爱,也从侧面展现了北方的政局比南方更加动荡。

在第3至9段中,北平(今北京)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作者郁达夫虽然住在杭州,但还是发现了危机,转到北平,心里困顿不已。所以这部分刻画了荒凉的景象,透露了凄凉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爱。这种复杂的情感是特定时代的社会状况在作者心中投下的阴影和痛苦。译者将一些具体的景象与情感翻译得非常生动,有助于目标语言读者感受作者的处境与心情。

在最后三段中,作者郁达夫提出用寿命换取秋天,表现其“嗜秋如命”的执着与对安稳生活的期待。因此,译者在翻译时也呼应了开头和结尾,并没有将“三分之一”翻译成特定的数字,而是进行意译,将其翻译成秋天停留的时间更长,以向目标语言读者传递更准确的感情信息,表现出作者对秋天的怀念和对人们稳定生活的追求。

三、结语

本文从语义对等的角度研究了张培基对郁达夫《故都的秋》的翻译。该译本在词义、句法、语境和语篇四个方面的翻译处理得当。语义对等对于本文的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词义、句法、语境和语篇对等为翻译过程中的词语、方法、策略的判断与选择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Eugene A.Nid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

Netherlands:Leiden E.J.Brill,1964.

[2]John I.Saeed.Semantics,Fourth Edition[M].John Wiley&Sons,Inc,2016.

[3]Yang Xiaopei and Gao Cun.Translation Methods of Chinese Pro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J].Open Access Library Journal,2020,

07(11):1-10.

[4]Huang Jing.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English Compression -A Review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J].Open Access Library Journal,2021,08(08):1-12.

[5]郁达夫.郁达夫散文集[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179-181.

[6]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7]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7:158-167.

[8]糜志芳.英汉翻译中的语义对等[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04):127-130.

[9]黄培清.张培基译《故都的秋》的生态翻译学解读[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29(10):49-52.

[10]杨忠.翻译作为再实例化过程的语篇意义对等及译者主体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04):97-107.

[11]郭雯旭.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散文翻译——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J].国际公关,2019,(12):255-256.

[12]雒思梦.“三美论”视角下的散文英译——以张培基的英译本《故都的秋》为例[J].北方文学,2020,(20):106-107.

[13]尹丽.知人论世话清秋—— 《故都的秋》情感分析[J].名作欣赏,2019,(33):92-93.

作者简介:

吕佳,河北工业大学,英语笔译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工程科技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