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交融视域下的清代广西经济发展探析
2024-10-31余群赵丽萍
【摘要】多民族聚居地区的清代广西交通改善、儒家文化进一步传播,先进的文化、生产技术和商业观念传入广西,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创新,促进了广西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清代广西;文化传播;民族交融;经济发展
自古以来广西就是多民族聚居地。自秦代以来,就有许多的民族迁入广西地区,各民族关系和谐稳定,在政治上包容共存,经济上交流互补,各阶层的社会流动性增强,从物质生活到精神文化的深度交流和多向度融合不断加深。中国封建王朝的历代统治者为了促进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不断加强中原民族和广西地区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推动汉文化在广西的传播与发展,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汉族与广西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为广西各民族不断深入交往交流交融奠定了基础。[1]黄成授《广西民族关系的历史与现状》认为明清时期广西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在各方面都进行了交往交流,特别是汉文化的广泛传播,促使少数民族社会风气有了新变化,并建立了固定商品经济交流的地点,成为民族交往的重要途径。刘祥学、刘玄启《走向和谐:广西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地理学研究》认为,清代以后,许多汉族人民开始向广西迁移,汉族的迁移带来了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广西的发展。张政《清代乾嘉时期中越边境贸易探析》则从中越边境贸易方面探讨清代广西商品贸易的发展情况,他认为清代政府在边境地区设立税口,对进出口商品进行管理。民间边境贸易商品多为日常生活用品,是双方人民日常生活必需的,双方互通有无,满足了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方慧、徐中起《清代前期西南边疆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认为清代由于西南民间边境贸易势不可挡,清政府从强行禁止改为设官收税。边贸发展对加强与邻国之间的往来和交流,促进广西等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政局的稳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清代统治者不断地改善社会基础设施,也为民族交往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条件。清代广西的民族交融,有效地促进了广西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清代广西民族交融的深厚根基
(一)多民族杂居、聚居与交通的改善
自先秦以来,长江以南,世代繁衍生息着众多的族群,他们被称为“百越”。今天的广西,古称百越之地,属岭南地区。在广西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是百越人中的西瓯和骆越人,他们是广西的最早开拓者,也是壮族的祖先。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将广大的岭南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版图,划分为桂林、南海、象三郡,并将几十万将士留戍在岭南一带,后又谪徙吏民五十万到岭南与百越民族杂居。这是汉族第一次大规模的由中原迁入广西。汉代武帝时期,岭南设为苍梧、郁林、合浦等九郡,汉族官兵和百姓的数量不断增多。隋唐时期,瑶族开始陆续由湖南进入广西境内,苗族、回族、京族、彝族、仡佬族也于宋、元、明、清的不同时期从各地迁入广西。[2]迁入的这些民族逐渐发展成为广西的世居民族。到了清代,广西辖域内除了壮族和汉族居住为主外,还有侗、瑶、苗、仫佬、毛南、回、彝、水、仡佬等少数民族,形成了多民族共同杂居的生活格局。平乐府“平邑猺獞颇称淳朴,杂居邨落,与编氓无异”[3],浔州府平南县“川一川三诸里,俱民猺杂处,乌路里民猺狼杂处,归政里民狼杂处”。“郭东一里,民狼杂处……郭西一里,在县北,狼猺杂处;郭北一里,民狼猺杂处;郭北二里,民獞杂处……水南一里,在县西横州界,民獞杂处;水北一里,在县西北,宾州界,民獞杂处”[4]。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民族经济文化之间的交往交流也逐渐密切。
清朝交通的改善也为广西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创造了条件。广西地势特征是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特征是四周被高原和山地环绕,中部和南部则以丘陵平原为主,呈盆地状;整体上山地偏多,平原较少;区域内河流众多,河网交错纵横。这一时期的广西已经拥有一套完善的官方道路系统,包括官马大路、大路和小路,连接了重要的城市和圩镇。清廷为了维护统治、发展经济、巩固边防,又增修了许多道路,深入到桂中、桂西南等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特别是在边境地区修筑了很多道路,化解了江河大山的阻隔,提高了边防和边境贸易的便利性。官马大路是国家级道路,从北京向各个方向辐射,连接各省城。大路就是驿道,是省城通往地方重要的城市的交通路线,主要用于传递政令和其他消息。小路连通大路与市县乡镇,它呈树枝形状,向各个县镇辐射。小路是大路的分支,连接了各个村落,为处于偏远地带的村镇与就近县城之间,开辟了各民族往来的交通通道,各地区各村镇的民族借助小路进行经济文化的交往活动,开展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其中较大的是南北线路和东西线路两大线路。南北线路是指桂林通安南大道、苍梧大道,以及梧州经博白通广东的大道等;东西线路是指柳州通贵州的大道,思陇经百色至云南、贵州大道,以及藤县经南宁至上林土县大道等。[5]这两条道路是广西与周边省份的主要陆路通道。
广西境内河流众多,河网密布,为水路交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清代广西的水运也非常繁荣,其中重要的有桂江航线、郁江航线、柳江航线、西江航线等四大航线。桂江是西江的重要支流,从湘水抵洞庭湖,再经京杭大运河可达北京,这是岭北民众进入广西的重要水上通道。郁江也是西江的主要支流之一,其支流左、右江流经桂西、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是桂西地区民族交往的重要通道。西江的另一支流柳江,是连接广西与贵州的主要水路。浔江与桂江在梧州汇合成西江进入广东,把广西与广东紧密地连接起来。除了这几大航线之外,清政府还主持修缮了沟通内地与岭南重要的交通渠道及灌溉工程灵渠和桂柳运河。广西水运的繁荣发展也为民族交往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民族之间经济与贸易往来的发展。
清代贯通广西全省的交通网络体系渐臻完善,形成了以桂林为中心的,以官方驿道、西江水路为交通干路,加上连接各府州县的众多“小路”和分支水运航线为支线,形成了水陆相连的庞大传统交通体系。
(二)汉文化的传播——民族交融的桥梁
汉文化的传播为广西各民族交融创造了条件。汉文化在广西传播提高了各民族思想文化内涵,使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众思想得到开化,民族之间产生了共同的民族文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相互尊重、共同发展进步。
广西群山环绕,江河纵横,气候湿热,远离中原,历史上一向被称为“蛮夷之地”“化外之地”。众多民族散居在崇山峻岭间,因为这种原因,导致不少地方文化教育普遍落后。特别是居住在环境闭塞地区的人们商品观念淡薄,都认为耕地比经商更好。清初,随着垦荒政策的实施,荒地被大量开垦,山中瘴气逐渐消散,广西气候环境得到了改善,吸引了众多中原移民迁入广西。清代中后期,已经有大量汉族居住在地势较为平坦、交通便利的东部平原地带,与当地民族逐渐融为一体,不分彼此;又随着交通的发展,汉族顺着交通航线西行,深入桂西、桂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6]汉族在广西的分布扩大到整个广西,民族交往交流的范围也更广泛。随着汉族人口的迁入,当地交通发达的圩镇集中了大量的外来民众。在广西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壮族住水头,汉族住街头,苗瑶住山头”。有学者对晚清时期从湖南、福建、广东大量移入广西的汉族进行统计,该时期桂东南有客家人397327人,桂东地区则有190158人,桂南约有124443人;桂中有93268人,桂北有50060人,桂西也有49253人。[7]广西和广东两省由于山岭相接,河川相连,自古以来联系密切。广东商人是清时广西商业发展的主力。清代在广西经商人中,以广东商人为数最多,实力最强,经营商业最为精明,几乎遍布全省城乡,广西城镇的商贸经济逐渐形成“无东不成市”的商业格局。他们开设店铺经商,拓展新的经营产业,给广西当地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观念也逐渐被改变,开发了广西当地民族的商品和经商意识,主动学习汉族的文化及其先进的生产技术。迁入的汉族人口长期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其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及民间信仰等也深受当地的影响逐渐融入广西本土,成为广西原著居民的一部分。[8]清代广西不少土著民族还采用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直到汉族迁入,他们才跟汉族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逐步学会了开垦水田、梯田、水稻精耕、灌溉技术,使粮食产量和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9]民族间的相互交流交往,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提高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汉文化在广西的传播与发展给广西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带来了许多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对于加快广西经济的开发,特别是带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民族交融的推动力与渠道
(一)清代广西民族交融的推动力
清初,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清廷对广西等边疆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继续采用土司制度,册封当地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职官,将其纳入封建王朝的官僚体系当中,让土官管理其辖区内的民族,保留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结构等,维持和谐稳定的民族关系。雍正时期,清政府在广西实施“改土归流”,废除大批土官,改派流官管理。“改土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打破了土司制度禁止人员流动的禁锢。流官对广西的管理紧密了广西与中原之间的关系,提升了广西在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地位,促进广西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交流,促进了广西边疆民族地区的内地化。进入广西的官吏也将中原先进的文化带入广西并进行大规模的推广,使广西地区各少数民族的思想逐步向中原内地靠拢,民族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友好。土司制度瓦解后,广西壮族地区的很多民众因为没有了土司官的限制,开始走出大山,到集市、圩镇等地方与汉族等各民族交流贸易。官府还在不少地区设置书院,恢复官学,以推教化,培养广西本地的知识分子。如雍正七年(1729)经“改土归流”后,镇安府(府治在今广西德保县)兴办了秀阳书院,泗城府(府治在今广西凌云县)兴办了云峰书院,归顺州(州治在今广西靖西市)兴办了道南书院。广西各级官员还采取诸多措施如奖励开荒、减税、免税等提高垦荒者的种植积极性,恢复和发展生产以振兴农业。开垦百亩以上的,政府还给予重赏。外来民族进入广西时还带来了玉米、马铃薯等新的农作物,这些农作物也因此在广西得到了扩大种植。如经过“三藩之乱”后,广西耕地被大量抛荒,地方官员招广东阳山县的流民到广西恢复生产,并给予了免交赋税的优惠政策。招流民垦荒并不仅仅是让他们免费开垦,而是将开垦的部分土地的产权给他们,使其定居在此进行长期生产活动,这就有利于荒地的开垦和人口阶层的流动。[10]另外,中法战争后,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广西边境地区修建了大量的军事防御工程,政府鼓励官兵及其家属来广西边境地区定居并为他们EX5m9d1uiJvOPRvdRThhtQ==提供所需的生产资料。[11]在政策的支持以及宜人气候的吸引下,广西地方政府又提供了住房、农具耕牛等必备的生活与生产资料,这样,大批的士兵家属进入广西定居,稳定了士兵的情绪,提高了士兵的素质,也增加了边境地区的人口和边防力量。他们大多来自经济发达的地区,文化素质较高,并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
(二)民族交融的方式与渠道
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会因为不同的社会环境、宗教信仰等影响,产生独有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这种来自血液里的根深蒂固的文化难以被改变,主要体现为节日庆典、婚姻观念、宗教信仰、服装审美等方面。虽然各民族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和生活习俗,但在民族交往交流活动中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广西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各民族在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婚恋方式、民间信仰、节日文化等方面在长期的交往中不断融合,呈现出各具特色又有共同色彩的特点。如广西民间文化在汉文化影响下,把春节、清明节等原北方节日开始作为本民族的传统节日来庆祝,并一直流传至今。而迁居广西的汉族等民族也与当地少数民族一起庆祝如壮族“三月三”、侗族“花炮节”等重大传统节日。原本各民族独有的文化,历史渊源、文化背景也各不相同,通过长期的民族交往交流,各民族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就形成了彼此共同的文化。这种烙刻着中华民族共有基因的文化,成为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和媒介。随着汉文化在广西得到传播以及民族交往的不断加深,各族群众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历史上广西苗、瑶、壮等民族互不往来,更不通婚,如苗族一般只在本族内婚配。但到清时,苗、瑶、汉、壮、侗族等各民族相互通婚已经成为常态,广西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渠道非常多,除了文化习俗方面的交流外,在经济上的交往也非常紧密,特别是在人口集中、商贸繁荣的圩镇,少数民族在汉族的影响下对商品有了新的认识,商品贸易逐渐繁荣。便利的交通为圩镇商品交易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像壮族三月三的歌圩节、侗族芦笙节、苗族花山节等重要的民族节日,往往会吸引圩镇周边人民前来参加,圩镇的商贸交流非常活跃。
三、民族交融与清代广西经济的繁荣
(一)观念的变化推动经济多样性发展
清代广西地区开发的深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民族的迁入对广西地区经济开发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大量湖南、福建、广东等地的民众进入广西,不仅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新的作物品种,传播了先进的商业经济理念。广西的原著居民很少从事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一直很缓慢。随着其他民族的迁入,带来先进的生产发展和商品意识观念,广西的商业才得到启蒙,开始逐步发展。[12]广西地区生产力得以逐步提高。
清初,广西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社会动荡,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经济凋敝,生产力水平下降。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广西开始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和垦荒,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水利职官制度,保证了农业的水利灌溉,山区农业得到了进一步开发,人口和耕地逐步增长。到清代中期广西的耕地面积已经从清初的五万多顷扩大到九万多顷,耕地面积几乎翻了一番。[13]特别是大量汉族人口的迁入,影响和改变了广西原有的单一经济发展模式。农作物种类上,除了种植水稻,广西还种植多种杂粮、经济作物,如小麦、玉米、黄豆、番薯、芋头、甘蔗、茶、花生、烟草等,不少经济作物都是经过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才传到广西的。除了稻谷之外,广西的经济作物的种类也很丰富,茶叶、麻、甘蔗、芝麻等一些经济作物也有部分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增加了市场商品种类。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广西商品经济繁荣,主要体现为圩镇经济的蓬勃兴起。汉族人民迁入广西后,开设店铺,贩卖商品,他们定居在附近的集市逐渐发展成为热闹的圩镇,各类商品在此买卖流转,圩镇经济由此发展起来。以本地农业、手工业等为经济基础的农村圩市更是星罗棋布地出现在广大的乡村和山区。官府还在一些隘口兵营附近开辟圩场,发放银钱,贷给小额资金作为小本生意的本钱,鼓励群众赶圩,以促进商贸交易,发展民族经济,加强国防。如在凭祥、那坡等地的边境附近开设了很多热闹的圩场,赶场的不仅中国本地居民,还有越南边境居民,这些圩镇,在清末逐渐成为中越边境贸易的中转站,附近地区的商品多经这些圩镇转运,成为边境地区边民互市的主要场地。圩镇成为农村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是附近周围村落的农产品集散地,便利各村村民前往赶圩进行集市贸易、互通有无,换取生活的必需用品或卖出一些农业产品。[14]在农业、商业发展的基础上,广西各地纺织业、采矿冶炼业、造纸业和其他手工业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广西还依据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南方与云南、四川以及贵州等西南各地区之间交流的重要枢纽,为广西经济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15]
(二)文化差异促进经济创新性发展
由于历史、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长期存在。这种文化差异给人们的交流和合作带来一定的阻碍。清代,随着民族之间交流与交往活动越来越频繁,民族间的文化差异给广西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不同的文化背景带来了不同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促进了经济创新的发展。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得人们能够借鉴其他地区的创新模式和理念,同样加快了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创新性发展,开发出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成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内容。如在清代广西民众在外来民族的影响下,学会了新农具的使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人们的思想文化也逐渐朝着中原文化方向发展。在民族交往交融中,广西地区的民族结合自身的优势又对外来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进一步创新,使其符合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
特别是“改土归流”后,大量的官吏、文人、军士、工匠、商人迁入广西,这批人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们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文化优势,大力推行文化教育,改变了当地的社会风气,人民素质得到提高。[16]中原文化的融入,给广西的文化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广西当地民族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多样的文化不仅改变了当时广西落后的社会风气,还改变了当地的社会生产方式,各族民众在此基础上积极创新,商业经济不断繁荣,带动发展手工业、盐业、矿冶业等,推动当地经济的创新性发展。
四、结语
清代广西地区在交通方式改善、汉文化传播的条件下,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不断增进,促使他们能够在生产、生活、宗教和艺术等方面加强交流,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缩小了彼此间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差距。在民族交融日益紧密的时代背景下,清代广西农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经济作物大量栽种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矿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而且促进了广西地区商品生产与流通的规模,使地方经济商业化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边疆民众日益频繁地走入圩镇市场,促进了中国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经济文化的交流,为近代广西商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根基。
参考文献:
[1]罗彩娟,黄爱坤.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对策研究[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33
(06).
[2]廖红标.明清时期广西对外交通发展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
[3](康熙)平乐县志(卷1)[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4]龙小峰.清代关系少数民族的户口统计与汇总制度研究[J].民族研究,2023,(04).
[5]廖子良.广西古代驿道和关隘[J].广西文史,2011,
(2).
[6]谭滟莎.试析历代汉族移民与广西壮族地区的社会变迁[J].西北人口,2008,29(3).
[7]李闰华.民族交往与近代广西农业的发展变化[D].广西师范大学,2002.
[8]梁刚毅.近代广西民族间的对外经济交往与融合[D].广西师范大学,2002.
[9]黄海云.清代广西汉文化传播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10]蓝良明.明清时期桂西北的民族关系与国家治理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21.
[11]薛辉.晚清时期开发广西的思想与政策实践研究(1885-1911)[D].广西师范大学,2012.
[12]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2卷)[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13]黄海云.清代广西的移民垦殖与人口状况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6,(03).
[14]覃树冠.清代广西的社会经济[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01).
[15]段艳,周建明,陆吉康.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史[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16.
[16]古永继.元明清时期广西地区的外来移民[J].广西民族研究,2003,(02).
作者简介:
余群,男,汉族,安徽寿县人,广西百色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西南边疆史、经济管理史。
赵丽萍,女,壮族,广西靖西人,百色学院2020级历史学专业本科生。